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絹人:中國的芭比娃娃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今年7月,由廣東省保利地產和諧文化基金會、保利地產和樂藝術教育機構主辦,陶行知教育基金會、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指導的“藝匯古今有東西”——第八屆和樂中國青少年大型文化藝術節在廣州拉開帷幕。藝術節以提升青少年乃至全民文化藝術素養爲使命,將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系列藝術教育、文化交流活動等。“和樂中國”通過系列文化主題活動帶領青少年瞭解、認識、學習傳統藝術,致力傳承與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藝術點亮未來。隨着活動的開始,我們將在各地甄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推廣介紹,鼓勵更多社會公衆加入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

絹人:中國的芭比娃娃

北京絹人,又名絹塑藝術,即以鉛絲爲骨骼、棉花紙絮爲血肉、絹紗爲肌膚、真絲爲秀髮、彩繪絲綢爲服裝,塑制而成玩偶,是我國民間源遠流長的手工技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絹人曾是王公貴族的玩物,如今,隨着歷史的變遷,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其製作精美,神態各異,色彩絢麗,風格高雅,被譽爲“中國的芭比娃娃”。近幾年,經過不斷保護傳承創新,北京絹人大放異彩,成爲“北京禮物”最具魅力的一個代表。

絹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形象多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仕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體人形。它的頭臉和雙手都是用蠶絲製作的,從頭到腳、從裏到外都選用上等絲綢、紗絹,絹人由此而得名。

在古代,我國民間流行用竹、紙爲原料製作各種工藝品。早在唐代,福建南部農村就盛行彩扎,開始時是用紙紮成各式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後來又以一些廣爲流傳的戲文和神話故事爲題材,製成花燈,到處陳列,供人觀賞。這種扎制花燈的工藝逐步發展成了彩扎工藝品。

據《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時民間藝人能“剪綾爲人,裁錦爲衣,彩結人形”。至明代,民間還有製作絹人的。清代時,以絹綾綢紗剪紮成老壽星和麻姑,同壽桃壽麪一起,作爲祝賀壽誕的禮品,可惜製作絹人的技藝曾一度失傳。

北京絹人的誕生,是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1954年9月,印度籌備世界玩偶展覽,邀請包括我國在內的40多個國家提供藝術作品。全國婦聯將這件事委託給了葛敬安、李佩芬、杜崇樸等幾位工藝美術工作者,她們通過查看史料、請教老工藝美術家,最終以綃、綾、綢、緞爲原料,試製成栩栩如生的美術人形,送往國外參展時獲得了廣泛讚譽。從此,這一具有中國民族風格並融合了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工藝品開始復興。因其興起於北京,故稱之爲“北京絹人”。

北京絹人的製作,運用了雕塑、繪畫、縫紉、染織、花絲、裱糊等多種技能。如果從絹塑藝術的角度看,北京絹人屬於三維立體軟變形工藝,這是非常難以駕馭的技藝。

2015年初夏,一羣來自澳大利亞的孩子第一次走進釣魚臺國賓館,每人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Q版絹人“唐娃娃”。這些以京劇人物爲造型的Q版絹人,形態各異、憨萌可愛,令孩子愛不釋手。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絹人就曾多次被當作國禮饋贈國際要人。

北京絹人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可以被細分。絹人的`頭、臉和雙手是用蠶絲製作的,全身的服飾、衣料、飾物、佩件、道具等也大多選用上等的絲綢、絹紗做成,製作工序和流程複雜,而且受材料所限,難以長久保存。

另外,每一個絹人要配合其背景一起呈現,其背後的故事更需要查閱歷史資料。所以,這些按照傳統手法制作出來的絹人都是獨一無二、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而北京絹人這種技藝改變了以前工藝美術以平面表現爲主的特性,開創了全新的三維立體表現模式,是研究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由於製作絹人的技術高難複雜,費時費力,沒有幾十年的功底,很難將絹人做得惟妙惟肖。時至今日,全北京製作絹人的藝人不超過20人。絹人行業的手工藝人待遇偏低,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不多,現在僅存的大師們年事已高,北京絹人面臨後繼無人、技藝再次失傳的困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