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合7篇

本文已影響 3.32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合7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計劃捉螞蟻的行動,明確活動的觀察任務。

2.對捉到的螞蟻能夠仔細觀察,並能將螞蟻的身體構造與功能進行表述和描繪。

3.在捉螞蟻的活動中萌生對螞蟻進行觀察研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昆蟲盒或透明的小瓶、小塊紗布和皮筋、小鏟子。

2.雪糕棒、放大鏡、筆和畫板畫紙、背面貼有雙面膠的白紙。

3.選擇一處有螞蟻出沒的安全的戶外活動場地。

4.幼兒用書:《螞蟻》。

活動過程

1.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見過小螞蟻嗎?你們以前在哪裏見過螞蟻?今天我要去捉幾隻螞蟻來研究研究,誰願意和我一起去?

2.師幼一起策劃捉螞蟻的計劃

(1)師:螞蟻平時喜歡在哪裏?我們到什麼地方有可能捉到它們?

(2)根據幼兒的回答,用簡筆畫在貼有雙面膠的白紙上分別畫出螞蟻出沒地點的圖標。

(3)根據幼兒猜測的幾個地點將幼兒分爲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組長,將所猜螞蟻出沒地點的圖標貼在組長的衣服上。

(4)師:去捉螞蟻有許多工作要做,先要當好“偵察員”,即能找到螞蟻活動的地方;然後要做“觀察員”,即能仔細觀察螞蟻是什麼樣子的;最後還要當好“記錄員”,即把你在哪裏發現了螞蟻,和你看到的螞蟻的樣子畫下來。

(5)教師出示準備好的器材“去捉螞蟻,你覺得我們需要哪些東西的幫助呢?

教師根據幼兒的要求出示相應的材料:看看這裏的哪些東西在捉螞蟻的時候會用得着?昆蟲盒用來做什麼?放大鏡可以用來做什麼?紙和筆可以用來做什麼?去捉螞蟻時還要注意什麼?

3.師幼一起去尋找、觀察螞蟻

(1)教師帶幼兒外出尋找螞蟻,並請發現螞蟻的小組及時向大家通報,請捉到螞蟻的小組就地觀察螞蟻。

(2)用放大鏡仔細看看小螞蟻有幾隻腳?長在身體的什麼部位?小螞蟻是怎麼爬的?它的身體還有哪些部位會動?學一學它是怎麼動的?

4.組織幼兒交流捉螞蟻的經歷並扮演小螞蟻走路的姿態

(1)有哪些小朋友捉到了螞蟻?你是在哪裏捉到的?

(2)你對螞蟻有哪些新發現?還希望知道小螞蟻的哪些問題?

(3)讓我們來學一學小螞蟻,三個小朋友扮演一隻螞蟻,商量一下誰做頭、誰做胸、誰做腹,然後嘗試走一走。

2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美麗的花》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麼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麼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麼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麼。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麼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後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麼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3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水試驗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做小實驗,初步體驗量的守恆。

2、懂得做實驗後獲得的結果纔是正確的結果。

3、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地進行實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從杯中倒水的經驗。

2、物質準備:——教具:一粗一細兩個杯子,裏面分別裝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學具:粗細不同的杯子若干(數量各爲幼兒人數的一半,其中粗杯子裏盛有蘭色的水,細杯子裏盛有紅色的水),粗細不同空杯子若干(數量爲幼兒人數的一半)。

活動過程:

一、哪個多哪個少?

——教師(出示粗細不同的`杯子):這兩個杯子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杯子有粗有細。

——教師:杯子裏面有什麼?你覺得杯子裏的水一樣多嗎?哪個多哪個少呢?你是從那裏看出來的?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實驗方法

——教師:我們能用什麼方法證明你猜得對不對呢?

——鼓勵幼兒思考,並提出建議。師幼歸納多種方法,並引導幼兒分析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難度,現在沒辦法做。鼓勵幼兒發現藉助空的第三隻杯子可以瞭解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三、幼兒操作活動

——兩位幼兒共同做實驗,一人拿一杯水,然後再取一個空杯子。先猜猜兩杯水是否一樣多,誰多誰少,然後再實驗。

——教師觀察指導,瞭解幼兒的實驗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兒先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個標記後把水倒回去。另一個幼兒幼兒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兒在自己杯子的水位處作標記,然後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個幼兒將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標記的杯子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兒取的空杯與其中某幼兒的一個杯子一樣大小,則可以讓另一幼兒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兩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兒實驗時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將水潑出來。同時要將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們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介紹實驗的結果,引導幼兒發現,光用眼睛看,結果不一定正確,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正確的結果。

4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啓發、探索。

(1)爲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試試,玩玩,做做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

2、爲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設計意圖:

現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風車的轉動、電風扇的轉動、車輪的轉動……在成人看來是理應如此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着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祕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爲了順應孩子的心理,我選擇了《旋轉的物體》這一科學探索活動來幫助幼兒去發現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玩具車、陀螺、筷子、積木、圓片、吸管、牙籤、碗、杯子、毛巾、硬幣等 。

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來猜猜它是什麼?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2、幼兒探索操作,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師:那除了風車能轉,你覺得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今天,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玩具車、陀螺、硬幣、紙片、吸管呼拉圈,它們能轉嗎?我們來試一試!

3、幼兒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鼓勵幼兒爲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師: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讓它轉起來的'?

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用嘴吹,用手轉,有手推,想出了那麼多轉動的方法,老師真爲你們感到驕傲!

(二、)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使其中的一樣東西轉起來。

1、今天我們班要開展一個“轉轉轉”的展覽會,老師還想讓你們來玩一次,不過這次有點難度,你們怕不怕?

2、請大家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種東西能轉動起來。

3、誰來說說你用了哪兩樣東西,是怎麼玩的?

4、小結:中二班的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各種辦法讓桌子上的東西轉動起來了,真棒!

(三)、延伸活動:遊戲“迷迷轉”,引出身體的轉動。

1、老師爲了表揚你們,我們一起來做“迷迷轉”的遊戲。“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停了我不轉。”“咦,我們在做遊戲的時候身體怎樣了?”(哦,原來發現我們的身體也會轉動的,真神奇。)

2、那請小朋友找一找在我們身上還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會轉動起來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 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 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 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 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

T:小朋友,你怎麼了?

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

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

C:氣球可以滾動!

C: 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

C: 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

C: 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 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

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

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 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 幼兒實驗,操作

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

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 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 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

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

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 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昆蟲。

2.瞭解昆蟲的基本特徵。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玩具卡:《獨角仙大賽》

2.掛圖:《昆蟲大集合》。

3.獨角仙相關參考資料。

4.觀察記錄表。

5.有關描述昆蟲的圖畫書。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掛圖,說一說:

--哪些昆蟲是曾經見過的?

--它們叫什麼名字?

2.請幼兒觀察圖片上昆蟲的外形特徵,並將幼兒所說的內容記錄在觀察記錄表格上。

3.和幼兒一起討論剛纔記錄的內容。

--我們來比較這些昆蟲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如都有6只角、大部分有翅膀、身體分成頭、胸、觸角、有殼等。)

猜謎遊戲:

--把幼兒分組。

--教師根據昆蟲的外形和特徵出謎面,請幼兒說出謎底。

--進行搶答,大隊一次得一顆星,得星最多得小組獲勝。

活動反思:

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特點,瞭解昆蟲的基本形、色彩、結構,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的想象並進行創作,在課堂中我的教學設想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四季裏常見的花。

2、知道四季變化的順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斷變化的。

3、學會表達自己對四季變化的認識。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四季,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第一課時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四季的花兒》、筆。

活動重點:

瞭解具有季節代表性的花朵。

活動難點:

用連線的方法將各季的花兒與相應的季節連起來。

活動過程:

1、各種各樣的花。

看圖:"你認識這些花嗎?你見過嗎?你喜歡什麼花?爲什麼?"引導幼兒從花的形狀、顏色來表述。

2、教師指導幼兒閱讀幼兒數學用書,並討論:春、夏、秋、冬各季有季節代表性的花分別有哪些?

你家裏或幼兒園裏是否種植過這些花呢?

3、請幼兒用連線的方式將各季的花兒與相應的季節連起來。

第二教時

活動準備:

四季的拼圖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瞭解四季有意的'變換順序。

教師有意不按順序出示四季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各個季節的主要特徵。

引導幼兒根據四季的特徵正確排列四季的變換順序。

2、分組進行拼圖遊戲。

幼兒分組進行拼圖遊戲,教師巡迴指導,不斷提醒幼兒要按不同的季節進行拼圖並排序。

鼓勵各組幼兒按排列的順序,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四季變化特徵。

3、製作冊教師引導幼兒在四張紙上分別畫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徵。

將畫好的四季特徵按順序裝訂在一起製作成四季冊,並請幼兒寫上自己的名字。

幼兒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四季冊。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雷陣雨是一種夏天特有的自然現象,對雷陣雨帶來自然界的一些變化發生興趣。

2、能從閃電、雷雨的全過程中感知自然現象的變化。

3、懂得雷雨天自我保護的一些方法。

重點:懂得雷雨天自我保護的一些方法。

難點:能從閃電、雷雨的全過程中感知自然現象的變化。

活動準備:

課件、視頻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回憶雷雨前的景象和感受。

1)“你見過下雷陣雨嗎?”“天空是什麼樣子的?”“你們還看到和聽到些什麼?”“這樣的天氣你們感覺怎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

1) “從圖片上看到什麼?圖片上還有哪些和平時不一樣的景象?”“這樣的天氣會發生什麼事?”

2)教師小結雷雨前的自然徵兆。

2、觀看視頻雷陣雨,懂得自我保護:

1)聽雨:“雷雨聲聽上去是怎樣的?你害怕嗎?”

2)交流雨:“雷雨從天上落下是怎樣的?(豐富詞彙:傾盆大雨) “想象雷雨中幼兒園的操場、花園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住的小區又會是什麼樣子的'?”

3、瞭解雨天的自我保護方法:

1)“下雷陣雨,小朋友能不能出去?”“閃電打雷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2)小結:下雷雨時儘可能不要在室外,不要在樹底下或電線杆旁避雨,遇到響雷時可以捂住耳朵,張開嘴巴,保護耳朵。

4、觀看雷雨過後的景象。

1)出示可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雨後的天氣怎麼樣?”(適時豐富雨過天晴)“雷雨過後感覺怎樣?”

2)討論:“雨後天空是什麼樣子的?周圍有些什麼變化?”

3)教師小結

三、結束部分

“你喜歡不喜歡雷陣雨?什麼時候下雷陣雨?”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對動物嘴巴的認識,瞭解一些動物嘴巴的明顯外形特徵和特殊用途,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2.有進一步瞭解動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PPT課件、收集各種不同特徵的動物(如啄木鳥、蜂鳥、河馬、鴨子、兔子等),嘴巴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救救蘋果樹》PPT,引起幼兒談論動物嘴巴的興趣。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後提問:是誰救了蘋果樹?爲什麼啄木鳥能救蘋果樹?

(二)瞭解動物嘴巴的外形與生活習性之間的關係。

教師:啄木鳥長着一張什麼樣的嘴巴?這樣的嘴巴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嘴巴有特殊的本領?他們的嘴巴是什麼樣的?

(三)觀察PPT圖片,引導幼兒瞭解動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教師:圖片上的動物嘴巴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它們是靠身體的什麼地方完成特殊任務的?(鵜鶘是靠它的大嘴巴來捉魚的,蜂鳥是用管子一樣的嘴來吸食花蜜的)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也有一張奇怪的嘴巴?他們的嘴巴是什麼樣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收集圖片、音像資料,在科學區探索交流,增長知識。

遊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觀看《動物世界》,引導幼兒繼續關注動物的嘴巴,滿足幼兒對動物的觀察興趣。

附故事:救救蘋果樹

在一個果樹林裏,有一棵很大的蘋果樹,這棵大蘋果樹每年都會結出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小動物們都很喜歡到這裏摘蘋果。

可是,有一天,小動物們看不到樹上的紅蘋果,樹葉也變得枯萎了。"蘋果樹生病了,快給蘋果樹找醫生吧!"小動物們非常着急地說。

就在這時,從遠處飛來一隻啄木鳥,它輕輕地飛落在蘋果樹身上。先用嘴巴在樹幹的不同地方啄了幾下,然後對準一個地方用力地啄,很快,就啄出了一條大蟲子,蘋果樹又能夠結出紅蘋果了。

教學反思

《動物的嘴巴》是針對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通過遊戲讓幼兒主動參與瞭解一些小動物嘴巴特徵,從而萌發愛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小動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針對這一活動意圖,我充當好活動的引導者,讓幼兒輕鬆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小動物是幼兒很感興趣的,他們也是滿懷新奇。整個活動,幼兒始終處於輕鬆、愉快、自然的活動氛圍中,特別是遊戲活動將幼兒所觀察到的動物的特徵說出來,增加了幼兒的活動興趣,有利於增進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寓教於樂,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取得了好的活動效果。

小百科: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徵(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佈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爲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