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有關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範文合集5篇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範文合集5篇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參與角色扮演,體驗父母的辛苦。

2. 感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萌發愛父母的情感。

活動準備知識經驗準備:

向父母瞭解小時候父母是如何帶自己出去玩的。

物質準備:

收集小時候用過的物品,如奶瓶、推車、尿片等,多媒體課件。爲:"爸爸媽媽"準備好旅行包。

活動過程

一、 激趣導入出示孩子收集的物品,引發興趣。師:這是什麼呀?有什麼用處?

二、觀察講述

1.提問:你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是怎樣帶你出去玩的?播放多媒體課件:寶寶坐嬰兒車,媽媽推寶寶。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講述。小結:有的坐在爸爸肩上,有的坐小推車,有的媽媽抱着,有的坐在自行車後座,有的累了還在媽媽懷裏睡覺。

2. 提問:你喜歡和爸爸媽媽出去玩嗎?小結:因爲寶寶喜歡出去玩,所以爸爸媽媽下了班和休息日總要帶寶寶出去玩。

二、遊戲體驗

1、過渡:帶寶寶出去玩要準備些什麼東西?(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大膽地參與討論,瞭解外出時要帶寶寶的食品、衣服等)

2、出示爲"爸爸媽媽"準備好的旅行包,介紹包裏的物品。

3、遊戲:孩子扮演毛絨娃娃的爸爸(媽媽),挽上旅行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帶娃娃出去玩。教師不時用語言提示:寶寶口渴了,寶寶要小便了。深化遊戲情節。

4、送娃娃回家睡覺。師:寶寶玩得真開心,現在我們送寶寶回家睡覺吧。

三、 討論提升

1. 引導孩子表達帶寶寶出去玩的體會。提問:你剛纔和寶寶怎樣玩的?你有什麼感覺?小結:原來帶寶寶出去玩,寶寶很開心,寶寶的爸爸媽媽很累。

2. 激發孩子做個愛父母的好孩子。師:小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們出去玩,他們很累。現在我們長大了,和爸爸媽媽出去玩,可以做些什麼事?結合多媒體畫面引導幼兒講述:自己走,自己背小包,跟好爸爸媽媽。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懂得與人分享的道理。

2、在品嚐活動中學習分享的方法。

3、體驗與同伴分享食物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人帶1種自己喜歡吃的水果並切好裝盤(提供一次性紙盤,上面包上保鮮膜;或用自家的飯盒裝,便於認清是己帶的),餐盤人手1個,叉子或勺子、圖書、各類插塑、積木若干。

2、活動前請幼兒把手洗乾淨。

3、幼兒靠活動室牆邊坐好,教師將桌子擺在幼兒前面的空地上,再將幼兒帶來的水果放在各小組的桌子上。

活動過程:

1、集體品嚐自己帶來的水果,感受分享的快樂。

教師:今天我們開"水果品嚐會"。請小朋友們說說,你帶來了一種什麼好吃的水果?(幼兒分別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名稱)

教師:請小朋友們走到桌子邊,端好自己的盤子,品嚐自己帶來的水果,邊品嚐邊說一說水果的味道。(注意觀察幼兒在品嚐中的表現)2.分享水果,學習分享的方法,體驗分享的樂趣。

教師:請你們說一說,你剛纔品嚐了什麼水果?

教師:我發現有的小朋友吃了兩種水果,你是怎麼做的'?快告訴大家。

教師:怎樣才能品嚐到不同的水果呢?××小朋友說,將自己的盤子放在桌子中間,不端盤子,這樣可以品嚐自己的水果,也可以品嚐別人的水果。這個方法真好,這樣我們就可以品嚐到許多種不同的水果了。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好吃的水果吧!

2、幼兒再次品嚐水果,體驗分享的樂趣。

 3、遷移經驗,再次體驗分享的樂趣。

教師:這兒有圖書、插塑、積木,都是我們喜歡的。如果你們每人都想得到這些圖書、玩具,應該怎樣辦?

幼兒自由選擇圖書或玩具活動。教師注意觀察,對個別不願意分享的幼兒加以引導。

延伸活動:

在日常活動時,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自帶的玩具,通過輪流玩玩具進一步體驗分享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與他人分享食物與玩具。

2、學習關心同伴和他人。

活動一、分香蕉 活動目標: 1、通過情景表演讓幼兒初步感知與別人分享是快樂的事。

2、學習關心別人,和他人分享。

活動準備:情景表演 活動過程: 1、提出要求,觀看錶演。媽媽買了小明最愛吃的香蕉,回到家中。小明很高興的接過香蕉。一根組奶奶,一根給媽媽,留下一根給爸爸,剩下一根自己吃。奶奶,媽媽誇獎小明,小明聽了心裏真高興,臉上笑眯眯的。

2、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感知與別人分享是快樂的事。 A、小明爲什麼臉上笑眯眯的? B、小明爲什麼高興? C、奶奶,媽媽爲什麼誇獎小明?

小結:小明把最喜歡吃的香蕉,分給奶奶、媽媽,爸爸吃,關心他們。奶奶,媽媽誇獎他,所以他感到高興、快樂。 D、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麼做?

活動二:吃桔子 活動目標:通過實際活動讓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體會分享後的快樂。活動準備:少於幼兒人數的桔子。

活動過程:

1、教師分發少於幼兒人數的桔子,設置問題。 今天,老師帶來了我最喜歡吃的桔子,我要分給大家吃。

2、啓發幼兒想辦法,關心他人。 提問:哎呀!桔子不夠分了,怎麼辦?

3、表揚關心他人,分桔子的幼兒。 教師把桔子分給小朋友,看到你們喜歡吃桔子,心裏真高興。

討論

A、開始,有些小朋友沒有拿到桔子心裏怎麼樣?

B、你們吃到桔子心裏怎麼樣?

C、你們爲什麼把桔子分給小朋友吃?

小結:我們關心別人,別人就會快樂。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心裏就會高興。

活動三;和朋友一起分享。 活動目標:讓幼兒主動地關心他人。活動準備:每週一交,請小朋友帶最喜歡的玩具或食物來園。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出活動的要求。我們關心別人,別人就會快樂。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心裏就會高興。以後我們把最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帶到幼兒園,給好朋友玩和吃。

2、活動中提醒幼兒愛護別人的玩具。

3、每次活動結束後,教師都要詢問幼兒的感受,解決存在的問題。引導幼兒從關心他人中獲得快樂。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說出自己是XX幼兒園的小朋友。

2、初步感受幼兒園景物的美,產生熱愛幼兒園的情感。

3、用簡單的語句描述幼兒園,如:很大、很美等。

活動準備:

選擇好帶幼兒參觀幼兒園代表性的地點。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認識幼兒園的興趣。

2、提問:我們是哪個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們的幼兒園是什麼樣子的?

3、尋找幼兒園的園牌,認園名和園徽。

參觀幼兒園大門,看着園牌告訴幼兒幼兒園的名字,幼兒跟念幾遍"XX幼兒園"。

欣賞園徽。

引導幼兒觀察園徽是什麼樣子的,教師用生動的語言講述園徽所代表的意義。

4、參觀幼兒園全貌。

走進大門觀賞幼兒園的全貌,知道幼兒園很大、很美。找找幼兒園最漂亮的地方。讓幼兒自由地在喜愛的地方坐坐、玩玩。玩大型運動器械。

建議:

散步時還可以帶幼兒去參觀幼兒園的美工、電腦等各個活動室,參觀幼兒園中、大班。

評價:

1、能說出幼兒園的名稱。

2、有喜歡幼兒園的情感。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知道擁抱會給人帶來愛和快樂。(重點)

2、能和好朋友擁抱並能說出關心的話。(難點)

3、體會與老師、同伴親密擁抱的快樂。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5、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音樂《找一個朋友抱一抱》等。

【活動過程】

一、手指謠遊戲:調動幼兒對擁抱的已有經驗。

師: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樓、四小弟、五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誰是心肝寶貝?

你覺得高興嗎?

誰抱過你?什麼時候?

二、播放課件、欣賞故事,創設情境,引導幼兒積極體驗擁抱的快樂。

1、通過爸爸媽媽老師擁抱嘟嘟熊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擁抱經驗,引導幼兒感受擁抱帶來的快樂。

師:我們一起認識新朋友嘟嘟,分享嘟嘟擁抱的快樂。

(1)媽媽在家裏,誰抱過你?什麼時候?怎麼抱?

小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我們,抱我們感覺很幸福、很溫暖。

(2)老師抱嘟嘟熊,老師抱過你嗎?什麼感覺?小結:擁抱讓我們感覺很快樂。

(3)通過嘟嘟給好朋友咪咪和汪汪的擁抱的情景,引導幼兒體驗擁抱別人時的快樂。

(4)嘟嘟抱咪咪。

師:嘟嘟爲什麼要給咪咪擁抱?

好朋友傷心了,需要安慰我們可以給他擁抱哄一鬨朋友。嘟嘟是怎麼說的?我們一起學着他們的樣子試一試吧!

2、嘟嘟抱汪汪、祝賀

師:汪汪沒有哭,嘟嘟爲什麼也給他擁抱呢?原來好朋友成功了,我們也可以用擁抱表示祝賀的。

總結:擁抱可以送給關心的人、喜歡的人、擁抱讓我們感覺和開心、很溫暖、很幸福、很快樂。

三、玩“抱一抱”音樂遊戲,讓幼兒體驗與同伴、老師擁抱的快樂。

師:這裏沒有你的朋友?我們也找一找好朋友抱一抱吧!

講解遊戲玩法:幼兒便跟唱音樂遊戲。前兩句唱到“抱一抱”時,每個人要找到一個好朋友抱一抱:唱到“抱抱誰”時大家都抱抱指定的人。

四、在嘟嘟擁抱的故事情境中,激發幼兒用擁抱表達自己的情感。

師:快樂的一天結束了,嘟嘟給了老師一個大大擁抱,再見老師!

嘟嘟飛快的往家跑,她要把大大的擁抱送給爸爸媽媽。

【活動延伸】

一起去給喜歡的人送擁抱。

教學反思:

總觀這堂課,我個人覺得我抓住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也做了正確處理,教學設計板塊清晰,發揮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但還存在很多細節問題。

小百科:朋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在任意條件下,雙方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在一起,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的人。朋友之間可喻爲雨中的傘、指路的燈。雙方心理契合更爲深刻時,可稱之爲知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