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司馬光好學的故事

本文已影響 1.25W人 

司馬光因“司馬光砸缸”而著名,事實上,他還是一個鼎鼎有名的史學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司馬光好學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司馬光好學的故事

司馬光好學,中國古代勤學勵志的典故之一。講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幼年時,在“患記不若人”的情況下,嚴以律己,爭分奪秒,獨自苦讀,最終學有所成的故事。司馬光勤學的故事,生動地闡發了“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的道理。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羣居講習,衆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比不上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爲止。(因爲)司馬光讀書時下的功夫多,收穫就長遠,(所以)他精心背誦過的內容,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着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韻,收穫就會非常大了!”

  剝胡桃

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拿了一隻青胡桃,請他姐姐幫忙剝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沒有剝下皮,就生氣地走開了。一會兒後,家裏的女傭過來,知道司馬光想吃胡桃,就舀來一碗開水,把青胡桃放進水裏。胡桃經開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剝下來了。司馬光的姐姐從裏屋出來,看見他在吃胡桃,就問胡桃皮是誰剝的。司馬光說:“當然是我剝的,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正在這時,司馬光的父親走進屋來,狠狠地訓斥說:“你這孩子,怎麼能說謊話!”原來,女傭替司馬光剝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親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司馬光知道自己錯了,馬上低下了頭。從此,他牢記父親的教誨,老老實實做人,再也不撒謊了。

  制警枕

司馬光退居洛陽的時候,着手寫《資治通鑑》,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警枕”,意在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貪睡。頭枕在這樣一塊圓木頭上,進人夢鄉後,身子只要稍微一動,“警枕”就會滾動,將自己驚醒。驚醒後的司馬光立即起牀,繼續握筆寫書。

  賣馬

司馬光在年老的時候,日子過得比較緊。有一次,家裏沒有錢用,他吩咐一位老兵把他相伴多年的坐騎——一匹老馬牽到市場上賣掉。老兵臨走時,司馬光叮嚀道:“這匹馬曾犯有肺病,要是有人買馬,你要據實告訴人家。”老兵私下笑他迂腐,卻不能理解他對人誠實的用心。司馬光竟然如此真誠,這在一般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恭敬兄長

司馬光的哥哥司馬旦八十歲左右時,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了,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都親自操持。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良,需要少吃多餐。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司馬光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啥?”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着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嫌薄嗎?會不會冷?”日日與兄長相伴噓寒問暖,這是何等的溫馨感人!諺語說:“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爲弟兄?”司馬光將兄弟間真摯的友愛做到了極致,傳爲古今的美談。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司馬光的獨樂園,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資治通鑑》書局所在地。這裏環境幽美,格調簡素,反映了園主的情趣和追求。其書局在汴京時已奉詔成立,除了司馬光之外,當時的著名學者劉恕、劉攽和範祖禹都參與了書局的工作。其中,司馬光任主編,劉恕、劉攽、範祖禹爲協修,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擔任檢閱文字的工作。司馬光來洛陽後,便把《資治通鑑》書局由汴梁遷到洛陽。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工作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如二程、邵雍、文彥博等也常來此聚會,堪稱是一個學術中心。

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爲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爲經,以史實爲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說:“爲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爲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師,創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鑑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新注資治通鑑序》)王應麟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鑑》者。”清代大史學家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爲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