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天火之謎》教後反思彙總3篇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天火之謎》教後反思1

成功之處:

《天火之謎》教後反思彙總3篇

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作爲課堂的重點,從比較實驗風箏與一般風箏的不同,到感受富蘭克林爲科學研究不顧自己的生命,再到富蘭克林發現祕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層深入,環環相扣,既瞭解了“風箏實驗”的經過和結果,又感受到了富蘭克林善於觀察、敢於嘗試、勇於爲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精神。

不足之處:總感覺學生一堂課上學得太少,其實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細讀文本,讓學生自主投入到學生中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建議:在今後的教學中再深入把握教材,合理安排各個環節,教師語言還需再精煉一下!在對課文的討論理解過程中,要相機指導朗讀課文。對於人物的領悟、體會,必須讓學生從讀中自己有所感、有所思,而不是教師強加或直接告訴給孩子的。加強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

  《天火之謎》教後反思2

在沒好好備這堂課之前,看到課文的題目,我就想:這是一篇沒趣的課文。但今天上下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其實不管是什麼課文,都能變得很有情趣。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冒着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教完第一自然段,我重點讓孩子體會了雷暴的可怕。第二自然段是個過渡段,以往我教這篇課文時總是簡單處理,但這次我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 “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當我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時,我注重了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來體會。例: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有的說:“……”有的說:“……”還有的說:“……”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爲紮實。

本課有複述的要求。當學生說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瞭解,再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麼用。接着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後,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後,邵老師那着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願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爲學生的複述提供了良好契機。

  《天火之謎》教後反思3

《天火之謎》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冒着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也是我花最長時間進行教學的段落。首先請同學自讀第四自然段,看看富蘭克林是如何做實驗的?再要求在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一方說一方提醒。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能讓他們對整個實驗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接着,我讓學生交流:“在實驗中,你讀懂了什麼?”大致圍繞以下幾個點:

A 實驗條件:天氣、器材

B “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髮衝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1)你理解麻繩上的纖維爲什麼要“怒髮衝冠”嗎?聯繫生活中頭髮的靜電現象談一談。

(2)你體會到富蘭克林心情怎樣?從哪裏看出來的?那該怎麼讀這一句?要讀出有驚奇發現的心情

C “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

“藍色的火花”和“發麻”說明了什麼?如果是你會怎樣?從這裏你覺得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爲研究科學,不怕危險,敢於試驗)

D “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這時候,富蘭克林怎麼樣?從哪裏看出來的?那該怎麼讀這一句?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三個感嘆句要讀出他成功的喜悅。

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的熟悉(包括實驗時相關的一些科學常識,也是要通過朗讀、想象、談話使當時實驗的場景能再現在課堂上。)最後,學生脫離書本複述實驗過程,效果比較顯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