國學之經部左傳

左傳是哪個朝代的

本文已影響 3.28W人 

導語:《春秋左氏傳》(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朝以後纔多稱《左傳》。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左傳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左傳是哪個朝代的

一、左傳是哪個朝代的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爲《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爲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爲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二、作者之爭

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 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衆說紛紜。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爲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爲“魯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爲史官,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他被譽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成爲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歷代帝王對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左丘明的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東泰安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真正作者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但並無任何依據。此後,有些學者也持懷疑態度。葉夢得認爲作者爲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爲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爲是楚左史倚相之後;項安世認爲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爲是僞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仍然以嚴謹的史料爲依據,認爲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爲斷言它是西漢末劉歆僞造。但在劉歆以前《左傳》已被許多人抄撮或徵引過,故康氏之說也難成立。今人童書業則認爲是吳起所作,但吳起的性情與左傳截然不同;趙光賢認爲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但當代學者多認爲是戰國初年左丘明所作。據楊伯峻考證,大約作於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間。

三、思想傾向

《左傳》中的人物與事件是按照歷史資料來編寫的,但作者在記敘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時,也表現出一定的思想觀點和政治傾向。這種思想在倫理道德、政治主張、強調等級制度、尊卑觀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會變革的歷史趨勢。作者以敏銳的歷史眼光,記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的爭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併,表現了新舊勢力的消長,揭示了社會變革的趨勢。作者在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表達了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並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做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道德倫理評價,爲人們提供歷史的借鑑。《左傳》發展了《春秋》筆法,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描述、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道德評價。比如莊公十年敘述“曹劌論戰”中曹劌與魯莊公的一段對話,就是通過曹劌的話語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同時,《左傳》創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後直接引入議論,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評價,以此表明作者的態度。

其次,強調人的意義,重視民的作用。春秋時期,隨着歷史的進步和社會變革的廣泛興起,神的地位逐漸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進步的政治家已經理性地認識到人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意義。昭公十八年記載,夏五月氣候乾燥,因而宋、衛、陳、鄭等不少國家都發生了火災。鄭大夫裨竈主張用寶物祭祀神靈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認爲寶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鄭相子產則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觀點,認爲靠“天道”無法解決人事的問題。結果是鄭國沒有進行祭祀,由於加強了人的管理,也沒有再發生火災。桓公六年記載隨國大夫季樑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周大夫史嚚說:“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這些記載都鮮明地表現出,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左傳》更強調人的意義。

《左傳》還注意暴露醜惡,褒揚美善。作者本着“不隱惡”的態度,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諸如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僭越篡逆、互相殘殺和貴族們的荒淫無恥、奢侈糜爛的生活以及他們虛僞奸詐、貪婪殘暴的性格,進行了如實的記錄和描寫。宣公二年記載的“晉靈公不君”,寫晉靈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從高臺上用彈弓射人取樂,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殺了廚師,最終釀成了晉國的政治災難。《左傳》更注重褒獎美善,記述了許多人物不顧個人安危奔赴困難的感人事蹟,歌頌了這些人物的愛國情懷。如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的“弦高犒師”,爲鄭國爭取了主動,使來犯者不敢輕舉妄動;定公四年,吳軍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動了秦哀公,出師擊退了吳軍,挽救了楚國;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禮儀保護了魯定公,收回了被晉國佔領的的魯國邊邑,打擊了晉定公的囂張氣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