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導語;《燭之武退秦師》是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該文形象鮮明,語言優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是《左傳》乃至中國文學史一篇優秀範文,入選全日制高中必修課程。下面是《燭之武退秦師》教案,歡迎參考。

高二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徵、觸龍等說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 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 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啓示。

3、 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相關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啓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羣儒脣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着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急於閱讀課文的慾望。

二、瞭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解說《春秋》) 《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疏通情節,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爲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爲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爲什麼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後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於晉。

②且貳於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伯說,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鍵句中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線索。

 四、結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一、三、四段讀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計

① 欲揚先抑,以退爲進。

② 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 替秦着想,以利相誘。

④ 引史爲例,挑撥秦晉。

⑤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複習上堂課內容,並歸納總結文言詞語及句式。

2、 分析燭之武形象,並延伸討論說話藝術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 怎麼退——爲什麼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並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後置句。

敢以煩執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 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 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誌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後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語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爲什麼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於納諫、勇於自責。

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課文篩選有用的信息,併發揮想象,對燭之武加深認識,使這一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明晰起來,避免了就課文講課文的的單調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的學習,談談燭之武出色的勸諫藝術對於古人和現代人的處事有什麼意義。

(—)對於古人

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作爲君王,則應虛心採納,方可成就霸業。

1、 鄒忌與齊威王

齊王接受皺忌的進諫,聽取羣臣吏民的意見,於是有“此所謂戰勝於朝廷”的美談。

2、觸龍與趙太后

抓住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觸龍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開太后心結。

3、魏徵與唐太宗

唐太宗虛懷若谷,善於納諫,終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4、管仲與齊桓公

齊桓公豁達大度,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爲相,讓他管理國政。後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5、 比干與紂王。

紂王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甚至將比剖腹挖心。最終是民怨四起。

6、召公與厲王

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被“流於彘”。

(二)對於現代人

1、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

2、聽取別人意見,完善自我,少走彎路。

3、宰相肚裏能稱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通過比較閱讀與回憶感受,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中感受語言藝術的重要性,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鼓勵學生更好地把理論用於實踐。

 四、結束新課

燭之武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啓發,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與交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要善於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見總彙起來,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五、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