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漢字的由來大綱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長的文明古國,而她的文字亦已有四千年左右的歷史。漢字在時間長河中順流而來,一直綿延流傳至今,來到了我們面前。漢字識記大賽開始在即,於此時刻,不如藉此機會加深對漢字的認識。

漢字的由來

關於漢字的起源問題向來衆說紛紜,難以確真。古書內便有不少相關記載,如《易經·繫辭下》中寫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指出人類先以結繩方式記事,後來被“書契”取代。而另外還有一廣爲人知的傳說,那就是倉頡造字。《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如倉頡造字的這種傳說雖則有趣,但不可盡信。但不論如何,漢字是因應先民的社會因素及生活需要誕生的,其在長期社會實踐下慢慢地得以豐富及發展。

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的演變發展由繁至簡,由象形到符號意義更鮮明的表意文字”。在中國文字出現的最初,文字與圖畫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兩者混合使用,所以亦有稱其爲文字畫的。在文字畫的基礎上,漢字發生了進一步的演變。在漢字歷史上主要出現過七種字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後期的。其是刻寫在龜甲及獸骨上的文字。商代期間,甲骨占卜十分流行,所以這些甲骨大多是占卜用的,文字內容大都是“卜辭”。它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其中大部分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佔大概20%。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筆畫不定。其大多是刀刻的,因此筆畫較細瘦。

金文——指的是先秦金文。其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亦被稱爲銘文。其多爲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這些字保持了原始象形字的特徵,就像是圖畫,生動逼真。字形肥粗豐滿,時有圓或方的團塊。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範,結構更整齊。

小篆——秦統一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宰相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收集整理當時的文字並進行刪繁就簡及美化加工。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爲——“小篆”,亦稱爲“秦篆”。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其是漢字古文字階段的最後一種形體,也即是通往各種更古早文字的橋樑,更是漢字繼續發展與演變的基礎。

隸書——其分爲秦隸與漢隸。秦隸是秦代使用的隸書。其實是在小篆基礎上更爲簡便、更爲定型的新書體。其把小篆圓轉的筆畫變成了方折平直的筆畫,基本擺脫了古文字的.基礎特色,卻保留了一些篆書的筆法。漢隸是在秦隸基礎上演變來的,是漢代的通行字體。其字形規整,很少有篆書的筆法。從隸書起,漢字正式進入了今文字的範疇。

楷書——興於漢末,盛行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上沒什麼明顯變化,只是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爲簡便。漢字發展至此就基本上定型了。

草書——與楷書並行。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氣勢連貫,字形狂妄自由。這是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體。

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自由,而是優雅順暢的運筆,字體書寫靈活貫通,是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字體。

漢字現在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它隨處可見,但鮮有人熟知。說到漢字,不少人會將其視爲一種輔助溝通的工具,卻對其背後的文化性質理解不足。漢字在文化的發展及傳承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讓方言相異的漢族人民進行交流,這間接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同時有助於增強我國人民心理的統一感。此外,漢字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如王鋒先生在其作品《從漢字到漢字系文字》中寫到的一樣,“漢字在構形、造字模式方面又凝聚着漢文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心理特徵。”例如,漢字的形義蘊含着先民的智慧。先民把他們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論是生理上抑或心理上,都用於造字,同時亦因應自身思維的改變去改善字形。在這情況下,漢字從象形到符號意義更鮮明的表意文字的歷史演變便充分體現出先民心智及思維模式的進化。所以,現在不妨靜下心來,細細瞭解我國的文化瑰寶——漢字!

  相關知識:漢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爲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爲“真名”。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爲“假名”的借用漢字的標音文字。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較固定,其標誌是《萬葉集》的編定,故稱“萬葉假名”。是爲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來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後者採用漢字革體創造日文“平假名”。儘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佔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漢字對朝鮮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稱諺文。它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實際上,中古時期的朝鮮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一後稍有改觀,時人薛聰曾創造“吏讀”,即用漢字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輔助閱讀漢文書籍。終因言文各異,無法普及。李朝初期,世宗在宮中設諺文局,令鄭麟趾、成三問等人制定諺文。他們依中國音韻,研究朝鮮語音,創造出11個母音字母和17個子音字母,並於公元1443年“訓民正音”,公佈使用。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爲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纔有本國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漢字爲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十五世紀時,字喃通行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總之,漢字詞彙豐富,博大精深。它是中華幾千年文明連綿不絕的載體,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見微知著,中華民族以其勤勞和智慧不僅創造出悠久燦爛文明,而且推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爲世界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