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練習(附答案與解析)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導語: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課堂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下面是《燭之武退秦師》練習(附答案與解析)。歡迎同學們過來了解和練習。

《燭之武退秦師》練習(附答案與解析)

一、語段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1.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越國以鄙遠     越國:國名

B.且貳於楚也 貳:從屬二主

C.唯君圖之 圖:考慮,謀劃

D.失其所與, 不知 知:同“智”

解析:選A。“越國”應解釋爲“越過晉國”。

2.下列加點字的用法不同類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選D。A項,都是名詞作狀語。B項,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C項,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D項,①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②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3.全部屬於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項是(  )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土

②晉國經常背信棄義,不足依賴,秦不應與之共事

③晉楚兩國有相互勾結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於晉,不利於秦

⑤鄭國朝秦暮楚必將亡國,只有跟隨秦國,鄭國纔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於秦,不利於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解析:選C。採用排除法做題。文段內容沒有涉及楚國,也沒有說鄭國朝秦暮楚,所以應排除③⑤。

4.下列對文段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燭之武從秦國的立場上勸說秦伯退兵。

B.燭之武在勸說秦伯的過程中指出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

C.從燭之武對形勢的分析中可知,晉國的實力比秦國強。

D.晉侯爲了報答秦伯,曾經答應過給秦國兩座城池,但並沒有履行諾言。

解析:選C。C項“晉國的實力比秦國強”錯。

 二、語言運用

5.羅董事長的一位朋友過七十大壽。假定你是董事長的祕書,請代董事長送一副壽聯。

上聯:室有芝蘭春自永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對聯講究嚴格的對仗,要求結構一致,詞性、字數相同,又因爲是“壽聯”,要求有祝願、恭賀之意。

答案:人如松柏壽長新

6.請爲燭之武寫一段頒獎詞,不少於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爲鄭國安危着想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一、基礎考查

1.下列各句加點字讀音有誤的一組是(  )

A.氾南(Fàn)      失其所與(yù)

亡鄭以陪鄰(péi) 舍鄭(shě)

B.縋(zhuì) 佚之狐(yì)

焦、瑕(xiá) 秦伯說(yuè)

C.共其乏困(ɡōnɡ) 夫晉(fú)

朝濟(zhāo jì) 杞子(qǐ)

D.逢孫(pánɡ) 以鄙遠(bǐ)

闕秦(quē) 肆其西封(sì)

解析:選A。“與”讀yǔ。

2.下列加點字的詞釋義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晉軍(軍隊)函陵  是(這是)寡人之過也

共(共同)其乏困 朝濟(渡河)而夕設版(修工事)焉

B.貳(從屬二主)於楚 辭(推辭)曰

肆(擴張)其西封 東封(使……成爲繮界)鄭

C.鄭既(既然)知亡矣 許(答應)之

因(依靠)人之力 敝(損害)之

行李(出門所帶包裹)之往來

D.越(跨越)國   鄙(以……爲邊邑)遠

焉(哪裏)用 陪(增加)鄰

何厭(討厭)之有

解析:選B。A項,軍:駐紮;是:這;共:同“供”;版:築土牆用的夾板。C項,既:已經;行李:出使的人。D項,厭:同“饜”,滿足。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秦伯說,與鄭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C.殫其地之出

D.晉軍函陵

解析:選C。動詞作名詞。A、B、D三項都是名詞作動詞。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解析:選B。B項都是使……減少。A項,①使……成爲邊界,②邊界。C項,①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②代詞,代鄭國。D項,①知道,②同“智”。

  二、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5.下列各句中與“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齊孝公伐我北鄙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C.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解析:選A。例句與A項的“鄙”都是“邊疆,邊遠的地方”的意思;B項,“鄙”意爲“把……當做邊境”;C項,意爲“淺陋”;D項,意爲“見識短淺”。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C.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選B。B項,“有益”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都解釋爲“有利於”;A項,“行李”,古義爲“出行的人”,今義爲“出門所帶的包裹”;C項,“以爲”,古義爲“把……作爲”,今義爲“認爲”;D項,“夫人”,古義爲“那人”,今義爲“一般人的妻子”。

7.下列各句中與“何厭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吾誰與歸       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 D.何罪之有

解析:選C。例句“何厭之有”爲賓語前置句,A、B、D三項都屬於賓語前置句。C項,無倒裝,屬正常句式。

8.下列幾項中不是燭之武說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項是(  )

A.亡鄭對秦有害無益。

B.舍鄭對秦有益無害。

C.晉忘恩負義,貪得無厭,將損害秦。

D.以混亂相攻代替聯合一致,不勇武。

解析:選D。D項,爲晉文公撤兵的理由。

 三、類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①賞從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④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⑤!”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⑥爲之田⑦。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②介之推:晉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獻公:重耳之父晉獻公。④二三子:指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對人的美稱。⑤懟(duì):怨恨。⑥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泌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責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義:正義

解析:選D。“義”此處爲動詞,把……當作正義。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解析:選B。“以”均爲介詞“把”。A項,語氣助詞/疑問副詞,怎麼。C項,代詞,他的/表祈使語氣,還是。D項,連詞,錶轉折/連詞,表順承。

11.下列對“介之推不言祿”一事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介之推不滿於上下相蒙的現狀,並在與其母的交流之後,隱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親一起隱居,母親死後,他才接受了晉侯賞給他的綿上之田。

C.晉侯在介之推死後,已經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祿”一事表現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親”的高潔品質

解析:選B。B項從“遂隱而死”及“晉侯求之,不獲”來看,介之推隱居而死,並沒有接受賞賜。

1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之推從來不提及應得的俸祿,而賞賜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2)偷人家的財物,尚且叫作盜;何況貪上天的功勞認爲是自己的力量呢?

參考譯文:

晉文公賞賜曾經跟隨他流亡國外的人。介之推從來不提及(自己跟着逃走)應得的俸祿,而賞賜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個,現在只有文公一個人在世。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外、國內都厭棄他們。上天不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要立他爲君,那些跟隨他逃亡的人卻認爲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偷人家的財物,尚且叫作盜;何況貪上天的功勞認爲是自己的力量呢?居於下位的人把這種罪過當成合理,處於上位的人對欺騙者給予賞賜,上下互相矇蔽,我難以跟他們相處了!”

他母親說:“何不也去求賞?就這樣而死,又怨誰呢?”

介之推回答道:“明知道錯誤而又去仿效,罪就更大了。況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再享用他的俸祿。”

他的母親說:“也應當讓他知道一下,怎樣?”

介之推答道:“言語是自身的文飾。我本身將要隱居,哪裏用得着文飾?這是企求顯達啊。”

他母親說:“你真能這樣嗎?那我同你一起去隱居。”就隱居山林,直到死去。

晉文公尋找他們,但一直沒有找到,就把錦上作爲介之推的封田,說:“用這來記載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光明磊落的人。”

 四、語用創新

13.(原創)畫線句子在語言表達上有毛病,請找出來並加以改正。

①智慧是基於經驗的直覺,②是十分嚴謹的邏輯遊戲,③是大量實踐經驗與豐富知識信息的厚積薄發和

濃縮。④智慧與遺傳有關,⑤與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親身實踐有關,⑥與學習有關,⑦更與思考和總結有關。⑧它是一門嚴密而深沉的思維藝術,⑨是屬於少數精英的專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嚴謹”應爲“嚴密”;③“豐富”刪去;第⑤句調至第⑦句後,且句前加“更”字;第⑦句刪去“更”;第⑧句的“嚴密”應爲“嚴謹”。

14.《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經典篇章將許多古人寫得栩栩如生,請從作品中任選一個人物,概括其事蹟並簡要點評。(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事蹟:燭之武不計前嫌冒死出城,憑三寸不爛之舌爲鄭說退秦軍。

點評:燭之武雖有被埋沒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顧老邁毅然赴難,其愛國之心實在可贊。

(示例2)事蹟:鄒忌三問三思由小悟大,用宮闈私事現身說法委婉規勸齊王除弊。

點評:鄒忌身在自家,心在國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忠心一片實在難得。分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