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精選7篇)

本文已影響 2.37W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出自於《戰國策》的經典故事,講述了關於美言及不受矇蔽的道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精選7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1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羣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我們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羣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纔有可能成功。

西漢時候劉向重新編校,定名爲《戰國策》 。

解讀這篇文章寫的是戰國時齊國的國相鄒忌巧妙地勸說齊威王納諫的故事,具有濃厚的寓言性質和故事性。文章成功地刻畫了見微知著、善於諷諫的鄒忌和從善如流、銳意改革的齊威王兩人的形象,其他幾個次要任務雖然都只寥寥幾筆,但也都寫得十分傳神。

賞析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於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過去有人認爲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我以爲,毋寧說它近於浪漫主義還更爲確切些。因爲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爲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並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2

鄒忌以小見大妙諫威王,威王虛心納諫,下令勸諫有賞,自始門庭若市,後趙魏韓燕紛紛朝拜齊國,齊稱雄一世。

威王的舉措實爲開明聖舉,通過接受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逐漸完善自我,以至於羣臣欲見無以言,四國紛紛朝於齊。這些驚人的成就足以告訴我們:“從諫如流,巧善自我。”

三國時期,袁紹與曹操上演了一場精彩戰爭,可是擁有十倍曹軍之多的袁紹卻被曹操擊敗,其原因是田豐、詛授向袁紹獻計獻策,而紹不允諾,認爲他人意見如廢紙,最終慘敗曹軍。別人的意見像細微的沙粒一樣放進你的嘴裏,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樣將其轉化爲晶瑩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紹這般人便會口吐沙子,破口大罵。

往往意見就像子彈精準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見就是對個人的清醒明亮的鏡子,引人深省,發現不足並改正。

“滿招損,謙受益。”自負自滿不接受意見只會使己處於不利,反之,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會提高自己的能力。

劉備行諸葛亮之計而鼎立三國,符堅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國力,李世民納魏徵之諫而貞觀天下,文種棄范蠡之謀而招殺身禍。

位卑可以令其尊,學少可以奮其盛,而虛心接受意見卻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易失而不易得。這恆古不變的常理爲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個臭皮匠各抒己見也能令事物臻於完美,因此我們應該心懷一顆敞亮的心,耳聽他人真誠的意見,巧善自我的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真誠建議,我們應該予以肯定,通過意見正視自身的不足和毛病,從而完善自我,將他人給予我們的石頭巧妙接取並鋪設自己的人生路,使我們的人生豐富完美,直抵成功。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3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在這樣的社會中,一個國家要生存發展乃至稱霸當然離不開明君的治理,一個君主要成爲明君當然離不開賢臣的輔佐,而一個臣子要成爲賢臣當然離不開善於發現的"眼睛"。兩千多年前,齊國名臣鄒忌正是有這樣的"眼睛"。鄒忌採用了日常生活中與徐公比美這一極爲普通的事件作爲進諫的突破口,生動而極具說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這一情況,使齊威王坦然地接受了進諫。

鄒忌所處的時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但他那善於發現的"眼睛"卻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我們的時代呼籲探索與創新,而發現則是探索的動機,創新的前提。

生活中要善於發現。法國的羅丹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日本的川端康成能寫出《花未眠》就是因爲他凌晨四點醒來發現了海棠花未眠的美。可見生活中的微小發現是他們創作的靈感。對於我們來說,善於發現可以增長經驗,得到一些轉瞬即逝的心靈感悟。

科學研究要善於發現。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身體沉入澡盆時盆內的水不斷溢出,深入研究就有了今天的阿基米德定理。18世紀晚期,天文學家們發現天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理論值有極其微小的偏差,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846年發現了海王星。發現是科學進步的力量。如果沒有科學家們善於發現的"眼睛",無數真理將不爲人知。

學習中要善於發現。我們在學習中時時刻刻都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善於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要善於發現書中精彩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重要的地方,難懂的地方,要善於發習題的解答思路,其它解法……只有善於發現,才能自我提高,才能最大效率地利用書本,才能把別人的轉化爲自己的。

人在生命的各個時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善於發現。善於發現已經成爲現代人才必備的素質,成爲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

人們常說發現用的是眼睛,事實上發現用的是心靈,是智慧。美國的海倫凱勒天生雙目失明,還是個聾啞人,但她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能寫出感人至深的作品。相反,看到聽到卻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是得不到什麼東西的。走馬觀花式的觀察是不會有所發現的。真正有價值的事物往往不會輕易露面,它會隱藏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等着你睜大"眼睛"去發現。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4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運用了很多對比手法,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也給了我們一個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解析這篇文章的經典,事實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鄒忌問妻子說:“吾熟與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說:“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又去問小妾:“吾熟與徐公美”?小妾回答說:“徐公何能及君也?與客座談曰:“吾與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從以上對話我們可以看出:當鄒忌問妻子時,語氣缺乏底氣。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畢竟,情人眼裏出西施。而問道小妾時,語氣有了些底氣,但還是將信將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爲她怕失寵、懼怕鄒忌纔像這樣回答的。而問到客人時語氣就比較強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爲有事情想請鄒忌幫忙,才這樣說的。鄒忌固然是很帥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鄒忌比不過徐公的,見到徐公後,鄒忌也承認了比不過徐公,後來明白了原因去向齊王提建議,對齊王說:“侍衛齊王的人,家裏的人偏私於齊王。廣大朝廷,沒有一個不怕齊王的,因爲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有可能過不好日子。而四海國境之內,沒有一個人不怕齊王的。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哪裏能聽到所謂的真話呢?自己會被自己矇在鼓裏,剛愎自用。真是要解除這種限制才能夠進步,這也是生活、處事的道理。

其中還有一個細節,爲什麼鄒忌去進諫,爲什麼齊王會那麼聽話呢?而歷史上別的皇帝有些卻聽不進去呢?因爲鄒忌用的是生活中的事實,身邊的道理來打動人。忠言逆耳雖然好,但是卻會讓人聽不舒服,從而可能會出現反效果,忠言順耳利於聽。只有聽了進去,才能行動,有所廣益。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你能夠看得透嗎?忠言逆耳與忠言順耳你願聽那種呢?真話,你聽得到多少呢?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5

古人早就有愛美之心,不僅女人,男人也有愛美之心,鄒忌就其中一個,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來,經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對着鏡子問妻子:“我與徐公相比,誰美?”妻子說:“當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他有點不自信,又問小老婆,小老婆也說他比徐公美,他又問客人,客人也說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來了,他自己仔細看看,又對照鏡子看了,覺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覺時就想通了:老婆說我美於徐公是愛我,有私心;小老婆說我美是怕我,客人說我美有求於我。第二天他就去把這件事告訴了齊威王,並且說:“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唉!”

齊王是個十分開明的人,不僅稱讚他說得對,而且馬上向全國的官員、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過了一年,想提意見,也沒有話說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都來拜見齊王。

如果我們的各級官員,都能像鄒忌那樣,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於對上頭說真話;都能像齊王那樣,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虛心接受羣衆的意見,接受羣衆的監督,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我們的社會主義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說明我們的官員,還沒有奴隸社會的奴隸主開明、有覺悟。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6

《鄒忌諷齊王納諫》闡述的另外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鄒公高大美貌的身材與徐公比,得出三種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讚美聲中,鄒公沒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於反思,認識自我,堅持內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一個人能在別人一再表揚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鄒忌在問美、比美、思美的過程中,能夠敢於反思,認識自我,在阿諛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備了清醒的頭腦,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與曾子的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齊威王從鄒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結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一個封建時代的帝王,面對下屬的進諫能夠虛心接納,指陳弊病,廣開言路,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等氣度和胸懷,實在令人感奮不已。

可見,人貴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長短,知己之斤兩。不因過去有些許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實事求是地估計比較與同行之間的差距,不至於孤芳自賞,自我陶醉,唯我獨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會在奉承話面前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迷失本性。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中心思想 篇7

人的一生如同一隻前行的船,需要開足馬力勇往直前,但不時會遭遇困境停滯不前,此時我們便需要張開船帆,吸收四方意見,合理揚帆助我們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駛向目的地,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中,鄒忌、齊王無一不是在合理的聽取他人的意見後矯正了自己:鄒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過分吹捧於外,避免了驕傲自滿的可能,齊王聽取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論完善自己,富強國家,戰勝別國與朝廷。

由此看來,學會合理聽取別人的意見,善於在各方言論中尋出真正對自己有利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們在自己這塊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國古代成就一代偉業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於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諫臣魏徵,時時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諫言,雖然多次觸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損益,強壓怒火,依然汲取改進,從而在歷史上出現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在魏徵死後,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鏡。”可見,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更有助於我們的進步,因爲有時我們的錯誤往往不能被自己發現,他人的意見能擋住我們的錯誤,助我們完善。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然而他的晚年卻毫無亮點。原來他聽不進他人的任何意見,堅持說自己的思想是無人能及的,於是迷失了航向,被後人所超越,由此看來,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於我們的進步的。

由鄒忌、齊王、唐太宗、愛迪生的經歷可以看出,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