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司馬遷的小故事(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2.83W人 

導語: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個愛靜不愛動的孩子,那麼他是如何成爲名家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司馬遷的小故事(精選12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司馬遷的小故事(精選12篇)

司馬遷的小故事 1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的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父親是西漢一個很有學問的史官。司馬遷從小就跟父親來到長安,10歲開始攻讀古文,學習非常刻苦。

司馬遷(約前145~前87),陝西韓城人。他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寫的《史記》,計130篇,約50萬字,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元年約三千年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傑出的歷史人物,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總結,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裏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後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爲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爲止。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着一本書說:“孩子,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

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麼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着羊羣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着。羊羣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羣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索繞回蕩。看着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爲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又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候,爲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鉅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20歲後他漫遊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採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蹟,蒐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大大地豐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識,培育了他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司馬遷漫遊回來後,當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親病危,臨去世前,拉着司馬遷的手說:“我家世世代代都當史官,你將來也會接替這個職務。我早就想寫一部通史,但這個願望實現不了啦!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千萬不要忘記啊!”司馬遷堅定地回答說:“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實現您的願望!”

後來,司馬遷當了史官,他如飢似渴地閱讀皇家圖書館裏的藏書、檔案,整理和考證歷史資料。那時的文字都刻在木簡上或寫在絲絹上,有時一部書就要堆滿一間屋子,讀書是很不容易的,到41歲那年,他開始寫《史記》。

6年後,司馬遷因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他用了14年的時間,終於寫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著作。《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寫了3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惡的文章,也有歌頌奴隸起義故事。這是司馬遷用畢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寫出的一部永遠閃耀着光輝的偉大著作。

司馬遷的小故事 2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二十歲時滿懷求知的慾望,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蹟,採集傳說。這爲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其父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擊匈奴,乒敗投降,司馬遷爲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獲赦出獄,爲中書令,發憤著書,最後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潤飾。《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鉅著,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史記》外,司馬遷作賦八篇,又撰《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修史的抱負。

司馬遷的小故事 3

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公孫無知爭鬥。襄公即位之後便開始報復公孫無知,降低了他的俸祿和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對此十分怨恨,發誓將來一定要報仇。這也爲以後齊國的內亂埋下了禍根。

有一次,齊襄公讓連稱和管至父戍守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約定第二年瓜熟的時候派人去替換他們。但到了第二年瓜熟時節已過的`時候,襄公仍沒有派人去替換。他們認爲期限已經到了,便派人要求襄公旅行以前的諾言。而襄公卻不答應。兩人很生氣,就想和公孫無知聯合策劃叛亂。公元前686年,襄公在沛丘打獵時遇見一頭豬,侍從說是彭生變的。襄公大怒,就用箭射它,沒想到那豬竟然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喊叫。襄公受到驚嚇,從車上摔下來,摔傷了腳,鞋子也掉了。襄公回去後把管鞋的名叫茀的人鞭打了三百下,並把他趕出了宮殿。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聽說襄公受傷,認爲機會來了,就帶兵來攻襲襄公。正遇到茀,茀雖然剛受了襄公的鞭笞,但他對襄公依然十分忠心,所以他見到無知等人發動叛亂,就欺騙他們說:“你們不要慌,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那樣就不容易再攻進去了。”無知求勝心切,不相信茀的話,直到茀讓他驗看了自己的創傷後,他才相信。然後經過籌劃,無知等人決定在宮外等候,讓茀先進去探聽消息。

茀入宮之後,就把無知等人發動叛亂的事告訴了襄公,襄公情急之下就藏在了屋門後。無知等人在外面等了很久,見沒有消息,就衝進宮去。茀和宮中的侍衛以及襄公的親信反攻無知等人,結果全部被殺死了。無知跑進宮裏,四處尋找襄公,但是一直找不到。正在納悶的時候,忽然有人見屋門下露着人腳,便懷疑襄公就藏在裏面,無知打開門一看,果然是襄公,二話沒說。就一刀把他給捅死了。襄公死後,公孫無知自立爲齊國的國君。

司馬遷的小故事 4

秦昭王四十八年,秦國採用范雎的計策,向趙國使用了反間計。趙王中計,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軍隊統帥。結果,秦軍在長平(今陝西省境內)大敗趙軍,並且進兵包圍了邯鄲。不久,范雎與武安君白起之間產生了矛盾,他向秦王進讒言,結果,秦王殺死了白起。接着,范雎向秦王舉薦鄭安平,讓他率軍去進攻趙國,秦王應允。不料,鄭安平反而被趙軍包圍,危急之下,他帶着兩萬秦軍投降了趙軍。

范雎聞訊,坐在草墊上向秦王請罪。因爲依照秦國的法律,薦舉人由於被薦舉人的犯罪,要根據被薦舉人罪行情節的輕重而被定罪,所以,范雎按照法律應該被誅滅三族。但是,秦王十分寵愛范雎,視他爲父親,害怕這件事傷了他的心,便下令全國說:“誰敢談論鄭安平事件,就按照鄭安平的罪行給誰定罪。”秦王對宰相的賞賜,反而一天比一天豐厚,安撫他不要傷心害怕。但是,禍不單行,兩年以後,擔任河東太守的王稽因爲勾結外國,而依法被處死。所以,眼看對自己有大恩的`兩個人全都辜負了自己的信任,范雎總是耿耿於懷,一天比一天憂鬱。

司馬遷的小故事 5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從小就接受當史官的父親關於歷史知識的教育,因而對歷史發生了濃厚興趣。他從二十歲開始的幾次全國性的大遊歷,獲得了史籍上沒有的大量史料,同時初步熟悉了全國的地理環境,廣泛接觸了廣大人民和現實生活,更使他立志要寫一部空前的史書。

爲了集中精力寫好這本書,他杜門謝客,每天一辦完公務,就鑽進書房裏去了,一直寫到深夜。正當他寫得比較順利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使他不得不中斷寫作。

他過去的同事李陵,隨李廣去打匈奴,結果因寡不敵衆,被俘後投降了敵人。由於他對李陵的印象很好,就上書爲李陵辯護,說他是假投降,不要深責。

當時漢武帝看後,大爲震怒,馬上就下令把他投進大牢。司馬遷在獄中,受盡了折磨,但他還想着出獄後完成他的著作。誰知一年以後,不僅沒有獲釋,反加重了刑罰:對他施以宮刑。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真想一死了之。因爲這種刑罰弄得人不男不女,還有什麼活頭呢?但他想起自己未完成的著作,就咬緊牙關,接受了這殘酷野蠻的刑罰。

後來,他遇赦出獄,並奉旨當了中書令,但那些官僚們卻不時的嘲笑他的長相和近似女人的說話聲音。他忍住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打擊,繼續寫他的書。

一天,他又來到自己的書房,望着窗外的古柏沉思,從觸摸自己的下頰,因沒有了心愛的鬍鬚,猛然又想起自己的奇恥大辱,頓時怨氣直衝腦頂,頭上過早出現的白髮彷彿都一根根豎了起來。

他想:“我是爲了這著作才活下來的,我一定要象窗外的古柏那樣,不怕風吹雨打,堅持寫到底!”

就這樣,他整整寫了十八年,直到成爲六十歲老人的時候,才完成五十二萬多字的輝煌鉅著—《史記》。如果從二十歲蒐集資料時算起,一共用了四十年的時光。

司馬遷的小故事 6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104年,這個時候司馬遷就開始寫《太史公書》了,《太史公書》後來被稱爲《史記》。

司馬遷早年間就在全國各地遊歷,收集各地的風土人情,從當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舊聞,之後又受學於孔安國和董仲舒。司馬遷具備寫作的能力,又有寫作的素材,因此早早就開始寫作了。

但是誰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司馬遷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出擊匈奴,戰敗被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問司馬遷對這件事情怎麼看,司馬遷說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愛國,投降是無奈之舉。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給打入天牢。之後李陵投降匈奴的時候被公孫敖“坐實”了,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被處以宮刑。

受此大辱的司馬遷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奮發圖強,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以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等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自己去當地調查取得的一些資料爲材料,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認真的摘選,去掉了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對無法證實的事情保留態度,或者附上多種說法。前後總共經歷了一十四年,司馬遷嘔心瀝血最終完成了這部史學著作《史記》,也留給了後世留下了一份無價的文化瑰寶。

司馬遷的小故事 7

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個愛靜不愛動的孩子,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白天,小朋友們都在外邊玩兒,司馬遷卻搬個小板凳坐到爸爸身邊,聽他讀書,看他寫字、畫畫。“爸爸的大筆可真神奇!”小司馬遷心裏想。晚上,吃過飯,司馬遷蹦着跳着撲到爸爸懷裏,“爸爸,今天講什麼故事呀?”

隨着司馬遷一天一天長大,他有了一個問題,“爲什麼爸爸知道那麼多的`事情,會講那麼多的故事呢?”

原來爸爸都是從書上看到的,可司馬遷翻了翻,他一點兒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從那天開始,司馬遷跟着爸爸學認字了。

司馬遷的小故事 8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年輕時勤奮好學,不恥下問部下,凡事都想追根究底。司馬遷15歲時就認識了9000多個字,能寫8種文字。連當時最著名的大學學者孔安國、董仲舒都對他讚不絕口。

司馬遷41歲開始着書史記。那時,司馬遷已經成爲太師令,但好景不長。因爲一件小事,被陷害入獄。不僅摧殘肉體和精神,更是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承受這樣的懲罰。他悲痛欲絕,甚至想到了自殺。但後來他認爲人是必須死的,只是“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要是就這樣“伏法而死”,自己就跟沒了毛的牛一樣一文不值。他想起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等人,想起了他們所受的屈辱和取得的驕人成績。司馬遷頓時覺得力氣十足,毅然選擇了腐敗。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萬分,但此時的他沒有怨恨,也沒有恐懼。他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書寫完。沒有頭髮,沒有背上的衣服。”正是因爲史書記載還沒有完成,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年輕時,司馬遷以長安爲龍門;清朝壯年,以宮爲龍門。直到父親死後,他才真正看清《史記》就是它的龍門。他用全部的精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把《史記》當作自己的一切,當作自己的生命。司馬遷的'名字,和他的《史記》一樣,將永世流傳。以後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要學習司馬遷這種剛毅剛毅的精神。不要被困難嚇倒,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最後一定會成功。

司馬遷的小故事 9

司馬遷,字子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和史學家,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十歲起就開始讀古文,接受父親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對他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後來司馬遷跟隨父親前往長安,同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了《春秋》和《古文尚書》。十九歲的.司馬遷就成爲了補博士子弟。二十歲的司馬遷開始遊歷天下。司馬遷的足跡到過夏禹遺蹟、會稽、姑蘇、五湖、淮陰、豐沛、大梁、孔孟之鄉、逐鹿、長城等,遊歷的地方多是歷史名人的故事發生地和家鄉,在遊歷中司馬遷更是開闊了眼界,爲之後《史記》的撰寫積累了豐富知識。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等人一同創立了《太初曆》,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擊敗而降敵,司馬遷爲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判以死刑。單位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除一死,在獄中司馬遷堅持撰寫著《史記》。司馬遷出獄後擔任中書令一職,繼續發奮寫書,最終得以完成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司馬遷隨後離開了長安,不知所向。

司馬遷自小學習古文,在父親的親身教誨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導下,司馬遷學識更爲淵博,他一生爲完成《史記》創作而忍辱負重,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給後世巨大的精神財富。

司馬遷的小故事 10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司馬遷任太史令。

司馬遷退禮司馬遷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漢武帝的時候,司馬遷擔任太史令,正在編寫《史記》。

有一天,朝中最得勢的將軍李廣利派人給司馬遷送來了一件禮物。司馬遷的女兒妹娟小心翼翼地打開禮盒,看到裏面裝着一對晶瑩透亮的玉璧,不禁驚呼:“太好了,這真是世上稀奇之寶啊!”

正在專心致志著《史記》的司馬遷,聽到女兒的聲音,放下手中的筆,用手將這玉璧摸了一下,也讚歎道:“是啊!如此光潔、圓潤,真是白璧無瑕啊!”妹娟聽了,更是不肯放下。

但是,司馬遷對她說:“白璧最可貴之處是沒有斑痕污點,人也同樣如此。我是一個平庸而且地位低下的小官,從不敢以璧自比,但如果收下這珍貴的白璧,思想上的`斑污就會增多。”女兒聽了,會意地點點頭。

於是將禮物退還給了李廣利派來的人。

司馬遷的小故事 11

司馬遷小時候是在自己的故鄉韓城生活的,常常幫助家裏幹活,因爲父親也是史官的原因,所以司馬遷從小就開始學習古代的史書。

一日,馬上就要吃飯了,司馬遷的父親把他叫到跟前,對司馬遷說,我最近公務繁忙,沒有時間教導你看書,你自己也整天都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現在趁着飯還沒有熟,我就教你讀書吧。於是父親就開始準備教司馬遷讀書,司馬遷卻說這本說自己已經看過了,還可以背下來。並且還把書從頭到尾背了一遍。

父親對此非常的驚訝,他不相信司馬遷是神童,可究竟司馬遷是怎麼背下來的,父親對這個也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準備趕着羊出門了,於是司馬遷的父親就悄悄地跟在司馬遷的後面。父親跟着司馬遷翻過了村東的小山,又趟過了山下的小河,來到了一塊水草豐盈的窪地上,司馬遷把羊趕過去吃草,他自己就從懷中掏出了一本書本仔細開始閱讀了起來,逐字逐句在認真的.誦讀,父親目睹了這一切,感覺到非常的欣慰,也明白了司馬遷爲什麼能夠背誦史書了。

這個小故事雖然沒有史實可以考證,但是司馬遷學貫當時的古今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司馬遷也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這背後的辛苦也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所以有這樣一個故事的出現,也並不是偶然。

司馬遷的小故事 12

《史記》既是大一統社會的產物,又是這個大一統社會所不容的“謗書”,因爲它敢於衝出爲尊者諱的藩籬,把如椽之筆伸向統治階級內部,揭露其醜惡行徑,甚至把至高無上的皇帝頭上的神聖光圈剔除乾淨。又由於它敢於把熱情洋溢的筆墨付諸下層人物,對刺客、遊俠表示極大的同情,敢於儒家罕言之“利”挑戰,表現出卓越的經濟思想,所以,在正統思想家眼裏,《史記》又成了叛經離道之作。從另一方而看,當時的文人學士,舞文弄墨,喜歡的是鋪張揚厲、對偶工整、語言華麗的辭賦,而司馬遷的《史記》則是用一種自由奔放、參差不齊的散體長短句與世相爭。這就決定了它在當時文化氛圍中的命運,正如司馬貞所嘆:“《史記》比於班書,微爲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所以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良有以也。”(《史記索隱序》)又說:“其人好奇而詞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後之學者多所未究。”(《史記索隱後序》)同時,史學在兩漢對期還沒有它應有的'獨立的地位,它被作爲經學的附庸而列入《春秋》類中。這兒股勢力的融合,使《史記》的流佈和研究都很難邁開大步。

魏晉以後,強大的思想解放潮流衝擊着儒家的傳統思想,人們從禁錮中解放出來,在新的文化氛圍中,人們的認識、思想都有了新的特色。與此同時,學術上的一大變化就是:史學擺脫了經學附庸地位,在學術領域內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西晉祕書監苟勗《中經新薄》把史學從經學的附庸中劃分出來,列爲丙部,體現出史學的獨立性。東晉著作郎李充《晉元帝書目》又把史部提升到僅次於經學的地位。

史學本身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數量繁多,甚至出現了“一代之史,至數十家”的局面。人們對史學認識的提高,尤其是“正史”地位之尊,也使《史記》的身價得到相應的提高。儘管《史記》有時也被視爲洪水猛獸,但更多的人是站在贊同的立場上去評價《史記》,一反過去“尊班抑馬”而爲“尊馬抑班”,並有人仔細研讀,乃至於出現了《史記集解》這樣的著作,爲後代的研究開了一個先河。從另一個方面看,文學和史學原爲一家,這時開始分道揚鐮。因此,相對而言,《史記》身價的提高只是從史學方面得到了提高,而它在文學上的成就還很少有人問津。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爲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鉅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

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裏,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他爸爸司馬談後來去了長安做了太史令,而司馬遷則繼續過着以前的日子。等再長大點,司馬遷也去了長安,受到父親提點開始遊歷天下四處蒐集古聞史料,最後回到父親身邊任郎中。司馬談死後,繼任太史令之職,立志完成父親編撰歷史的遺願。

司馬遷在職期間,完成工作和編撰歷史有條不紊的平衡進行着,但事情總不會一帆風順,伴君如伴虎,司馬遷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李陵出征匈奴,遭遇埋伏,彈盡糧絕後降了匈奴,漢武帝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原諒李陵這樣的舉動的,滿朝文武都在聲討李陵所作所爲,只有司馬遷不這麼認爲,他甚至向漢武帝提出,李陵這個人品德一向優良,而且是精忠報國之將,還惦記着長安自己親人,雖然輸了但是此戰甚勇可以抵過,還猜測李陵只是假意投降,以後肯定會回來的。但李陵並未如司馬遷所說,漢武帝盛怒之下殺了李陵全族,並也給司馬遷定了死罪。

司馬遷本身是無懼生死,而且這樣死也能掙得氣節,可拖住司馬遷的是他未竟的事業,史書還未編撰完成,他決不能就這麼死了。回想了歷史上諸多名人忍辱負重寫下名留青史著作後,司馬遷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以腐刑代死刑,爲了自己家族幾代的夢想,司馬遷忍了下去,只爲了完成這部史書。但是我們如今能讀到《史記》,還要多虧了一個人,那就是楊惲,他是司馬遷的外孫,是他在成爲平通侯後,上書漢宣帝,《史記》才得以重見天日。

《史記》是珍貴和難得的,它不僅僅是一部史學著作,它凝結了司馬遷一生全部心血,也是司馬遷一生全部的寄託,這部四史之首,史學雙臂之一,對後世的影響深廣,估計司馬遷泉下有知,應該能夠安息了。

我們在說說司馬遷另外一個身份,他以史學家聞名,但他不只是位史學家,他還是天文學家,在《史記》當中的《天官書》、《曆書》、《律書》就有所體現。司馬遷推古天變,總結了戰國以來的天文學基本原則,觀錄到了五星逆行的現象,並加以分析預測人事變化。司馬遷在天文學上也可謂是頗有貢獻。

司馬遷作爲太史公,精於鑽研,恪盡職守,編撰《史記》,發展了天文學,可謂十分優秀。而司馬遷這個人,史學和文學造詣極高,並且還能堅持己見,忍辱負重,可見這也是他能成爲一代成功史學家的原因之一,並不是人人都是司馬遷,但我們要學習他的堅韌和有恆心,還要真切地熱愛自己的事業,盡力去完成我們的理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