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中國古代兩大“頂尖技術”被盜始末

本文已影響 1.67W人 

絲綢之路示意圖

中國古代兩大“頂尖技術”被盜始末

瓷器與絲綢是中國的兩大金字招牌,這兩種東西,是古代中國出口貿易的“獨門絕學”,既掙來成箱的黃金白銀,也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天下誰不知道“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當然,這兩條路並非中國人自吹自擂;而是西方學者的饋贈。

“絲綢之路”,是一條陸地交通線,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來的,他曾七次沿着這條商路來到中國,著有三卷本的《中國》一書。“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是一條海上航線,起源於唐代中後期,當時,中外通商,依賴這條海上大動脈。瓷器跟絲綢不一樣,怕碰,易碎,最適合海路,因此,“陶瓷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

工業革命來臨之前,中國貿易幾乎具備壓倒性的優勢,最牛氣的,莫過於絲綢和瓷器這兩件看家名品。可惜,風水輪流轉,絲綢與瓷器作爲國之瑰寶的技術絕密,先後被竊取。中國迅速從當時的技術強國、生產強國和經濟強國的地位,迅速滑落下來。那麼,這兩項國家級絕密技術,是怎樣被竊取的呢?

  先說絲綢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就稱我國爲“塞里斯”,也就是“絲國”。其實,養蠶和繅絲,是絲綢製作的核心技術。既然這玩意兒是“蠍子拉屎——獨一份兒”,歷代政權,對於絲綢的製作技術,尤其是養蠶技術,控制得極其嚴密。西漢,桑子和蠶種根本就帶不出邊境,即便達官顯貴也要仔細搜身,休想偷運一丁一點。難怪古羅馬的大奴隸主,都把中國出口的絲綢視爲無上珍品,直到五世紀,他們還不知道那些美麗、光柔的細絲是從蠶寶寶的嘴裏吐出來的。

對於絲綢製品,歷代朝廷也嚴防死守,甚至清王朝還嚴格限制出口。乾隆皇帝曾明確規定:洋商只准販運數額有限、檔次較低的“湖絲”,上等湖絲和絲綢製品,禁絕外運——說白了,就是好東西,自家人先用。這種酷似現在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做法:一流汽車供歐美;二流汽車歸本土;三流貨色才賣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窮哥們兒。即便三流貨色,也比窮哥們兒的“國貨”硬。生氣也沒用,這就叫店大欺客。近乎霸道的招數,古代中國人早就玩剩下了。

既是奇貨可居,惦記這種技術的“外國人”就成千上萬。處心積慮竊取到成果的,是西域人。

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瞿薩旦那國國王很希望自己國內能栽桑養蠶,曾向“東國”去要桑種和蠶種,遭到嚴詞拒絕。“東國”國王爲了防止蠶種偷運出境,還命令關卡對出境的人嚴密檢查。《大唐西域記》上沒有明確“東國”是哪裏,可能指瞿薩旦那國的東鄰小國,或者就是北魏。爲達到目的,瞿薩旦那國國王要求和“東國”通婚。獲得應允後,派去迎娶的使臣便祕密地告訴公主,請她設法帶些桑種和蠶種來。最後,公主把桑種和蠶種藏在帽子裏。出境的時候,沒有仔細檢查公主,中國的絲綢製作的核心技術,被悄悄地盜出了邊城。《大唐西域記》中還說:“現在麻射那座蠶神廟裏的幾株古桑樹,相傳就是東國王女帶去的種子栽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