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7篇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7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無聲之間又一個冬天來了, 把秋天的最後一絲餘溫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懷抱。但是孩子們卻沒有忽略這些細小的變化,我說話怎麼在冒煙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動不了了!”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冬天是什麼樣的產生了好奇,而關於冬天的話題引來了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於是,我們就本次活動,試圖讓幼兒在說說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對冬天有一個更真切的認識。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活動準備

1、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2、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四、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說說冬天是什麼?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遊戲:找冬天

1、師: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衆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說說爲什麼?

3、以散文《冬天來》進行小結。

(三)閱讀《冬天是什麼》

1、請幼兒打開自制圖書《冬天是什麼》,邊看圖書邊欣賞教師朗誦散文

2、師:冬天是什麼?

重點:引導幼兒邊看圖書邊根據圖書內容進行回答。

3、師:冬天還是什麼哪?我們到處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進行延伸活動――續編散文《冬天是什麼》)

五、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遊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點子記錄的方法統計送各種禮物的人數。

2、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活動準備:

禮物圖片、統計表每組一張,大統計表一張、鉛筆、膠棒。

活動過程:

一、我給媽媽送禮物。

1、教師:小朋友,平時媽媽照顧我們非常辛苦,你們想不想送一份禮物給媽媽呢?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一些禮物,我們來看看都有些什麼禮物?請幼兒看看禮物,一共有幾種禮物?(8種)8種禮物,我們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出示數字8)

2、那誰來說說,你想送給媽媽什麼禮物?

3、幼兒挑選一樣自己最想送給媽媽的禮物。

二、計禮物數量。

1、你選了什麼禮物送給媽媽?

2、我們每個小朋友送的禮物都不一樣,有什麼好辦法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圍巾的有幾個人,送項鍊的有幾個人呢?幼兒說一說。

3、出示統計表

(1)師:老師請來了一張統計表幫忙。小朋友,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統計表上面都有些什麼呢?

(2)幼兒認識統計表:上面一排是禮物,統計人數,中間的這一段格子是讓你把禮物貼到禮物標記的下面。比如:你們組有一位小朋友選了包包送給媽媽,就把禮物貼在包包的標記下面的格子裏。另一位小朋友選了項鍊,那他應該把禮物貼在哪裏呢?(項鍊下面的格子裏)等你們組所有小朋友的禮物都貼好之後,選一位小朋友用點子記錄送各種禮物的人數。記錄在下面一排的格子裏。

4、幼兒統計,教師指導

5、展示小組統計表,教師再統計。

(1)看看,第一組小朋友的統計表,送媽媽圍巾的有幾個人呢?送項鍊的有幾個?

第二組小朋友來說說看,你們組的統計結果。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第三組小朋友的統計結果。

(2)除了看禮物,還有什麼辦法知道第四組有幾個人送了圍巾,有幾個人送了項鍊呢?(教師將禮物部分用白紙遮掉,引導幼兒看點子)

(3)我們全班送媽媽圍巾的一共有幾個人呢?我這裏有一張大的.統計表,我們一起把每組統計的結果都彙總到這張大的統計表上吧。

請個別小朋友說說全班送花朵的有幾個人。記錄在哪裏?試試看。點子彙總好了之後,教師用數字統計。

(4)比較一下,送哪種禮物的人數最多,送哪種禮物的人數最少?

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統計表記錄了送每種禮物的人數,有了統計表,讓我們一看就知道我們班裏有幾個人選了圍巾,幾個人選了項鍊,有了統計表可真方便!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目標:

1 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鹽溶解於水會增加水的浮力的現象

2 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白醋,攪拌棒,土豆片

過程:

自由探索

1 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裏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 把土豆片放到水裏會怎樣呢?我們來試一試。

3 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裏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

引導發現:

1 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2 老師幫你們準備了一些東西,看看是什麼?你是怎樣知道的?

3 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裏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裏只能放綠顏色盒子裏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紅顏色盒子裏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藍顏色盒子裏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4 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沒有浮起來,我們來聽聽你在實驗的時候都發現了什麼?

5 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裏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6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爲什麼他們也放了鹽,可是土豆還是沒有浮起來?他放了很多鹽,土豆片才能浮起來,你們再去試試。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1.學習2、3的相鄰數,感知相鄰數多1少1的關係。

2.能發現相鄰數的規律。

3.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企鵝操作卡、數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樂。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在9只企鵝的圖片中找出外形一樣的擺放在一起。

2.幼兒操作,感知相鄰數之間多1少1的關係。

(1)將數字1、2、3與相同數量的企鵝圖片對應擺放。

(2)分別說出3種企鵝的數量,並比較3種企鵝的多少。

(3)按從少到多的順序給3種企鵝排隊。

3.引導幼兒發現相鄰數的規律。

教師小結:數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 ,排在中間,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兒嘗試用相鄰數規律,找出3的相鄰數。

5.遊戲:朋友在哪裏。

幼兒每人拿一張數字卡片,聽音樂《找朋友》傳球。音樂停,球傳到誰的手裏,誰就說出自己卡片上的數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裏?”手裏拿着數字卡片1和3的幼兒舉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體幼兒一起說“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用簡單明瞭的語言描述常見昆蟲的基本特徵和習性。

2.嘗試總結昆蟲的共有特徵。

重點難點:

嘗試總結昆蟲的共有特徵。

活動準備:

1.掛圖:《昆蟲啊昆蟲》。

2.幼兒用書:《昆蟲啊昆蟲》。

3.蒐集昆蟲標本。

4.昆蟲的基本特點。

活動過程:

一、將掛圖的各個部分用紙遮擋起來,出示掛圖後,先打開“這些都是昆蟲嗎?”部分,請幼兒觀察圖片並說出自己認識的蟲蟲。

1.我們已經研究蟲蟲很長時間了,這些蟲蟲你們都認識嗎?它們是誰?

2.有些蟲子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昆蟲,這些都是昆蟲嗎?它們有什麼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

3.到底昆蟲是什麼樣的呢?怎樣纔算是昆蟲呢?

二、再打開“怎樣纔算是昆蟲?”部分,鼓勵幼兒大膽猜測,表達自己的觀點。

1.看看這裏的蟲子,它們都是昆蟲,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2.它們都有觸角嗎?觸角是長在哪裏的?觸角的作用是什麼?

3.它們的腳都有幾隻呢?

三、結合幼兒用書,讓幼兒自主探索更多關於昆蟲的知識。

1.這裏還有幾個關於昆蟲的問題,你想了解哪一個?

2.聽一聽這個問題,再到你的書中尋找答案。

四、幼兒自主閱讀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鼓勵幼兒說清楚自己的發展。

1.昆蟲喜歡吃什麼?

2.在哪裏可以找到這些食物。

五、出示昆蟲標本,請幼兒仔細觀察其中的昆蟲,說一說這些昆蟲外形的特點。

六、記錄幼兒更多的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枯葉蝶、竹節蟲、螳螂等昆蟲保護自己的方法,理解“保護色”“擬態”的含義。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興趣,感受動物生存的奇妙。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動物自我保護調查表》,對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有一定的經驗儲備。

2、材料準備:課件、昆蟲圖片、昆蟲操作卡、仿真昆蟲、遊戲場景(大樹、草地、花園)。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擬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難點:能細緻觀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1、激趣:聆聽音樂《森林狂想曲》,幼兒在音樂的情境中飾演小昆蟲進入活動場地。

2、幼兒交流、分享已有經驗,瞭解多種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小組自由交流、討論。(對前期經驗的回顧)

昨天,我們一起討論了動物的話題,小朋友們還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關於動物怎樣自我保護的書和圖片,請向好朋友介紹一下吧。

(2)教師引導幼兒集體交流、觀看視頻資料。(將幼兒的經驗進行梳理與提升)

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發現?(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調查表,同步觀看視頻驗證)

3、觀察枯葉蝶、竹節蟲,尺蠖,金花蟲的圖片,瞭解昆蟲的保護方法,理解保護色和擬態的作用。

(1)幼兒自由觀察圖片,尋找其中隱藏的昆蟲。(對昆蟲保護色、擬態產生初步的瞭解)

圖片上的小昆蟲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請你找找看它藏在哪裏?用筆來圈一圈。

(2)集中討論、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分析發現昆蟲的體表顏色及體型特徵與其生活環境的聯繫)

原來每幅圖裏都藏着一隻小昆蟲啊,你覺得誰藏的最好?誰有什麼新發現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觀看視頻,進一步瞭解昆蟲的保護色。

小結:昆蟲們爲了保護自己,有的會把身體的'顏色變的和周圍環境很像,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保護色”。有的不僅顏色像,連樣子也像,這種方法更高明,我們叫它“擬態。”

4、遊戲“比眼力”:幼兒細緻觀察、快速尋找圖片中隱藏的昆蟲。(幼兒新經驗的遷移和運用)

是小昆蟲藏得好,還是小朋友眼睛亮?我們和它玩個比眼力的遊戲吧!

5、遊戲“昆蟲小偵探”,在躲藏和尋找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昆蟲的“僞裝術”,產生探究的興趣。(遊戲中感知、體驗)

昆蟲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認識它們嗎?藏在哪裏不容易被發現呢?

這裏有大樹、花園和草叢,請一組小朋友幫昆蟲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來。另一組小朋友來做“昆蟲小偵探”去找一找,然後說說你找到了什麼?是在哪裏發現的?

6、活動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車、飛機等內容的圖片,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探究“保護色”在生活中的運用。

我們人類也向昆蟲學習了“保護色”這種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嗎?我這兒還有一些圖片,送給你們帶回去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發現其中的祕密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探究紙片下落時的不同狀態和速度,樂意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2.感知紙的形狀、厚度改變會使下落速度發生變化,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一樣長度、不同顏色、不同厚薄的紙片人手各一張,記錄紙和筆一份。

活動過程

(一)紙片落下來

1.幼兒猜測紙片落下的樣子(可以用動作表示,教師圖示記錄)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紙片,請小朋友們看看老師手裏的這個紙片,如果我現在放手,它會怎麼樣?你們猜它是怎麼落下來的呢?

2.幼兒實踐。

3.提問:你的紙片是怎樣落下來的?幼兒畫圖示。

4.教師小結:紙片落下來的`時候是搖搖擺擺的、轉着圈圈的。

(二)快紙片慢紙片

1.兩張厚度不同的紙比快慢

我這裏還有一張綠紙片,兩張紙片來比一比誰會落得快?你去試一試。

2.幼兒比較兩張紙片下落的快慢,並交流發現。

3.教師小結:紙片的厚度不一樣,下落的速度會不一樣。

(三)變形後的快慢比較

1.想辦法讓紅紙片變快

(1)紅紙片說:剛纔綠紙片都比我快,我想比它落得快。”誰來幫紅紙片想個辦法?

(2)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探索使紙片變快的方法,比一比誰最快。

2.瞭解變身的方法

問:你的紅紙片變快了嗎?你是怎樣變的?

3.變形後的快慢比較。

(四) 小結延伸。

原來,把紙折一折、揉一揉,變小了,變緊了,變厚了,都會讓它的下落速度發生變化。你們肯定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方法,我們放在科學區域裏,下次可以再去試一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