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關於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合集七篇

本文已影響 1.39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合集七篇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1

本次活動來源於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下的一節美術活動,本學期的主題是圍繞繪畫活動展開,故設計了本次《會變的鳥兒》這一教學活動。

一、選擇的內容

1、生活性原則

幼兒進行繪畫創作主要依靠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當我們的幼兒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了仔細觀察後就能借助這一生活經驗進行繪畫。當繪畫的內容是孩子很熟悉的、已知事物時,孩子的思維就被激活,喜歡施展自己的已有經驗。幼兒的繪畫就能從一個僅爲學習某種繪畫技能的無意義空間,成爲幼兒表現世界的有意義的嘗試。同時,隨着生活經驗的拓展,技巧難點也迎刃而解。如本次《會變的鳥兒》這一繪畫內容其實是幼兒利用自己的小手想象畫樹,幼兒已有經驗對樹的外形特徵已經非常熟知,同時利用自己的小手也較趣味性,所以幼兒的興趣一直處於高漲。

2、欣賞性原則

我們的孩子比較直觀,喜歡美的事物,我們教師正好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給與孩子一種美的欣賞。如,在活動中,利用了音樂欣賞,引導幼兒融入到一種意境中,同時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播放一些較美的範例,讓幼兒能從中感受到小手變樹的美。

3、性原則

在幼兒操作繪畫之後,教師一定要引導幼兒進行,幫助能力弱的幼兒觀察同伴的優點,今後能利用到自身的繪畫中。在最後環節,提問:小鳥們,你們喜歡到那棵樹上做窩呢?爲什麼?引導幼兒從樹的高大、樹葉的茂盛等等來同伴的優點。

二、活動的模式

模式:音樂導入--情境創設--示範操作--交流

第一階段:音樂導入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利用優美抒情的音樂這是我們在情景繪畫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帶領幼兒進入到情境中。

第二階段:情境創設

在音樂欣賞進入森林的情景中,引出小鳥最喜歡在森林裏歌唱。接着引導幼兒利用自己的小手來做只小鳥,飛呀飛呀飛到森林中。第一次感受小手能變出一隻小鳥爲下一階段用小手來畫樹做了鋪墊。創設小鳥飛到森林裏飛累了,變成一座小山休息一下,接着小猴來爬山的情景,激發幼兒的興趣同時在這一情景中融入技能要求。

第三階段:示範操作

在集體繪畫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清晰示範講解能爲幼兒操作起到作用。在示範講解過程中,利用情景融入技能讓幼兒能更清晰繪畫的要求。比如:在小猴爬山的過程中,就是教師利用畫筆沿着手指把手形繪畫出來,並提問:爬山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不僅拓展到生活中的爬山注意點而且將繪畫技能展現出來,那就是爬山的時候要站穩,不能把筆離開畫紙。

第四階段:交流

通常在繪畫教學活動後,進行交流。在本次活動中,利用一張KT板將幼兒的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幼兒們扮演小鳥並提問:"你們喜歡到那棵樹上做窩?爲什麼?"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繪畫的樹的外形、樹葉的茂盛度以及畫面的佈局等等,來同伴的作品。同時學習同伴的優點。

三、活動的方法

1、情趣語言法

這種情景性的語言,可以任意組織,只要符合邏輯,能化解技能難點即可。在教學中,教師要盡情發揮自己在語言教學、談話等方面的語言想象力,各顯神通。比如在《會變的鳥兒》中,爲了引導幼兒能利用手指塗抹的作畫方法,我這樣說道:"這可是一棵有魔法的樹哦,讓你們的小樹變成一棵會發光的小樹。"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小樹孤零零時,我又引導"別讓你們的小樹朋友一個人哦,讓它的好朋友都來做客。"等等,技能傳授有各種要求,教師要根據繪畫內容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情景化,能信馬由疆、輕車熟駕地操控情景,技能的傳授就水到渠成。

2、範例欣賞法

在如何使用範例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不能讓範例成爲幼兒想象力發展,及自由表達的絆腳石,又不能讓範例缺失。因爲孩子缺乏相應的表現能力,無限度的開放,只會讓技能空白的孩子拿出了"粗製濫造"的作品。

在實踐過程中,就拓寬了"範例"的概念,把名畫、的照片、影象、圖片及其他優秀的幼兒作品等,都納入"範例"的範疇。根據活動特點選擇使用這些範例,讓孩子的視野更開闊,多角度領會繪畫主題,豐富的視覺感受,喚醒孩子的經驗和想象。在本次活動幼兒操作環節,我也利用了事先較成功的圖片、以及其他類型的樹的圖片給與幼兒欣賞並且降低幼兒繪畫的坡度。

問題:

1、在活動中教師在幼兒經驗的拓展方面較少,提問太過侷限。

2、在樹葉的繪畫過程中教師未能明確樹葉的形狀要求,以致幼兒的樹葉只是簡略的一根,未能表現兩頭尖中間圓的形狀。

改進設想:

1、在提問的預設與迴應中應更多的進行預設,能從認知、能力方面整合在美術活動中更多的提升幼兒。

2、在操作過程中環節的要求要更清晰,以及重難點的突破能通過指導性的語言進行突破。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鼓勵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

2、嘗試將觀察對象基本部分歸納爲圖形的方法,大膽表現它們各不相同的特徵。

3、根據色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

4、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變形的人

西班牙著名藝術家畢加索創作了許多風格迥異的藝術作品。幼兒園的孩子該怎麼去欣賞、思考、體會作品的內涵從而發掘自身藝術天賦呢?幼兒教師在豐富自己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年齡和欣賞層次的特點創設以下活動,啓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以及藝術美感,尊重每個孩子對藝術的感受,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並捕捉藝術作品中的光點,對於作品中的一些藝術表現手法,可以引導幼兒學習並掌握,並提供實踐的機會。本活動在孩子對色彩、線條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欣賞《三個音樂家》這幅作品,讓幼兒瞭解並學習誇張、變形的藝術方法,體會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大膽想象,創造變形人,用藝術的形式反映孩子對自己,對社會的認識。

活動準備(材料的場地安排)

1、材料準備:

第一組:作品《三個音樂家》一幅,電視機一臺,視頻展示臺一臺,兒童刊物一份;

第二組:25cm 25cm釘板及彩色皮筋4套,磁性可變臉譜4套,各形狀彩色積木4筐,不同形狀的百色紙板(三角形、方形、梯形、不規則形)6張,大小、色彩不同的紙片6小筐,膠棒6支,地毯2塊;

第三組:纖化紙18張,油畫棒6盒,水粉顏料(紅、黃、藍、綠、黑)6個調色盤,大小號不同的水粉筆6套(每套3支),水盆6個,抹布6塊,各色日本彩紙若干,剪刀6把,膠棒6支,小筐6個。

2、場地安排:

材料及代號:釘板①;彩色皮筋②;可變臉譜③;彩色積木④;不同形狀的白紙板⑤;大小不同的彩紙片⑥(筐內加膠棒)以下代號代表材料。

欣賞:

1、操作活動《有趣的變形人》:

請幼兒進入地毯①,每人選擇一種遊戲形式,創作《變形人》。幼兒可趴,可坐,可跪於地毯上,尋找自己最舒適的姿態予以創作,教師陪伴幼兒創作,不予評價,創作好的幼兒便集中坐在地毯①上(時間約五分鐘)。

2、欣賞作品《三個音樂家》:

教師導語: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西班牙一位著名畫家的作品,這位畫家的名字叫畢加索。(教師打開視頻展示臺,作品便放大於電視屏幕上,師生共同欣賞)

(1)“你看到了什麼?”

“畢加索畫的人和我們平時見到的人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引出誇張,變形的藝術方法,請幼兒在畫面上自由尋找哪些地方用到了變形。

(2)瞭解變形的方法,感受變形後的視覺效果;

“這幅作品中用到了哪些線條?”

“作品中用得最多是什麼形狀?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大量的方形,讓人感覺硬、重、素、痛苦……)

(3)體會變形產生的藝術效果。

“畢加索用了大量的方形來表現人物,你感覺這三個人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窮苦,悲慘……)

“你覺得他們會在哪兒演奏樂曲呢?”

(4)總體體會作品的內涵:

“這幅作品運用了哪些顏色?”

“你覺得用得最多的是什麼顏色?”(黃色)

“黃色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安靜、象金子,………)

“畢加索用變形的方法,用大量的方形來畫人,又用了很多的黃顏色,你覺得這幅作品要告訴人們什麼呢?

(5)教師小結:其實畢加索的每幅作品都需要我們細心地,耐心地去欣賞,去思考,而且每一次欣賞的時候都會有新的,不同的感覺。

(6)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給作品取名字。

創作:

1、介紹誇張變形的藝術方法在生活中的運用教師請幼兒欣賞幼兒刊物上的一幅作品(以弧線爲主,用圓形表現人物,讓幼兒知道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變形的方法,並感受此種風格的變形。

2、大膽想象,創作變形人

幼兒用不同的材料予以創作

(1)用油畫棒在纖化紙上畫變形人;

(2)用水粉顏料在纖化紙上畫變形人;

(3)用彩紙在纖化紙上剪貼變形人。

孩子們對線條、形狀、色彩的感受,加深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讓幼兒體會到畫面人物生活的痛苦、悲慘以及假裝的幽默;強烈的色彩讓幼兒體會到作者心中對光明、幸福地渴望。孩子在給作品取名字時說出了《畢加索的樂隊》、《三個悲慘的音樂家》等較有水準的名字,對作品中變形的藝術手法,興趣強烈,並體會到了變形所帶來的不同藝術效果,創作慾望強,作品有特色,反映個性,體現了較高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1、孩子給自己的作品添加背景色彩,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冷色或暖色,運用諧調或對比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完整。

2、孩子講述自己的作品,描述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環境,心理狀態等,體現幼兒對自己,對社會的認識。

活動反思:

一般幼兒在繪畫人物時,大多數幼兒只會畫正面的人物,不同姿勢的人基本上都不會畫,這方面很薄弱,針對幼兒的特務,我們設計了這節讓幼兒擺人物不同姿勢的造型。讓他們在認識瞭解了人物的不同部位,同時也鍛鍊了幼兒的粘貼、拼裝、組合的技能。

這節活動形式比較多,先讓幼兒觀察不同姿勢,後模仿,再讓幼兒擺放的同時,共同找出存在的問題,在整個活動中我們時時體現以幼兒爲中心,引導他們去充分發揮想象,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幼兒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

活動環節設計緊湊、巧妙,動靜交替,形式多,幼兒比較感興趣,重點、難點突出,幼兒基本上都掌握,並且操作性強,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活動,認真地進行擺放,幼兒擺放的姿勢比較多,對於交代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做到,每個幼兒都很快完成了一幅作品,最後添畫時,有些幼兒想象很豐富,還給畫面裝飾、美化。

小百科:變形,是指改變原來的形態。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3

一、目的:

1、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幫助幼兒回憶、整理十字路口的主要特徵,爲幼兒的美術表現準備豐富的經驗。

2、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十字路口不同方向的汽車、行人、建築物等。

二、準備:

1、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幼兒關於十字路口的生活經驗,瞭解相關的交通規則,並帶幼兒實地觀察各種各樣的十字路口。

密密麻麻的標誌線體現了小作者獨特的視角與觀察能力。

2、有關十字路口的碟片,記號筆、繪畫紙若干。

三、過程:

1、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引導幼兒回憶十字路口的情景,說說十字路口有些什麼特點,需要遵守哪些交通規則。

2、啓發幼兒想像:如果坐在飛機上看,城市的交通是怎樣的?十字路口看上去像什麼?

3、通過觀看碟片,瞭解各種各樣的十字路口,進一步加深對十字路口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引導幼兒特別關注十字路口的形狀、紅綠燈、交通警察以及各種汽車、騎車人、斑馬線、街景等。

4、教師示範十字路口的繪畫方法,講解車輛行駛的方向規則以及紅綠燈的位置。

5、幼兒繪畫,引導幼兒大膽地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十字路口的相關景物,啓發幼兒想像十字路口可能出現的情景,如交通堵塞、車禍等,鼓勵幼兒大膽表現獨特的畫面,對能力弱的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小作者把表現的重點放在了坐車上班的人上,儘管人物動態變化不多,但不乏童趣。

6、展示幼兒作品,重點引導幼兒互相交流。

四、評析:

這則美術活動設計較好地體現了幼兒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它們強調孩子生活經驗的積累,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及相應的年齡特點。我們知道,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對周圍事物理解越深刻,美術表現的情感、素材就越豐富,進行美術活動的動力也就越充足。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幼兒生活中尋找具有豐富視覺、情感經驗的題材是培養幼兒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情感、審美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

從活動《我看到的十字路口》可以看出,教師十分重視挖掘、積累孩子關於十字路口的視覺及情感經驗。除藉助錄像、圖片等資料外,教師還要求家長帶領孩子觀察十字路口。在此基礎上,孩子對十字路口的討論就顯得比較充分。另外,教師只爲孩子提供十字路口基本型的示範,而不提供完整的範畫,這樣就爲幼兒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表現的空間,促使他們敢於將所知道的、所想到的自然地、富有個性地表現出來。小作者表現了十字路口繁忙的景象,其中各種行進的汽車、騎車人、拍電視的記者、車站等,均體現了小作者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表現力。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4

美術活動:陽光下的樹林

目標通過觀察、擺放感知物體的遠近關係,並能嘗試用水粉表現陽光下的樹林,初步積累寫生經驗,美術活動:陽光下的樹林-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重點:表現陽光下的樹林

難點:理解近的物體清晰,遠的物體模糊,能初步表現。

 準備:

1.各種樹模板(清晰和模糊兩種)

2.深綠、淺綠、黃色、橘黃、咖啡、黑色皺紙碎片

過程:

一.觀察:感知各種樹,初步感知物體遠近關係。

師:你們看見了哪些樹?它們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二.擺放:理解遠近關係。

1.實物擺放BR P/P(1)師:這裏有許多樹,請你們來擺擺看,哪些放在前面,哪些放在後面,爲什麼?

(2)幼兒分組擺放,教案《美術活動:陽光下的樹林-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3)師總結:近的樹葉子清晰放在前面,遠的樹模糊放在後面。

2.皺紙表現樹

(1)師:樹有哪些顏色?(幼兒邊回答,教師邊出示皺紙。)這麼多顏色呀,那麼我們先用皺紙來試試看,做一幅陽光下的樹林。

(2)師生共同撒皺紙

邊撒邊小結:近的樹顏色對比強烈、筆觸小,遠的樹顏色相近、筆觸大。

 三.自由創作

師:你想畫哪些樹?哪些在前,哪些在後?還有些什麼?

這些樹可以用什麼筆觸來畫?

四.欣賞交流

師:誰的樹林最美?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以用石頭來做繪畫材料爲主,將自然資源引入幼兒園課程當中,體現了課程的生活化。對於生活在石林的孩子來講,石頭雖然不是什麼陌生的事物,但對於在石頭上繪畫,孩子們還是感到新奇。這些石頭甚至成爲了孩子們的親密玩伴,通過他們,孩子們瞭解了自然,發現了自然。並從自然中去發現美、創造美。做爲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他們正處於創造思維形成的黃金時期,因此,通過孩子感興趣的石頭畫,不失時機的培養孩子的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創造思維以及創造能力,爲孩子們成爲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因此設計本次活動,藉助石頭這一特殊的物件,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爲石頭進行繪畫裝飾,讓幼兒體驗接觸自然,獨立創造的快樂,活動內容:石頭畫——奇妙的石頭

活動目標:

1、嘗試在石頭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小魚圖案,並能大膽用色。

2.體驗在石頭上作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石林圖片、石頭房圖片、石頭作品、塗好底色的鵝卵石、水彩筆(與幼兒人數相同)溼紙巾

活動過程:

一、由猜謎的遊戲,引起幼兒興趣。

1、敲一敲

師:“今天,我帶了一個好玩的遊戲叫做猜一猜,你們想不想玩呀?”

“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老師輕輕敲一敲石頭)

2、猜一猜

師:“原來呀,剛纔的聲音是石頭髮出來的。”

二、圖片導入:初步瞭解石頭的作用。

師:老師請小朋友看看有關石頭的圖片。

我們的家鄉有許多石頭,許多大的石頭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風景名勝,吸引許多遊客來觀賞,小一點的石頭,可以蓋牢固又漂亮的石頭房,而小小的鵝卵石除了鋪成小路,還可以做什麼呢?

三、石頭變魔法

1、師:“今天石頭寶寶要變魔法,你們想看一看嗎?”

2、出示小魚圖片

師:“老師先問問你們見過小魚嗎?”“在哪裏見過呢?”“你見過的小魚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出示小魚圖片)“那你們看看這是什麼呀?”“他是用什麼製作的?”“原來這就是石頭寶寶變得魔術呀,你們喜歡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變一變吧!”

3、老師示範畫

(首先拿起一塊石頭,想一想你要把她變成什麼樣子小魚。然後用黑色的彩筆給小魚穿上新衣服,嘗試運用不同的線條裝飾小魚的身體。

最後用彩色的筆塗上漂亮的顏色。)

師:“你們看,老師的小魚變好啦,好看嗎?”

“你們想不想自己試一試呢?”

四、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

1、每個小朋友面前有一塊石頭,看一看、想一想它的形狀像什麼,可以變成什麼形狀的小魚?

2、和同伴說說你的石頭可以變成什麼?怎麼變呢?

五、幼兒創作石頭畫,提出繪畫要求

1、用黑色筆在石頭上畫出小魚身上的線條、圖案,彩色筆塗色;

2、保持石頭畫面乾淨;

3、小手髒了用溼紙巾擦。

六、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個別輔導。幫助個別幼兒進行石頭創作,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創作,體驗獨立創造的快樂。提示幼兒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畫面乾淨。)

七、石頭小魚大展覽

展示孩子創作的作品,讓小畫家和大家說一說,這是怎麼做出來的,他畫的是什麼?引導孩子互相欣賞。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根據手形的變換聯想各種事物,並嘗度用自己的小手變出各種生動的圖案。

2、體驗手形畫帶來的樂趣,啓發幼兒大膽想象。

3、激發幼兒對繪畫產生興趣。

4、培養幼兒耐心完成任務的習慣,享受摺紙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保持桌面乾淨。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能根據手形的變換聯想各種事物,並將它變成生動圖案,體驗到手形畫帶來的樂趣。

2、難點:大膽發揮想象根據手形變換來聯想相關的事物。

活動準備:

1、若干手形圖

2、學具:記號筆、油畫棒、鉛畫紙

活動過程:

一、引題

伸出你的手,你的手能變什麼?

二、出示範畫手開圖

1、這是我的手形(圖一)你們能不能把我的手變成其他東西。

2、出示範畫(圖二):這是我變的孔雀,你會變什麼?

3、可以這樣豎着放,也可以橫着放。(圖三)他可以變成什麼?

4、我又變了一隻雞,你會變什麼?

5、我們除了伸直手指放,還可以任意彎曲幾個手指。看我可以這樣放。(圖四)

6、這是我變的小花,你會變什麼?(圖五)

三、示範、講要求。

原來我們的小手這麼能幹,這些手形都是怎麼變到紙上去的呢?

老師來示範一遍,講解注意點。

四、幼兒作畫

教師指導,開始作畫,拿到紙的小朋友,先在紙的右下角寫上自己的號次。

五、展示幼兒作品

活動反思:

活動最初源於孩子一次散步中玩的"手影遊戲",教師及時地抓住了教育契機,開展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

手影表演一直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將科學領域與語言領域融於幼兒生活中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本次活動的設計旨在通過讓幼兒探索手影,讓幼兒瞭解影子與光的奇妙關係,激發幼兒對手影遊戲的好奇與興趣。本次活動源於孩子的"興趣點",又給孩子充分發揮和表現的機會,深受他們的喜愛。

幼兒園大班美術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受作品的藝術風格,大膽表達對作品的認識和感覺。

2.能以變形、誇張的手法,大膽地想象繪畫。

3.體驗作品及創作繪畫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課前組織幼兒進行狂歡節巡遊,作品《哈里昆的狂歡》4幅,狂歡節的

照片若干,4開畫紙4張,記號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聯繫生活,感知狂歡時有趣的氛圍。

二、幼兒欣賞名作《哈里昆的狂歡》,感受作品的風格,表達自己的認識。

1.介紹作品、畫家。

2.幼兒分組欣賞、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3.集體交流對作品的感受和認識。

(1)引導幼兒從畫面造型上欣賞,感受作品誇張、變形的手法。

(2)從作品色彩上欣賞體驗作品的感覺。

三、幼兒分組繪畫,進一步表現對作品的感受。

1.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創作意向。

2.幼兒進行小組合作繪畫,教師巡迴指導。

要求:將物品誇張變形;最想畫的部分畫得要大一些,把畫面佈置得豐富一些;小朋友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四、引導幼兒分享交流,體驗創作的樂趣。

1.引導幼兒小組內交流繪畫的內容。

2.集體交流,教師提升經驗。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處於對映像和符號認知的象徵期,他們的繪畫特點不是再現客觀,而是表現主觀化的客觀。這幅作品是符合幼兒的美術認知特點的,所以幼兒對作品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總有說不完的感想。活動中,幼兒通過語言、繪畫等方式,自主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採用小組繪畫的形式,將幼兒的想象集合起來,表現出夢境般的構圖形式,幼兒作品中表現的狂歡節熱鬧氣氛也與作品《哈里昆的狂歡》的構圖方式、表現形式相類似,使幼兒產生成功的喜悅心情。

附:米羅《哈里昆的狂歡》賞析:

《哈里昆的狂歡》是米羅嘗試超現實主義的初期作品,遠遠看上去,好像上面擺滿了許多奇怪的玩意兒,散亂地擺放在上面,傳統的構圖法則在這裏已經蕩然無存了。室內舉行着狂熱的集會,只有人類是悲哀的,那人帶有頗爲風雅的鬍子,叼着長杆的菸斗,憂傷地凝視着觀者。圍繞着他的是各種各樣的野獸、小動物、有機物,全都十分快活。畫家充分地描繪了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畫面瀰漫着“狂歡”的氣氛,連桌布也想滑下來加入,樓梯也想跳動,各種形狀古怪的精靈都在忙碌着,在破壞着一切,如:點燃炸彈。他們相互嘲弄着,而人類則顯得無奈,鼓着眼睛哭喪着臉。整個畫面洋溢一種純真的、快樂的、充滿幽默的氣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