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人教版六上26課《月光曲》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教學目標]

人教版六上26課《月光曲》教學設計

1、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自主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會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與積累“幽靜、清幽、純熟、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現的美麗情景,並能加以背誦。

3、在學習中會歸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4、通過學習課文,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課文的學習,能夠歸納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2、仔細閱讀,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老師:詞語若干,相應的課件。

學生:1、讀課文,並理解下列詞語:幽靜、清幽、純熟、陶醉等等。

2、按課後要求預習課文。

3、查找資料,瞭解貝多芬的情況

  [教學設計]

 一、簡介貝多芬,,揭示課題。

1、板書:貝多芬

(1)預習反饋:大家回去都找過貝多芬的資料了,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你對貝多芬的瞭解呢?

(2)對,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大師。(教師簡介貝多芬的有關資料。)

2、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月光曲》就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著名的鋼琴奏鳴曲。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呢?(板書課題:月光曲)(齊讀)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瞭解一下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吧!

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中很重視對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可以淺顯地告訴學生:讀懂你的信息資料,試着用你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還可以談談你的想法。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有意識地學會加工和表達自己的信息資料了。

 二、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1、 指名分節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①隨機正音:入場券、純熟、微波粼粼、恬靜等。

②給多音字選擇正確讀音。

傳說(zhuàn chuán )彈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說明:

雖爲中高年段,但字詞教學仍不可偏廢,特別是一些多音字的發音尤爲重要,在這裏通過課文的朗讀,及時糾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課文主要寫什麼?

(課文主要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課文爲什麼用“傳說”呢?

(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從這傳說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討論分清層次,學會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全文共分兩大部分,請你默讀課文,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並寫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單介紹著名鋼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詳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

4、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課文的重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說明:

能否正確歸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考查學生是否讀懂文章,評價其閱讀理解水平高低的標誌。這篇課文不僅要教會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的層次,還要讓學生能夠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也爲下面歸納《月光曲》的經過作鋪墊。

  三、深入學文,體會情感。

那貝多芬一共彈了幾首曲子呢?(兩首)

(一)學習貝多芬彈奏的第一首曲子。

1、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

2、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說明: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學生正確的理解詞義,這就需要教師創作一定的語言環境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就如“幽靜”這個詞語的理解,不要將它的理解定格於詞典上的解釋,而是將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機融合在一起,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深入理解“幽靜”一詞在文中的確切含義。這樣既教學生確切理解了詞語意思,深入領會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解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3、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着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裏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

說話訓練:貝多芬聽到了 ,他想:                。

4、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後來還走進了茅屋。

①“貝多芬爲什麼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的對話後,他走進了茅屋。)

②“現在讓我們跟着貝多芬來到茅屋的窗口,便聽到了兩個人的對話。”

男女生分角色讀。

指導:“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聲。

③“誰能根據說話的內容,加上適當的提示語,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

說話練習:男的(  )地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太窮了。 ”

一個姑娘( )地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

指名兩人說。

5、“隨便說說”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句話?

這個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的嗎?如果不是,那她爲什麼又說“隨便說說”呢?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是呀,“隨便說說”說明了這個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後悔。這說明盲姑娘是多麼懂事、多麼體貼人啊。

6、聽到這裏,貝多芬可能會怎麼想?

說話練習:貝多芬聽到了 ,他想: 。

7、從哪一個詞裏說明他一點兒也沒有猶豫,(就)說明他對窮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麼情景,使他同情、感動,哪些詞語說明茅屋裏的姑娘和男的確實太窮?自己說說看,把這些詞語劃下來,再練習讀讀。(一支、微弱、正在、舊、瞎)

學到這裏,我們知道了吧,爲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原來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9、“下面是貝多芬和他們的對話。這次老師不指導,你們能不能讀好呢?”

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

說明: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是學生識記、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鑑賞水平的重要途徑。重視朗讀,加強朗讀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這裏的幾個環節設置都是爲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會貝多芬內心的善良。

10、是的,( )貝多芬走近( )茅屋,給一位( )( )姑娘彈琴,貝多芬的琴聲使盲姑娘( )。

說明:

這個說話練習既是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又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反饋。

(二)學習貝多芬彈奏的第二首曲子。

1、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裏怎麼想?

說話練習:貝多芬聽到       ,他想:              。

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2、“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着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裏可以看出?”(“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纔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3、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師: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白,那麼亮,那麼美。爲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裏是什麼情景?屋子裏人物的形象怎麼樣?然後請你們講這幅圖。(出示圖片,學生自由準備講話。)

6、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可貝多芬的琴聲卻給窮兄妹帶來了無限的聯想。那麼他們聽着,聽着,眼前出現了幾幅畫面?(三幅畫面)

(1)第一幅畫:月亮升起來了。

看,月亮升起來了。月亮在哪兒?海面怎樣?(隨機理解“微波粼粼、灑遍”的意思。),你們想這時的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2)第二幅畫:月亮越升越高。

貝多芬繼續彈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又彷彿看到了什麼? “微雲”是怎麼樣的雲?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

(3)第三幅畫:忽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

皮鞋匠聽着聽着,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波濤洶涌)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7、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有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嚮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兒?(恬靜的臉上。)

那這波濤洶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是呀,(出示句子: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誰能讀好這一句?(這裏運用重複,強調看到了景象,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誰再來讀一讀?

那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色是怎樣的呢?

說話練習:聽着那          的樂曲,她彷彿看見了             。

9、教師引導學生串讀課文8、9小節。

說明: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只要是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了理解,從而鍛鍊了學生的朗讀、想像說話等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了語文文字的優美,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特別是三個說話練習:“貝多芬聽到      ,他想:。”則是在說話練習中逐步引導學生感受貝多芬的內心情感變化,引導學生能夠聯繫課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想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四、整體感悟,總結全文。

1、爲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

因爲《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讓兄妹倆深深“陶醉”了,“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他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德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引導齊讀最後一段。)

2、當貝多芬走後,盲姑娘和他的哥哥會說些什麼呢?

請將你想像到的用對話的形式寫一寫。(學生寫話,教師巡視。)

請學生分角色讀一讀自己寫的話。

 說明:

想像說話既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積累,也是對情感的一種昇華。相信學到這兒,學生已經能夠圍繞貝多芬的人格與彈奏的樂曲寫出自己的感悟了。對於在寫話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語病教師要及時糾正,而一些能夠表達自己對課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時加以鼓勵。

3、(播放樂曲《月光曲》)這就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一首曲子,裏面不僅表現了貝多芬豐富的想象力,更體現了他的這種對盲兄妹對貧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讓我們再一起走進這個故事,有感情地讀一讀全文,再來體會一下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過程。

4、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對《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對貝多芬這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家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課後,同學們可以再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歡的其他曲子聽一聽,邊聽邊像剛纔這樣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後把你想到的景象寫下來,大家共同交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