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68W人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八冊第21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池上》。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詩中描繪小娃偷採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前兩句寫一個小娃娃撐着小船,偷偷採了白蓮蓬。後兩句寫他不懂得藏匿行蹤,悠然自得地衝開浮萍撐船回來,只見身後浮萍分開,一時合不攏。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 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學情發展出發,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浮、萍”。

3、理解詩句的內容,現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的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

2、教學難點: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真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②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採”、“不解”、“藏匿跡”等詞語感受詩人煉字之妙。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古詩教學要着眼與培養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強調以讀爲本,通過組織生動活潑、科學有效的朗讀練習,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感悟形象,體驗情感,體會用意。因此,我運用了以下教學法:讀書指導法,觀察法,啓發式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味語言、暢談感受、誦讀體會法、討論法等。

2、學法:在課堂上,學生多讀古詩,並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去理解古詩、學法去品味語言、暢談感受,體會詩人的情感。指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激趣:讓學生把課堂中或課外學到的而且會背的古詩背給同學們聽,大家一起分享。

2、導入: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這就是《池上》。(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詩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號香山居士,他是我國唐代有名詩人。他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感知,瞭解大意。

1、佈置初學。

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初步感知,瞭解大意。

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看一看—-觀察課本插圖,圖文對照,揣摩詩意。

說一說——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詩句之美。

寫一寫——寫出詩意美的感受。

2、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

⑴解字詞

撐: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進。

艇:比較輕便的船。詩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隱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葉子扁平,橢圓形或倒卵形,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葉子的下面生鬚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詩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撐着小船,偷偷採了白蓮蓬回來賞玩。他還不懂得該怎樣去隱藏自己不被人發現,那小船輕輕劃過,盪開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條清清楚楚的水路。

設計理念:閱讀教學要以讀爲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通過讀來感悟詩的意境。

(三)、品讀感悟,欣賞詩美。

1、讀詩

⑴學生練讀。

⑵評價指點:朗讀要歡快,抒情,要讀出小娃的調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讀

2、說詩

⑴提出問題。

讀了這首詩,你的感受和體驗最深的是什麼?願意把學習成果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⑵學生練說。

⑶教師引導指點。

①“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等。

②詩歌描寫了一位天真機靈、調皮可愛的小娃形象,通過他的動作、細節,表現了純真美好的童趣。

3、寫感受

⑴提出問題。

寫下自己對詩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體會。一兩句也行/

⑵交流評價。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我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產生獨特體驗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闡述自己的見解。讀、說、想、寫貫穿整個環節。

(四)、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古詩的美。

設計理念:古詩要能熟讀成誦。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池上》,並默寫。

2、用自己的話把詩的大意寫出來。

3、發揮想象力,爲《池上》配上一副畫。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第八冊教材中的一篇講讀課文。作家袁鷹在文中寫了自己在黃河上所見到的有關景象:艄公在滾滾的黃河上,憑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鎮靜地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頓生讚美之情,用抒情的筆法着力讚頌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鎮靜、機敏。作者運用語言老道、氣勢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運用一種反襯烘托的手法,從不同的側面來讚頌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讚頌艄公的偉大。

根據文章的特點,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體現作者的意思,表達文章的主體意思:

一、 建構聯繫,多角度、多側面來了解說明有關內容。

文章對於黃河的介紹不是很多,但語言精煉,學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難,學生對黃河的情況也會有許多的疑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調動學生從多角度,從課外去全面地瞭解黃河,建構多學科的課內外相聯繫的一個大課堂,鼓勵學生從社會、地理、文學等方面全面地瞭解黃河,教學時適時引導學生想像,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了自己的滾滾黃河。

二、讀、思相結合,深入地有層次地讀懂文章。

本文文筆優美,以讚頌艄公爲主線,教學中我始終緊扣讚頌艄公這條主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表層逐漸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淺入深,逐層深入,讀是理解內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最終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終體現在讀的表現上,讀得好了,理解勢必到位,也就是在讀中求感悟。開始從讀通文章開始,到精讀文章的第一段聯繫文章的主線,引導學生思,體會黃河的壯觀,而艄公更偉大,感受深入一層,又細讀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對比、思考,體會艄公更加偉大,又激起一層浪,情到深處。以讀來讓學生展示內心的真情,頌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緊扣內在的“語言”,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語言”。

學生學語文學什麼,僅僅是一兩個好詞,兩三句佳句嗎?更重要的作者的語言,作者的文學語言和作者的寫作方法,這些一定要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領悟,因爲這些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是終生受益的知識,而不僅是一兩個死板的詞條。用語言是學語文的宗旨目的。對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動的文字語言,在寫作上,這篇文章採用對比、反襯的方法來烘托艄公的偉大,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去通過各種方式體會到,也許不需要直接用語言表達叫什麼方法,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方法的好處,有何優點。教學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幾組對比朗讀:

1、黃河的壯觀與讚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輕小與讚美艄公,通過反覆的對比朗讀,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寫黃河的壯觀,羊皮筏子的輕小不是浪費筆墨,不是廢話連篇,而是作者匠心獨運,高明之處。

學生從領會開始,也許就在他的以後的文章中不自覺的運用了進來,這樣不是錦上添花、學以致用,學活語文嗎?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生命的壯歌》這篇文章是蘇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五單元 的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有 二個故事《蟻國英雄》和《生命橋》,《蟻國英雄》講的是一羣螞蟻團結合作,扭成一團,肝膽俱裂戰勝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橋》講的一羣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場面悲壯,揪人心肺。是頗具匠心的,內涵極其豐富。

首先這兩個小故事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的關健時刻所表現出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對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操的薰陶無疑是積極奮進的。其次,兩個故事的悲劇的產生都是人爲造成的,是人類自己進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兩個故事語言優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讀者的心靈……。

因此,本文是老師引導下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體驗、學好語文、感受生活、薰陶情感、體驗生命的極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預期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憑藉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螞蟻、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學習動物的合作和獻身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

2、通過學習感受動物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感悟動物的偉大,體驗生命的偉大。

二、說教學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慾望,導入新授。

在教學前 我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學生一定想知道題目爲什麼叫《生命壯歌》?《蟻國英雄》“英雄”做了什麼?“生命橋”是怎樣搭成的?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爲新授學習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

2、巧抓互動點,教師“穿針引線”。

首先,重視指導通過朗讀的理解。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篇難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會而不會言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反覆地朗讀體驗,以讀促思,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讀方式上,我不僅採用了個別朗讀、小組齊讀、全班齊讀等方式,而且還多次採用了師生接讀,合作朗讀。這樣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朗讀的激情,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牽引。讓學生讀、畫、議、再讀的方式抓關鍵的句子和詞語。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備課時,爲每一個環節,巧設小問題。出示的課件中,通過理解一些典型詞語螞蟻和羚羊的捨身精神。讓學生知道動物它們不能用語言商量,卻能在危機前,在那麼短暫的時間內,做出決定。這表現了動物的什麼精神?這樣的提問,一下子促動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會加深一層。總之,恰到好處的點撥,是開啓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

3、巧抓想象點,使學生“情感蔓延”

一切創造都伴隨着想象。要給“創造未來”的孩子從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想象的功能,是推進創造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我在文中設計了兩處想象訓練:A、通過學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你想對這些動物說些什麼?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螞蟻和羚羊的精神?學生一下子就情動才涌,理解到深處,自然就有說不盡的想法。

4、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本篇課文有兩個故事,我通過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讓學生有實效的理解課文,又能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藉助於第一個學習故事的方法,讓學生總結學法,以此運用這個方法來學習的第二個故事,學生採用了讀、畫、議、再讀等一些方法,親自走進文感悟故事的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5、多媒體的恰當運用更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學時,我注意製作一些直觀而且對教學發揮實效作用的教學課件,有有聲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動畫課件,有螞蟻被烈火包裹的壯觀畫面,以及有美觀漂亮的幻燈片,這些課件都爲學生的學習起到了輔助作用。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1、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畫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彙報學習結果。說出自己感動的原因。

3、教師小結並讓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

(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1)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3、指名完整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

2)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注:教師的隨機瞭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2、彙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三)由此及彼,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但想到了些什麼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麼?

總之,想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以此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受益匪淺。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小學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愛心”這一主題,編排了《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別從不同層面探討愛的內涵。其中,本文主要通過“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以及回憶,表現了母親爲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勞和無私奉獻,表達了我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爲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第一次抱母親》文章內容簡潔,行文明快,於平白如水的字裏行間細膩生動地體現了人世間的濃濃親情,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習語言的好教材。

二、語言特色

這篇課文以情動人,往往讀了幾遍後就能被字裏行間的親情所打動。細細品味,“我”、母親和護士三人的語言中透露的情感樸實而又真摯。

“我”說的話:

(1)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2)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3)我說:“我以爲我媽有100多斤。”

(4)我說:“如果你跟我媽生活幾十年,你也會看不準的。”

(5)我說:“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爲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6)我突發奇想地說:“媽,你把我從小抱到大,我還沒有好好抱過你一回呢。讓我抱你入睡吧。”

護士說的話:

(1)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2)護士問:“你以爲你媽有多重?”

(3)護士說:“虧你和你媽生活了幾十年,眼力這麼桊。”

(4)護士問:“爲什麼?”

(5)護士動情地說:“大媽,你真了不起。”

(6)護士把舊牀單拿走,鋪上新牀單,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然後回頭吩咐我:“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

(7)護士說:“大媽,你就讓他抱一回吧。”

母親說的話:

(1)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2)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3)母親說:“快把我放下,別讓人笑話。”

在課上,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這其中的情感變化,感受母親對“我”的愛以及這種愛對護士的感染。

三、說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中年段語文學習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會用“輪流”造句;

2、掌握課文主要內容,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母子間的真摯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親的艱辛和偉大;

3、學完課文後,能體會到自己媽媽的愛與辛勤,根據自己的真情實感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

由於學生生活的環境和作者的相距甚遠,所以我把體會文章中母親的艱難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把體會自己媽媽的愛設定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我設定兩課時上完,第一課時重點解決第一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重點解決第二、三個教學目標。

四、說學情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學習中,他們也學過《雪兒》《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這樣的抒情類文章,應該來說對《第一次抱母親》流露出的情感並不難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親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學生的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所以在課堂上,要引導孩子通過文字的敘述想象文中母親的艱辛,並能遷移到自己的媽媽身上。

五、說教學環節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主要是:1、導入新課,質疑激趣;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4、回顧總結,昇華情感;5、學寫書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點說一說第3和第5個環節。

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課標》指出,中年段的學生應能夠“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課文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我’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如何?”“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第3、4自然段尋找相關句子,通過朗讀、抓關鍵詞、想象的.方法,藉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現出的母親的愛和艱難。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嶺”和“重擔”時,我讓學生想象母親在撫育兒女時可能面臨着怎樣的困難,並適時補充詩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溼臥娘身。”“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讓學生感受此處的“重擔”不僅僅指身體上的壓力,更有心理上的壓力,從而使母親的形象高大起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拉進了。

理解課文離不開朗讀,在一開始我就配樂範讀課文,接着讓學生自由讀、帶着問題讀,在本課對話比較多的情況下,我還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充分表現出來,有的句子不需講解,通過朗讀學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學寫書信,拓展延伸

在課的尾聲,我播放《母親》和《燭光裏的媽媽》視頻,伴着音樂,我讓學生以書信的形式寫一寫對自己媽媽的心裏話,並且請自己的媽媽寫一寫回信。也許學這篇課文得到的感動只是來源於作者母子間的深情,那麼寫信讀回信收穫的便是屬於自己的一份親情了。孩子們寫得真摯動人,媽媽們回覆的同樣情真意切,字裏行間都是對自己孩子的愛和無悔。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就是如此:工具性與人文性並重,在體會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收穫一些情感的體驗。

六、說板書設計

無數次流淚

13、第一次抱母親

原因?感受?

難過

}沒想到母親是以80多斤的身體承受這麼重的擔子

愧疚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5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課文描寫了他和一個小孩子觀察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課題定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態度。

怎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呢?我借鑑了其他語文老師的經驗,沒有急於完成教學設計而是仔細分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我所講的第二課時中,我想要落實兩個目標,一是理解課文內容,能通過竺可楨爺爺的動作和語言體會他對科學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二是從竺可楨和小女孩兒身上受到啓發,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的觀察,才能準確的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通過學習課文語言的表達,抓住動作和語言的描寫體會竺可楨爺爺的科學研究精神。

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瞭解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等形式去體會學習。確定了總體的教學思路,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來圍繞文章中的一些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詞句來學習。如:抓住“爺爺,你又看花來啦?”“說着,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等幾處語言的描寫,引導學生感受竺可楨爺爺研究的嚴謹、認真以及對待他人和藹可親的態度。

從朗讀指導中,我抓住“時間像飛箭……杏樹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對話描寫。分別從中訓練學生有感情的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結尾的學習中,我本着從重點詞語,如:頃刻間、興沖沖、鄭重等一些詞語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人物的情感。

儘管預設比較細緻,但由於自己教學經驗的不足,致使多處的感悟學習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覺,存在着處理不妥之處。

1、抓住了動作詞語,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學中我選擇了“習慣的問”體會竺可楨對科學研究的主動探究,長期觀察的精神。在備課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對於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卻沒有深刻體會到,可以說帶有一種模糊性進入了課堂。通過課後與小教科滕老師的交流,我發現是自己沒有發覺理解這段內容的方法,怎麼能讓學生準確理解呢?如果在抓住這一點的同時結合前後的內容,包括竺可楨觀察杏花時的動作,與孩子交談時的一些詞語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這一點。

2、藉助對話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但沒有彰顯學生的個性朗讀。

在對話朗讀部分,我設計了想象補充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儘管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讀得很是起勁,但總覺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覺。回顧教學過程,正是在這個環節上我處理的過於急躁,包括提示語的顯示。如果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以不同的感受來讀出不同的語氣達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讓學生走進文本,但沒有放開。

我以爲這節課教師放的不足,今後應在教學時在放的同時應及時的收回,應抓住學生的回答重點點撥,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學第三自然段“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這時,應抓住“習慣”一詞,從哪還可以看出來?

皮亞傑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利用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讓學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發展多種能力,體驗文章的有趣。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課《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兩首古詩,分別是唐代詩人杜牧和宋代詩人程顥所作。每首詩都是七言絕句。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江南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着再學《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全詩一二句寫景: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爲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二、說學法教法

(1)學法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爲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爲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爲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爲,最終昇華爲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2)教法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啓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

③變教知識爲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3)手段——以生爲主體,以師爲主導,結合掛圖等輔助教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