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3.37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精選6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篇1

對於《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一)、設計有以下亮點:

1、課堂教學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導,學生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活動的設計都以學生爲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體地位,讓學生朗讀、思考、表達,通過深層次的閱讀活動,學習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引領學生思考與智慧的碰撞,昇華學生的思想。

2、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參與朗讀、參與討論,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也發揮了教師“導”的作用。

3、突出朗讀教學,以朗讀爲學習的起點,將分析、討論、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語言、學習技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設計思路清晰,並且朗讀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還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學生意識到好的語言駕馭能力體現在表達可簡可繁,一切從需要出發。

4、能針對學情設計教學。針對初三學生的學習特點及需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思維的拓展及能力的遷移。能將文章學習內容與考試重點,與實際生活都聯繫起來,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二)、本課教學不足之處:

1、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長期堅持訓練。就目前學生具體情況來說,“三讀”的效果還不理想,還有部分學生放不開,談理解似乎還比較到位,但讀的效果卻體現不出他的理解。

2、討論環節需要有層進的效果,在不斷的補充中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更好地被帶入討論中,此次上課討論的層次感不強,無法調動每個學生參與課堂。

3、設計的課容量有些大,所以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品悟的時間不足,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難。

4、爲了鼓勵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討論,所以對學生不夠簡潔的發言也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導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學習中花費時間太多,使後面對語言技巧部分的處理有些倉促。

(三)、改進方法:

1、充分認識到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容量。

2、設計應當更有多種預設方案,能根據學生情況及時改變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研員來聽課,本來打算上《背影》。

擬從“爲什麼偏偏寫背影”這個角度挖下去,通過字詞句的品讀分析,如:爲什麼是“不相見已經兩年”而不是“分別已經兩年”?又如:爲什麼文章結尾是“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怎麼理解這裏的“不能見”?從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關係的發展中所具有的別樣意義和象徵含義。這個設計把《背影》作爲長期不和睦的父子關係中獨特的一瞬來品讀,角度比較獨到,如果流暢的話應該會比較精彩。

然而同備課組的老師都正好上到《鄒忌諷齊王納諫》,打算請教研員聽這課。於是吾從衆,第二節課教研員聽我的課,第一節課就趕緊重新構思教案,上得還算比較成功。課後教研員的評課,對設計的角度還是比較首肯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節課從中國傳統的“三”文化講起,中國人喜歡“三”,諺語成語裏有“三思而後行”“過一過二不過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說中有桃園三結義、三進榮國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過崗等,可見“三”是一個特殊的節點,特殊的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學生應該對“三”有特別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則來自中國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於是,在讓學生自己解決字詞後,就讓同學在文章中尋找暗含“三”的因素。於是梳理出鄒忌的三問美、親友的三答美、鄒忌的三反思、三歸因、齊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賞、成果的三階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隱含的“三”因素之後,請同學梳理出其中的邏輯關係,明確齊王的三蔽其實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鄒忌勸諫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學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鍛鍊。最後分析各處“三”的好處,點撥學生要注意思考、表達、寫作的角度意識、層次意識、結構意識。

得意之處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覺。

另:學校的主題教育課評比得了一等獎,同得一等獎的另外兩位老師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誠惶誠恐之餘,在此自鳴得意一下。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篇3

本課一方面要進一步教會學生“知人論世讀經典”的方法;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學生文言文閱讀的知識、方法和要求。具體設計: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掌握文言閱讀的一般常識;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瞭解文章的思想意義。實現從文章形式到內容上的深化認識,實現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質的飛躍,使學生獲得一些有關語文學習的規律性的知識,爲以後的語文學習打基礎。本文教學中設置討論、創新思考的情景與問題,這樣做使同學們積極地對文本進行探索。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注重學生學法和能力的培養:

1、圈點、勾畫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讓學生質疑,並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落實特殊文言現象,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利於運用,以加強文言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篇5

歷時半月的.青年教師大比武已經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師都是全力以赴,發揮自己最大的熱情和才智積極參與。雖然歷經教學設計、說課和講課衆多環節,比賽下來很是辛苦,但整個過程真的是對自己教學全方位的磨礪,從中學習、收穫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後,帶來的感慨與思考也頗多。

在上這節課前,其實已經聽過幾位同伴和老師的公開課,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輪到自己上時,腦子裏還是充滿了問號。他們的設計是否適合我?又是否適合我的學生?照葫蘆畫瓢顯然行不通。

於是我開始反覆思考,結合文言文特點及學生和自身的實際,取長補短,決定以落實文言詞語爲基礎,以朗讀爲手段,以理解標題爲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爲聚焦點,通過四層次五環節來逐步實現教學的目標。對於比較難的文言文,採用“難文淺教”的設想,自己覺得還是比較行得通的。課上重點落實初中生應該掌握的幾個知識點和能力點,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學生學得實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學要求“實”的同時,又不失靈活的特點。即力求字詞落實、理解紮實,和追求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多樣化。因此整個課堂氣氛一掃文言文教學枯燥沉悶的氛圍,顯得輕鬆而活躍。

特別是第一節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描寫精彩。我是通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學生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在小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後再用爲ppt畫面配音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再次品讀人物。另外讀的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實文言詞語,並及時歸納總結多以詞、古今義詞等知識點,幫助學生記憶。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高潮部分,學生的配音朗讀既落實了字詞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時有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參與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從中我也領悟到,在文言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好讀這一教學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標每個環節中讀的形式與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設計,這樣在課堂上纔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讀課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組合作讀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讀是深入理解人物,齊讀是加深鞏固認識等。朗讀時教師強調重音、停頓、語氣、語調,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學、讀中品的方法,在反覆的朗讀中讀透文意,學生對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對鄒忌這個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文言文的味道、語文課的味道也就體現出來了。這也是我本節課最大的感受。

因爲平時與學生關係融洽,課堂上能和他們平等的對話交流,這是我們青年教師的優勢。這節課上學生讀客人的那段我總覺得沒讀出他奉承的味道來,於是我現場來了一段配音,話音剛落沒想到學生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回贈我,這讓我非常感動。也許我讀得並非盡善盡美,但作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課堂上確實需要有這樣的膽量與勇氣。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不就是在關鍵時候體現的嗎?現在的課堂生生互動並不缺少,但真正師生之間的互動卻不多見,因爲這意味着教師要放下架子,挑戰自己。儘管不容易,但我會把這個作爲今後教學上努力的方向,因爲學生們熱烈的掌聲給了最大的動力。

都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一點不假。上完課我才發現自己還有那麼多不足之處。最大的遺憾是僅關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沒有好好品味鄒忌問話時的語氣和態度,其實這個應該是分析妻、妾、客時順帶追問便可實現的環節,說明教學的機智還不夠從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精練,今後還要在教師語言的精練、生動、優美上下功夫。

一堂課是結束了,但它帶來的思考遠沒有停止。連於漪老師都說做了一輩子的教師,一輩子在學做教師,何況剛剛在路上做教師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實堅定!

九年級語文下冊《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篇6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國別體史書《戰國策》中的名篇,是一篇以對話爲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論辯性的文言文。本文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羣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鄒忌這樣一個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善於進諫的賢士形象。也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性格特點。本文文字並不深奧,文字易懂,故事性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意義。

回想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既有優點也有不足。現將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重難點突出,在教學中這些目標一步步得到落實。新課標指出7至9年級關於文言文閱讀的階段目標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本文篇幅雖長,文字卻並不深奧,正因爲如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同學們藉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自主完成翻譯全文的任務。在彙報交流時,同學們的確做到了,很輕鬆地就翻譯出了全文。在翻譯過程中我還注重了實虛詞和文言句式的積累,比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翻譯成“以……爲美”,“今齊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一字一譯爲“土地方圓”;虛詞“之”“於”等的用法;還有賓語前置句(倒裝句)“君美甚”“忌不自信”, 判斷句“城北齊公,齊國之美麗者也。”,省略句“與坐談”這些句式。使同學們不僅會翻譯全文,更要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學會翻譯的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學生在這堂課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的。例如,鄒忌是怎樣說服齊王的?這需要同學們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老師的啓發下,又指明幾個同學回答後,答案越來越全面,也越來越簡練完美(一是以身邊小事設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於臣。 二是把家事同國事類比,拿齊王的地位同自己作比較,指出”宮婦左右……有求於王”最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使齊王接受納諫。)隨着同學們的回答我也迅速地完成了板書,板書既體現了諷諫的方法(類比推理),寫作方法(以小見大),也突出了一個數字“三”, 文章“三疊”式的運用,彰顯了結構整齊、對稱的間架之美。這時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本文的難點。

最後,在知識遷移上“拓展延伸”環節把本課推向了高潮。勸人是一門藝術,不是一個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同學們激情高漲,討論熱烈,一個個躍躍欲試。“語境一: 小英時不時的在看男同學寫給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親,你將如何與女兒談話?”這個話題比較簡單,同學們都知道勸告時委婉說出這樣做對小英有怎樣的負面影響,讓小英體會到媽媽的良苦用心,從而欣然接受媽媽的勸告。“語境二:齊景公酷愛打獵,非常喜歡捉野兔的老鷹。燭鄒不當心,讓一隻老鷹逃走了。景公大發雷霆,命令將燭鄒推出去斬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樣進諫才救得了燭鄒?”這個話題比起第一個話題難度大增,難住了好些同學,正因爲這個話題有一定的挑戰性,同學們對勸人這門藝術更加感興趣了,雖然剛開始的回答不盡如人意,但最後張志勤同學的回答大家還算滿意。當我把晏子的做法亮出來之後,大家一片譁然,紛紛感嘆晏子的勸諫充滿了智慧,從而領略了勸諫的魅力。

仔細回憶,不足之處尚且存在:我注意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但在閱讀上讀得還不夠充分,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不足將成爲我教學的動力,從而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