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剪紙文化的由來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我國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剪紙是由剪刀剪制而成。剪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的剪刀又稱“交刀”,考古工作着曾在洛陽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交刀”,還有從出土的商代金銀箔飾片,不難推斷出,剪刀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已在樹皮、樹葉、獸皮、金銀箔上應用了。“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這一詩句就是生動的寫照。這些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剪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剪紙藝術的前身,被學者們稱作“類剪紙”。直到東漢時期,隨着造紙術的革新和普及,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和剪紙藝術。

剪紙文化的由來

魏晉時期,延續漢代風俗,年初立春的當天,剪春幡慶祝;每年的正月初七是古時的“人日”,家家戶戶用彩紙、彩帛剪成“人形”,用於招魂和祭祖等活動,婦女們還將剪好的“人形”配上剪紙花鳥,或貼於頭鬢,或互相饋贈,名曰“華勝”等等。這些足以說明此時期剪紙作爲民俗風尚的載體已逐漸形成。

宋代是中國民間美術繁盛的時代,開始有了專業民間剪紙藝人。此前,從唐詩中反映的有關剪紙者,皆爲婦女。周密的《志雅堂雜抄》裏記載:“向舊都(汴京開封)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其後,忽有一少年能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是獨擅一時之譽,今亦不復有此矣。”此足以說明,北宋時期,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專業剪紙藝人,其將剪紙藝術水平推向了較高水準,並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剪紙屬平面造型和鏤空的藝術,“線”是剪紙藝術中最爲重要的“語言”之一。剪線分陽剪和陰剪,陽剪的特點是線線相連,陰剪則是線線相斷。中國剪紙藝人在創作剪紙時,根據畫面需要,或陰或陽,或陰陽結合,不講究焦點透視,隨意誇張變形,將對稱、均齊、平衡、連續等藝術手法巧妙結合,常打破時間、時空的限制,運用“層層壘高”和“隔物換景”等形式,把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等人間美好的事物及願景,都表現在一幅剪紙畫面內,創造出具有高度濃縮與概括和濃厚裝飾趣味的剪紙作品。

中國民間剪紙題材廣泛,天上人間,無所不有。諸如吉祥圖案、歷史典故、神話戲曲、人物山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十二生肖、亭臺樓閣、生命禮讚、圖騰崇拜、宗教信仰等,與歲令時節、人生禮儀等古老的民俗結合,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民間剪紙中,吉祥圖案佔了很重要的內容,尤其在明清時期的剪紙作品中,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這些吉祥圖案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精神追求、審美情趣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剪紙藝術的創作不同於繪畫和其它美術品類,如需用筆墨畫案、水盂顏料等多種工具,剪紙只是用一把剪刀,幾張圖片。藝術家一手握剪刀,一手輕輕轉動紙片,恰如古代成語所說,胸有成竹地將要表達出來的題材作品頃刻再現。剪紙藝術家如此熟練的技巧,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描功力的再提煉、再生華。這曾爲西方現代派畫家所驚歎和汲取。

剪紙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即與民俗生活聯袂,並隨着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和民俗活動增多而不斷擴展提高。舉凡新年祈福、端午闢災、中秋拜月、天旱求雨、久陰祈晴、結婚生子、慶壽祝福等,都有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剪紙藝術出現。它美化了人們的環境,充實了民間文化生活。剪紙藝術遍及全國,其內容形式不僅表露出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而且,通過剪紙藝術品,還可看出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和性格。當然,這是因爲中國幅員遼闊、山川氣候不同等客觀環境所形成的。因此,剪紙藝術不僅是美術觀賞物,更重要的是它的.民族文化研究價值常被人們所忽略。

今天,如果說單一的民間剪紙藝術已不能滿足民族藝術發展的需要,那麼,經過對古老民間美術的科學總結,從現代繪畫的審美視野,在藝術表現上進行由“內向”到“外向”的轉移,從對“自然”和“物理”的崇拜,轉向對“精神”和“心靈”是開掘;在藝術形式上已顯現出從“單一”走向“綜合”的趨向,打破藝術上的嚴密分類,建立相互間完美結合。那麼,包括民間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強調作者的自我意識,以及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不規定性,則與時代取得了不約而同的一致。筆者認爲,這正是剪紙藝術創新與發展的方向和永葆其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