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語文《遊褒禪山記》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高中語文 《遊褒禪山記》說課稿】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遊褒禪山記》說課稿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文章因事析理、前後照應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作者“深思而慎取”“盡吾志”的思想。

  教學重點:

一、積累重點字詞。

二、掌握虛詞“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學習文章因事析理、前後照應的寫法。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因事析理寫作特點。

二、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學課時:3 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根據導學案自主合作學習,積累重點字詞,總結“其”字用法,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學習記敘部分。

第三課時:學習議論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新課。

1、比較《始得西山宴遊記》與《遊褒禪山記》的異同,梳理文章思路。

在初中我們學習過用文言文寫作的遊記有《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遊記》《滿井遊記》《醉翁亭記》等,這些遊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麼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

相同點:都有對景點,景物的記敘。

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板書)這篇遊記與我們過去學習過的那些遊記不同

不同點:以前所學的遊記大多以記敘爲主,而本文的記敘少之又少,它不重在表現山水之美,它的作用是起一個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記敘引出作者的議論。

2、梳理文章思路,哪些是記遊部分,哪些是議論部分。(注意找提示性的句子:於是餘有嘆焉)

總結思路:

一、(1-2):記敘——遊山經過。

二、(3-4):議論——遊山心得。

三、(5):記敘——補敘同遊者以及作記的時間及作者。

二、學習記遊部分

(一)分析第一段

1、“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

2、作者身爲學者,治學嚴謹,一開始,他對山名做了一番考證,作者拿出了怎樣的證據證明本名爲華山,別名爲褒禪山?

第二句寫出了褒禪山名稱由來。寫禪院,爲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而作的補充,證明此說正確,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

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與開頭一句照應,也爲下文寫遊華山洞作交待。記僕碑文字,迴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後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纔讀爲huá。王安石認爲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

3. 明確作者行文順序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僕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4.熟讀第一段。

四、研讀第二段

1、第二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

這一段中有哪些對比:

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其下平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記遊者甚衆”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

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爲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作者遊洞出來後爲什麼後悔?力尚足,火尚足卻未盡興,作者缺的是什麼?

(因爲餘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以“悔“結束記遊,爲下文抒發議論作鋪墊。

3、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遊洞經過;

第二層(“蓋餘所至”至段末)追記後洞中所見並表示遺憾心情。

前洞(平曠、記遊甚衆)—後洞(窈然、寒、深)——進入(深、難、奇)——怠——俱出

追記洞中所見(蓋餘所至……又加少矣”)

追記自身,以“悔”結束記遊(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遊之樂也”)

第三課時

一、研讀第三段

1、“於是餘有嘆焉”的作用?

承上啓下,進一步具體闡述作者後悔心情背後的思索。

2、在這一段裏,作者一開始就指出古人瀏覽觀賞,"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麼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作者引出古人觀賞有得的目的是什麼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觀點.以古人爲標準,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論更有說服力

4、作者將自己的所得進行了闡述,從哪些方面來闡述的?

討論歸納:

從四方面闡述:

⑴突出"志"的重要性: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⑵說明"力"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⑶說明"物"的重要性;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⑷強調"盡吾志"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在己爲有悔--物、力都足以至

而未至,只有"悔";只有"盡吾志也,可以無悔也"

“盡吾志”是什麼意思?

(爲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5、通過以上議論,作者要說明什麼?

"求思之深而無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處,當力和物難求時,只有"盡吾志",才能做到"無悔"、無"可譏".

只要有志,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二、研讀第四段

這一段有寫到僕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關僕碑的描述相應。第一段中的有關僕碑的描述有何作用?

(爲後面的議論埋下伏筆。)

寫這些僕碑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

(治學必須“深思慎取”)

聯繫這一段和第一段中的有關僕碑的描述,說說他的這一觀點如何得出?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前面是伏筆,後面是照應。有敘有議,照應緊密。構思嚴謹,邏輯嚴密。)

三、總結拓展

1、王安石通過遊褒禪山領悟到了治學、做事的道理,他從一朵花中窺得了一個世界,我們又從王安石給我們的這朵花中悟到了什麼呢?“盡吾志”與“深思慎取”

2、請談談王安石所說的“盡吾志”與“深思慎取”對你有什麼啓發?(小組交流,推選代表談一談)

3、請以你所看到的景或經歷的事情爲載體,先寫景、或敘事,然後由此生髮某種感慨。寫成200字左右的文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