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傷仲永》

本文已影響 2.1W人 

學習目標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傷仲永》

1.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讀音、詞義。

2. 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閱讀、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 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 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資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 學習本文寓理於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由五歲能詩,到“泯然衆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學習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並能作出評價。

2.瞭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學習方法

1. 自主閱讀法。2.合作討論法。3.競賽法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1、簡介作者王安石:北宋 家、 家、 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 ,其中“傷”是 意思,表達作者 之情。

2、文章首段記敘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所安排的兩條線索是:

① ②

3、父“不使學”的客觀原因是(用原文答):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二、反覆熟讀課文

(一)掌握以下字詞:

隸( ) 扳( ) 謁( ) 邑( ) 矣( ) 泯( ) 稱( ) 卒( ) 焉( ) 耶( )

(二)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1、仲永/生五年

2、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3、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4、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5、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傳/一鄉秀才/觀之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8、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9、餘聞之也/久

10、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三、翻譯全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重點詞語] [譯文]

四、重點詞語歸納

(1)解釋帶點的字

①世隸耕②未嘗識書具③並自爲其名④指物作詩立就⑤稍稍賓客其父⑥或以錢幣求之 ⑦環謁於邑人⑧不能稱前時之聞⑨泯然衆人矣⑩受之於天⑾賢於材人遠矣⑿得爲衆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其詩以養父母其文理皆可觀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賢也彼其受之天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與之傳一鄉秀才觀之以錢幣求之餘聞之也久不能稱前時之聞受之天卒之爲衆人: 於舅家見之: 於謁於邑人於舅家見之賢於材人遠矣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爲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初一學習小組 精品資料 免費奉送!

五、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齊讀1、2段,思考問題:

(1) 第一段哪些表現能看出方仲永天資聰慧?

(2)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3) 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齊讀第3段,思考問題:

(5)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6)最後一段講了什麼道理?

(7) 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僅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8)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

講了兩層意思:

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

(9)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10)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

六、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爲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七、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l.本文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託,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

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爲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3.文章先揚後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衝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4.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爲本文增色不少。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生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八、延伸拓展 課外文言文語段,學生當堂閱讀,並嘗試完成文後題目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選自蘇軾《日喻》)

1.“沒”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_________”。

2.從“涉”到“_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裏“涉”的意思可理解爲“___________”。

3.文章中說游泳高手是因爲“有得於水之道”,這句話的大意是( )

A.找到過水的道理。

B.領會游水的方法、規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會游泳人的傳授。

4.不會游泳的人只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不被水淹沒的。這個意思在原文中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是一個________句,大意可譯成____ ______。

6.這段話的作者設喻說理。用浪線標出體現這個道理的中心句。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爲“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爲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爲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爲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