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通用13篇)

本文已影響 3.86W人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1

【單元學習目標】

一、學習用對比、象徵的修辭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發思想感情。

二、通過對不同的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思想意義,培養勇於奮鬥的意識。

【基礎知識學習】

一、敘述方式有:順序、倒敘、插敘等。

二、圈劃符號介紹:

1.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來說,詞語用圈點(實點、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線框(虛線、直線、曲線、粗線、線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號:主語(雙線)、謂語(單線)、賓語(曲線)、定語()、狀語[]、補語〈〉、中心語……

3.圈畫的符號不能太複雜,雜了就會搞不清;圈畫的內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於沒有。要克服任意圈畫的壞習慣。

【教學安排】

《密室日記》二課時。

《你是我的辭典》二課時。

《生命之線》一課時。

《石縫間的生命》一課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二課時。

【每週一詩】

1.背誦王駕《古意》: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背誦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王駕,唐代詩人。

3.范仲淹,宋代文學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2

多做題完全符合我們教育學和心理學中的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就應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一、常識填空

1、《次北固山下》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作者是王灣,是唐代詩人。

二、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三、按要求寫出詩句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的頷聯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四、探究提高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12.⑴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⑵請你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展現的畫面,並揭示其中蘊含的哲理。(3分)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3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發於畎畝之中()

發於聲()

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斯是陋室()

⑶行拂亂其所爲()

入則無法家拂士()

2、翻譯下列句子。

⑴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動物笑談》,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五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這一單元的課文圍繞“生命之趣”選編了四篇寫動物的文章,本課描繪了鳥的各種生動的情態,並且由鳥及人,借物抒情,通過寫鳥來寫自己對那種自由自在、瀟灑自信的美好生活狀態的嚮往和喜愛,也含蓄表達作者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生命之趣”,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把握文章脈絡及作者散文小品的風格。

能力目標:

1、默讀課文,勾畫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導學生通過摘錄和勾畫,自己讀懂課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3.理解狀物散文的特點託物言志。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寄託着作者對無拘無束的生活的嚮往和對囚籠般現實的不滿。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作者對鳥的情感,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文章內容,理解狀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對於動物的體裁興趣極大,本課的出現,可以讓學生感受作者對鳥的摯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學生一次特殊的情感體驗。同時七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主題並不難,但如何把作

者的情感理解加深一個層次及語言品味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希望借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喚醒孩子們的愛心,珍惜和平自由的生活。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而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默讀法,合作探究法、教師點撥法。

(二)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採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興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根據以上依據,我採用的學法有:默讀法、合作探究、談論法,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精讀課文,細節探究

總結課堂,拓展延伸

佈置作業,課後鞏固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導入情節的創設,是興趣激發的一個重點,也是創設學習氛圍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會用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體設計:同學們,你們家養過鳥嗎?養的都是什麼鳥?又是怎樣養鳥的呢?(生)養鳥是一種悠閒,更是一種樂趣,今天讓我們走進文學大師梁實秋,看看他筆下的鳥是什麼樣子的。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話題說起,增加學生的親切感,同時便於下一步展開教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將重點字音及成語解釋在書上進行勾畫和補充,進一步熟悉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1.關於作者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雅舍小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被譽爲

“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實秋散文經典。今天我們所學的《鳥》則是這類散文的典範。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現“知性”的。(設計此環節是爲了拉近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也進一步瞭解作者。)

2.朗讀課文,把握生字詞。

摶(tuán)羽翮(h?)蜷伏(quán)柵欄(zhà)飲啄(zhuó)呱呱(gū)曳着(ya)長喙(huì)豐腴(yú)迷惘(wàng)鳶鷹(yuān)

(此活動針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開展,有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3.整體感知。

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課文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劃出寫鳥的特點的文字,用波浪線標出作者愛鳥體現在哪些方面,用着重號標出作者悲鳥的內容,批註自己閱讀的感受。

4、理解課文的結構

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爲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籠中鳥的苦悶。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鳥可愛。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鳥不可愛。

(此環節通過對於課文行爲思路的把握概括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讀課文,細節探究

默讀課文,合作探究:

1.第5段“我對鳥並不存任何幻想”中“幻想”的含義是什麼?“我”對其不存有幻想的的原因是什麼?

2.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種鳥?作者對這些鳥的

態度分別是怎樣的?

作者寫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籠中鳥、令人喜悅的鳥、蠻橫無情的鳥以及令人悲苦的鳥。看到觸目驚心的籠中鳥,作者是無比的關注;在四川欣賞到令人喜悅的鳥的聲音、形體,作者對這些鳥是充滿“愛”的;對蠻橫無情的鳥,無法幻出詩意;看到那些令人悲苦的鳥時,作者則是充滿同情。

3.前面4節寫作者對鳥的喜愛,爲何後面兩節卻寫了“悲苦”“傷感”之情?這兩種矛盾的感情出現在同一篇課文裏是否不太協調?

4.“再令人觸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見的辦在籠裏的小鳥兒了,但是我不忍看。”作者爲什麼不忍看?

(設計這幾道問題,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5、品析下面句子,說說它們好在哪裏。

在文中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反覆朗讀,並寫上旁批,說明喜歡的理由。

6、這篇文章整體上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此環節主要讓學生感受本文的語言風格,體會擬人比喻等手法的好處,把握關鍵詞語來賞析文章,體會情感)

(四)總結課堂,拓展延伸

1、積累有關鳥的古詩詞名句;

2、積累有關自由的名言警句。

(此環節設計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到人和動物之間的平等,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

(五)佈置作業,課後鞏固

1、閱讀梁實秋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懷。

2、試着向作者學習,用生動筆調爲你所熟悉的動物寫一個“素描”。

(此環節設計有讀有寫,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四、說板書:

板書能幫助學生更清晰、更明瞭地理清課文的層次,概括出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反思

優點:做到了長文短教,梳理情節時給出幾個關鍵句,讓學生填空,既做到了梳理情節,又可有效篩選信息。

在講到梁實秋對自由的嚮往時我例舉了很多相關的詩文,如莊子的曳尾塗中,裴多菲的自由詩,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

有講有練。這一單元主要是講人與動物的關係,很多學生都有養小動物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從來歷外形性情趣事四個方面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大部分學生有話可說,而且語言生動形象,比如二班魯曉倩同學給自己的寵物取名爲“蛋炒飯”,是一隻小兔子,題目就很引人注目。

有一些學生無從下筆,這時候我給學生播放了《瘋狂動物城》裏面的經典片段,給大家一個直觀的形象,有同學寫道“珍愛生命,遠離樹懶”,有同學摹寫了樹懶的外形及動作……所以,寫作要善於抓住契機,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這樣纔能有路可尋。

不足之處:生字詞沒有檢測,應該在學完之後立即檢測,加以鞏固。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重難點:

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二、目標展示

1.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2.品味語言,感知美點。

三、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就課文的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簡要評述文章美點。(在文中畫出相關的語句,將你的理解批註到書上。(8分鐘後看誰完成的好)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本文的美點等

交流研討

學生髮言,教師歸結:

(1)詞語方面如“茂騰騰”好,好在簡潔傳神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情奔放。“忘情了,沒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鏗鏘短句的運用好,好在營造了激越的氣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等。

(3)寫法修辭方面:綜合運用排比和反覆的手法好,好在增強氣勢,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對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鄉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結構方面:以“好一個安塞腰鼓”爲線索復疊詠歎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迴環美和音樂的節奏美。

五、綜合訓練

1.積累文章中的精彩語句。

2.仿寫: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疾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他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讀、理解、積累基本生字詞。(預習、課堂朗讀、隨文賞析共同完成)。

2)賞析細緻入微,妙趣橫生的棋人趣相圖。

3)品味詼諧生動的語言。

2、技能目標:

初讀感知——再讀欣賞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棋人棋趣,領悟作者寓於其中的爭而有度、“平正通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寫;詼諧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通過棋人棋趣,領悟作者寓於其中的爭而有度、“平正通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學生對下棋比較感興趣,但對場景的描寫卻不夠細膩。本節課意在引導學生學會對人物的描寫。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一、預習檢測:

二、根據學習建議,學生自主學習:

讀書、批註、討論、彙報,師生合作,賞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學重點

三、同質交流,小組合作,展示質疑

四、師生合作,拓展昇華

1、師生合作初讀,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薦讀1、2、3段,範讀4段。(聽讀要求:圈點勾劃,讀不準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詞用“?”標出,有趣的地方用-----標出,觀點態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標出。

2、自讀、批註棋人趣相。將評賞要點批註在文旁空白處。

3、分組交流批註結果。

4、分組推薦代表,彙報批註及交流成果;教師適時適當點撥,師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賞析。

5、趣相仿寫,深入賞析。

引導:我對2段中作者對情態各異的下棋有爭者進行描摹的7個“有”字句特別感興趣,課前我不光賞了,還仿了,各位有沒有興趣聽我用與同學們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賞析展示出來?

朗讀仿句:有你死我活鬥志鬥勇者,有爾虞我詐不擇手段者;有運籌帷幄演兵佈陣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駕輕就熟運斤如風者,有磕磕絆絆走走停停者;有雄韜偉略驚心動魄者,有瞻前顧後步步爲營者;有寵辱不驚神態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內衣錦還鄉者,有四面楚歌自刎烏江者;有一枰既畢情歡意悅者,有胸懷塊壘懊惱不已者;有慼慼於失,汲汲於得者,有得失勝負平常事,盡歡盡興而已者。

光學不用可能會印象不深,流於淺薄,同學們若覺得老師這種賞析方法可取,課後可以用這種方式寫一寫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隊相,理髮相,謙讓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魚相等等,這些芸芸衆生相,樑秋實都曾細細地描寫過,我們不妨也來寫寫。作爲一項課外作業吧。)

6、有句話叫“人生如棋”,反過來,很多人也會用下棋來喻比人生。梁實秋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棋人趣相圖,作者自然也樂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筆下的很多人有沒有不同,如果有,那麼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麼?放眼人生,這下棋的瑣事中寓含着什麼人生道理,人生態度了嗎?)

適時板書:爭而有度、平正通達。

7、補充資料,瞭解作者,深入領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態度。

領悟到的爭而有度、“平出通達”的人生態度

五、教師小結

六、當堂檢測

七、佈置作業

個人備課

小結:學科知識構建與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脈絡及梁實秋散文小品的風格。

2.理解狀物散文的特點託物言志。作者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寄託着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和對囚籠般的現實的不滿。

教學重難點:

理解狀物散文的特點託物言志。作者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寄託着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和對囚籠般的現實的不滿。

學法指導:

把握“物”的特點,理清“情”的脈絡,就能較爲妥帖地體察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詩歌中鳥的形象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微風燕子斜,細雨魚兒出。

大自然鳥語花香,充滿歡樂,充滿靈氣,生機勃勃。而梁實秋筆下的鳥卻帶給人悲苦,什麼原因呢?就讓我們一起品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文《鳥》。

二、作者簡介:

梁實秋是臺灣卓有成就的文學研究家、翻譯家,同時也是被臺灣尊爲散文一代宗師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廣涉人生世態,內容豐富,或回憶往事、記述個人經歷,或敘寫家庭生活、讀書生涯,或憶念故鄉、發家國之思,或描寫社會面貌、文化習俗,作品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韻味濃郁。

三、整體把握文章

第一層(1-2小節)寫自己愛鳥而感受到鳥的苦悶。

第二層(3-5小節)寫生動細膩的描寫了鳥悅耳的鳴叫和優美的形體,表達了對鳥的欣賞喜愛之情。

第三層(6-7小節)寫鳥在帶給人喜悅的同時,也給人悲苦。

四、問題探討

1.作者寫了哪些鳥?

《鳥》並不限於某一鳥,有杜鵑、麻雀、喜鵲、烏鴉、貓頭鷹、鷺鷥等,有家養的,有野外的,更多更多是“不知名的小鳥”

2.請同學們輕聲散讀課文,整理出描寫鳥的聲音、外形的詞語。

清脆、嘹亮、圓潤、和諧、色彩斑斕、玲瓏飽滿

細瘦而不幹癟、豐腴而不臃腫、臨風顧盼、高踞枝頭、俊俏、輕靈

這些詞語在詞性和詞語的感情色彩上有什麼共同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都是褒義詞

表示作者喜愛、讚美之情的詞語。對鳥的濃濃的喜愛之情

3.從文中找“愛鳥”的原因。

有對籠中鳥的同情(2節);對比寫鳥的苦悶;有對鳥的美麗的讚美;還有通過鳥來寫人的心情,實際也是對鳥的愛:繪鳥鳴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畫其長叫而音階豐富,短叫圓潤而不單調,似和諧的交響樂,細膩地創造了悅耳的效果;繪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

4.前面4節寫作者對鳥的喜愛,爲何後面兩節卻寫了“悲苦”、“傷感”之情?這兩種矛盾的感情出現在同一篇課文裏是否不太協調?

如果說前面四節是真實而生動地體現了作者“喜愛着鳥的可愛”的話,那麼後面兩節卻是訴說了作者“悲苦着鳥的悲苦”,同樣反映了作者對鳥的關愛,這種愛比前面四節可能要顯得更深刻更豐富。

5.第五段中“我對鳥並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義是什麼?

作者愛鳥只愛其聲音形體,並非受人們賦予鳥身上的各種文化意蘊的影響。

含義:指歷代詩文在杜鵑、夜鶯、雲雀等身上長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徵意蘊。

6、最後一段說“自從離開四川以後”,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蕩”的鳥兒,聽不到“悅耳的鳥鳴”了,字裏行間蘊含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對鳥類自由、活潑、俊俏的盡情讚美。

五、品讀課文

師:在課文中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反覆朗讀,並在該句的空白處寫上旁批,說明喜歡的理由

例:我喜歡第二節中描寫聲音的句子,特別是“有時是獨奏,有時是合唱,簡直是一派和諧的交響樂”這一句,它用比喻、擬人手法寫出鳥叫聲的美妙動聽。

六、比較探究

閱讀下面關於貓的說明文字,比較與本文的異同

貓是老鼠的天敵,人們養貓主要是爲了捕鼠.貓有着獨特的捕鼠功能.貓有着獨特的感覺器官,除了靈敏的耳朵外,它還有一雙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體的眼睛,白天瞳孔縮成一條線狀的縫,晚上放大成圓形.眼的上邊與嘴的兩旁有長而硬的毛與鬍鬚,上面佈滿極細的神經,可以幫助它感覺黑暗中的情況.此外,它足下有柔軟的肉墊;趾上尖銳的鉤爪,平時縮在裏面,在撲向老鼠的剎那,猛的伸出,觸着鼠身,入其肌膚,萬無一失.

狀物散文以描寫爲主,物爲我所用,借物抒懷,託物言志,寫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說明文以說明爲主.

說明文嚴密嚴謹儘量客觀,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學說明;狀物散文帶有情感理趣,比較主觀,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學.

七、小結:

人和世間萬物都屬於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靈的共同家園。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別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愛護一切生靈。正是有了千千萬萬的生靈,地球才生機勃勃,地球才風情萬種,才姿態萬千!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①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口語表達。

③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①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導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故事大王比賽

①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自由辯論會

①蒐集查找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爲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給未來人畫像

①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皮膚、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每人以“未來世界”爲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覽

①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爲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學習散文詩的特徵,品味文中婉麗秀美的語言,新穎別緻的修辭,體會童年的美好,認識生活的絢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婉麗秀美的語言,新穎別緻的修辭。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無邪的童年,如詩如畫,如夢似幻,它那麼美好,卻又那麼短暫。不經意間,我們已走過童年,今天就讓我們穿過歲月的風塵,在羅大佑的歌聲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時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觸課文之前,先來認識作者唐弢。(出示有關作者的材料)

(2)讓我們一起走進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尋找童年

(3)讀過此文,留給你的最初印象是什麼?

(4)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裏呢?讓我們隨着作者的思緒一起來尋找童年吧!

跳讀課文2—4部分,四人小組結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濱(充滿陽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滿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靜,歡快)

4.感悟童年

(5)作者給我們展示瞭如此美麗動人的畫面,讓我們身臨其境,一起來感悟童年吧!

(女生齊讀第二部分,男生齊讀第三部分,全班合讀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6)如此絢麗多彩,如夢如幻的童年,源於作者飄逸的文字,別緻的修辭和奇特的想象,讓我們再次品味童年。

(精讀2—4部分,勾畫出你最喜歡的語句,並簡述理由。)

(7)組內交流

(8)班上交流

6.眷戀童年

(9)面對如此美妙的童年,你們的心裏在想些什麼呢?

(自由發言)

(10)由於時間的流逝,青春的遠走,一種時光不再的悔恨與懊惱瀰漫在作者心頭。讓我們齊讀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達我們心中的眷戀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1)唐弢用他那婉麗秀美的文字記錄了他童年的華彩樂章,我們自己的童年生活與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斕。下面讓我們拿起手中五彩的筆,打開你記憶的閘門,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12)班內交流。

8.作業

(1)完成本課同步訓練習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1.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2.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作改變、刪節,看錶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講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麼,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彙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爲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麼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啓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爲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於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依照寓意來佈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瞭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11

一、課題:

散步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課文莫懷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單元中的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亦不龐雜,但是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文章在600餘字的短小篇幅內,情節簡單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着粼光

文章通過描寫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經歷,展現了一家人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係,禮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說,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全文語言平易樸實,內涵豐富,耐人尋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詞小用也有散發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對稱句

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隨着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設計思路: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尊老愛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3.誦讀品味課文,領悟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4.培養尊老愛幼、珍惜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本環節設計意圖: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學生喜歡《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將其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以後的歲月裏逐漸內化爲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捨,則殊爲難得而我的教學目標設想是希望通過教學中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語言美、人性美,並勾連生活,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最終將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鐫刻在學生的心裏

導語設計:有一種最爲簡易而又永遠時尚、永遠流行的健身運動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錯的事兒——消化食物、鍛鍊身體、延年益壽,還能減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義就不僅是上面所說的這些了——散步,還能增進家人之間的瞭解與和睦

不過,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沒有得到合理解決,不但不能增進和睦,還會傷感情呢!今天我們學習《散步》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麼情況,是怎麼解決的

本環節設計意圖:自然親切,又非常淺顯的問題式的導入,能夠激發同學帶着問題進入閱讀狀態

預習檢查:詞語積累

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嫩芽(nèn)霎時(shà)水波lín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學習】

1.聽課文配樂朗誦,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節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發生了什麼事?⑤事情的結果如何?⑥從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

①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

3.從課文中你讀到了課文表現的是什麼主題?

((1)一家人的互敬互愛(2)中年人對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愛幼的頌歌)

本環節設計意圖:通過聽讀、自讀,簡單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初步瞭解了文章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感知人物形象,對文章的主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合作交流】

學生再讀課文,品評課文美點

1.品內容將文中最能體現親情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你能讀出其中濃濃的親情嗎?

(先讀句子,然後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同組同學進行評價評價內容爲該同學的體會是否合理,有沒有讀出感情

每個小組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員參與)把找到的句子或詞語與全班同學共享先讀後談體會其餘學生準備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可讓學生多讀學生可能找到的句子與詞語: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2.品語言文中有不少語句是大致對稱的,請你爲它們劃分節奏讀讀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3)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提示:以優美整齊的形式強化了和諧美滿的親情,且富於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還有讓你感動或你特別喜歡的語句嗎?爲什麼?

3.品寫法

本文敘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讚第二處描寫的是母親所望見的小路遠處景物,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

熱愛,對生命的珍惜

本環節設計意圖:由學生個體學習探究到小組全員參與,既讓每個人都活動起來,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肯定學生的新的見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體驗,進一步感受親情,領悟本文語言的美。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重點)

2.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瞭解背景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啓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道中落以後,他更瞭解了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3.知識鏈接

社,舊時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戲,舊時某些地區的農村中春秋兩季迎神賽會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廟臺或在野外設臺演出。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爲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歸省(xǐng)  不憚(dàn)  行輩(hángbèi)

棹(zhào)怠慢(dài)攛掇(cuānduo)

鳧水(fú)絮叨(xùdāo)潺潺(chánchán)

家眷(juàn)皎潔(jiǎo)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漁父(fǔ)蘊藻(wēnzǎo)

5.解釋詞語。

絮叨:形容說話囉唆,來回地說。

寬慰:寬解安慰,使解除煩惱、苦惱或憂慮。

怠慢:待客態度冷淡而考慮不周。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委實:實在。

朦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詞。這裏活用爲動詞。

依稀:模模糊糊。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而和諧。

掃興:正在高興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興致低落。

6.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層次。

明確: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因此本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看戲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戲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戲後(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據小說三要素,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明確:本文記述了“我”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個詞既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

明確:樂土。

2.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明確:①“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②可以免讀《詩經》之類難懂的古書;③可釣蝦、放牛,體驗到鄉間生活的無窮樂趣。

3.在這裏除卻這些樂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麼呢?

明確:去趙莊看戲。

4.讀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變化的詞語,並用四個字概括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高興——興高采烈;主要內容:戲前波折。

5.細讀第十至三十自然段,這一部分寫看戲中的情景,按故事情節的發展可將這部分分爲三個層次,試各用四個字概括其主要內容。

明確: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夜歸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題爲“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4自然段的開頭“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然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爲寫最大樂事——看戲做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2.本文依據事件的主次有詳有略地敘事。主線是看社戲,圍繞這條主線,文章一共寫了七件事。每件事對塑造人物、表達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事件詳略人物(性格)

1~2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略寫“我”、小朋友

3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略寫“我”、小朋友

4~9看社戲前的波折詳寫“我”、母親、外祖母、少年們

10~13夜航看社戲途中詳寫“我”和小夥伴們(農家子弟聰明能幹)

14~21在趙莊看戲詳寫“我”和小夥伴們

22~30看社戲後歸航偷豆詳寫“我”、小夥伴們、母親

31~40六一公公送豆詳寫“我”、雙喜、六一公公(淳樸善良、好客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詞語的感情色彩

著名語言學家黃伯榮、廖序東曾在《現代漢語》這本書中指出,“有些詞語除了它們的基本意義外,還具有褒獎或貶斥的感情”。

1.一般來說,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讚揚、喜愛、尊敬等感情,要用褒義詞;表示貶斥、憎惡、鄙視等感情,要用貶義詞。比如《社戲》中的這兩句話:

(1)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孩子們盼望着“好戲在後頭”,但老旦唱得遲遲不肯結束,孩子們“破口”而“罵”,這裏的貶義詞直接表達了對老旦的厭惡之情。)

(2)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來。(“喝采”一詞,漁父對孩子們的褒獎贊揚之情溢於言表,是很明顯的褒義詞。)

2.詞語的感情色彩是人心靈的主觀投射。不過,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詞語原有的感情色彩會發生變化,有時褒詞貶用,有時貶詞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偷”是貶義詞,但在這裏卻非常得體巧妙地表現了小夥伴的淳樸可愛,含有褒義。)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裏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得意”常與“揚揚”“忘形”等構成“得意揚揚”和“得意忘形”等貶義詞,但在這裏卻看不出一點貶義,相反卻表達了褒義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少年的形象應該是會“飛鳴”“會跳躍”的。本文塑造了一羣淳樸可愛的童年夥伴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他們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農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情趣的,所以他們的語言也應該是清新活潑的。文中雙喜的語言亦極富鮮明個性。他說服大人讓迅哥兒去看社戲:“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快人快語,機智而又熱情。船回到平橋時,雙喜在船頭上就大聲地說:“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既寫出了他的能幹、老練,又把孩子的那種“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現了出來。

2.人物動作——生動靈活。文中的一羣孩子,都來自於農村自由廣闊的天地,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表現出淳樸、能幹的特點。如船出平橋一“點”一“磕”,委實是一個個“弄潮的好手”,靈活而又老練。迴轉船頭時,“拔篙”“點退”“架櫓”,搖起船來連老漁父都喝彩,進一步表現出水鄉少年是幹練的弄潮好手,以及他們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細膩真切。人物心理描寫對於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時,寫出了他們在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文中刻畫偷羅漢豆的心態最是細緻。先是偷阿發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發娘罵,於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罵,便又想出對付的辦法,孩子們聰明能幹而又狡黠頑皮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幾段簡潔的語言、心理刻畫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藝術的真實性。

4.人物環境——貼切有效。在去看社戲的路上,“豆麥”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詩意的“月色”,“宛轉,悠揚”的笛聲,以及宛若仙境的戲臺,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們要去看社戲的愉悅心情;向船尾跑去的“連山”則烘托出他們渴望很快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寫景烘托,前後呼應,更顯奇妙。比如寫因爲厭倦老旦唱而回轉時,卻又“回望”,寫戲臺如仙山樓閣,橫笛婉轉悠揚,真切地反映出孩子們雖然離去,卻又十分留戀的心理狀態。

四、課外拓展

根據你對《社戲》的解讀,用一句話來評價《社戲》:

《社戲》是一幅(    )的風情畫;

《社戲》是一曲(    )的人物讚歌;

《社戲》是一首(    )的童年抒情詩;

《社戲》是一個飽經生活滄桑的人回憶童年生活所講的一個美麗的童話;是看倦了都市塵囂的都市人迴歸(     )、嚮往(     )生活的動人心曲……

答案:五彩斑斕;深沉誠摯;熱情洋溢;自然;自由美好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能力的題目,主要是通讀文章內容知曉文章大意,再從不同的角度,運用貼切的詞語進行概括。解答此題,先要分析出文章主要內容。文章圍繞社戲,從盼看社戲、去看社戲和懷念社戲三個部分,回憶了美好的童年往事,並能夠將那些栩栩如生的情景印記在腦海中,並從中截取一個個畫面,這樣能準確地概括出畫面了。解答此題時,可以從文章段落文字中找出畫面、人物等,再選擇準確的詞語進行概括。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3),項爲之強(jiang1),鶴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爲壑(he4),癩(lai4)蝦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三、探究閱讀

1、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2、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業:

1、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2、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一、研讀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②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

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二、體驗與反思

1、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明確]: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3、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三、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1、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

2、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

3、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