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及反思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教材說明:

《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及反思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四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說明文。作者路甬祥是中國科學院的院長,他開篇便用“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點明中心、總起全文。緊接着,第二自然段進一步說明是人類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髮明、發現,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對比的方法,對第二自然段進行了細緻闡述:20世紀將幻想變爲現實,百年間的改變勝過了百萬年的總和。最後,通過第五自然段進行總結。文章各段落間內在聯繫非常密切。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 初讀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2.認識五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呼風喚雨、出乎意料、改觀、程度、依賴、農耕社會、騰雲駕霧、寄託、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電話、因特網、聯繫、哲學家、歸根到底。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 能說出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2.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產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3. 瞭解文章的說明方法,從讀中學寫。

 教學重點

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準備

1. 相關教學課件。

2. 蒐集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

“悟學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課堂啓發(感動):感動是學習的動力。

1.同學們,當你在炎熱的夏天,按動遙控器便有徐徐涼風的時候,當你躺在沙發上舒服地看電視的時候,當你撥打電話與同學聊天的時候,當你登錄網站查閱資料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什麼?(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

2.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9課,(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路甬祥,照片中這位慈祥的老爺爺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國科學院院長,一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4. 理解課題:你讀了課題後,想提出什麼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A.什麼是呼風喚雨?——指名解釋。——引導: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其實是指能夠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夠支配和控制大自然,多麼了不起呀,能把那種氣勢讀出來嗎?再讀課題。

B.是誰在呼風喚雨?

C.爲什麼能呼風喚雨呢?——歸納:這個問題提得好,這個世紀是靠什麼力量呼風喚雨的?

D.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個世紀?

E.爲什麼這個世紀能夠呼風喚雨?

(幻燈片出示) ( ),(   )靠(   )(    )。

(設計意圖: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幾個問題,以引起孩子們對本篇課文的好奇。——因興趣而感動)

  二、默讀課文,思考問題(感覺):感覺是學習的入門。

默讀訓練是四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因此,我在這裏着重引導學生能按要求正確默讀課文,並在默讀中認真思考問題,在書中劃一劃,也可以寫上感受,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棒,下面就請大家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隨時畫出答案。(幻燈片出示)( )世紀,( )靠( )呼風喚雨。

2. 交流,填空。

3.(指後兩空)考考大家,這兩個答案是從哪句話得來的?能讀一讀嗎?發現了嗎?這個句子有什麼特點?(設問)(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麼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

4.(指第一空)這個答案是從哪兒找到的?齊讀句子。縱觀全文,這個句子起什麼作用?(生可能說點明中心、中心段)師引導:我們學課文《頤和園》,學到了文章開頭和結尾相照應,叫什麼?(前後呼應);學《給予是快樂的》的時候,我們學到了在課文的結尾點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叫做——?(篇末點題)這篇課文呢?(開頭點題)好,老師把這個句子抄在黑板上,你們抄在筆記本上。

(設計意圖:相機複習寫作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能力的提高。)

 三、問題討論(感知):感知是學習的基礎。

1. 爲什麼說20世紀,人類靠科技呼風喚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紀之前的上百萬年,以及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了。(板書:百萬年百年)看看,這兩個時間段,有什麼感受?

2. 在如此漫長的百萬年間,在如此短暫的一百年中,人們的生活狀態分別是怎樣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三、四自然段,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

3. 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畫了哪幾句話?(幻燈片出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

4. 師引讀:那時候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板書:沒有……)那時候還沒有什麼?能不能聯繫我們的現實生活進行補充?

(幻燈片出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 ),沒有( ),沒有( ),也沒有()。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

5.總結:在這長達百萬年的歷史中,什麼也沒有,在寂寞單調的日子中,人們只能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於自己的幻想中。他們可能在幻想什麼?(出示縴夫圖:如縴夫拉船,多費力啊,他們可能在幻想什麼呢?一個人在外地,想念家鄉的親人,又可能在幻想什麼呢?他們想去外地,可是走路多辛苦啊!他們又可能在幻想什麼呢?……)想象一下,人們過的是怎樣的日子?(靠天吃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可引導學生思考:)

 四、教材分析(感悟):感悟是學習的昇華。

1.過渡:在長達百萬年的歷史中,人們一直過着寂寞無味,靠天吃飯的日子。但是,20世紀,僅僅一百年,人們的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畫了哪些句子?指名讀,幻燈片出示:

20世紀,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祕;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以及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繫緊密的“地球村”。人類生活的舒適、方便,是過去王公貴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學在改變着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變着人類的物質生活。

2. 看看這兩個分句,同學們有什麼發現?可提示:第一個分句說的都是人們的發……?第二個呢?板書:發現發明。能根據這些說說“發現”和“發明”的區別嗎?(發現:原本就有,後來人們才找到它,研究它;發明:原本沒有,是人們新創造出來的。)還能分別幾個例子嗎?這個分句運用了什麼寫作方法?(舉例子)

3.有了這些發現和發明,人們的生活有了哪些變化?比如:有了冰箱,炎熱的夏天就能喝上冰涼的資料啦!冰箱使我們的生活很舒服。你能這樣說一句話嗎?(提示學生:也可以說發現、說物質生活)

4.小結:即使相隔千里萬里,只要打個電話就能互訴情誼,只要利用網絡就能立刻見面,只要坐上飛機就能相聚相守,廣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變……?(小了)所以,人們稱之爲……?(地球村)

(設計意圖: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爲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蒐集農耕社會和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相關資料,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說說農耕社會沒有什麼,生活過得怎麼樣,接着讓學生聯繫現代社會,說說20世紀我們擁有了什麼,生活過得怎麼樣,力求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在感悟中得到昇華。)

5.20世紀,人們有那麼多的發明,那麼多的發現,說也說不盡,回顧着這一切,你現在心情怎樣?(自豪、激動、高興)帶着這種感情,我們一起讀讀第四自然。

6.文章中還用了一句詩來寫這些變化,趕快找找,是什麼?聯繫上下文,你怎麼理解這句詩?(這句詩是唐代大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句詩的意思是下過大雪,許許多多的樹上都落滿了積雪,像開滿了白色的梨花。文中用來比喻人們的發明和發現很多。所以人們的心情是——喜悅的。)能用喜悅的心情給大家讀一讀嗎?學生齊讀這句詩。

7.把我們剛纔畫的兩處句子聯繫起來看,同學們發現文章的寫作特點了嗎?提示: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排比: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話,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對比:上百萬年間與20世紀對比。)〗

8. 過去百萬年中只存在於人們幻想中的東西,在20世紀的一百年中都變成了現實,順風耳就是……?千里眼呢?騰雲駕霧呢?

9. 這一百年的改變,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讓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能用自己的話評價一下這一百年嗎?出示:這是( )的一百年。

10. 所以,(幻燈片出示這句話)有一位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歸根到底,是科學使我們這個時代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代。”

 五、課堂練習(感恩):感恩是學習的境界。

1. 正因爲同學們所說的這一切,所以,我們不得不由衷讚歎,20世紀確實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引讀課題:現在讓你來讀這句話,你會用什麼感情來讀呢?(自豪、激動、高興)

2.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把生活變成科學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要想把夢變成現實,我們今天的小學生該怎麼做呢?(學生可能回答: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以後鑽研科學爲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好好學習,長大成爲國家棟梁。)

3.總結昇華: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此迅猛,如果我們不學好文化知識,將會被現代社會所淘汰。因此,我們要刻苦學習,努力探索科學奧祕,做一個有出息的現代人!

4. 佈置作業:小練筆

⑴ 你的科學夢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去實現你的科學夢?

⑵ 與爸爸媽媽交流後寫下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

要求:請你任選一題寫一段話,題目自定,內容要具體,想象要豐富。

(設計意圖:要想把夢變成現實,我們今天的小學生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觸動了學生的情感積累,使他們在體會到現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之大,範圍之廣,變化之快之後,由衷地生髮出對科學的讚歎和嚮往,並立下將來要探索科學的遠大志向。在學生說出他們將來要怎麼做之後,我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練筆,讓學生有充足的表達空間。——感恩是學習的境界。)

 附板書設計:

29 呼風喚雨的世紀

作者:路甬祥

作比較

百萬年: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

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百年:發明 發現 地球村+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這種類型的課文教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新嘗試和挑戰,沒有設計和把握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或者科學常識課。教學方法我採用了姚偉文局長的“悟學式”教學法,這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一切都還在摸索之中,爲了上好這篇課文,我認真讀了姚偉文局長的論文,並在網上查找了相關的資料。在備課時,我除了認真鑽研教材還上網查找有關這篇課文的資料,思考存在問題。

我上課時主要是運用了姚偉文局長的“五感”法,讓學生在感悟中學習。上課的思路主要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學習生字詞,並讓學生上網蒐集現代科技的變化和向長輩瞭解以前的生活。第二課時我先由談話引出課題,請學生提出問題,帶着問題讀課文。然後點出課文的中心句,再請學生質疑,把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歸結到解決“爲什麼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接着讓學生充分讀課文,交流讀後所得。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就是人類在20世紀前後過着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這些變化都是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然後把這兩組句子放在一起,讓學生充分的朗讀,理解其中的含義。最後又回到“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一讀。在總結時,我通過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的一句話,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實現了教學目標。

但是,由於孩子們特殊的時代性,他們未必能深入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因此我在課前佈置他們上網蒐集或者向長輩瞭解這方面的資料,不過,始終是瞭解得不夠透徹,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遺憾。

教育就是啓發,就是感動,就是在感動中得到感悟。我始終堅信,讓孩子們學有所獲的語文課堂纔會更加具有生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