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熱門】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彙總10篇

本文已影響 2.13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彙總10篇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識方位並隨音樂的節奏合拍地做相應的動作。

2、樂意與同伴合作探索與遊戲,體驗音樂遊戲帶來的快樂。

3、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4、願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圖譜、音樂。

活動過程:

一、教師帶幼兒隨音樂進教室。

二、引導幼兒學會看圖並進行遊戲。

(一)師:小紅和小蘭也想和我們做遊戲,大家來看看,他們在圈上玩的是什麼樣的遊戲?(出示圖1)師帶領幼兒逐一觀察圖譜並做動作。

請幼兒起立找到自己的朋友,跟着音樂玩一次。

(二)遊戲一:相同方向轉圈。(圖2)1、師:

1、我們來看看小紅小蘭帶來了什麼樣的遊戲。

2、他們在玩什麼樣的遊戲?怎麼站的?他們的方向呢?

2、請幼兒扮演小紅小蘭站在內圈、外圈上。

3、跟着音樂前四句玩一玩(重點是在走的時候要走到下一個點,避免有的小朋友丟了朋友。)

4、出示(圖3、4、5、6)交待玩法。

5、請幼兒和着完整的音樂做遊戲。

(三)遊戲二:"剪刀、石頭、布"

1、師:小紅小蘭想讓遊戲更好玩,來看看怎麼玩的。(出示圖7貼在圖6上)

2、在歌曲的那一部分玩的"剪刀、石頭、布"?

3、教師和幼兒玩"剪刀、石頭、布",問:輸的怎麼懲罰?打平手怎麼辦?

4、請幼兒和着音樂玩遊戲,在音樂最後一句提醒幼兒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

(四)遊戲三:相反方向轉圈找朋友。

1、師:小紅小蘭想讓遊戲更有趣,我們看看怎麼玩?(把圖8貼在圖2上)

2、師:有什麼變化?誰變了?

3、請幼兒和着音樂玩相反方向轉圈的遊戲。

三、延伸:變換走的動作遊戲

1、師:誰能走的更有趣、更好玩呢?請幼兒模仿有趣的走法。

2、請幼兒站在圈上和着音樂玩有趣的走的遊戲。

3、師:你們還有這麼多有趣的走法,我們到外面去玩一玩好嗎?

活動反思:

在備課前,我就一直構思如何來安排這節課,我班班額過大(77名幼兒,最近常到園的也有70或72名幼兒),對幼兒的分組活動也做了認真的思考,組分多了沒人管理(一個老師、兩個保育員),最終把每個遊戲活動時分成三個組來完成。

在 “自由玩圈”活動中,當老師讓幼兒自己想出圈的玩法時,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每個幼兒都能拿着圈玩,有幾個幼兒表現特別突出,能用圈套自己、手上轉、地上滾,老師請出玩法好的幼兒玩給大家看時,別的幼兒都積極地跟着做,活動中老師說的不多,幼兒能自主練習,每個幼兒都能玩起來。

在 “小球鑽圈”活動中,老師分組示範動作後讓幼兒自己嘗試,幼兒躍躍欲試, 第一次滾球的時候,老有幼兒滾不到圈裏,老師讓他們多看(看別的小朋友滾)多練,經過嘗試後最終能把小球滾進地上的圈裏,開始距離要遠些,看到幼兒能滾進的不多,及時縮短距離後效果好很多。這個活動中,幼兒參與意識強,看到自己能把球滾進圈裏時都很激動,都期盼能再滾一次。

“過小河”時,老師在講雙腳跳的要領時,幼兒在原地就跟着做,都能雙腳多前一個圈跳進後一個圈,只有少數幼兒能連續跳,幾個年齡小、個子矮小的幼兒跳時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摔在地上,經過老師再次提醒方法以及同伴鼓勵後,能堅持跳完,還有幾個幼兒膽小不敢雙腳跳,在老師的鼓勵幫助下也敢跳了。

“開火車”時,幼兒一個接一個做得非常好,用腳尖走比較平穩,用腳跟走時好些幼兒走不了幾步就掌握不了平衡,這時我縮短了腳跟走的時間,幼兒就走得很好了。

這次活動設計方案時幼兒我沒把人數問題考慮周全,分成三個組活動,幼兒的等待時間都很長,後面沒玩的幼兒玩的興致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幼兒開始不能約束自己,經過老師的提醒後方能管住自己。活動前沒考慮到小班幼兒的能力,第一次滾小球時,距離遠了,幼兒滾球的準確性差,第一輪幼兒基本都沒把球滾進圈裏。

如果現在讓我再上一次,首先我會考慮到人數的問題,儘可能讓每次活動的人數少一些,把幼兒分成兩部分來上,一部分由一名保育員安排在教室做別的活動,每個遊戲活動前把遊戲規則講清楚,讓幼兒在活動時安全方面有保障。活動前多推敲活動方案的可行性,並對教案進行說課,發現問題及時修改。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中“X.X”的節奏。

2、嘗試創意地紡編歌詞。

3、跟隨鼓聲節奏做走、跑、跳、踏等不同的動作。

4、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

1、歌曲:《我是一個小木匠》

2、鼓、錄音機、錄音帶。

3、“認知遊戲”:《雕刻師傅》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先跟隨老師“X”的鼓聲節奏走步,再跟隨“XX”的鼓聲節奏跑步,最後再隨着“X.X”的鼓聲節奏踏跳,讓幼兒通過動作感受其不同。

2、播放歌曲,請幼兒跟隨旋律踏跳。

3、教唱歌曲《我是一個小木匠》,並表演動作。例如:唱到“一個鐵錘”時,則舉起右手做用鐵錘狀;唱到“兩個鐵錘”時,則舉起左手做用鐵錘狀;唱到“三個鐵錘”時,則擡起右腳踏步;唱到“四個鐵錘”,則擡起雙腳跳步,;唱到“五個鐵錘”時,則舉起雙手旋轉;唱到“然後睡覺了”時,則做睡覺狀。

4、問幼兒:小木匠的工作是什麼?他會用到哪些工具?

5、和幼兒一起討論,用改編的歌詞演唱這首歌曲。

6、問幼兒:小木匠做工時需要鐵錘,雕刻師傅雕木頭時需要什麼工具呢?

7、請幼兒看幼兒用書《雕刻師傅》的畫面,找一找雕刻師傅的工具在哪裏?如此類推,引導幼兒思考不同職業的工作者所用的工具和他們的動作特點,並嘗試將此變成新的歌詞句子.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音樂選自奧爾夫音樂,本音樂節奏鮮明,三段音樂之間的差別還是比較明顯比較容易辨別。教師設計了螞蟻造舞臺的情景增加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中班幼兒的想象力與合作能力正在發展,因此本活動的目標達成情況比較好,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

本活動主要有以下亮點:

1.教師教態比較自然,與幼兒的互動較好。教師在整堂課下來精神飽滿,對於情境中的各種表情動作也做的比較誇張,帶動幼兒的表演慾望。在師生互動方面也是比較親密的,幼兒的一聲聲“小媽媽”可以看出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親密,教師對於所有幼兒的表現都能關注到。

2.教師利用圖譜教學,幼兒看的比較直觀形象,能夠更好地把握什麼時候變什麼動作。

3.每個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從進場的聽音樂,讓幼兒熟悉音樂,進行預熱,到聽音樂想象在做什麼事情,在過渡到請幼兒學一學動作,然後獨自遊戲到合作遊戲,一步步都是循序漸進,之前的環節爲之後的環節做好鋪墊,後一個環節是前一個環節的提升。

在觀摩本次活動後,本人有一些想法如下:

1.教師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鋸木頭、釘釘子、擰螺絲,因此用了較多的時間來解釋猜測這些東西,教師可適當精簡語言,讓幼兒多做一做、學一學這些動作。

2.本次活動幼兒比較喜歡,但是本次音樂遊戲要讓幼兒感受節奏做相應的動作,幼兒對於音樂哪裏需要做什麼動作還沒有理解很透徹,因此在遊戲中幼兒只專注於自己喜歡的鋸木頭環節,忽略了釘釘子、擰螺絲的環節,因此教師對於哪裏需要做什麼還需要帶領幼兒共同來探討。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會模仿動作並能躲避追逐

重點難點:

會模仿動作並能躲避追逐

活動準備:

《一隻小老鼠》

2.寬敞的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

、先慢慢地念一遍歌詞,並配合做動作,表情要誇張,請寶寶欣賞。

二、邊唱歌曲邊做動作,鼓勵寶寶跟着一起模仿小老鼠和老貓的動作。

三、播放CD,請配班老師扮演老鼠媽媽,老師扮演老貓,邊唱歌曲邊玩老貓抓老鼠的遊戲。

1.開始幾遍可以不抓住“小老鼠”,待寶寶熟悉遊戲的玩法後再抓住他們。

2.注意變換從不同的方向抓小老鼠,如慢慢走、停下來、快跑等,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

四、帶着寶寶做放鬆活動。

師:小老鼠跑得好快,老貓抓不到,要回家休息了。小老鼠也該回家啦!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圖譜,幫助幼兒理解歸納整理歌詞,並能用體態動作創造性地表現。

2、用歡快活潑的情感演唱歌曲,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並掌握附點四分音符的正確唱法。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5、隨歌曲旋律唱出來。

活動準備:

1、活動背景圖一幅,節奏譜二張,圖譜一張.

2、符號標誌若干,《郊遊》、《歡樂頌》磁帶,錄音機。

3、幼兒人手一份圖譜。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室。

幼兒在《郊遊》歌聲中歡快的邊動作邊進入。

二、練聲、節奏型練習。

引導幼兒看節奏譜,模仿動物叫聲:

① / 吱吱 吱 吱/ 吱 吱吱 吱

② / 遊遊遊遊 / 遊 遊遊

三、引出主題,並理解歌詞內容。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

① 師清唱,邊唱邊指圖譜。

②提問:a、聽了剛纔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幼兒回答,師指圖譜)

b、解釋腳印:因爲我們大家多麼快樂,又唱歌來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腳印。

2、完整朗讀歌詞。

四、掌握歌詞內容。

1、用各種動作創造表現歌詞內容。

①個別幼兒表現。

② 自由組合表現。

2、老師指圖譜,幼兒坐下安靜完整朗讀。

引導幼兒用各種不同的動作邊朗誦邊打出節奏。

五、熟悉旋律,學唱歌曲。

1、完整欣賞樂曲一遍。(放錄音磁帶)

2、用象聲詞“啦”唱,熟悉旋律。

3、幼兒自指小圖譜,聽音樂學唱。

4、師生共同指大圖譜唱。

5、出示符號“▼”、“︵”,引導幼兒唱好頓音、連音和強音記號。

6、吿訴幼兒歌曲名稱。

7、合唱:

① 幼兒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詞。

② 幼兒按意願唱“啦”或唱歌詞。

六、結束:

幼兒手持話筒,邊唱歌邊走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整堂課有兩個知識目標,但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合理。其中在知識目標(1)——體會歌曲情感,正確演繹歌曲中。整堂課的音樂出現的頻率還是少了點,時間還不在一半之上。在歌曲演唱、演譯方面,情感處理的還不夠詳細。如果能從貝多芬的生平事蹟,人生坎坷引入,在情感方面調動學生的情緒,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多去演唱或是聽老師範唱,讓學生的情感隨音樂進入平等、互愛的境界。這樣可能學生在最後演繹出來的效果會更好的。二是在講旋律的進行方式樂理知識時,老師講的稍微多了點,其實這裏可以讓學生之間以多參與討論、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去自主學習,這樣可以既可以提高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在講音階時,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各種例子,如我們可以把音階中的每個音看成是一級一級的樓梯,形象地向學生介紹音符之間的關係,這樣學生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三在歌曲的強弱處理方面,老師也不需要講得太多,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聽音樂,教師可以吹奏笛子,讓學生辨別強弱的地方,這樣學生演繹起來更容易點。一堂課下來,我覺得不在乎用了什麼方法或手段,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

小百科:《歡樂頌》,又稱《快樂頌》(德語爲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爲之譜曲,成爲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爲了現今歐洲聯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亦曾被用作羅德西亞1974-1979年國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的旋律。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機器人走路、、跳舞的姿態(手、腳伸直,動作僵硬),培養節奏感。

2、能大膽合作創編,體驗遊戲的愉悅。

3、學習遵守遊戲規則。

4、有感情地學唱歌曲。

5、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機器人的玩具及圖片。

2、活動前瞭解有關機器人的基礎知識。

3、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聽樂曲、做動作。

1、幼兒聽樂曲,熟悉樂曲的旋律。

2、引導幼兒聽樂曲學做機器人的基本動作。

二、創編動作,講規則。

1、引導幼兒創編機器人勞動等動作。

2、肯定幼兒創編活動的情況

3、告訴幼兒音樂遊戲的規則。

三、明規則、做遊戲

1、教師擔任"管理員",與幼兒一起遊戲一遍。

2、幼兒拖選一名同伴擔任""管理員",遊戲進行一遍。

3、引導幼兒評價遊戲的情況後,遊戲繼續進行。

活動反思:

我發現小朋友對機器人的概念很侷限,認爲機器人都是機械身體,走路很慢,長得很醜。這樣會限制他們的想象更會消減他們學習的興趣。我在開課時,就讓學生欣賞更種各樣的機器人,例如:機器貓,阿拉雷……在啓發他們機器人功能時,則播放機器人比賽:機器狗足球比賽,機器人跳舞比賽……這樣徹底打破了他們對機器人不好的印象,激發了他們的創作力。雖然能很好的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但是許多畫面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比較複雜和抽象的,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教師不能面面俱到的指導,就使得有些底子差的孩子構圖不是那麼的好。但是從語文的角度而言,他雖然用畫筆表現不出美麗而富有創意的畫面,但是他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精彩的內容,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收穫呢?這節美術課的重點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這樣會限制他們的想象更會消減他們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欣賞完課件上各種功能的機器人之後,興趣都很濃厚,我也努力地挖掘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先是討論:什麼場合需要怎樣功能的機器人,什麼人羣需要怎樣功能的機器人。大家在熱情討論完之後,我又請學生構思一下作業的創作構圖,加上同學之間地相互建議和教師的相機提建議,這樣子幫助學生腦海中形成大致的構圖格局,便於大膽創作和想象添加。最後在作業展示環節,也請學生紛紛上臺來向大家講述自己創作的有趣和新穎之處,順便師生爲他的作業提一些合適的建議供他作參考。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歌曲輕快、跳躍的旋律,嘗試用簡單的身體動作體現歌曲中陪我、親我、誇我、抱我的動作。

2.樂於參與音樂欣賞活動,體驗被親人疼愛和關心的幸福感受。

3.隨歌曲旋律唱出來。

4.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1.《愛我,你就抱抱我》PPT課件;

2.人手一個玩具娃娃,放玩具的椅袋(自帶玩具預先放進椅袋裏)。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播放PPT中歌曲的前奏(序),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初步激發幼兒體驗愛的情感。

教師出示PPT中第一張寶寶照片,導入語:小伴侶,這是誰? !

幼兒回答:小寶寶。

教師:聽一聽,這個小寶寶說了什麼?

問題重現:小寶寶說了什麼?

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總結:哦,本來這個小寶寶想得到爸爸媽媽很多很多的愛!

評析:這樣的導入是情感的初步體驗,同時也是瞭解整首歌曲的前奏部分所講述的內容。

二、完整欣賞音樂,初步感受歌曲溫馨、甜蜜的意境。

教師: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歌曲。

1.教師提問:聽了這首歌曲你心裏感覺怎麼樣?

2.幼兒回答:感覺很開心、很快樂(引導幼兒說很幸福。)

3.教師總結:

這首歌聽起來是慢慢的,還是快快的?

快快的,聽了以後很開心,很高興。

4.教師設置情境:現在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想一想,爸爸媽媽是怎樣陪陪我、親親我、誇誇我、抱抱我的?(播放A段,引出下一重點環節說的部分。)

三、分段欣賞音樂,進一步感受歌曲輕快、跳躍的旋律。

過程描述:

完整欣賞音樂時,我觀察孩子們的面部心情,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當問題聽了這首歌曲你心裏感覺怎麼樣提出後,孩子們能較準確地表達本身的感受很開心。隨後繼續提出問題:這首歌聽起來是慢慢的,還是快快的?或許是小班幼兒年齡小的緣故,記憶力還比力有限,孩子們一下子沒有說出來。我就試着哼唱歌曲的主要旋律,並加以動作提示。由於是老師近距離的清唱,孩子們傾聽得比力認真,能準確地說出快快的。

(一)欣賞說的部分:

1.小伴侶,你聽到歌曲裏是怎麼說的呢?

2.幼兒大膽地回答。(教師按照回答出示相應動作圖片並同步清唱歌曲;如幼兒回答不出,教師可直接播放圖片及音樂,引導幼兒說出。)

3.教師:你們的耳朵真靈,都聽出了寶寶喜歡爸爸媽媽陪陪、親親、誇誇、抱抱。你喜不喜歡被爸爸媽媽陪陪、親親、誇誇、抱抱的感覺?

4.幼兒回答:喜歡!

5.教師:那麼今天,我來做你們的媽媽,你們做我可愛的寶寶好欠好?寶寶要怎麼對我說?

6.幼兒大膽回答愛我你就X X我。

(1)第一個回答出的孩子請上前。教師:這個寶寶說愛我你就X X我,那麼我就X你。(伴奏。)教師必然要做出溫馨的動作,讓孩子有充分的情感體驗。(伴奏。)

(2)其他寶寶也來說說,愛我你就XX我。女寶寶先來吧。(女幼兒圍着老師說,老師就做x x動作。)男寶寶也來說說。(男幼兒圍着老師說,老師就做xx動作。伴奏。)

小結:媽媽X着你們好幸福啊!

7.教師提問:寶寶還可以對我說什麼?(可以用開火車形式逐一進行,伴奏。)

過程描述: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體現得很興奮,很踊躍。問題的提出都能得到孩子們的積極迴應,孩子們樂於上前與老師有親密的肢體接觸。因爲,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已經進入到角色身份中去了:老師是媽媽,他們是寶寶,這也是孩子們一貫巴望的情感體驗。師幼互動良好。

(二)欣賞唱的部分:

1.教師:小伴侶,剛纔我做你們的媽媽陪陪你、親親你、誇誇你、抱抱你,你覺得幸福嗎?

2.教師:現在你們來做爸爸媽媽,你們也有本身的寶寶,請你把寶寶輕輕地抱起來,讓他睡在你的臂彎裏。(教師邊提要求邊示範)多舒服呀!來,讓我們和小寶寶一起聽一聽歌曲裏唱了什麼?

3.幼兒傾聽唱的部分,感受唱段鮮明的節奏旋律。

4.教師:你們想當爸爸媽媽嗎?

5.教師:男孩子,你可是小寶寶的爸爸哦;女孩子,你可是小寶寶的媽媽哦。你們必然要好喜好愛本身的寶寶,掩護好你的寶寶!我們一起聽着音樂來和寶寶跳舞吧!

6.逐一類推,及時捕獲幼兒中各種陪、親、誇、抱的動作(和娃娃互動一遍)。

7.教師:和寶寶跳舞開心嗎?想不想再和寶寶完整地跳一遍?

 過程描述:

這個環節,孩子們有了新的情感體驗,角色的轉換讓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了。爲了資助幼兒能完成從被人關愛到關愛別人的情感轉變,我在請幼兒抱娃娃前進行了一些操作方面的指導,如怎樣正確地抱娃娃,讓孩子們在抱的過程中不再茫然,而是帶着一份責任與愛,真正體驗爸爸媽媽對本身的關愛。

四、完整欣賞歌曲,引導幼兒完整傾聽並樂於嘗試用動作體現歌曲。

1.教師:這首歌曲的名字叫《愛我,你就抱抱我!》,讓我們一起放鬆一下,和寶寶再來欣賞一遍這首幸福的歌曲吧!

2.小結:孩子們,有愛就有幸福,讓我們把愛和幸福去帶給更多的人吧!(教師帶幼兒離開活動場地,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音樂欣賞活動對於教師來講要有必然的欣賞能力,基本功底要紮實。對小班幼兒來說,選材是至關重要的旋律和內容必然是幼兒熟悉和易於接受的。每個孩子都有本身的爸爸和媽媽,並深愛着爸爸媽媽。此歌曲的旋律歡快,歌詞又是小班幼兒能理解的,不消老師去解釋,只要給幼兒創設一個充滿愛的溫馨氛圍,幼兒很快就會進入狀態。因此我選擇了這首充滿童趣和愛的歌曲。由於歌曲比力長,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做了適當的剪切,把原作品重複說唱設計成簡單說唱的形式,並把歌曲中的說唱部分作爲讓孩子欣賞的重點。

在活動中,我採用PPT等多媒體手段,並結合情境演出,讓孩子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驗、感受歌曲中傳遞的被親人疼愛和關心的幸福感受,從而培養幼兒健康、積極的情感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在各個環節的處理上層層遞進,用先聽,再師幼互動,到最後與娃娃互動,讓幼兒的情感體驗在角色的轉換中一步步提升,由此,將活動推向高潮。

不足的地方是,活動中讓孩子表達的機會不是很多,可以鄙人次組織活動的時候將提問設計得更細化一些,讓孩子參與的面更廣。

小百科:擁抱,人類行爲,禮儀名詞。拼音 yōng bào,摟抱,多表示親愛。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7

中班音樂活動:

我愛洗澡

活動目標:

1.體驗洗澡的快樂,養成愛洗澡的習慣。

2.能夠大膽想象,創編洗澡的舞蹈動作,並能隨音樂表演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大盆及洗澡用具,幼兒用浴花人手一個。

2.佈置場景

3.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在《我愛洗澡》音樂的伴奏下,幼兒手拿浴花進入活動室

2.出示大盆、香皂等物品,認識洗澡用具

3.放課件:《兩個寶寶洗澡澡》

師:有兩個非常可愛的寶寶,他們也很喜歡洗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提問:媽媽幫寶寶洗了哪些地方啊?

4.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結合兒歌,創編洗澡的動作。

洗洗我的頭呀,一、二、三;

洗洗我的胳膊,一、二、三;

洗洗我的小腿,一、二、三;

洗洗我的屁股,一、二、三;

洗洗我的後背,一、二、三;

5.討論洗澡的好處,並放課件進行小結。

①洗澡可以使我們乾淨,這樣我們就會很舒服

②運動後會出汗,皮膚上就有污垢,污垢就容易產生細菌,對皮膚不好。

③經常洗澡乾淨的皮膚可以放出“溶菌黴”消滅細菌,保護我們的皮膚。

6.教師完整表演舞蹈,幼兒欣賞。

7.引導幼兒學習舞蹈

①結合兒歌,幼兒學習舞蹈基本動作。

②教師手持“大淋浴頭”利用遊戲的形式,反覆練習教難掌握的動作.

8.教師和幼兒完整跟音樂跳

9.教師和幼兒手持浴花站好位置表演,請大家欣賞

10.教師和幼兒手持浴花在音樂伴奏下走出活動室做動作 ,結束活動。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8

教材簡介:《小樹葉》是一首AB段式的歌曲,是富有情感教育意義的音樂教材。歌曲分兩部分,表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感體驗,第一部分主要講樹媽媽看見小樹葉飄走了,心理很難過,音樂相對緩慢憂傷。第二部分主要講小樹葉離開媽媽後變勇敢了,音樂歡快跳躍,與第一部分的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幼兒容易接受、理解和表達。

目標預設:對教材的充分分析後,根據中班幼兒的在音樂技能技巧和認知、常識等方面的實際水平,結合對新《綱要》的理解,從情感態度、知識和能力的角度出發,我確立了以下目標:

1、感受歌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表達的不同情感,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

2、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創造性地選擇演唱的形式。

活動過程:

一、音樂遊戲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秋天到了,小樹葉發生了什麼變化?你知道它是怎樣飄下來的嗎?你來試一試。(請個別幼兒表演)

師:我們一起來和小樹葉跳個舞吧!(播放《小樹葉》伴奏帶,教師和幼兒一起舞蹈,音樂結束時教師把樹葉灑下,讓小朋友每人找一片樹葉寶寶做朋友)

二、新授歌曲。

1、完整的播放《小樹葉》視頻,幼兒欣賞。感受歌曲的旋律。

2、師:這首歌好聽嗎?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第一段和第二段一樣嗎?

(引導幼兒說出歌曲的旋律不同,前段舒緩,後段歡快)

3、《小樹葉》的故事

師:其實這首好聽的歌講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1)第一部分。

師:秋天到了,“秋風起來啦!秋風起來啦!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教師有節奏的演唱)

師: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心裏怎麼想的?

師:對啊!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心裏可害怕了!你們離開媽媽害怕嗎?那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聲音來唱呢?(教師和幼兒一起學唱第一段)師:你們想用什麼動作來表示小樹葉很害怕?我們一起做一做!

2)第二部分。

師:小樹葉飄落下來會發出什麼聲音呢?(沙沙沙沙沙)

師:像在做什麼呀?(說話)你們猜猜小樹葉會說些什麼呢?

師:其實小樹葉在說“春天春天我會回來,打扮樹媽媽”(教師有節奏的演唱)

師:你們覺得小樹葉勇敢嗎?那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聲音來唱小樹葉很勇敢呢?(教師和幼兒一起學唱第二段)

師:那你們想用什麼樣的動作來表現小樹葉很勇敢?我們一起來做一做!

4、教師完整演唱,幼兒欣賞。

師:一首好聽的《小樹葉》送給你們。

(第一段唱的緩慢輕柔而且表情很難過,第二段唱的跳躍歡快臉上帶着微笑,讓幼兒在傾聽中感受歌曲的旋律)

三、變形式演唱。

鼓勵幼兒較獨立的安排與選擇演唱的形式,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與同伴合作演唱。

師:這麼好聽的歌曲,你們想怎麼唱?(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演唱形式)

1、分兩組對唱

師:我們唱第一段的小朋友要怎麼唱?那第二段呢?(引導幼兒說出第一段連貫輕柔,第二段跳躍歡快)

2、男女對唱

師:女孩子常第一段,男孩子唱第二段,你們知道怎麼唱了嗎?

3、領唱

請幾個幼兒唱第一段,表現小樹葉的擔心害怕,全體幼兒唱第二段,表現小樹葉的堅強勇敢。

四、隨音樂舞蹈。

1、師:帶着你的`好朋友小樹葉,聽着好聽的歌曲,我們一起跳起來!

2、音樂結束,請幼兒把手中的小樹葉送回大樹媽媽的懷抱!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繞腕組合動作。

複習《勾繃腳》,要求用較規範的動作完成。

喜歡律動活動,從中培養幼兒助人爲樂的思想品德。

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教學準備:

錄音機、《森林狂想曲》、《鋼琴曲》、《鳥飛》、《健康歌》音樂磁帶;墊子。

教學過程:

一、熱身運動《健康歌》

幼兒手拿墊子跟隨老師聽音樂合節奏做熱身運動進場(幼兒自由散開,儘量舒展動作)

二、導語

(手機:鈴……)“喂,您好!哦,是小紅帽的媽媽呀,您很忙請我們去她外婆家把她接回來是嗎?好的,您放心好了。恩,好的,再見。”“小朋友,小紅帽的媽媽讓我們去她外婆家把她接回來,我們小朋友願意嗎?”(願意)好的,讓我們採些水果和鮮花去好嗎?要採水果和鮮花要轉動手腕纔可以,先看老師做一遍。(音樂)

三、新授手腕組合

A、教師完整示範動作。

B、幼兒非步驟學習繞腕組合

1、幼兒學習採蘋果的動作

(動作要領:立直、拍腿、提腕、轉腕、壓腕)

2、聽口令做一遍才蘋果的動作。

3、學習採鮮花的動作

(動作要領:跪坐、攤手、轉腕、推手)

4、聽口令做一遍採鮮花的動作。

C、聽口令完整跟老師連起來做動作。

D、聽音樂合節奏跟學動作。

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採蘋果和採鮮花的本領了,好的,現在我們就去嘍!

四、複習‘勾繃腳’

“帶上我們的禮物,還要穿過一片森林才能到小紅帽外婆的家,小腳丫準備了”複習‘勾繃腳’音樂:森林狂想曲

“外婆家到了,送給您外婆,外婆誇我們呢!小朋友真棒!小朋友,剛纔我們的小腳丫走了這麼久,一定累壞了吧?我們讓它休息一下吧!”音樂:搖籃曲。

五、退場

“天黑了,我們還要送小紅帽回家呢,仙女讓我們變成了小天使飛回去。我們回家嘍!

音樂:律動鳥飛碎步退場。

教學反思:

這節課適合我班幼兒。因爲幼兒的已有經驗,使他們在遊戲過程中,從高處往下跳,鑽、爬、跑的能力及培養幼兒的勇敢。個別孩子出現不積極的表現是因爲老師講述時沒認真聽!但有個別幼兒一看到大灰狼出現就趕緊躲藏起來。這說明孩子的第一反應很敏銳。如果這節課我把大灰狼重新設計一下是不是會更好呢?

幼兒園音樂活動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孩子們對於自己在植樹節活動中種下的豆豆特別感興趣,時不時地會去看一下豆豆長什麼樣了。有一次,他們發現自己種的豆豆長芽芽了。孩子們很仔細地觀察着發芽的豆豆,還把沒有發芽和發芽的豆豆作了比較。由此,孩子們對豆豆發芽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於是,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我搜尋了莫扎特的一段音樂,以表現豆豆發芽的形象,讓孩子們在玩中體驗植物生長的不易,產生要愛護身邊植物的情感,同時感受音樂的魅力。

目標:

1.感受音樂旋律,初步嘗試跟着音樂用肢體表現豆豆發芽的過程。

2.願意愛護周圍的植物。

準備:

《豆豆發芽》的音樂,豆豆發芽過程的視頻,幼兒已學習兒歌《鑽泥巴》。

過程:

一、萌發興趣

(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爲他們即將要接受的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1.觀察發芽的豆豆。

師:看,我們種的豆豆發生了什麼變化?

師:你知道豆豆的種子是怎麼長成小芽芽的嗎?

2.觀看豆豆發芽過程的視頻。

師:豆豆要鑽破泥土和太陽公公做遊戲。它用力地、慢慢地往上鑽。可是,泥土太緊了。看!豆豆都累得流汗了。不過豆豆沒有放棄,它用盡全身力氣終於鑽破泥土,長出兩片小芽芽了!

師:豆豆是怎麼長大的呀?(幼兒描述豆豆發芽的過程。)

二、熟悉音樂

(析:在呈現具象的豆豆發芽的視頻後,再播放抽象的豆豆發芽的音樂,讓幼兒感受音樂旋律。)

師(播放音樂):你聽到了什麼?這段音樂聽起來和豆豆發芽有關係嗎?

三、動作表現

(析:引導幼兒用肢體表現對音樂旋律的感受。)

1.自由嘗試。

師:請你跟着音樂來學學豆豆發芽的樣子。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模仿豆豆小小、圓圓的樣子。例如,教師提問:“豆豆還沒發芽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有幼兒蹲下來了,教師馬上引導其他幼兒觀察並探索:“你們能不能變得比他更小、更圓,像顆小豆豆?”

2.在教師引導下結合經驗再次嘗試。

(1)豆豆用力鑽泥土。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模仿豆豆用力鑽泥土時的動作、表情。例如,教師提問:“豆豆是怎麼鑽出泥土的?是輕輕的,還是要很用力?豆豆要怎麼用力才能鑽出泥土呢?你們來試一試。你用力的時候會有什麼表情啊?”

(2)豆豆慢慢鑽泥土。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控制自己的動作,到音樂結束時再長出芽芽。例如,教師提問:“豆豆的芽是慢慢長出來的,還是一下子就長出來的?豆豆的芽是慢慢地、慢慢地從泥土裏鑽出來的。你們也來試試跟着音樂慢慢地鑽出來。”

3.完整表現。

(1)教師用兒歌《鑽泥巴》引導幼兒跟着音樂用肢體表現豆豆發芽的過程。

(2)教師重點指導幼兒表現芽芽長出來時的各種造型。例如,當幼兒的手沒有伸出來時,教師可說:“這棵小芽大概太陽光還照得不夠,再來曬曬太陽,快快長大吧!”或者可說:“我來爲小芽澆點水,小芽快長大吧!長得高高的,長得大大的。”

四、遊戲:豆豆發芽

(析:通過遊戲讓幼兒對種子發芽與音樂有一個完整、直觀的回憶,並在遊戲中體驗到種子發芽的不易,萌發要保護芽芽、保護植物的想法。)

1.隨教師創設的情景做音樂遊戲。

師:春天來到了,我把豆豆都種到了泥土裏。讓我來給你們澆澆水,豆豆快長大吧。“小豆豆,種地下,發了芽,鑽泥巴。鑽一下,動一下。鑽啊鑽啊,鑽得快,鑽出兩片小芽芽。”

2.總結。

師:一顆種子在陽光和雨水的幫助下,用盡力氣鑽出泥土,纔會長成一株小芽芽。不同的小芽芽會長成不同的花、草和樹,不同的花、草和樹木就能組成地球上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我們可要好好愛護這麼美麗的風景,愛護身邊的綠草、鮮花和樹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