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

本文已影響 2.15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歌詞和教師動作的提示下,用“找朋友”的方法玩遊戲。

2、遷移生活中的經驗表現高興和孤單的樣子,並創編小老鼠尋找老貓的動作。

3、在遊戲中體驗臥底追討遊戲所帶來的樂趣。

4、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5、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會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有一隻小老鼠它住在一樓,空空的房子裏只有它自己,它覺得很孤單,想要去找好朋友,孩子們,你們知道孤單是什麼意思嗎?”(一個人)

2、“那你們一個人在家孤單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聳肩、無聊)”

3、我就是那隻孤單的小老鼠,現在我要出門去找好朋友了,待會兒我請到誰,誰就和我一起坐電梯去找好朋友。

二、學習《小老鼠找朋友》遊戲的`玩法。

師:我就是那隻孤單的小老鼠,現在我要出門去找好朋友了,待會兒我請到誰?誰就和我一起坐電梯去找好朋友。(第一遍音樂)

1、教師當老鼠邊唱邊隨樂合拍走,做孤單造型不動,唱到“來來來”時雙手伸向臺下做出邀請狀,然後雙手拉着臺下幼兒A的雙手上臺站好,

2、依次上二樓、三樓

師:二樓的小老鼠也在找朋友,它們是怎麼找朋友的?請你仔細的看一看,繼續出發上樓找好朋友,以此類推教師邀請幼兒B、幼兒C。

3、最後上四樓

師:“四樓,住着一隻大老貓,它真的肚子餓,想要吃小老鼠,看看看、聽聽聽,貓在哪?”哇!我們太幸運了,今天貓不在家,我們趕緊跑回家!

三、鞏固遊戲的玩法

師:“過了一天,我又覺得孤單了,我又想找好朋友,這次我要請你們來和我一起玩,剛纔我是唱到哪一句的時候找好朋友的?我們一起做一遍!(教師和孩子一起練習“來,來,來好朋友”的動作)一會兒我來請你們的時候就不像剛纔那樣開火車找朋友。這次我先請一個好朋友,然後我和這個好朋友分別再去找其他的好朋友。”

1、教師當老鼠邊唱邊隨樂合拍走和幼兒A手拉手,兩人各自找一個朋友幼兒C幼兒、D“上二樓”。

3、教師和幼兒A、B、C四人兩兩合作(邀請者和被邀請者)手拉手邊唱歌邊隨樂合拍走;四人各自找一個人“上三樓”。

4、“四樓,住着一隻大老貓,它真的肚子餓,想要吃小老鼠,看看看、聽聽聽,貓在哪?”

“哇!我們太幸運了,今天貓不在家,我們趕緊跑回家!”

四、變化遊戲玩法,揭祕臥底貓。

“收到可靠的消息,貓今天在家,你們敢不敢和我去冒險?這次我會邀請更多的好朋友一起去挑戰!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了,當貓“喵”的一聲的時候,我們要趕緊跑回家哦!”

1、依照玩法依次上二樓上三樓,這次可一次邀請幾個幼兒,直到把所有的孩子都邀請出來。

2、“四樓,住着一隻大老貓,它真的肚子餓,想要吃小老鼠,看看看、聽聽聽,貓在哪?”唱完老師大叫一聲喵····小老鼠趕緊跑回家。

3、“現在你們知道誰是貓了吧?對,就是老師,我把自己僞裝成一隻小老鼠,一開始你們都沒有發現我是貓,我可不是一隻簡單的貓,我是混在老鼠羣裏的貓,我是一隻臥底貓。”揭祕臥底貓是老師。

五、請幼兒玩臥底遊戲。

1、進一步熟悉遊戲規則

提問:“你們想不想當臥底貓呀?怎樣纔可以當好臥底貓?要注意哪些問題?”

小結:“臥底貓要僞裝好,不要被別人看出來,當唱到"貓在哪?”就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出來抓小老鼠。千萬不要忘了自己是隻貓哦!”

“現在請所有的小朋友閉上眼睛,把頭埋在自己的膝蓋上,老師摸到誰,誰就是那隻臥底貓!”

2、幼兒隨樂完整遊戲,教師指導。

“你們喜歡這個遊戲嗎?找好朋友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一開始你覺得誰是臥底貓?當聽見貓叫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你當臥底貓的心情是怎樣的?

六、升級版臥底遊戲,結束活動。(請家長做貓)

“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升級版的臥底遊戲,聽說這隻老貓非常非常的狡猾,它不僅可以假裝成小老鼠,還會偷偷地溜進小老鼠的家裏,我也不知道它是誰?到底藏在哪裏?待會兒我們一定要看仔細、聽清楚了。聽到貓叫一定要趕緊逃跑,千萬不要被抓住了!”

1、玩升級版臥底追逃遊戲。

2、最後一段音樂,要求小老鼠們聽到貓叫,往課室外面“逃跑”,結束遊戲!

【活動反思】

《小老鼠找朋友》這是首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歌曲之一。不僅僅來自於它的曲調幽默詼諧,還有它那有趣的歌詞。歌詞的大意是:一樓住着小老鼠,它真的很孤單,想要去找朋友,來、來、來,好朋友,依次是二樓、三樓,到四樓的時候,住着一隻老貓想要吃掉老鼠。如何再現這隻“小老鼠”的形象、如何展現“老貓”在最後關頭的機靈,可以抓到老鼠,正是我們孩子渴望表演的,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抓住這些細節。以遊戲“誰來了”導入活動,讓孩子的積極性很快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礎上老師巧妙運用講故事—唱故事—玩故事,讓幼兒“玩”得自然、“玩”得快樂、“玩”成目標,減輕了孩子們枯燥學習的負擔,更顯趣味性。在活動中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注重個體差異、注重孩子的相互學習,從歌曲、遊戲到表演,創造、表現、體驗始終貫穿整個活動。

小百科:朋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 péng 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條件下,雙方的認知在一定層面上關聯在一起,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雙方的心理認知、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了使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促進家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小班教研組開展了“家長開放日”活動。與其說這是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還不如說是別開聲面的家庭會,短短半天,老師、家長、孩子已經親如一家人了。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給了我們所有老師和孩子展示自我的機會,也給了家長們瞭解幼兒園教學、瞭解老師、瞭解孩子的機會。每一節教學活動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家長們不僅領略了老師們清新自然、教學如水的教學風格,而且真切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們創設了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及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學環境,《三個好朋友》、《感謝卡》這兩個教育活動,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孩子,點點滴滴對孩子的關愛,家長們盡收眼底,感動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長。

老師們又專門選擇了富有趣味的'親子游戲,親子活動開始了,操場上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整個現場呈現出一片熱鬧的又充滿濃濃親情的景象:每個遊戲都牽動了所有人的心,

“兩人三足”“小企鵝運冰”這個遊戲,開展的非常好,家長們個個都很靈活,孩子與家長之間配合的非常好,都能夠持之以恆的將冰塊從起點運到終點;“夾球跳”這個活動使我們整個親子活動達到了高潮,孩子和家長配合的非常默契,雖然有些奶奶們不太會跳,但他們還是很努力的進行着,引來了在場其他家長們的一片助威聲和掌聲,家長和孩子們“勝利”的笑聲讓操場成了幸福的海洋。

當幼這次小班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進入課堂、與孩子一起遊戲,進了對幼兒園工作的感性認識,增添了對幼兒園的一份關注。同時,也讓孩子們在家園互動的氛圍中體驗到了無盡的歡樂,加深了親子間的情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感受空牛奶箱給自己帶來的樂趣,並願意動手動腦進行實踐。

2. 能用心發現牛奶箱的多種玩法並大膽嘗試,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3. 培養幼兒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並體驗合作帶來的樂趣。

4.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自己喜歡的的方式表達表現。

5. 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發現空牛奶箱的多種玩法

活動難點:能與夥伴一起探索空牛奶箱的玩法

活動準備

1.收集35個空牛奶箱擺放在操場上

2.平整的場地—操場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提問引入課題

1.教師把幼兒帶到有大量牛奶箱的的地方故作驚訝地說:“這兒怎麼會有這麼多空牛奶箱呀?”讓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回答。

2.教師:“這麼多牛奶箱堆到這裏不雅觀,扔掉了又浪費,小朋友想一想它們能用來幹什麼呀?”引導幼兒動腦想想空牛奶可以用來幹什麼並說一說。

3.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你們玩空牛奶箱,你們想怎樣玩?”

二.基本環節:幼兒自由探索玩法

1.個別嘗試:

教師:“誰會玩空牛奶箱?到前面來試着玩一下.”教師表揚積極上前演示遊戲玩法的幼兒。

2.幼兒自由探索實踐

教師:“誰還有不一樣的玩法?看看誰的玩法多?”(教師適時引導啓發,激發幼兒動腦思考)

幼兒每人自己拿一個空牛奶箱去按自己的意願嘗試玩法.。要求:自己去試着玩一玩,等會告訴大家你的玩法。(教師注意幼兒的活動,必要時給於支持,特別留意合作遊戲的幼兒)

3.交流演示

教師把幼兒都召集到一起:“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玩的?有幾種玩法?”並請幼兒自己講解示範。(激發幼兒的表現慾望和創造玩法的興趣)

三.合作探索玩法

.1合作演示,激發興趣

.教師:“剛纔有那幾個小朋友是一起玩空牛奶箱遊戲的?現在來說一說是怎樣玩的?”讓幼兒在介紹玩法的同時示範給大家看。

2.幼兒合作玩遊戲(教師也參與幼兒遊戲)

教師:“大家剛纔看了別的小朋友的玩法了,你自己認爲哪個好,就去玩一玩吧,不懂的就向發明玩法的小朋友請教。”(激發幼兒大膽交往的能力)

結束環節:

1.幼兒可以和其他幼兒自由結伴一起探索新的更好的玩法,並與大家分享遊戲玩法和合作遊戲的快樂。

2.幼兒收拾場地,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小朋友能有這麼多玩法太棒了!老師真高興呀!小朋友想一想空牛奶箱還能幹什麼呀?它能回收做成其他的東西用嗎?請小朋友回家想一想。(激發幼兒繼續探索和研究的慾望)

教學反思

1.活動內容基本符合本班幼兒的聽說和操作實踐能力;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學習的方法需要引導。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幼兒有適度的自由空間來時間自己的遊戲想法,我要更加註重尊重,肯定孩子的想法及遊戲玩法。幼兒通過這個活動對生活中廢舊物品的'態度轉變了、探索興趣增強了、知識提高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瞭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徵,可以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能以自己的支持,促進幼兒的發展。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基本完成教學目標,個別反應能力或實踐能力不太強的幼兒我將要給予更多的引導和支持。

4.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更加關注能力較弱的幼兒,讓他們更快的成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萬物甦醒。很多小朋友都對昆蟲很感興趣,所以特設這個活動讓小朋友認識青蛙。

活動目標

1、明白青蛙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激發幼兒愛護、關注小動物的情感。

2、觀察並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徵,通過故事《小青蛙找媽媽》瞭解青蛙從卵變蝌蚪最後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

3、鍛鍊幼兒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過程,青蛙爲什麼是益蟲?

活動準備

青蛙圖片,《小蝌蚪找媽媽》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引導幼兒欣賞圖片並提問:

1、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有誰?

2、這些青蛙平時都是吃什麼長大的呢?

3、你們害怕青蛙嗎?爲什麼?你們會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嗎?

二、青蛙外形特徵

1、自主探索:請幼兒仔細觀察青蛙圖片、模型,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徵,如並頭部扁而寬,口闊、眼大,皮膚光滑,通常爲經綠色,趾間有薄膜相連,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躍,會游泳,多在夜間活動。

2、集體探索:你見過青蛙,聽過青蛙的叫聲嗎?說說青蛙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

三、探索青蛙生長過程

1、出示《小蝌蚪找媽媽》掛圖,講述故事。

2、提問:水草上沾着的一團圓圓的東西是什麼?大腦袋長尾巴、游來游去的動物是什麼?是由什麼變來的?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幼兒複述故事。

4、遊戲:小蝌蚪變青蛙。

玩法:小朋友圍成圓圈站好,老師一邊出示字卡一邊說:青蛙媽媽產下許多圓圓的卵(幼兒蹲下雙手抱腿,頭低下,做圓圈形狀),又成小蝌蚪(幼兒小跑步雙手放在身後做搖擺狀),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幼兒伸出兩隻胳膊繼續小跑做游泳狀),又長出兩條後腿(幼兒把兩腿分別伸一伸),最後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兒做蛙跳狀,嘴裏學青蛙叫聲:呱呱呱)。

教學反思

1、在本節課中,小朋友學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徵,以及它演變過程。幼兒在本節課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變來了。

2、本節課少講了青蛙的益蟲,教導幼兒要從小保護它們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告訴大家環境在不斷惡化,但有些小動物還是堅持自己的工作,幫人們捉害蟲,引入本篇課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新鮮空氣對人們的重要性,瞭解抽菸對人體健康,社會環境的危害。

2、增強幼兒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張貼設計的禁菸標記,激發幼兒爭做環保小衛士。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解吸菸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材料準備:

教師:棉花、香菸、瓶子;幼兒:紙,禁菸標記

活動過程:

一、通過做實驗,感受空氣的重要性。

1、捏緊鼻子,閉緊嘴巴,說一說有什麼感覺?(不能呼吸感到非常的難受。)

2、深呼吸一次,現在感到怎麼樣?(感受空氣對人的重要性。)

二、感知香菸對人類的危害。

1、出示香菸--"這是什麼?""你們家有人抽菸嗎?"

2、如果把讓煙污染的空氣吸進後,我們的身體會變成怎麼樣?

3、做實驗:

先在瓶子裏放一團雪白的棉花代表肺,然後把一支點燃的香菸放進瓶子。

4、在等待實驗結果的過程中,請幼兒討論吸菸的危害。

三、教師介紹世界無煙日,並引導幼兒尋找戒菸的方法。

1、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提出要禁菸,並規定每年的5月31日爲世界無煙日,在許多地方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標誌(出示戒菸標誌)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2、很多地方出現了無煙商場、無煙列車,處處禁菸,可是那些吸慣了煙的人,總是想吸菸怎麼辦呢?

3、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幫助吸菸的人戒菸。

四、爭做"禁菸小衛士",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1)繪畫禁菸標誌。

(2)師生共同在園內把繪畫的禁菸標誌張貼在牆上,

活動反思:

社會意義,引導幼兒從身邊的成人開始宣傳禁菸。使他們認識到吸菸不僅損害自己的.身體,也在危害旁邊的不吸菸的人。讓幼兒明白,即使年紀小,也可以爲環保盡一分力,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將環保的種子播種在小小的心靈裏,從小讓幼兒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本次活動也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教師的話太多,一直在重複某些詞語。對幼兒拋過來的球沒有及時的接住。還有在某些細節方面我處理的不夠理想,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改進。

小百科: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全世界每年約300萬人因抽菸而死,吸菸對人體有害,長期吸菸易導致癌症,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消化性潰瘍等生理疾病,同時也不利於他人身體健康,長期吸菸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菸者高10-20倍,喉癌發病率高6-10倍,冠心病發病率高2-3倍,循環系統發病率高3倍,氣管炎發病率高2-8倍。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孩子通過觀察畫面,講故事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感受欣賞並理解詩歌內容。

2、感受媽媽給予的愛,樂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萌發孩子感激媽媽的養育之恩的情感。

4、閱讀故事,能細緻的觀察畫面,大膽的表述對故事的理解。

活動準備:

1、識字圖卡:媽媽

2、課件:CD朗誦、《遊子吟》的故事

3、視頻:媽媽的話

4、圖畫書《處處聞啼鳥》人手一本

5、背景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出示字卡"媽媽"引入話題,幼兒介紹"我的好媽媽"。

1、提問幼兒:誰來說說你的媽媽是長什麼樣子的?做什麼最棒?

2、教師進行歸納:你們都有一個漂亮、能幹的媽媽,今天我也要向你們介紹一位慈愛的媽媽。

二、通過觀察畫面和講古事的方法,引導幼兒欣賞並理解古詩。

1、引入古詩,讓幼兒聽CD朗誦古詩。提問幼兒:你聽到了什麼?

2、再聽CD朗誦一遍,加深幼兒對古詩的印象。提問幼兒:這次你有聽到了什麼?有什麼先的發現?

3、請幼兒拿出《處處聞啼鳥》,觀察畫面內容並跟着CD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1)請幼兒按照剛剛聽到的內容找到《遊子吟》這首詩。

(2)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畫中有什麼?她在做什麼?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3)提出問題:她在爲誰縫衣服呢?爲什麼要縫衣服?我們讀一讀從這首詩,從詩中找到答案,好嗎?幼兒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4、引導幼兒在理解古詩中的關鍵字的基礎上理解古詩內容,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1)引導幼兒理解"慈母"、"遊子"、"密密縫"、"遲遲歸"、"寸草心"、"三春暉"等關鍵字。

教師總結:慈祥的母親手中拿着線,幫即將遠去的孩子縫製新衣服。臨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擔心孩子一走很久才能回來。

(2)出示圖畫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難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

教師總結:誰能說孩子那像小草一樣微小的孝心,可報答像春天的陽光般偉大的母親呢?

(3)讓幼兒再來讀一讀這首詩,要求要有感情的讀,把媽媽對孩子的愛讀出來。

5、出示圖片,讓幼兒看圖講故事,經過教師總結從而進一步理解古詩寫作背景,詩人的情感以及古詩的內容。

(1)提出問題:你覺得這首古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2)教師總結故事:在一個寧靜的夜晚,人們都睡着了,但是有一位媽媽還在爲她的孩子縫補衣服,因爲她的孩子明天就要到很遠的地方學習了。媽媽邊縫邊想:兒子這次去學習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她一遍又一遍地把衣服縫得結結實實。慢慢地,天亮了,媽媽終於把衣服縫製好了。孩子要走了,媽媽親手幫孩子披上衣服,並叮囑孩子要早點回家。兒子也捨不得媽媽,他含着淚說:"媽媽,我會早點回家的,您放心吧。"《遊子吟》這首詩就是孟郊爲了感謝他偉大的媽媽而寫的。

(3)提出問題: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覺得孟郊的媽媽是一個怎樣的媽媽?她愛不愛自己的.孩子?

三、播放視頻《媽媽的話》,感受母愛。

教師:其實,你們的媽媽也很愛你們,她還有話想對你們說,想不想聽聽?

四、大膽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學會感激媽媽的養育之恩。

教師:媽媽很愛你是嗎?那你們有沒有話想對媽媽說?我們也把自己想說的話拍下來給媽媽看好嗎?

小百科:《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着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爲傳誦。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背景:

在組織孩子集體活動前,通過節奏的練習、音樂欣賞活動,讓孩子們運用語言及身體的動作去表現音樂。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中體會、欣賞到音樂的美感。我們都會採用一些方法,讓專注於課間遊戲活動的孩子們安靜下來,從興奮中歸位,如:拍手、念兒歌、聽音樂、手指遊戲等。靈活運用這幾種方法,效果很好,但時間久了,孩子們也會失去新鮮感,不靈驗。

案例描述及分析:

案例一:

一聽到"12345671"旋律的琴聲,幼兒開始搬動自己的小椅子。這樣的旋律響過三次後,幾乎所有的幼兒都坐好了,唯獨陳澤宇小朋友還在後面玩積木。我叫道:"澤宇,搬小椅子坐好了!"澤宇在興致十足地搭積木,好像沒聽到老師在叫他。我皺起眉頭喊道:"澤宇,沒聽見老師在叫你啊?快點坐好"澤宇小朋友回頭看看老師,說:"聽見了!"但沒有收拾積木的意思,我見澤宇還在磨蹭,馬上走過去奪過澤宇手中的積木,厲聲的說:"沒有看見其他小朋友在等你嗎?快點給我回到位子上去!真沒有見過向你這樣的小朋友。"說完推了澤宇一把,澤宇小朋友只好乖乖地找小椅子坐好了。

分析:其案例一,幼兒在教師準備組織教育活動時,還在玩積木。教師對幼兒的這一違規行爲進行兩次言語警告仍無濟於事,於是採用言語批評並動用非言語行爲來干預。"真沒有見過向你這樣的'小朋友"這句帶有點諷刺性的話語,會無意中刺傷幼兒的自尊心。教師的非言語行爲使用不當,含有潛在的安全隱患,易造成幼兒的意外傷害。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儺戲面具,引起幼兒對儺戲面具的興趣。

(2)鼓勵幼兒觀察瞭解儺戲面具的特徵,嘗試設計自己喜歡的儺戲面具。

(3)通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故事《儺戲的傳說》、儺戲面具(實物、圖片)

操作材料:

繪畫筆、紙、剪刀、鬆緊帶、訂書機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老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苗寨裏……(故事附後)

二、老師:現在,我們貴州的少數民族還保留着表演儺戲的傳統,老師帶來了一些照片,請大家欣賞。

(1)介紹表演儺戲的場景。

儺面具集神、鬼、人於一身,突出人物性格。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祕的宗教與民俗含義。現在儺戲已成爲當地農民閒暇季節喜愛的娛樂形式,除保留祭神驅鬼逐邪外,還充滿了對平安豐收的祈禱,象徵勇敢和勝利。現已被納入旅遊娛樂活動,儺戲的演出形式簡易、隨意,通常於曬壩或村街便可以出演。

(2)介紹儺戲的各種角色。

儺戲裏有象徵土地、山林的神仙,有象徵各種野獸的面具,有象徵疾病的病魔,還有表示神力無邊的山寨的保護神。

(3)重點介紹儺戲面具的特徵。

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眼睛特別大,還有眉毛又粗又長,也有的眼睛用很多鋸齒線和花紋來裝飾,看上去很吸引人。面具的鼻子也很大,兩個鼻孔圓圓的,有點嚇人,還有的鼻子下面裝有大鬍子。面具的嘴通常是張開的,有一排排白白的牙齒,在牙齒的兩邊還有四顆又尖又利的獠牙,很兇猛的。面具的頭上的裝飾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的用小鬼的臉來裝飾,有的是有漂亮圖案的帽子,還有一些用龍或動物的圖案來裝飾,這樣就可以達到趕跑敵人的效果。

(4)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對儺戲面具的感受。

你看到這些儺戲面具有什麼感受?

你最喜歡哪一種面具?爲什麼?

三、引導幼兒設計自己喜歡的儺戲面具。

老師:“儺戲面具又神祕又有趣,你想爲自己設計一個有趣的面具嗎?快畫出來吧!”

(1)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製作。

(2)指導幼兒進行繪畫。

(3)幫助幼兒掌握面具的大小和繪畫的着手點,對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已經畫好臉形的作業紙。

(4)重點引導幼兒把面具的五官特徵畫出來。

(5)協助幼兒將畫好的面具剪下來,製作成儺戲面具。

四、小結活動。

(1)鼓勵幼兒用語言向同伴描述自己設計的儺戲面具,並給自己的'面具起名字。

(2)引導幼兒用自己製作的面具來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我製作了兩個不同表情的面具引出活動,激發幼兒的參與的積極性,在同時又出示了製作的材料用幼兒來製作。讓幼兒說說自己的五官長在什麼地方,來引導幼兒去觀察不同面具的不同特徵。我在材料裏準備了不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耳朵和鼻子和不一樣的眉毛。去讓幼兒大膽地想象做一個能誇張的表現人的表情的面具。當幼兒戴上自己做的面具後,幼兒的那種開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個活動雖然幼兒熱熱鬧鬧的講、做顯得很次序井然,但是還是有許多的問題:

1、講解於操作方法可以更童趣點、合理點。

我重點講解了五官的擺放位置,特別是眼睛和鼻子擺放正確的位置。可以讓幼兒在擺放時和自己對比等等。

2、注意幼兒已有經驗的整合。

3、對幼兒相互合作引導不夠。

活動中一些能力相對差一些的幼兒可以請求已經完成作品的幼兒的一些幫助,教師沒有安排快速的幼兒幫助他們,以至於動作快的幼兒很快,而慢的幼兒則一堂課下來,什麼也沒有貼好的情況發生。

4、幼兒操作的時間過於簡短。

在活動的第一環節,由於教師給幼兒的提問過多,導致幼兒操作的時間有限,應該減少提問的時間,多一點讓幼兒探索的機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