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心聲》是九年級第三單元的課文,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一篇兒童小說,情節簡單,語言淺近。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爲有着和課文《萬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別想在程老師的公開課上朗讀一段課文,並在課前主動向程老師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啞,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效果,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沒有放棄,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了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的機會,他情真意切的朗讀,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這篇課文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小說以其深沉的思想內涵,清楚的人物形象,纖麗的情節敘述和令人傷感的語言表達,感染着讀者。也告訴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願望遭到他人拒絕或嘲諷時,不要灰心沮喪,更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九年級語文《心聲》教學反思

我於12月22日同課異構大賽時給八年級的學生上了《心聲》。上這樣一節課的本身,對我們就是一次挑戰和考驗,在對“心聲”多重含義的挖掘中,我能循循善誘,適時點撥,使學生思維清晰化,大有撥雲見日,水到渠成之感。

教學過後,我反思這堂課的得失,深刻意識到,對此類文章不必要面面俱到。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從幾方面把握即可,如:(1)快速瀏覽全文勾畫標示主要角色、主要事件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的語句。(2)自己概括故事。瀏覽時着重考慮以下幾點:a、這個故事主要寫哪個人?這個故事敘述了什麼事?重點應在感悟小說人物形象上,如:萬卡的故事爲什麼讓李京京感動?你喜歡小說中李京京這個人物形象嗎?

課文中,老師極爲重視對“優秀學生”的教育,並給予了他們過多的機會。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優秀學生在學習中的帶頭作用,是對的;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對更多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對像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常常忽視。小說《萬卡》引起了李京京強烈的共鳴,他要以此發泄心中的鬱悶,所以他對朗讀課文無比執着。但是,老師對他動輒“呵斥”、“不滿地盯住他”、“皺起眉頭”,最後以他嗓音不好爲理由拒絕了他的要求。我們也許不能給程老師扣上歧視差生的罪名,但這種做法嚴重地打擊了李京京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了他們的進取心和自尊心,並使他再次感到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和壓抑。這對類似李京京的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程老師的做法警醒我們: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純粹培養一批尖子學生,我們的教育是大衆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每個教師不能只見幾個優秀學生而忽視更多的教育對象,要關愛所有學生,尤其要關愛後進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特別要尊重那些因特殊環境而形成獨特個性的每個學生,並給予他們以更多的呵護,溫暖他們的心靈,激勵他們的意志。

教學需要智慧,教師須不斷在實踐中進行反思。經過反思,我有以下心得:

教學需要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我們多少年來追求的是循着課前精心設計的程序牽着學生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結論,不允許課堂教學出現意外和“錯誤”,教師不敢越“案”半步。事實上,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隨時會出現預設之外的意外和驚奇,教學也有可能因此充滿生機和魅力,所以,我們更需要把握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處理教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環節,還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另外,對文本的解讀一定要深刻,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課堂生成,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只有真的,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的,才能讓學生受益。作爲公開課,應是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應是一種課堂實踐的引領;應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課堂上要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