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董氏姓董的名人董姓的起源與家譜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董氏姓董的名人董姓的起源與家譜,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氏姓董的名人董姓的起源與家譜

董氏

分佈地區

隴西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省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樑國置國,後改爲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省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歷史來源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董」源出

姓氏源流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顓頊後裔董父精於飼龍,很得帝舜的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爲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爲氏。

2、出自官名。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爲姓氏,稱爲董氏。

3、其他源流。據《董氏世譜》所載,帝顓頊的後代陸終有一子叫參胡,姓董,參胡的子孫便有以董爲姓者。另外,朝鮮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

顓頊帝的己姓之後,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帝舜就任命董父爲豢龍氏,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興,就封董父爲鬷川(今山東省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爲姓,其後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稱爲董姓始祖。

遷徙分佈

董姓出於同一宗源,均爲高陽氏顓頊帝之後裔。據史料所載董姓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爲集中。另外,陝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後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展成當地望族。這一時期,據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後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爲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後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爲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後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盪,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餘杭一帶此時出現董姓族人。明清之際,臺灣、南洋羣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均分佈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佈海內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爲集中。冀、豫、晉三省,佔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佔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爲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一。

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誇獎他是“良史”。此外,董氏的主要堂號還有“豢龍堂”、“隴西堂”、“正誼堂”、“三策堂”等。

家族名人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爲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爲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

拓展:

王氏

分佈地區

山西太原郡,山東琅邪郡,山東北海郡,河南陳留郡,山東東海郡,山東高平郡,陝西京兆郡,甘肅天水郡,山東東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蘇山陽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東東萊郡,山西河東郡,甘肅金城郡,四川廣漢郡,江蘇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間郡,河南汲郡,陝西馮翊郡,遼寧營州。

歷史來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爲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爲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爲姓。

2、出自子姓,爲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爲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爲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爲“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3、出自嬀姓,爲齊王田和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爲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爲古帝虞舜之後嬀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爲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嬀”姓爲“王”姓,稱爲王氏。

4、複姓簡化而來,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爲王。

5、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晉,周靈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後人又稱王子晉、王喬。

堂號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處是以郡望爲堂號。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後,晚年拜爲兵部侍郎,於上任後月餘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陝西華州安豐裏,追封晉國公。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爲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爲三槐堂。王祐曾孫王鞏文彩出衆,與蘇軾友善。蘇軾爲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爲王氏子孫後代通用的堂名。還有雙桂、留餘、承德、五果、寶善、積德、存厚、敦睦、餘慶、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遠、槐政、槐陰、紹興、思明、懷德、五孝、紹槐、孝睦、敦本、錫類、槐明、梓誼、聽槐堂等。

遷徙分佈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爲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爲開基祖;太原王姓,分爲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東漢王允爲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琅琊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琅琊王氏舉族南遷,衣冠南渡,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爲“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爲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爲望族。明代時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爲廣泛的.分佈。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紀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閼伯(契)的六世孫,冥之長子,繼任爲商族首領,殷人先公之一。

王詡,即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軍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蘇秦、張儀。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淵,西漢人,文學家,蜀資中人。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甘泉》、《洞簫》等賦十六篇,與揚雄並稱“淵雲”。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後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開國皇帝,也是亡國之君。中國歷史新朝的創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會稽(今紹興)人,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書聖。人稱“王右軍”。一生書法作品頗多,代表作品《蘭亭序》。

王獻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會稽人,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作品《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長(467~493),南朝齊文學家。原籍琅邪臨沂。王僧達之孫。王儉從侄。少年聰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時即舉秀才,入竟陵王蕭子良幕,極受賞識,“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絳州龍門人,唐朝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閣序》。

王之渙,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晉陽,盛唐著名詩人,《登鸛雀樓》。

王維,字摩詰(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詩人、有”詩佛“之稱。是狀元也是畫派南宗之祖。

王昌齡,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七絕聖手”。“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陽:(1112年—1170年),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後被尊爲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