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關於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集錦6篇

本文已影響 1.2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集錦6篇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練習說意義相反的詞,鍛鍊逆向思維和靈活的反應能力。

2.體驗顛倒兒歌詼諧、幽默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顛倒帶來的快樂。

3.能與同伴合作創編各種形式的顛倒話兒歌,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1.事先豐富幼兒幼兒反義詞的相關知識,生活環節播放顛倒兒歌。

2.《太陽西起往東落》《老鼠抓個貓》語言CD(盒帶)。

活動過程

1.教師設計遊戲情境“反話王國”,帶領幼兒學習反義詞,說出常見的反義詞,鍛鍊逆向思維和靈活的反應能力。

(1)(出示皮球)看這是什麼?他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大和小就是一對意思相反的詞,我們叫它反義詞。

(2)(出示兩本書)看這兩本書有什麼不同?(一本新的、大的、厚的,另一本舊的、小的、薄的)大和小、新和舊、厚和薄意思是差不多的還是相反的?(是相反的)他們也是反義詞。

(3)教師說詞語,幼兒答反義詞。如:教師說“上”幼兒回答“下”。練習“左-右、前-後、高-低、胖-瘦、裏-外”等反義詞。

2.帶領幼兒聽顛倒兒歌《太陽西起往東落》,分析兒歌中的顛倒之處,鞏固其中涉及內容的基本知識。

3.請幼兒一起跟錄音朗誦,感受兒歌語言有趣、幽默的特點。

4.引導幼兒仿編多種形式的顛倒語,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1)兩人一組,練習詞語顛倒,如一個說“燈亮了”,另一個說“亮燈了”;或者一個說“貓抓老鼠”,另一個說“老鼠抓貓”)

(兩人一組,練習簡短句子顛倒,如我登臺,我臺登(燈);我拖地,地拖我。讓幼兒感受顛倒帶來的快樂。

(3)以組爲單位,仿編事物顛倒歌,如“小魚飛到天空裏,小鳥遊在大海中,小兔尾巴長又長,松鼠尾巴短又細。”

5.請幼兒畫一幅關於顛倒方面的畫,看誰畫的畫裏面的顛倒詞最多。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兩兩自主閱讀,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知小動物聰明、善良的形象特點。

2.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樂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培養善於思考、敢於求異的思維品質。

4.通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5.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準備:

自制小繪本(幼兒人數的一半)、大圖片一套、小盤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談話,導入活動

二、引導幼兒兩兩自主閱讀

1.出示圖書,引導認識圖書的封面、封底和頁碼。

2.引導幼兒兩兩自主閱讀、討論。

三、出示圖書,理解故事情節

1.教師按順序出示書頁,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出示圖(1)師:這是誰呀?它家買了一樣什麼?誰知道蹦蹦牀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用呢?

出示圖(2)師:是誰先到蹦蹦牀上去玩了?他跳的怎麼樣?接着又是誰?

出示圖(3)師:猜猜看,下面又是誰來玩了?小刺蝟上去,發生了什麼?

出示圖(4)師:小動物們會對小刺蝟說什麼呢?小刺蝟又是什麼表情?它的心情怎樣?

出示圖(5)師:牛伯伯用膠水和布把蹦蹦牀補好了。

2.提問師:牀補好了。這下,你們覺得小刺蝟還能玩嗎?爲什麼?有沒有不一樣的想法?

3.討論:刺蝟的刺到底有什麼用?

出示圖(6)師:有什麼好辦法讓小刺蝟既能玩蹦蹦牀,又不會把牀戳破呢?

4.引導幼兒瞭解故事的名稱。

四、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並提問。

2.小結:讓幼兒感受小動物們聰明善良的形象特點。

3.出示圖書,組織幼兒兩兩閱讀圖書。

五、延伸活動。

師:老師把圖書放到我們的閱讀區,請你遊戲的時候和好朋友去說一說,演一演這個故事。

活動反思:

以教師爲中心的教育活動常沿着教的思路,以提問的方式控制活動中的幼兒,本節活動遵循幼兒的“學”路實施活動策略。

1、巧變學具,幼兒想說。本節活動把傳統的集體看一幅圖改爲師生共同準備學具,兩個幼兒合用一份小圖片,充分發揮了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而且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說的機會。

2、生生互動,幼兒敢說。活動中以幼兒相互提問、自我解答問題爲主要教學形式。因爲提問的幼兒有一個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的過程,而應答的.幼兒有一個傾聽—思考—理解—回答問題的過程,這樣的互動能真正讓幼兒從“學會”到“會學”。

3、教者尊重,幼兒樂說。教者通過創設互動的語言環境,培養幼兒質疑、解疑能力。當幼兒觀點有分歧時,教者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尊重幼兒獨到的認識。改變傳統教育中追求統一答案的做法能培養幼兒善於思考、敢於求異的思維品質。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3

目標:

1、學習用語言,動作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作品語句的理解。

2、感受作品中所蘊含的幽默感。

準備:

圖畫、音樂《洗澡》、白紙、油畫棒

過程:

一、開始

1、播放音樂《洗澡》“小朋友,我們一起來跳舞吧!”幼兒跟着音樂一起做動作。

2、“剛纔我們跳了一個什麼舞蹈啊?剛纔小朋友都是怎麼樣洗澡的啊?”幼兒自由回答

3、“那現在我們來聽聽森林裏的小動物是怎麼樣洗澡的,好嗎?”

4、教師講述故事一遍

提問:

⑴故事題目叫什麼?(洗澡)

⑵故事都有誰?小青蛙在裏面洗澡時,是誰先來洗澡的?然後接下去都是誰來呢?它們都是怎麼樣過來的?

5、請幼兒一起學學小動物過來時的動作,教師可以先請個別幼兒上來表演。“老師先請一個小朋友上來表演(小狗、小豬、河馬)的動作。”

6、全體幼兒一起表演這麼小動物的.動作。

7、河馬走過來時有沒有洗成澡呢?爲什麼?(學習詞:散架、泡湯)

8、後來小動物都到哪裏去洗澡了?

二、基本部分

1、“老師這裏有幾幅圖畫,本來老師打算把這個故事編成一本圖書,可是老師不小心把這些圖畫的順序給打亂了,現在我請小朋友一邊講故事一邊把圖畫的順序給排列整齊,好不好?”

2、幼兒跟教師把圖畫排列整齊後,教師出示封面,在封面上寫上故事的題目。

3、“我們把這本大圖書,放在圖書角里,給小朋友以後看,好嗎?”

三、結束部分

1、“剛纔小動物本來在木桶裏洗澡的,後來又到河裏去洗澡,可是他們都怎麼樣?”(很開心)

2、“那小朋友,你們要到哪裏去洗澡呢?”幼兒自由想象回答。

3、“我們一起在到外面去找找還有沒有洗澡的地方”結束。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傳統童謠的特點,發現其結構規律。

2、在與同伴的遊戲中記憶童謠,感受傳統童謠的樂趣。

3、嘗試集體續編童謠。

4、理解童謠內容,豐富相關詞彙。

5、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難點:

學習童謠,感受其特點。

嘗試紡偏童謠。

活動準備:

背景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娃娃拍手歌

1、教師:小朋友,老師請你們和我一起來玩娃娃拍手歌。

2、教師帶領幼兒邊念"娃娃拍手歌",邊做動作,"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娃娃開飛機。你拍二,我拍二,兩個娃娃洗手帕。你拍三,我拍三,三個娃娃爬大山。你拍四,我拍四,四個娃娃寫大字。你拍五,我拍五,我們大家來跳舞。

二、觀察圖片,初步瞭解新的學習內容

1、教師出示五幅圖片,幼兒觀察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上有什麼?它們有多少個?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的動物,說出名稱和它們的'數量。)

2、幼兒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每幅圖片上的內容。

教師:它們都在做什麼事情呢?誰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每幅圖片上的內容?

(幼兒與同伴相互交流,教師巡迴觀察、傾聽。)

3、集體交流、創編。

教師引導幼兒參與到每幅圖片的討論中,用身體動作、相互討論協商等方式幫助幼兒準確地表達每幅圖的內容。

4、師生共同把五幅圖片上的內容連貫起來編成童謠念一遍

三、初步學習遊戲"拍花籮"

1、遷移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嘗試編童謠教師:請小朋友試一試,我們用念拍手歌的方法來念這首童謠,在每一句前面加上"你拍一,我拍一",一直到"你拍五,我拍五"。

(引導幼兒自由嘗試用拍手歌的方式念新童謠。)

2、請個別幼兒在集體中念童謠,共同檢驗幼兒改編情況

3、集體念童謠兩遍教師:想想看,童謠怎樣記得牢?

(引導幼兒知道童謠每段話的最後一個字的發音有點像,這樣記起來比較容易。第一遍幼兒可以看圖念,第二遍鼓勵幼兒不看圖念童謠。)

四、遊戲:拍花籮

1、教師和一名幼兒示範玩拍花籮的遊戲,其他幼兒一起念童謠。

2、幼兒兩兩結伴玩遊戲教師:想一想在玩遊戲的時候怎樣才能玩得好?

(引導幼兒知道在玩的時候童謠可以念得慢一些,和拍手的速度要一致,而且兩個人念童謠和拍手的速度也要一樣才能玩得好。)

五、活動延伸

請你回到家把這首童謠教給爸爸、媽媽,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這首童謠繼續編下去,一直編到十。

教學反思:

以前在課間也和孩子們玩過類似的遊戲,如“兩隻小蜜蜂”,能念又能做的形式非常好,而《拍花籮》是我們中國的經典民間遊戲,我想對於這樣的兒歌遊戲在我們的教學中出現,更具傳承性,因爲它甚至在沒有材料的情況下,就能隨時隨地拈來就玩。可不是嗎?我們好動的小篆朋友也喜歡玩“拍花籮”遊戲,爲了能讓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他使出了全身自我調節招數,和朋友拍手念兒歌時也能很好控制自己,遵守規則了。再來看看我們班平時難得張口說話的芸芸小朋友,她也在遊戲的過程中,輕鬆自如的和對面的好朋友積極念起了兒歌,也獲得了同伴遊戲、交流的快樂,變得開朗許多。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是大班小朋友,會做很多的事情。

2、能大膽地連貫地在集體面前朗誦詩歌。

3、萌發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會做好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樣。

重點、難點

1、重點:知道自己是大班小朋友,會做很多的事情。

2、難點:能大膽地連貫地在集體面前朗誦詩歌。

活動準備

1、小班新生剛入園時的哭鬧圖片或視頻資料。

2、相關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並交流

1、教師:“我們現在都長大了,是大班小朋友了,你覺得在幼兒園裏(大班、中班、小班)誰可以做大哥哥大姐姐?”(是我們大班小朋友)

2、交流:那我們做大哥哥大姐姐的'會做那些事情

二、出示小班小朋友的圖片或是視頻

1、欣賞圖片

2、提問:在圖片中你看到了什麼?(小班的新生哭着不肯上學)

那我們作爲幼兒園裏的大哥哥大姐姐可以怎樣區幫助他們呢?

三、學習詩歌

1、欣賞詩歌《我是大班小朋友》前半段

2、教師:“詩歌中的小朋友他是怎樣幫助小弟弟小妹妹的?請你用詩歌中話來回答。

3、教師帶領幼兒一起看圖片朗誦詩歌的對老師說了什麼?(老師,老師你別誇我,這都是應該的)

5、討論:爲什麼他能夠幫前半段。

4、學習詩歌的後半段

提問:在幫助了小弟弟小妹妹之後,他又助小弟弟小妹妹做這些事情,而且還不用老師誇獎?

6、完整看圖朗誦詩歌

四、遷移經驗

1、教師:“詩歌中的這問大班小朋友會這樣幫助小弟弟小妹妹,那我們小朋友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會怎樣來幫助我們幼兒園的小弟弟小妹妹呢?

2、幼兒討論交流。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6

一、說教

(一)教材分析

故事作爲一種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及易接受併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爲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和明白事理,而且還能發展幼兒的聽說能力。故事《龜兔賽跑》用淺顯的故事內容不僅能讓幼兒明白知道做事情只要不驕傲、認真、努力、堅持到底,一定能成功的寓意。而且故事裏的動物對話,會激發起幼兒學習藝術語言的慾望,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教學目標

1、在聽聽、看看、議議、講講中熟悉,理解故事內容。

2、學習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說出故事裏的對話。

3、明白知道做事情只要不驕傲、認真、努力、堅持到底,一定能成功的寓意。

 (三)教材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說出故事裏的對話。

因爲大班幼兒對故事的學習,已由喜歡聽逐漸傾向想講,但由於缺乏表達經驗,在說故事中常是說了前句連不了後句,難以完整複述。所以,指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說出故事裏的對話是教育中的重難點。

 二、說教法

充分運用多種教育手段來刺激幼兒的聽說能力。主要採用直觀法,練習法和遊戲法。

爲什麼要採用以上的方法?

因爲直觀法是根據幼兒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爲主,所以出示動畫片,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能讓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爲幼兒的口語表達做充分的準備。通過練習法,可以不斷激發

幼兒的.表達慾望,又根據大班幼兒雖以形象思維爲主,但抽象邏輯思維正在發展的特點,採用對話的形式來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口語。

 三、說學法

通過以上教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始終以聽說能力貫穿始終,以次解決幼兒在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說出對話時,能舉一反三,具有擴展語言的能力。

 四、活動準備

示範掛圖一張;粘貼圖片:兔子、烏龜若干;根據幼兒分組情況準備的龜圖賽跑手工人手一份;烏龜、兔子、猴子等小動物的頭飾道具;詞卡;故事盤。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分三大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理解故事內容,發展想象力。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驟:教師運用示範法,完整的講述故事一遍,讓幼兒初步瞭解故事內容,並發展幼兒的想象力。第二步驟:教師運用直觀法,完整播放多媒體教學故事動畫片,同時穿插直觀性提問和探索性提問,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印象和幫助理解、記憶。這樣幼兒能克服不良的只求聽不求甚解的習慣。

第二環節:學說故事裏動物角色的對話。這一環節是解決重難點的關鍵,爲突出重點,我將採用練習法,藉助多媒體畫面,逐一播放各種動物對話的畫面,讓幼兒看着畫面學說對話。方式採用先說——再看——再說,層層遞進,不斷激發表達慾望。並在這一環節當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擴展語言。

第三環節:配樂故事表演組:分角色幾人一組看圖合作準備故事情節,按照故事的發生發展順序進行故事表演。本次活動後,我準備進行以下延伸活動:

1、將故事錄音帶,頭飾放入語言區供幼兒講述和表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