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原文及教材解讀

本文已影響 2.31W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原文

《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原文及教材解讀

唐代有個大詩人,名叫王維。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

王維思緒萬千,提起筆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獨在異鄉爲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便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教材解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文包詩是蘇教版一大編寫特色,課文題目源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詩,這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膾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這句爲題,使一股濃濃的親情溢於紙面。

文章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寫作的背景和緣由。唐代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兩年後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登高遊玩、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藉此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平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爲學生理解詩句、感情意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詩用詞自然而凝練,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景表達了出來,同時透露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一個“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詩人思鄉情濃。因此,也成爲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課文共四個自然段。課文第一自然段寫王維15歲時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點明瞭詩人獨自一人在“異鄉”爲“異客”的孤獨處境。第二自然段寫“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又到了”,本來在“異鄉”爲“異客”思鄉之情就難免,更何況“佳節”來臨,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去登高遊玩”,而王維形單影隻,於是思念親人的濃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長安與家鄉路途遙遠,難以見到親人的。第三自然段寫王維回憶、想象“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今天他們還會思念着我嗎?在這段,王維通過“我”對“兄弟們”的思念,來遙想“兄弟們”對“我”的思念,在一種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靈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個故事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詩,讓人進一步體會原詩的凝練和意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