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關於王獻之的故事(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3.85W人 

導語:王獻之是與王羲之並稱的書法大家,下面是本站小編舉手之勞的關於王獻之的相關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王獻之的故事(通用10篇)

王獻之的故事 篇1

偷兒恕氈

王獻之一夜睡在書房裏,一羣盜賊潛入房中,將室內東西偷得精光。王獻之慢慢地說:“偷兒,青氈是我家祖輩的遺物,只請你們留下這氈子。”盜賊驚慌而逃。

墨跡變牛

有一次,桓溫讓王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王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將字污染,王獻之便將墨跡改畫成黑馬母牛,畫得十分美妙。

魏德不長

太元(376年—396年)年間,太極殿落成,謝安打算讓王獻之題寫匾額,以作爲流傳後世的墨寶,但難於直言,試探道:“曹魏時陵雲殿匾額沒有題寫,就被工匠們誤釘了上去,取不下來,只好讓韋仲將(韋誕)站在懸掛的凳子上書寫匾額。等匾額寫罷,頭髮都變白了,衰老得僅剩一口餘氣,回到家告訴子孫們,此後再也不能用這種方法題寫匾額。”王獻之明白謝安的意圖,正色道:“韋仲將,是曹魏大臣,哪會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顯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長久。”謝安便不再追逼他題字。

山川自映

王獻之說:“從山陰道上走過時,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使人眼花繚亂,看不過來。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唯憶離婚

王獻之病重,請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禱告,本人應該坦白過錯,道家問王獻之一向有什麼異常和過錯。王獻之說:“想不起有別的事,只記得和郗家離過婚。

王獻之的故事 篇2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衆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着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纔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纔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纔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爲“二王”。

王獻之的故事 篇3

相傳,王獻之曾要父親王羲之傳授習字的祕訣,父親指着院中的18口水缸說:“祕訣就在這些水缸裏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裏不服,便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仿照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練了兩年,拿給父親看,父親視而不答;兒子又練了兩年各種各式的鉤,拿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開口。

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天天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把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在一個“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爲“太”字,因爲兒子這個“大”字架勢上緊下鬆。王獻之把自己寫的字拿給母親看。母親嘆了口氣對他說:“你練字練了整八年,現在總算有一點像你父親了。”王獻之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恰恰就是父親加的那一點!

王獻之感到很慚愧,悻悻地走出家門。走到城門口,看見一個老婆婆在賣烙餅。老婆婆烙好一張,就用竹筷挑起,順手一撩,就撩進背後的竹筐裏,而且張張都疊得很齊整。王獻之見了很驚奇,便上前請教。老婆婆回答:“這沒啥,也不過像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這句話使王獻之猛然醒悟,大有啓發,於是回家繼續下苦功練字。

後來,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院內的18缸水,終於瞭解了父親所說的祕訣所在,成了名震一時的書法家。

王獻之的故事 篇4

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王獻之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愛好書法,但他對父親寫的字非常羨慕,很想有一天能趕上父親。 開始時,他的熱情很高,勁頭也很足,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天天同筆墨打交道,有點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寫呀寫的,累的腰痠背痛,也實在不好受。 一次,他實在忍不住了,問父親:“父親,您的字爲何寫得那樣好?”

王羲之笑了笑,說:“你要想知道祕訣的話,明天早上到院子裏來。” 第二天,王獻之早早來到院子裏,發現父親早已在那兒練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着院子裏那十八缸水說:“書法沒有祕訣,只要你寫完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寫好了。”王獻之深受啓發,便夜以繼日地練字。

轉眼一年又一年,當他寫完這十八缸水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了一名偉大的書法家。

王獻之的故事 篇5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纔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王獻之的故事 篇6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

王獻之的`故事 篇7

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王獻之受父親的影響,自幼愛好書法,但他對父親寫的字非常羨慕,很想有一天能趕上父親。

開始時,他的熱情很高,勁頭也很足,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天天同筆墨打交道,有點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寫呀寫的,累的腰痠背痛,也實在不好受。

一次,他實在忍不住了,問父親:“父親,您的字爲何寫得那樣好?”王羲之笑了笑,說:“你要想知道祕訣的話,明天早上到院子裏來。”

第二天,王獻之早早來到院子裏,發現父親早已在那兒練字了。王羲之見兒子來了,指着院子裏那十八缸水說:“書法沒有祕訣,只要你寫完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寫好了。”王獻之深受啓發,便夜以繼日地練字。

轉眼一年又一年,當他寫完這十八缸水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了一名偉大的書法家。

王獻之的故事 篇8

王獻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

他自幼跟隨父親王羲之學書法。一天,他挑了一些認爲寫的比較好的字去給父親看,父親直到翻到最後一個“大”時,才提筆在下面加了一點,然後叫王獻之給母親。母親看了半天,指着那個點說 : “你只有這一個點像你爸爸寫的!” 王獻之很沮喪。從此,王獻之不管寒暑,日夜練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用盡了 18 缸水時,字也練得有筋有骨了。後來,他和父親被人們稱“二王”。

讀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自已。我學過畫畫,練過毛筆字;學過鋼琴,練過跆拳道 ……可唯一堅持下來的只有鋼琴。記得,纔開始學鋼琴時,覺得十分有意思,吵着要學。可是學了不到半年,便覺得學鋼琴十分枯燥、無味。有時甚至還想到了不學鋼琴了。媽媽說:“你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總是半途而廢。”聽了媽媽的話,我堅持了下來。可在上鋼琴課時,總是不用心,經常有錯音。老師叫練 10 遍,我只練了 3 遍,由於練習的遍數少,總是完成不了任務。比比王獻之,他那樣刻苦地練字,爲了練好字,用了 18 缸水。我簡直估算不出 18 缸水寫了多少字。我真慚愧。

我要向王獻之學習,學習他 18 缸水的精神,不管練琴,還是學習,都要持之以恆,勤奮刻苦。

王獻之的故事 篇9

孝武帝司馬曜修了一座建康宮,主殿匾上要書寫“太極殿”三個字,宰相謝安便把這件事交給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了。

照理說,這可是一個無上光榮的政治任務,足可流芳百世。可王獻之的反應卻出人意料,他不耐煩地一擺手,對來人說:“你把它拿走,不然我就扔到門外去!”來人只好把匾原封不動地給謝安抱回來了。

過了兩天,王獻之跟着謝安一起進宮辦事,路過太極殿時,謝安忽然想起什麼。他轉過身,瞧瞧王獻之說:“子敬啊,你順着梯子爬上去,把字題了吧。從前魏朝的韋誕他們,可就是這麼幹的。”

王獻之不高興了,回答說:“你知道爲什麼魏國那麼快就亡了嗎?就是因爲這個!”說完,一甩衣袖,揚長而去。

謝安望着他的背影,無奈地搖搖頭,說:“子敬真是孤高啊!”

皇帝金鑾寶殿上的玉匾不肯寫,哪兒纔是王獻之一獻墨寶的地方呢?一天,王獻之外出時,忽然看上了北館剛粉刷的一面牆壁,順手抄起一把掃帚,用泥汁作墨,揮灑起來,每個字達一丈見方,一時觀者如潮,讓人歎爲觀止。又一次,王獻之到外甥羊欣家,看到正睡午覺的羊欣身上穿着嶄新的白絹裙,一時來了靈感,他抓起書桌上的毛筆,飽蘸濃墨,就在羊欣的絹裙上狂草起來。羊欣醒來一見,喜不自勝,因爲他做夢得到了一幅藝術珍品。

作爲“書聖”王羲之的兒子,他經常會被拿出來跟他老爸作比較。有一次,謝安問他:“你的書法與你父親比如何?”王獻之很淡定地回答說:“本來就是各有千秋!”謝安又說:“外界的議論可並不這樣看啊!”王獻之哼了一聲,輕蔑地說:“世上的人哪裏懂得呢?”

或許正是因爲這種張揚的個性,本真的自我,王獻之走出了父親王羲之的陰影,自創一種非草非行的新書體,稱爲“破體”,又叫“一筆書”,在書法史上取得了“二王”並列的歷史地位。

時人稱王獻之“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與其說他的名士風采是源自藝術天分,莫如說是來自他寵辱不驚的心態。書品如人品,書法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做人的境界。

王獻之的故事 篇10

我國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教子練字的佳話,至今仍在留傳。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從小跟他父親學字,背熟了父親關於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的筆勢論,記住了橫、豎、點、撇、捺的書寫要領,自己覺着練得差不多了,便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了只是搖頭、嘆氣,見一個“大”字的回勢,竟寫得上緊下鬆,便提筆在下面點了一點,改成“太”字。

王獻之又把字拿給母親看,母親看完也感嘆地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簡直驚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正是父親添上的。王獻之慚愧之極,不覺重又想起了開始學字的竅門兒。父親指着院裏滿滿的18缸水說,吾兒若問何竅門?勸兒練盡缸中水。從此,王獻之把這句話視爲“金律”,對照父親以及其他書法家的字細看苦練,待到寫光了“18大缸墨水,終於也成爲名震晉代的書法家,與父親王羲之齊名,被人們並稱爲書壇“二王”。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無數事實說明,知識的價值不在於佔有,可貴的在於使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