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蘇教版四下《7、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58W人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

蘇教版四下《7、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文章,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機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說明了人類以生物爲師,向大自然學習的收穫。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激起探索自然的強烈願望。

課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寫得比較具體,交代了人類從生物身上得到啓示進行發明創造的過程。三段結構大體相似,但內容淺顯易懂。在給足學生時間自足學習的基礎上,設計了提示句式,說一說它們的主要內容。“人類從得到()啓示,發明(設計)了( )。”訓練學生概括能力。

語文學科的角度出發,注重細節,關注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如:以課文題目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體會引號的妙用。注重指導學生的朗讀課文中的長句和難讀的句子,同時在語境中引導學生理解“劇烈”、“機毀人亡”、“輕而易舉”等詞語的意思,體會倒裝的因果句式的特點,用“因爲,所以”的句式練習說話等等。關注學生寫作方法的習得上,在學生讀懂三、四、五小節後,把這三小節的寫法與第六小節進行比較,感悟體會作者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學習最後一小節時,把目標設定爲“讀出感嘆的語氣,體會前後呼應的寫法。”

注重由課文向課外拓展,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說說還有哪些生物是人類的“老師”的例子,最後有了一個大膽的設計,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

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課堂上,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鼓勵學生質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2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人類以生物爲“老師”的事例,以便課上進行交流。在研讀課文時,將“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這句話貫穿全文,並讓學生反覆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

1、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介紹了許多人類的“老師”,而它的寫作方法也是比較典型,有具體介紹和簡單舉例。這讓我聯想到了學生平時的習作。學生作文的內容通常都是圍繞一個主題,舉一個或幾個事例。當學生在舉兩個或多個事例時,常常是將所有的事例詳細的寫出,或是將所有的事例都簡略地介紹,導致在學生的作文出現詳略不得當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在學生作文時經常提醒: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詳略得當。可是效果欠佳。到底什麼樣的纔是詳略得當呢?老師不能紙上談兵,要讓學生自己親身感受了,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在本節課上,我利用現有的教材,讓學生從課文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以此來滲透寫作方法——具體介紹、簡單舉例。

2、激發學生興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輸這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知識,許多學生會覺得無聊。因此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是相當的有必要。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師傅在看了我的教案後說:“如果能拿個雞蛋來和學生一起做個實驗,那就更具說服力了!”這樣的提議讓我茅塞頓開。是啊,對於“脆弱”的雞蛋,連我都不相信捏不碎,何況是學生呢?何不一起來驗證一下呢?於是,在課上,我拿出了準備好的雞蛋,和同學們一起見證。當看見學生們一雙雙渴求眼睛,我知道,他們的興趣來了。於是,我緊接着說:“同學們下課後也可以來捏捏看!”一下課,就有好多的學生排着隊要來親身體驗一把。學生的探究之路正在向外延伸……

當然,這節課仍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不信任學生,認爲他們只是孩子。

本來的教學設計是想讓學生自學第4、5自然段,然後讓學生自己來說說發現、體會。可是,在實際教學時,由於沒有完全的信任學生,導致在學生交流的時候出現一點小偏差就急於打斷他的發言,幫他把話說下去,就這樣,將學生的課堂給“搶”走了。

二、 不相信自己,懷疑自己是否能夠駕馭課堂。

對於剛教學半年多的我來說,對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仍有懷疑。在備課時,我就在考慮如何“安安穩穩”地教完這節課。這樣的消極心理,導致了我的教學設計沒有突破,學生的主體性也沒有很好的體現。

三、 爲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而沒有全面關注學生。

課後,一個學生過來對我說:“老師,我見過飛機失事時的場景的!”我一聽,還略有責怪地問他怎麼沒有舉手,他委屈地說:“老師,我舉手的呀!可是你沒有叫我!”就是這樣一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是啊,在課上,我爲了要節約時間,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造成了這節課的一大遺憾。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課堂,而是通過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從而讓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更廣闊的天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