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精選8篇)

本文已影響 2.01W人 

《老王》寫了車伕老王在困苦的條件下卻仍然保持着善良厚道的人格本性,含蓄的提出了對不幸者應給予人道主義關懷的社會性問題。小編整理了,歡迎欣賞與借鑑。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精選8篇)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1

1.由“讀老王”到“讀楊絳”。

作爲現代散文或者說作爲寫人的現代散文,它的教學內容應該重點關注什麼呢?這就首先要把握現代散文的個性特點。要全面討論現代散文的特點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簡單地說:現代散文,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個性化地抒寫作者的心靈和性靈,表達作者內心的個我;和小說相比,寫人的現代散文不能或者說主要不能關注作品中作者所寫的人物,而應該更多地關注藏在字裏行間的那個“我”。可是,我們遺憾地看到,不少老師教學《老王》僅僅是着眼於老王或者主要着眼於老王,即使有時候也在關注“我”,但似乎總是把老王作爲關注的重點,對“我”的解讀也只是爲了解讀老王,我以爲這樣把握文本是有問題的。在這次教學中,我更自覺地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對“我”的解讀上;而對老王的解讀則是一個陪襯,通過老王和“我”的對比,進而更爲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們說學習《老王》的重點不應該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楊絳。這絕不是說不需要解讀老王,但我們對老王的解讀卻不能僅僅着眼於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讀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礎上,更爲深入地解讀他的內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過幾件事寫出了他的善良。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應該把這種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爲深層的內涵。在那麼多有知識或沒有知識的、有文化或者沒有文化的人變得冷漠的年代,爲什麼老王能夠堅守這樣的善良呢?爲什麼連作者這樣的人也很難做到那樣單純的善良而老王能夠做到呢?當然,這或許不是重點。更爲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們僅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嗎?我們不應該深入一點關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麼嗎?我們對於作者和老王之間的隔膜,對於老王送雞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對於“我”後來的"隗怍”,缺少應該有的深入理解,這都與我們對老王的內心需求缺少關注和理解有關。看起來,作者對此似乎沒有用很多筆墨去表現,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品讀文本,並不難發現老王對溫暖親情的企求,而關於“家”的回答則最爲明顯。

也許我的生活經歷,使我容易對老王有先人爲主的解讀,讀到他的言行,我總很容易就想到我們村莊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樣的人物(無論是老王那樣的年代還是今天這樣的年代)。我從他們的眼睛中很容易讀出他們精神的孤獨和對親情的渴盼(無論是當年貧困的年代還是今天這樣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說:老王是非常孤獨的,老王對親情有着強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車上有着很投機的聊天,所以他才說那住了多年的地方並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覆強調最後送雞蛋和香油不是爲了換錢,甚至他說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離”“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讀最後一句話是解讀《老王》全文的關鍵,而解讀“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讀這句話的關鍵。那麼作者爲什麼“愧怍”呢?

記得第一次聽一位老師教這篇課文,教學的思路是,先認識老王的善良,再認識老王的不幸,然後提問:對這些不幸的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回答:要同情,要關心,要幫助。再討論:“我”關心了嗎?結論是關心了但關心得還不夠,幫助了但幫助得還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後出示一組弱者的照片,號召同學們要關心弱者同情弱者幫助弱者。現在這種解讀似乎已經少了,因爲這顯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並非因爲沒有同情沒有關心老王而“愧怍”。現在聽得多的說法是:“我”對老王只有居高臨下的同情和施與,而沒有平視的尊重和理解。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討論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回到我們前面說過的問題:老王需要什麼?老王最需要“平視的尊重”嗎?我想,這可能沒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對老王一類人的理解,或者從文本看,老王似乎並不會奢望楊絳這樣有身份的文化人對自己進行“平視”和“尊重”吧。

理解楊絳到底爲什麼“愧怍”,不能不關注她內心對老王這個人的定位,即她把他當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則不能迴避文章中那個描寫殭屍一樣的老王的段落。這個段落是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的:爲什麼作者同情老王,卻用這樣的筆調描寫他?爲什麼這個段落和文章前後的筆觸完全不一樣?至今我仍不敢說,對這樣的問題有了自己滿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說,似乎也沒有發現讓人信服的觀點。但我有一點感觸非常強烈,即從這個段落中讀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間的距離,感受到作者面對殭屍一般的老王的強烈的冷靜,或者甚至可以說是冷漠。我想,倘若寫錢先生,寫女兒圓圓,作者是絕不會這樣寫的。就是說,在“我”心中老王遠不是她的親人(我知道,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個熟人,一個可以說說話的人,一個曾經幫助過的人,一個有過雞蛋換錢的來往的人。我說不清楚這是什麼筆法,但我敬佩作者敢於如此客觀地寫出自己當時的真實心態。這是需要勇氣的,是難能可貴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們不能因爲對楊絳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視這一段;我們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誤讀這個段落中“我”的冷靜、冷漠,甚至有一點自私。事實上,楊絳先生的令人可敬不會因爲這一點受到影響,而是恰恰相反。首先,這不是她個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們那一類人共性的自私和虛僞,是“我”那一類人和老王這一類人集體的距離和階級的距離,而作者敢於揭示出自我的虛僞和矯情,便是一個尤爲值得敬重的人。

4.由讀懂到學會讀懂。

我曾不厭其煩地強調: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可惜的是,很多閱讀教學還僅僅是追求讓學生讀懂文本。《老王》的教學尤其如此。不少老師教學《老王》,就是讓學生得到某一個思想。我以爲,這是遠離閱讀教學的價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對於學會閱讀的訓練。比如讀《老王》,我引導學生從這樣幾個層次去讀: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詞語讀;抓住作者寫的主要事件讀;抓住別人對老王的態度讀;從老王的內心需求去讀;從老王和“我”之間的關係去讀。這是閱讀的角度,是閱讀的層次,也是閱讀的方法。解讀“我”和老王之間的距離,先從文章最難理解的描寫殭屍一樣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離,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話進行突破,再通過對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讀老王內心對“我”的定位,明確了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之後再回讀課文從中尋找“距離”的具體表現。如此用心的安排,並不是爲了實現我的什麼教學意圖,而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解讀文本。

另外,解讀這篇文本,大家都會強調如何抓住關鍵句讀懂全文,而我在強調這一點的同時更想強調如何由全文讀懂“一句話”。這並非是要標新立異,其用意正是爲了讓學生掌握辯證的閱讀策略。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2

我總想嘗試着一些新的路子備課,在意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和創新性。他們都說我太學術,我知道在中學這是貶義詞。師傅徐老師今天聽了我的課後,給出了兩點評價:

1.鑽研文本精神值得鼓勵。

2.要學會批判性地接受教參和名師教案,教學要切合學生實際能力。

是的,我承認我的課堂有這個問題,我現在教差班,應該講基礎,帶領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扣文本。可是,我不願意這麼做,我不願意爲此浪費我的教學生命。

教學設計的創新與知識點落實其實是不矛盾的,我沒有做好知識點的落實還是因爲對考點把握不夠,下階段研究考點題目想好了“以考點爲綱確立教學內容”。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3

(一)說老王。

先通過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後讓學生根據書上插圖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生的閱讀期待,爲解讀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鋪墊。然後,以“可以用哪兩個字準確概括老王”明確老王是個苦而善的人。緊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現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現在哪裏”,引導學生搜索、篩選信息,達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讓學生選擇賞析老王臨終送香油、雞蛋這一片段。通過齊讀、分角色朗讀,學生情景演出,對語言進行賞析評價,達到讀文悟道的目的。

(二)說作者。

先用多媒體展示楊絳當時的境況,讓學生知道她當時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設計的問題:面對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現的?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當善良的老王去時,作者爲什麼愧疚?對於最後一個問題讓學生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麼?以此讓學生明確本文主旨,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說自己。

設計的問題是:現在,像老王一樣善良的人還很多很多,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呢?多媒體展示弱勢羣體的圖片,在看的過程中,我對一些圖片進行解說。然後讓學生寫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話、一首詩、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說出心願。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很順利,充分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經過課後反思,我認爲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視情感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立足語言品味,穿插寫作指導。

課堂教學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賞析重點片段的時候,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句,結合自己的感悟說出喜歡的原因,由賞析語言到情感體驗逐步提升,並對如何寫人給予學生適當指導,既重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又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3、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側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體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並說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因將兩課時內容壓縮爲一課時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力不從心,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問題挖掘不深,結論下得過早;最後展示弱勢羣體組圖時,應該由學生讀的文字改爲自己讀;應該在課堂上完成的仿句練習改爲課後作業等,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鬆後緊,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4

此課上後,我感覺不錯。不論其他,單單學生從說到想說再到樂意說爭着說,多我來說是最大的成就。哪怕學生說錯了。不過,也存在許多問題,在議課組成員的愛心幫助下,我覺得這節課要上的更好,還課在下方面努力:

1、導課不宜太長。只要達到激起興趣,導入新知即可。

2、課堂語言要有文起。要鼓勵督促個別學生說普通話,說話多用詞語,多點文氣。

3、課前應出示課堂目標。讓學生學時有目標,學後便與檢測學習效果,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嗎。

4、在漢字書寫,板書設計上要多下功夫。這也是我致命的弱點,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就在這方面下功夫的。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5

《老王》是楊絳所寫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與老王交往中所認識到的苦命卻又老實厚道、關心他人、知恩必報的老王,並由此體味到:幸運的人應該關注不幸者或弱勢羣體,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同情與關懷。而文章應以讓學生感受並把握老王這一人物形象、學會善待他人或關注弱勢羣體作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爲了突破這兩個知識點,我按照“走近老王---懷念老王----尋找老王----學習老王”這一主線幫助學生理解,也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爲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這一教學重點,我把較多的文章內容濃縮在兩個問題上----“課文描寫了哪些有關老王的生活片斷?”和“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對待老王的.?”,這樣繁多的內容也變得更有條理,學生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了。此時,每談到老王的一個生活片斷我又引導學生探討小事件上所表現出的老王細小性格特徵,最後,瑣碎的內容就由“老王苦命卻又老實厚道、關心他人、知恩圖報”這一人物個性的主線聯結起來了,使散文的“形”不再散,“神”也更集中。同樣的手法,作者對老王關照、關懷的善良之舉也在我預設的第二個問題中被擊破,作者這位“老王”也同樣出來了,“老王”的善良之舉也就更顯細緻了。爲了讓老王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得以鞏固,我還設計了文章第8自然段的精美語段的賞讀,從學生的賞讀來看,也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引導學生學會善待他人、關注弱勢羣體是文章第二個教學重點,在這一環節,我通過引導學生尋找社會上、生活中、校園內與老王有相似性格或品格的人來感悟,並且讓學生在尋找的同時感悟到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向這樣的人學習,並且從自我的反思中糾正不良的思想或行爲。在這一過程中,因爲我一直灌輸給學生的理念是該從生活的小事件、小行爲去學習老王,去反思自我,所以學生尋找到的生活中的“老王”事蹟雖小,對社會、個人生活、班級影響卻很大,甚至學生在寫向“老王”學習的打算中也能提到準備做些實實在在小事去關愛他人、關愛自己。這也就達到我這一課的最終目的,因爲我們知道我們的學生,他們的生活閱歷還很少,對於社會種種他們更加無法做出轟烈的大事去服務社會、服務學校、服務同學,但他們完全有能力以一份善良之心去做些小事情。

例如一位學生說到的“往後的慈善捐款準備儘自己的能力多捐點”,這就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如一個學生說到的“老師就是老王,因爲老師耐心地引導他,使他人生的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轉好了,以後也準備像老師一樣,給予同學更多的關愛”,我想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爲他付出了愛,他必定能在學習上做得更好,這就是一份以善良體察善良之心。學生既這麼想了,不就是很好地讀懂了老王嗎?而我們要求學生學習《老王》,不也正是想讓學生能夠這樣地從身邊的小事去反思自己的行爲嗎?

總之,在教學設計中,我把“走近老王---懷念老王----尋找老王----學習老王”這一主線貫徹於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當中,以文本內容爲切入點,注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反思生活。這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的同時,更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要學會關心他人,懂得以善良之心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只是,對課文語段和優美語句的賞讀還要在課後繼續加強賞讀,因爲這樣的賞讀會更容易提高學生的語言品賞能力。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6

伴隨着一步步課改,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爲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爲“改革”的種種說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鍼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徵,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通過佈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藉此機會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慾望,抓住這個契機佈置仿照《老王》寫寫我《我最難忘的一個人》,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爲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爲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爲: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講了《老王》,講得挺好的。因爲指導學生,抓住了主問題,設計了“老王的情況小結”、“老王的苦”、“老王的善”、“楊絳一家人的善”、“這是一個不幸者對幸運者的愧怍”這幾個問題來組織文章,因爲前面的幾個問題,讓學生來總結,來品讀文章,能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之中去,在引導學生來深刻理解文眼“這是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我是讓學生一一來分析“幸運者”指的是誰?“不幸者”指誰?“愧怍”又指誰?如何來理解楊絳一家人的幸運,愧怍如何理解,從文章中找到根據嗎?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真正地明白了在那樣的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裏,老王不僅物質上苦,精神上也同樣悽苦。但老王一直尋找,或者需要的是親人般的關愛,老王是將楊絳一家人當成了親人,需要的是平等的愛。而楊絳對老王也關愛,也尊重,但是沒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真正需要的東西。這些,都是說,隨着歲月的流逝,經歷的複雜,經歷的積澱,楊絳終於明白了老王的遺憾,但老王已經離世了。作者發出了一種呼喚,對弱者、不幸者,應該給予一種關愛之情,真正意義上理解他們!

得出幾點經驗:

1、設置主問題,引領全文。

2、細讀文本,從文章中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3、發動學生,課堂應該是有生命力的課堂。

這幾課,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都講得不錯。尤其是《背影》和《老王》,尤其好。所以在探索課型上,要多下功夫才行!

課文《老王》教學反思 篇8

“我回家看着還沒動用的那瓶香油和沒吃完的雞蛋,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爲什麼,沒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爲吃了他的香油和雞蛋?因爲他來表示謝意,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節選自《老王》

“愧怍”一詞,但從字面上解釋是很簡單的,就是慚愧的意思。追本溯源,從六書上分析,“愧”“怍”皆從“心”——“愧 ,媿或從恥省。按即謂從心可也”,“怍,慚也。從心,作省聲”——也就說,此二字關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爲人最該保有的良知與靈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從生命最深處由衷發散的虔誠與悲憫,更或者說,心是擁抱現世的溫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難命運的溫暖的方式。對於一個“多吃多佔”的人而言,從生命的最開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們”享有絕對優勢的物質條件、話語權力和社會地位;就是從生命開始後的際遇來看,以作者爲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們的物質條件、話語權力和社會地位仍遠遠高於“老王們”,從人道上講,作爲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不是更應該勇敢承擔其這個責任嗎?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們不會覺得自己偷了什麼?但知識分子有多少能真正體味“老王們”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窮苦?先天性的不公平連同後天疊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們不禁要追問,按照以上的解讀,那麼也就是說,在我們設定的整個文本世界中,作者楊絳是幸運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運者應該對不幸的人產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個幸運的人嗎?老王真的是一個不幸者嗎?真應該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嗎?

另外一點也是特別要注意的,我們在分析文中兩人時,應該平等地對待兩人,正如課後“研討與練習”第1題所說——“以善良去體察善良”,作者與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質,我們從兩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麗。再回歸到最初講到的“心”上,正因爲有心,作者是幸運的,她最終感到愧怍,她體會到了自己當年與老王的不對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遲到,總比沒有要好千倍;正因爲有心,老王是幸運的,他擁有金子般的內心,他的這種品質是值得我們認同的,在死後,他最終獲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兩個人,兩顆心,兩重幸與不幸——這正是我要最終從“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們跳出文本,在進一步審視我們的解讀,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跡。在我最初的教案設計中,本文的教學從標題“老王”切入,以“悲”爲核心詞展開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沒有姓名的人,是個社會的邊緣者,不被人重視;二、處境困窘,艱難生活;三、古人講“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況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視葬禮)——但現在經過我的思考,我認爲這樣的思路設計從一開始就存在偏差,我們口口聲聲說老王的命運如何苦難、如何悲,可是自以爲深切理解老王的我們,不是在最開始便已經不顧一切地將老王放置在同樣卑微的角色上了嗎?自然,小人物在歷史潮流和現實生活中確實具有先天性的劣勢,但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難道他們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嗎?在他們的活法中,難道看不見快樂?爲什麼我們總是把他們預設的這麼悲慘與壯烈?舉個我們經常遇見的現象,那些生活條件不盡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賈之家還要和美歡樂。老王是有自己的苦與悲,但在他純淨的心裏,有作者一家對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處嗎?從文中描寫的細節看,老王甘於奉獻,我想,他能這樣堅持的原因肯定在當中他確確實實能感受到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機會讓他釋放自己的善良和愛不也是作者一家對他的巨大回饋嗎?

洋洋灑灑說了諸多,還只是我個人的幾點思考,若是進入到教學,還需選擇性地進行設計,尤其是,在我們進行教學時,分析這兩個字時,我們更要注意的是我這樣解析文本引導學生的出發點在哪裏,我的情感認知要導向何處。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對該關鍵詞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第一層解析:“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教師拋出問題,“愧怍是什麼意思?”“幸運的人是誰?”“不幸的人又是誰?”“可以從文章中找出依據嗎?請大家說說看。”——採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由教師提出這四個問題一層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層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和對學生回答的總結,進一步追問“除了上面我們從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學們還有其他的想法嗎?我們能不能從作者作爲知識分子這個身份重新考慮這個問題,這裏的‘愧怍’僅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愧怍嗎?”同時,在PPT上展示一頁補充材料,這則材料是關於雖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的,爲學生思維的展開提供課外資料;

三、第三層解析:師總結再追問:“作者楊絳作爲一個幸運的人對老王這個不幸者產生了深深的愧怍感,從許多方面上,我們能感到作者相對於老王的許多優勢條件,無論是生活還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師還是有些不解,楊絳真的是一個幸運的人嗎?老王就真的那麼那麼不幸嗎?有沒有哪位同學爲老師解答下這個疑問?”——從而由此引出“兩個人,兩顆心,兩重幸與不幸”這個核心總結句,以及上文解讀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與悲,但在他純淨的心裏,有作者一家對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處嗎?從文中描寫的細節看,老王甘於奉獻,我想,他能這樣堅持的原因肯定在當中他確確實實能感受到一種自身存在的價值,有機會讓他釋放自己的善良和愛不也是作者一家對他的巨大回饋嗎?”,力求達到全文情感與主旨的昇華;

四、師大總結:表面上去看,作者楊絳確實更像一個幸運的人,老王這時候自然就弱小悽苦無比,然而,當我們仔細去體悟的時候,才真正發現原來自認爲幸運的楊絳,她的生命不也悲嗎?我們自認爲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嗎?兩個人,正是因爲兩顆心的有力顫動,纔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運的意味。即便身處何種困境,假如你是一個有心人,不也同樣很幸福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