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倉頡是在哪裏造字的

本文已影響 2.94W人 

導語: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蹟,有倉頡造字、造字臺、倉頡陵、倉頡廟、等。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紀念倉頡的地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倉頡是在哪裏造字的

  倉頡造字處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爲廣泛。《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於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蹟遍佈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西趙村影響較爲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餘間,祠內兩廂,一邊爲崇文會館,一邊爲培英義莊,鄉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燬後,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祠已被毀,石碑存於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啓發,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爲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爲雨粟,鬼爲夜哭,龍爲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這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

  南樂倉頡陵

倉頡陵位於河南南樂縣,原稱倉頡祠,位於縣西北吳村附近,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其後屢毀屢建,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爲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土大量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倉頡廟現存有兩通舊碑:其一爲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舊碑刻有北宋名相寇準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29]陵墓西側有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的倉頡廟宇,規模宏大的建築羣在**中毀壞殆盡。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倉頡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禪通記》上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明朝的《汴京遺蹟志》上有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南樂縣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記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白水倉頡廟

倉頡廟是爲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所啓的.廟宇。倉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生於白水楊武(今北源鄉楊武村),葬於武莊(今史官鄉武莊村)。墓地建有倉頡廟,距縣城東北35公里,現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7公頃,倉頡廟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爲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釐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內正殿、後殿爲明代建築,前殿、獻殿、戲樓、鐘樓、鼓樓爲清代及民國年間復修。廟內有古壁畫19幅,歷代碑刻數十通,40餘棵千年古柏壞繞於廟、墓四周,鬱鬱蔥蔥,其樹齡之久‘樹形之奇,殊屬罕見。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羣之一,這裏的古柏論起年齡來,可比山東曲阜孔廟、黃帝陵的古柏都長壽,居我國三大古柏羣之首.

白水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