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10篇)

本文已影響 2.23W人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10篇)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2、學習用簡短的句子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貓、小魚圖片和白紙若干

2、貓媽媽頭飾1個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教師扮演貓媽媽:“小朋友們好!知道我是誰嗎?……你們能不能幫我喂喂我的貓寶寶呀?讓我先來教教你們怎麼喂貓寶寶吧……”

2、基本活動:

(1)教師示範:

a先給小貓排隊向幼兒說明要求,喂小貓的時候要說:“一隻貓吃一條魚”

b引出多和少(貓的圖片比魚的圖片多1―2張)提問:爲什麼這隻小貓沒有魚吃呀?幼兒討論,教師從旁引導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從旁指導

(3)讓做得對做得好的幼兒上臺來邊做邊講

(4)鞏固複習:教師在黑板上做,但是由幼兒來說操作過程

3、鞏固複習:

(1)教師在黑板上做,但是由幼兒來說操作過程

(2)讓部分幼兒扮演小貓,部分幼兒扮演小魚,讓幼兒練習操作過程

(3)“送貓寶寶回家”――讓幼兒把自己得作業放到教師指定的地點

活動延伸:

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玩具和器材讓幼兒更多的操作比較,加強記憶

活動反思:

幼兒園數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和知識觀也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建構和發現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而且幼兒的'這種角色不是教師仁慈地賜予的,而是他們作爲學習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兒數學教育領域中,讓幼兒真正做到"學會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他們作爲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需要我們從觀念到行爲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到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2

活動目標

會用對應的方法比較5個以內物體的多、少和一樣多。

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重點和難點

讓幼兒利用一一對應的方法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的數量關係。

說明: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一一對應,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因此,讓幼兒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中自己“發明”一一對應的方法,並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去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多、少和等量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材料和環境創設

1.材料:誘發對應性材料--碗和調羹、杯子和杯蓋、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發對應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紅積木和綠積木、蘋果和香蕉、汽車和飛機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實物,也可用圖片。

2.環境創設:將以上材料按難易程度編號放暨在數學活動區內供幼兒操作擺弄。

設計思路

一一對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重疊,另一種是並放。對於幼兒而言,通過重疊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在活動區內應該先投放可供幼兒進行重疊比較的材料,然後再提供並放對應的材料。這樣便於幼兒“發明”一一對應的方法,並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

可供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誘發對應性材料,即兩種材料之間有內在聯繫。另一種是自發對應性材料,那兩種材料之間沒有內在聯繫。很顯然,前一種材料容易引發幼兒的對應行爲,因此,應該先讓幼兒操作誘發對應性的材料,當幼兒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後,則應多提供自發對應性的材料,使幼兒能自覺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去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從而真正形成通過一一時應確定等量的觀念。

一一對應地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係是一種不經計數比較的前數概念,因爲它並不依靠對數的理解,相反,它是這種理解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活動中教師不要向幼兒傳授一一時應的方法,而應該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纔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

活動流程

操作探索活動->討論歸納活動->鞏固操作活動

1.通過操作探索活動讓幼兒“發明”一一對應的方法。並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的多、少和等量關係。

說明

各種操作材料應按難易編號後放置在數學活動區內。教師引導幼兒按次序開展操作活動。

2.通過討論歸納活動及幼兒確立通過一一對應確定等量的觀念。

(l)出示可重疊比較的誘發對應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讓幼兒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說明

教師出示教具時,一組物體可排列整齊,另一組物體應放成一堆,然後通過提問,如“怎樣才能知道小朋友多還是椅子多?啓發幼兒提出對應的方法,並請幼兒操作驗證。

(2)出示可並放比較的自發對應性材料,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間隔距離的一排積木,讓幼兒用另一種顏色的積木做一個等量集合,並討論爲什麼這兩組積木是等量的。

(4)出示兩頭對齊,中間間隔距離有異的兩組物體的圖片,讓幼兒辨別其是否等量。

3.通過鞏固操作活動提高幼兒對應的技能。

說明:

教師可在數學活動區內提供數目超過5,或各種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對應。

反思:

這次活動我採用了分組教學的方式,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關注到每個幼兒,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人數少,能提高幼兒學習的專注程度。在操作規則上對幼兒提出了細緻的要求,多數幼兒基本能夠按照規則操作,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和幼兒還不能理解如何換組操作,今天的活動只進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階段的活動,可能比較適合同一遊戲,提供不同類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3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和一樣多。

2、在活動中會用語言表達多少和一樣多的數量關係。

3、願意和同伴一起活動,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活動準備:

1、娃娃圖片

2、帽子、圍巾、口罩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出示圖片

師: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小朋友出門要帶上帽子、圍巾好口罩。

二、帽子和圍巾比較多少。

1、師:圖上有什麼?(帽子和圍巾)

有幾頂帽子?(2頂帽子)用數字幾來表示?

2、幾條圍巾?(3條圍巾)用數字幾來表示?

3、帽子和圍巾哪個多?

三、圍巾和口罩比較多少

1、各用數字幾來表示?

2、圍巾和口罩哪個多哪個少?

四、小朋友和口罩比較多少

1、有幾位小朋友?(3)用數字幾來表示?

2、有幾隻口罩?(3)用數字幾來表示?

3、幫小朋友帶上口罩。

教學反思

1、通過遊戲,讓幼兒學習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及一樣多

2、培養幼兒的活潑開朗的形格。

3、活動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4、幼兒由於年齡小還不能掌握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

5、聽取專家、老師們的見意後,完善到教學活動中,使這節課更完美。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嘗試自己探索兩組物體(5個以內)的多少。

2、讓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

3、樂於參與集體活動。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掌握重疊和對應兩種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會比較兩組(5以內)物體的多少。

活動難點:

幼兒自己嘗試找出比較物體多少的兩種方法。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超市遊戲。(碗和勺子)

2、學具準備:超市遊戲。(每人手中兩種蔬菜,每種蔬菜不超過五個。)

3、顏色不同的雪花片若干。(每人二組,每組不超過五個,用學具袋裝好。)

4、貓和老鼠頭飾若干。(各佔幼兒人數的一半。)

5、操作冊第1冊第17-18頁。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好,聽音樂走線。

2、集體活動。

創設情境:今天,老師買了好多的碗和勺子(出示四個碗和五個勺子)

教師:請小朋友們幫老師看一下碗和勺子哪個多一些?哪個少一些?你是怎麼發現的呢?

(引導幼兒自己嘗試用重疊和對應的方法比較多少。在幼兒發現了一種方法後,老師進行及時鼓勵與總結,並強調是用了什麼方法進行比較的;若幼兒沒有發現,教師要進行合適的'引導。)

3、分組活動。

第一組:玩“超市遊戲。”比較學具袋中的兩種蔬菜,(每種蔬菜不超過五個。)哪種多一些?哪些種少一些?一樣多?

第二組:玩雪花片。比較自己手中的雪花片哪種顏色多一些?哪種顏色少一些?一樣多?

第三組:完成操作冊中第17-18頁的練習。

4、集體遊戲:貓捉老鼠。

教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遊戲吧!(放音樂《一隻小小老鼠》。)

每組8-10人,分別戴上貓和老鼠的頭飾。(每種頭飾不超過五個。)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當音樂停止時,要請幼兒說出自己組中貓和老鼠誰多一些?誰少一些?

5、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小朋友們今天真棒!都學會了兩種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重疊和對應。好,現在請小朋友們把你小學具袋的門打開,把手中的學具寶寶一個一個裝進去,不要忘記把學具袋的門關上!

活動延伸:

1、戶外活動時,引導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一下男孩和女孩誰多一些?誰少一些?

2、請幼兒回家後比較一下家中爸爸和自己的衣服或鞋子誰的多一些?誰的少一些?幼兒將學具收拾好。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5

設計背景

我們班幼兒年齡不均,男孩子佔三分之二,幼兒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但幼兒喜歡觀察新鮮事物,樂意在玩中學識。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通過卡卡熊過生日作爲教學的切入點,並展開教學。

活動目標:

1、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2、學習用簡短的句子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3、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貓、小魚圖片和白紙若干。

2、貓媽媽頭飾1個。

活動過程:

1 導入活動:

教師扮演貓媽媽:“小朋友們好!知道我是誰嗎?……你們能不能幫我喂喂我的貓寶寶呀?讓我先來教教你們怎麼喂貓寶寶吧……”

2 基本活動:

(1)教師示範:

a 先給小貓排隊

向幼兒說明要求,喂小貓的時候要說:“一隻貓吃一條魚”

c 引出多和少(貓的圖片比魚的圖片多1―2張)提問:爲什麼這隻小貓沒有魚吃呀?幼兒討論,教師從旁引導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從旁指導

(3)讓做得對做得好的'幼兒上臺來邊做邊講

(4)鞏固複習:教師在黑板上做,但是由幼兒來說操作過程

3 鞏固複習:

(1)教師在黑板上做,但是由幼兒來說操作過程

(2)讓部分幼兒扮演小貓,部分幼兒扮演小魚,讓幼兒練習操作過程

(3)“送貓寶寶回家” ――讓幼兒把自己得作業放到教師指定的地點

活動延伸:

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玩具和器材讓幼兒更多的操作比較,加強記憶。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6

活動目標:

1.第一層次:能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並會用“〈”“〉”表示其關係;第二層次:嘗試用“〈”“〉”表示10以內數量的多少;第三層次:在成人指導下,學習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

2.養成玩完活動後按類收拾的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點點比較圖三張,方格紙 ,數字(1—9),符號“〈”“〉”。

學具:“大嘴巴比多少”(2組12套),每個幼兒2張,每張作業上包括點點比較圖和方格紙;符號“〈”“〉”;水彩筆6支;印臺每組2個,數字章1—9。

配組學具:回形針拼圖形(1組);數字臉譜連線(1組);大嘴巴比多少(1組 提高型)。

活動過程:

一、玩遊戲,複習有關數量關係

1.玩拍手數數遊戲(1—20):集體。

2.序數遊戲(1—10的接數):集體、小組、個別。

3.根據點卡上的點子數做動作:集體、個別。

二、介紹新遊戲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號名稱,並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邊。

2.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今天‘點點比較圖’上蓋了兩組點子,它們分別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請仔細看一看,它們分別是多少?”(請幼兒個別回答)

3.介紹新遊戲玩法。

根據點子數,知道相應的格子中應該用數字幾表示。再根據比較點子的多少,知道是用“〈”還是“〉”,並把符號放在數字之間。

4.請兩到三名幼兒上來再次嘗試。

三、介紹配組遊戲及玩法

1.介紹配組遊戲。

“今天我們有兩組新遊戲,在第一組和第二組,其中,第一組中的‘〈’和‘〉’是直接擺放的,第二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筆去寫的。其他組還有回形針拼圖形和數字臉譜連線的活動。”

2.鼓勵幼兒去嘗試玩新遊戲,並抓緊時間玩遍所有的遊戲。建議玩的`快的幼兒,鼓勵他們去玩難度高的一組新遊戲。

3.提出要求,玩過的遊戲要按類收拾好。

四、循環遊戲

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參與新遊戲的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對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通過啓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完成遊戲,掌握方法。

五、活動小結

1.教師對幼兒遊戲中好的行爲、方法予以表揚。

2.再次強化幼兒新遊戲的方法。

3.請幼兒爲新遊戲起一個名字。

大班數學活動:保齡球館

舟山海娃幼兒園 虞 益

設計意圖: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往幼兒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機械記憶的情況,有些雖然開始關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論事”地擺弄桌面材料爲主,比較單一、乏味。新《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義爲“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齡球就是孩子們生活中常玩的一個合作體育遊戲,整個活動以保齡球館爲遊戲情節線索,以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爲依據,設計了三部曲:操作體驗——歸納提升——遷移運用,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快樂,積累經驗;在交流、歸納、提升中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在遷移運用中提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將數字10分成兩個部分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並能分出10的所有組數。

2、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和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能用符號表示,體驗互換、互補關係。

3、在遊戲活動中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保齡球若干 記錄表 皮球 投影儀 獎品 抽獎箱

活動過程:

一、幼兒遊戲,記錄結果

1、引題:樂樂保齡球館今天開業了,你們想不想去嘗試一下?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分表,它能告訴我們什麼?

2、介紹規則:等會三個小朋友一組,請你們商量一下誰先玩,誰記錄,誰撿球,商量好了到老師地方領一張記錄表,請你看清楚記錄表的左上角是數字幾,就到幾號保齡球館玩。

3、遊戲與記錄

二、交流結果,梳理經驗

1、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麼記錄的?

2、引導梳理

教師提升:10個保齡球可以分成3個站着的和7個倒的。3和7合起來是10。

3、探索互換規律

4、用已知規律整理記錄表

師:在老師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記錄你們還有嗎?是不是你們打保齡球的所有記錄都在這上面了?

師:現在請你們三個人一組將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讓它有次序、很整齊、也記得牢、不會漏掉、也不會重複。

幼兒交流記錄表。

三、頒獎活動,遷移經驗

1、交待規則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出示抽獎箱)抽獎時間到了!每個小朋友可以到抽獎箱裏摸一張獎券,請你們看清楚是幾元的獎券,每張獎券只能領兩種獎品,兩種獎品合起來的價格剛好是獎券的面額。

2、領取獎品

3、交流分享

師:你拿的是幾元的獎券?你用這獎券領了哪兩樣獎品?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7

活動目標:

1.第一層次:能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並會用“〈”“〉”表示其關係;

第二層次:嘗試用“〈”“〉”表示10以內數量的多少;

第三層次:在成人指導下,學習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

2.養成玩完活動後按類收拾的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點點比較圖三張,方格紙 ,數字(1—9),符號“〈”“〉”。

學具:“大嘴巴比多少”(2組12套),每個幼兒2張,每張作業上包括點點比較圖和方格紙;符號“〈”“〉”;水彩筆6支;印臺每組2個,數字章1—9。

配組學具:回形針拼圖形(1組);

數字臉譜連線(1組);

大嘴巴比多少(1組 提高型)。

活動過程:

一、玩,複習有關數量關係

1.玩拍手數數(1—50)集體

2.序數(1—10的接數):集體、小組、個別。

3.根據點卡上的點子數做動作:集體、個別。

二、介紹新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號名稱,並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邊。

2.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今天‘點點比較圖’上蓋了兩組點子,它們分別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請仔細看一看,它們分別是多少?”(請幼兒個別回答)

3.介紹新玩法。

根據點子數,知道相應的格子中應該用數字幾表示。再根據比較點子的多少,知道是用“〈”還是“〉”,並把符號放在數字之間。

4.請兩到三名幼兒上來再次嘗試。

三、介紹配組及玩法

1.介紹配組。

“今天我們有兩組新,在第一組和第二組,其中,第一組中的‘〈’和‘〉’是直接擺放的,第二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筆去寫的。其他組還有回形針拼圖形和數字臉譜連線的活動。”

2.鼓勵幼兒去嘗試玩新,並抓緊時間玩遍所有的。建議玩的快的幼兒,鼓勵他們去玩難度高的.一組新。

3.提出要求,玩過的要按類收拾好。 字串7

四、循環

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參與新的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對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通過啓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完成,掌握方法。

五、活動小結

1.教師對幼兒中好的行爲、方法予以表揚。

2.再次強化幼兒新的方法。

3.請幼兒爲新起一個名字。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8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和一樣多。

2、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用語言表達多少和一樣多的數量關係。

3、培養幼兒對計算活動的興趣。

4、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一條圍裙,小兔、小狗、青菜、肉骨頭圖片;

2、礦泉水瓶、茶杯、書、盤子、小桌子;胡蘿蔔、雞蛋。

3、音樂

活動過程:

(1)看看,我變成誰啦?(師穿圍裙)媽媽穿上圍裙要做事情啦!

(2)(出示小兔)咱們家養了小兔子,媽媽要給小兔喂青菜,一隻兔子一棵青菜,一隻兔子一棵青菜,咱們家有幾隻小兔子?(兩隻)

媽媽餵了幾棵青菜?(兩棵)

讓我數一數,看寶寶數的對不對。

(3)聽聽,誰在叫(播放小狗叫的音樂)

是誰呀?(出示小狗)

小狗也餓了,它們也想吃東西了,寶寶們,小狗愛吃什麼呀?(肉骨頭)

那媽媽要準備幾根肉骨頭呀?請一個寶寶來說一說爲什麼?爲什麼要準備三根?那媽媽要準備幾根肉骨頭才能讓每隻小狗都有一根肉骨頭呢?(三根)

你們都叫我準備三根(出示肉骨頭),那好,那請你們幫我數一數啊!正好這裏有三根肉骨頭,那我們來看一看是不是每隻小狗都能得到,一隻小狗一根肉骨頭。

小百科:

數量,指事物的'多少。是對現實生活中事物量的抽象表達方式。從遠古時代開始,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人們就需要創造出一些語言來表達事物(事件與物件)量的多少。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9

設計背景

佈置一個池塘,一塊蘿蔔地。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讓幼兒學習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及一樣多。

2、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採用角色遊戲,讓幼兒掌握:小貓多還是魚多,小兔和小貓一樣多。

活動準備

小貓,小兔頭飾12個、獅子頭飾1個,蘿蔔、小魚若干,佈置一個池塘,一塊蘿蔔地,2只小籃子。

活動過程

1、聽琴聲幼兒入教室,教師扮演獅子大王,幼兒扮小貓,小兔。

2、用角色的口吻啓發幼兒比較小動物的數目一樣多:獅子只有1只,比小兔(小貓)少,小兔(小貓)比獅子多。

3、獅子大王帶小動物做遊戲:

(1)抓魚:小貓輕輕地到池塘裏抓魚(魚比貓多若干),要求貓先抓一條魚,而後有2只貓再各去再掛1條魚,比一比:小貓多還是魚多。(魚比貓多,貓比魚少)

(2)拔蘿蔔:小兔到蘿蔔地裏去拔蘿蔔(蘿蔔比小兔少),要求每隻小兔拔一個蘿蔔,最後有2只小兔子沒拔到蘿蔔,要比一比:小兔多還是蘿蔔多。

(3)比一比:小貓抓的魚和小兔拔的蘿蔔誰多、誰少。(魚比蘿蔔多,蘿蔔比魚少)

(4)找朋友:音樂起,小貓和小兔互相找朋友,找到後比一比:小兔和小貓一樣多。

教學反思

1、通過遊戲,讓幼兒學習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及一樣多

2、培養幼兒的.活潑開朗的形格。

3、活動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4、幼兒由於年齡小還不能掌握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

5、聽取專家、老師們的見意後,完善到教學活動中,使這節課更完美。

幼兒園數學比多少教案10

活動目標:

1、能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的多少,並會用“〈”“〉”表示其關係;

2、嘗試用“〈”“〉”表示10以內數量的多少;

3、養成玩完活動後按類收拾的習慣。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點點比較圖三張,方格紙 ,數字(1—9),符號“〈”“〉”。

學具:“大嘴巴比多少”(2組12套),每個幼兒2張,每張作業上包括點點比較圖和方格紙;符號“〈”“〉”;水彩筆6支;印臺每組2個,數字章1—9。

配組學具:回形針拼圖形(1組);

數字臉譜連線(1組);

大嘴巴比多少(1組 提高型)。

活動過程:

一、玩遊戲,複習有關數量關係

1.玩拍手數數遊戲(1—20):集體。

2.序數遊戲(1—10的接數):集體、小組、個別。

3.根據點卡上的'點子數做動作:集體、個別。

二、介紹新遊戲的玩法

1.出示“〈”和“〉”,知道其符號名稱,並知道大嘴巴一直朝着多的一邊。

2.提出問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今天‘點點比較圖’上蓋了兩組點子,它們分別在第一和第三格里。請仔細看一看,它們分別是多少?”(請幼兒個別回答)

3.介紹新遊戲玩法。

根據點子數,知道相應的格子中應該用數字幾表示。再根據比較點子的多少,知道是用“〈”還是“〉”,並把符號放在數字之間。

4.請兩到三名幼兒上來再次嘗試。

三、介紹配組遊戲及玩法

1.介紹配組遊戲。

“今天我們有兩組新遊戲,在第一組和第二組,其中,第一組中的‘〈’和‘〉’是直接擺放的,第二組中的‘〈’和‘〉’是用框中的水彩筆去寫的。其他組還有回形針拼圖形和數字臉譜連線的活動。”

2.鼓勵幼兒去嘗試玩新遊戲,並抓緊時間玩遍所有的遊戲。建議玩的快的幼兒,鼓勵他們去玩難度高的一組新遊戲。

3.提出要求,玩過的遊戲要按類收拾好。

四、循環遊戲

教師重點觀察幼兒參與新遊戲的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對個別有困難的幼兒通過啓發性的提問,幫助他們完成遊戲,掌握方法。

五、活動小結

1.教師對幼兒遊戲中好的行爲、方法予以表揚。

2.再次強化幼兒新遊戲的方法。

3.請幼兒爲新遊戲起一個名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