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品】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錦集5篇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錦集5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活動由來: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爲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爲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爲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麼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纔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裏是什麼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裏待了一會兒之後又是什麼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後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爲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爲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爲: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爲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纔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爲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爲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爲,不能因爲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使用剪貼畫等不同的方式製作全家福相框。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3、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繪畫的“幸福一家人”作品。

2、長方形彩紙1張,相框彩紙1張,不乾膠粘貼1張(剪幼兒活動資源包),不同形狀和顏色的花紋貼紙或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幾何圖形等。

  活動過程

1、鑑於在活動“幸福一家人”中,幼兒已經分享並介紹了自己繪畫的“幸福一家人”,所以在本次活動開始教師可直接出示提前裝飾好的全家福相框。

提問:小朋友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呀?這是用什麼做的?我們一起爲自己繪畫的“幸福一家人”製作一個漂亮的相框吧!

2、分配材料、請幼兒觀察一下材料,教師現場示範材料的使用方法,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大膽的製作屬於自己的“全家福”相框。

(1)將繪畫的“幸福一家人”作品貼在長方形彩紙上,選擇貼紙或幾何圖形,進行有規律的粘貼。

(2)作品分享。

3、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欣賞自己的作品,共同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教學反思: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小班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還不成熟,教師在今後設計的活動中,可以從平面開始逐步過渡到立體,隨着孩子手部動作的不斷協調發展來增加操作材料的難度。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對事物簡單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特徵感興趣。

2、會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初步感知、理解5個以內物體的量。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通過實地參觀,瞭解廚房老師做饅頭前的準備(包括洗手等)和做饅頭的過程。

2、準備麪粉、麪糰、小棗、小圍裙等。

活動過程:

1、以故事情境引入。

①教師扮演熊媽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②引導幼兒認真清洗雙手。提升經驗:製作食品前,要把手洗乾淨。

2、與幼兒一起製作饅頭,邊做邊數看到的東西。

①一一認識製作饅頭需要的工具,看一看、說一說:這裏有什麼?它們是做什麼用的?哪些東西一樣?數一數有幾種東西?每種有幾個?

②教師與幼兒一起製作饅頭,邊製作邊相互比一比饅頭的大小、形狀。還可以數一數:自己有幾個麪糰?做了幾個饅頭?

③、請幼兒自己取3顆棗放在饅頭上。

④、請幼兒把3個饅頭放在一個盤子裏。提升經驗:3個饅頭、3顆棗、3個麪糰,都是3。

3、把饅頭送到廚房,拜託廚房老師蒸一蒸,並向廚房老師表示感謝。提升經驗: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

4、買饅頭遊戲:繼續練習數數。請幼兒拿"錢"(用圓紙片代替)"買"蒸熟的饅頭,一個饅頭一塊錢,說清楚買幾個,是大饅頭還是小饅頭。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設計意圖與思路(教育理論依據):

一、對活動選材的思考:

進入大班以後,孩子的身體在長大,本領也在增強,因此我們開展了《我自己》的主題活動(源自上海市新教參《學習活動》大班)。

每次帶孩子們去角色遊戲時,更衣室裏小毛頭的衣服、襪子、圍巾、鞋子等物品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他們對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變化充滿了好奇。教師通過家園合作動員家長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孩子小時候的照片、嬰兒時曾穿過的衣服和用過的物品。師生共同創設了"我小時候"的主題環境。由於是孩子們自己帶來的物品,因此吸引力真不小。自由活動時孩子們總會三三兩兩地聚集到大家帶來的照片和實物面前議論一番。雖然有一兩個奶瓶看上去差不多,但幼兒照樣能區分這是誰帶來的,一點都不會搞錯。

面對孩子們在別人面前對自己成長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豪,我參照主題活動"我自己"的活動要求,在多數幼兒參與了收集小時候的照片、物品並關注活動環境佈置時,預設了本次集體活動"我在長大",以滿足孩子們交流分享的願望。

二、活動價值的分析:

1、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人羣中的一個。

2、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會關心、幫助周圍的人,體驗與同伴相處的快樂。

三、活動目標的內涵:

1、在猜一猜、講一講過程中,體驗自己成長的快樂,萌發繼續關心、幫助別人的情感。

2、能在集體中運用語言、動作表達自己猜測的結果。

3、發現自己身體的長大和本領的變化。

4、能通過觀察、猜測等方式,發現同伴的身體變化和本領的增強。

5、運用已有生活經驗,根據畫面大膽想象、推測並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四、活動環節與教學法設計:

本次活動環節的設計力圖體現層層遞進、挑戰性。主要預設以下三個環節層層推進:

環節一:引出話題同伴間互相討論什麼是"長大"--引發幼兒誰在長大產生興趣。

環節二:交流體驗長大過程中的有趣經歷在猜測遊戲中交流分享各自成長過程中有趣的變化。

--體驗自己身體的長大以及能力的增強。

環節三:活動結束欣賞詩歌(配PPT課件畫面)"我在長大"。。

--體驗自己成長的快樂,萌發繼續關心、幫助別人的情感。

活動內容與要求:

1、在觀察對比中,能用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正在漸漸長大和變化的事情。

2、體驗自己成長的快樂,萌發繼續關心、幫助別人的情感。

3、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瞭解自己的身體、外貌在變化。

2、難點:除了感知自己身體的變化外,還要通過看看、摸摸、比比小時候的物品後交流自己的本領在變大,能力在增強,從而體驗到自己長大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佈置小小展覽會:嬰幼兒時期的照片;小時候穿過的服飾、用過的物品(奶瓶、搖籃、紙尿褲、小碗、小勺等)。

2、多媒體課件:我在長大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出話題教師出示漢字"我在長大",引出今天的討論話題。

1、請幼兒講講"長大"的含義。

2、師:我們今天討論誰在長大?

3、師:"我"是誰?

二、幼兒交流體驗長大過程中的有趣經歷

1、出示展示板,讓幼兒觀察比較,體驗自己身體的長大。

1)猜猜照片上的寶寶是誰,和現在比有什麼變化。(整合序數)身體的變化:個子、體重、頭、手、腳、等。

2)請沒有猜出來的小朋友站出來,你們爲什麼猜不出,她哪裏變了?

外貌的變化:髮型、臉型、體型。

教師小結:原來小朋友從小到大身體、外貌都在發生變化,除了個子長高了,體重增加了,頭手腳等都變大了,還有的髮型變了、臉型變了、體型也變了,這說明小朋友的身體在生長,在長大。

2、參觀小小展覽會,體驗自己能力在增強。

1)組織幼兒參觀小小展覽會"小時候的我"。(展示孩子們嬰兒時用過的物品,穿過的服飾)

師: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在自己身上比一比,你能發現自己在長大的祕密嗎?

活動反思:

在豐收的田野上,有農民的收穫;在城市裏有工人的收穫;在學校里老師有自己的收穫……從大人們的收穫的喜悅引入主題很自然地引起學生的共鳴:那我們的收穫是什麼呢?

本課主題內容又包括 “我長高了”“我懂事了”“我的學習進步了” 三個活動主題。課堂實際教學中,通過與孩子們交流、觀察和對孩子們的瞭解看來,本課時教學是比較成功的。總的來說,較好的方面有:

1.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結合他們成長的經歷組織教學,使他們感悟更真切、更深刻,確實感覺到自己各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獨立性、生活知識,文化知識有了很大提高,個人素質成熟了好多,使自己更加自信!

2.採用多媒體等教學,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使他們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加之自己的生活,成長經歷,讓學生積極參與更加主動!

3.討論和交流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使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全面,也使他們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1.學生是否能發現其他同學的進步,併爲同學的進步感到高興;

2.還有的同學,看不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自信心還欠缺很多。

3.能否積極主動的採用多種方式記錄自己的成長與進步等。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發展水平低,孩子們剛從父母的襁褓中走出來,有的膽小,不敢講,有的方言較多,不習慣講普通話,有的還不能講一句完整的話。另一方面,幼兒的規則意識較差,任性自由,缺乏危險意識。因此設計此課題《愛玩的小雞》,將愛玩的小雞編成一個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故事情節,並根據故事情節制作成形象的動畫課件來吸引幼兒,讓幼兒不知不覺地欣賞、講述故事情節,模仿動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幼兒外出不能隨便離開大人,幫助幼兒樹立危險意識。這樣形象的動畫與生動的故事相結合,突破了原來的圖片教學,更爲幼兒喜歡,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目標:

1、能看懂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2、培養幼兒積極地講述故事情節。豐富詞彙“着急”。

3、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4、幫助幼兒樹立危險意識。

活動準備:

動畫課件(分整體、分段欣賞1、雞媽媽找小雞。2、狐狸捉小雞。3、獅子救小雞,並有隨時返回鍵)。狐狸頭飾一隻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動畫課件)請

幼兒欣賞動畫課件第一段,提導語:“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客人,你們看是誰?它在做什麼?它爲什麼要走來走去?(雞媽媽的孩子走失了。)你們想雞媽媽找不到孩子心裏怎麼樣?(着急)請幼兒模仿着急的樣子。

二、基本過程。

1、“小雞上哪兒去了呢?”(幼兒想象)

2、欣賞課件第二段,“我們一起去看看小雞上哪兒去了?

3、“小雞在森林裏會不發生危險?爲什麼?”教師小結:樹林裏有很多動物,老虎、獅子它們都很兇。小雞實在太小,沒辦法保護自己。

4、“看誰來了?(狐狸)你們知道它來做什麼?(吃小雞)我們趕緊想辦法來救救小雞。(找個棍子、挖個洞、躲起來、設置陷井。)“請小朋友就扮演小雞,老師扮演狐狸,我們一起來玩狐狸捉小雞的遊戲。

5、欣賞課件第三段。“誰救了小雞?它怎麼會來救它的?(聽到聲音)

三、完整欣賞故事。講述故事的題目《愛玩的小雞》

四、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結合幼兒實際,如家長來接後擅自離開家長去玩玩具等。

三、活動延伸:

1、畫小雞或棉籤畫小雞。

2、語言區情境表演“愛玩的小雞”

附自編故事:

愛玩的小雞

一天,天氣真好,雞媽媽帶着雞寶寶到草地上找蟲子吃,突然,蝴蝶飛過來,小雞看見了,就追上去捉蝴蝶,蝴蝶飛得高飛得快,小雞追呀追,一轉眼就離開了媽媽,媽媽發現寶寶不見了,心裏很着急,小雞上哪兒去了呢?原來,它已經追着蝴蝶來到了樹林裏。突然,從樹林裏竄出一隻狐狸,狐狸對小雞說:“小雞,你什麼啦?”小雞說:“我媽媽不見了。”狡猾的狐狸一聽,眼珠骨碌碌一轉,不按好意地說:“我知道你媽媽在哪裏。我帶你去找媽媽吧。”小雞就聽着狐狸跟隨走了。不一會,狐狸把小雞帶到了自己的家門口。小雞一看是狐狸的家,就嚇得“哇哇”地哭了起來,這一哭被獅子爺爺聽到了,獅子爺爺趕緊從樹林後跑出來,狐狸一看見獅子爺爺連忙躲進了家,把門關得緊緊地。就這樣,獅子爺爺把愛玩的小雞救了回來,並幫小雞找回了媽媽。以後,小雞再也不敢隨便離開媽媽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