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青春》有感

本文已影響 2.94W人 

讀《青春》有感

讀《青春》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青春》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青春》有感1

如今韓寒可是紅遍大江南北的青年代表,在暢銷書的排行榜上,他的著作《青春》也是名列前茅。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也經常好奇他是怎樣一個人?聽朋友介紹他的書寫的還不錯,有比較強的代表性。就從網上購買了一本,有一天的時間粗略拜讀了一遍。放下書,心中總有那麼一點想法,揮之不去。韓寒確是代表了80後的年輕人。他的經歷、所思所想,應該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真實情況。用的語言風格也有很多網絡語言,所謂新新人類的火星語言。但是與“炒作”的韓寒相比,我更覺得他是當今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出現給了我許多現實的啓示。

一是韓寒是一個有心人,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他所寫的文章中反應的東西,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也是很多人親身經歷的。但是,一般的人經歷了就過去了,就如同水面上的波紋,一開始還能欣賞,多了就熟視無睹。而韓寒卻能注意觀察,精心思考,反覆揣摩,形成文字。成功與不成功往往一牆之隔,只要多努力一下、多走進一步,失敗就轉化成了勝利。凡事都注意思考,我認爲是韓寒成功的核心因素。

二是世界總是在發生變化,我們要善於去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今的國內社會,日新月異,發生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面對着變化,有的人主動去適應,有的人不停地抱怨,有的人固守着過去,有的人無所謂。不管你是什麼態度,世界都是在變化,正如滾滾的江水永不停息地向着前方。無社會怎麼變化,“適者生存”的規律卻不會變化,我們只有反思今天,謀劃明天,才能立於不敗。我是一個70後,小時候是一個乖孩子,不讓父母擔心,上學了我是一個乖學生,乖得老師都記不起有我這樣一個學生,找工作不用費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學生就業壓力並不大,工作後我安於本分,按部就班,不出色、也不落後,穩定的工作、安樂的家庭。這一切僅僅過了十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後的孩子,小時候是獨生子,生活上基本唯我獨尊;上學了趕上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五彩繽紛;畢業了即是失業,無所適從;工作了,少有穩定,還要自己房貸。壓力、壓力,所謂的壓力山大。在這種情況下,能咬住牙關,趟出自己的的一條路,也是我佩服韓寒的地方。

三是韓寒的成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韓寒成功了,成爲了當代青年的代表性人物。可恰恰他卻是中學教育都沒有完成,是教育所淘汰的學生。教育的使命就是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那麼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卻對韓寒望塵莫及,這不能說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對國家而言,需要認真地反思教育工作。對教育而言,需要認真地研究教育規律、研究人得成長規律。對家庭而言,需要正視當前教育的價值,不能多過分地依賴於教育。

願通過國家、教育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韓寒”!

讀《青春》有感2

難道有一天清閒的時光,泡上了一壺子的紅茶,翻開了《青春》。

想購買這本書是因爲書中的這句簡介:機械的勞動,無望的未來,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別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價,除了吃得飽和穿得暖以外,別的什麼都做不了。這句說話,在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深深觸動了我的神經,可以說,我感同身受,我當時就是這種感覺,想大聲嗚呼:這一代年輕人的希望在哪裏?

由剛開始的感嘆自己身世,後來跳出自我的框框後,發現我應該嗚呼的對象不應只是我自己,而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這本《青春》書寫的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在我這一代年輕人中,我算是幸運的,起碼要比很多人要幸運,我有我自己要堅守的東西,我有我要走的路,起碼現在被現實摧殘後,我的目標依然清晰,我們這代人,我身邊的'這代人,沒目標的人一抓一大把,我還有自己的目標,總算我是沒有遺失自我。好像有點扯遠了。還是說回這本《青春》,韓寒的文字,我也很久沒接觸了,初中和高中的時候總喜歡去拜讀他的小說,或許這是因爲叛逆期就喜歡帶點叛逆味道的文字吧,我現在都亂入社會了,相信韓寒也相對的成熟了,我買這本《青春》的時候,有種老朋友久別重逢的感覺,我相信有了社會經歷的我看相對成熟的韓寒的文字的時候會有另一番味道,果不其然,韓寒的文字變了,依然辛辣,卻不是表面的辣,是回味的辣,看他的文字想起一個人,那個人是魯迅,當然,我不是說韓寒的文字比的上魯迅,但的確有幾分21世紀魯迅的味道,韓寒自己都在簡介處寫:我只是一介書生,在這個又痛又癢的世界裏,寫了一些不痛不癢的文章而已,百無一用。想起親愛的+2對魯迅的看法:如果魯迅繼續從醫,他將會救更多的人,因爲文字實在是太無力了,韓寒都認爲自己的文章百無一用,親愛的的看法,我非常認同,但無論文字如何無力,依然要將其書寫,這是韓寒他自己的選擇,他的路,而我又有我的路,我自己的選擇。

讀《青春》有感3

這本《青春》主要是韓寒多年來個人博客的文章,也有幾篇演講。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也是檢驗文章的最高標準。那些舊文所折射的觀點,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閃爍光芒。書中描述的種種事件,彷彿自己都感同身受,每一個文字都敲打着讀者的心。

當讀到“誠然,我們不能改變一切,但我們不能不做,我們依然要努力。”這句時,頓覺感觸良多。時下的年輕人多喜歡抱怨,總覺得社會不公平。從來不去想自身的問題,自己是否努力?自己的付出能否讓成功眷顧你?任何社會,都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弱肉強食。弱者很多時候不是去把自己磨練成強者,而是不斷的抱怨不公平,在不斷的抱怨中浪費時間和精力,從而白白喪失迎面而來的機會。他們從來不弄清楚,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能者生存的遊戲規則,有能力的人才能在社會中處於競爭的優勢。我們不能選擇出身、選擇環境,但是能選擇做怎樣的自己。年輕人與其抱怨,不如用這大好的青春努力提高自己,爲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優勢而提前練好功力。

祖國民航事業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朝陽階段,集團公司也爲員工提供了喜悅的、廣闊的發展平臺,作爲民航新人的我們,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知識修養,努力尋找自身的不足,不抱怨、不放棄,用知識武裝思想,用思想發展事業,用事業成就自我,讓自我實現價值。努力做到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國家。用我們的青春書寫祖國民航事業的新篇章!

時間太瘦,指縫太寬,青春總是在不經意間從我們的指間溜走,伸手緊握,抓住的只是空氣。青春,之所以耀眼動人,是因爲它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陽光,原來可以如此明亮而溫暖。望着彩旗飄揚,望着這些笑容明媚目光堅定的民航人。我深深感覺到青春可以無悔、無撼。青春從來未有過它的界限,而其本身又是一種很冷酷的界限,它意味着一種純淨的美好,無論憂傷與快樂,是過去還是現在,或是將來。它總是來過……

讀《青春》有感4

好煩哪!爲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在家裏父母說我不讓着弟弟,在學校老師罵我不乖,朋友圈裏又不稱意。

黃昏,獨自坐在窗前,眺望那微微泛黃的天際,那半輪紅日一波一波頑皮的跳動,心緒卻不在那美麗的黃昏上,滿臉的淒涼悲傷,跳躍的陽光跑上我翻開的書頁,反射在我的臉上,我的思緒被頑皮的陽光拉回,目光落在書頁上,‘青春’二字成功的拉回了我的漸飄漸遠的思緒,埋頭閱讀起來。

‘青春來了’題目這樣,寫青春期嗎?

他說‘彼時的我已不再踏紅樓窺寶黛葬花’,而此時的我正在望黛玉焚詞流淚;他說‘已不再爲諸葛先生羽扇綸巾而神魂顛倒’,而現時的我正在爲關羽馳騁沙場而傾慕不已;他說‘我會安靜地伏在窗前看郭敬明的夏至未至黯然神傷’,我會看着郭敬明憂傷的文筆潸然淚下。

這作者與我真像,他說那是青春來了,我迷茫的向下讀,當文章結尾我恍然大悟,這就是青春!我的青春來了嗎?我會把爸媽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而生氣,會把老師的宛然相勸當做轉彎抹角的諷刺,我會把朋友善意的微笑當做惡意的嘲諷。我都做了些什麼?人家的青春都是努力拼搏、昂揚向上,而我卻在心思敏感、低沉消落!?

我該怎麼做?去跟父母道歉?去跟老師溝通?去跟朋友解釋?對!就這麼做!

我‘呼’地坐起身,合上書,摟着放在心口處,眺望窗外一輪紅日,只剩一點了,看那通紅的日頭像是在告訴我:‘這不是落日,而是爲明日日出而蓄勢待發’對!我要爲明日準備!我要用我的青春活力去未來拼搏!

Gilr!加油你行的!

讀《青春》有感5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名字叫《當我們得青春漸漸蒼老》彭湃寫,以前在看到他的某些作品我都覺得不好看,但現在至少讓我對他有所改觀,他的文字淡雅又透着成熟的理性我很喜歡 (以下摘自原文卷首) 那時的天空很藍,陽光很美,章樹很大,糖果很甜。那時的河岸邊,我們手拉嬉戲,折小小的飛機和帆船。那時的爸爸喜歡窩在沙發上聽收音機,媽媽的煎蛋芳香四溢。隔壁班的音樂老師溫柔又年青,同桌還在流着青鼻涕。那時的友誼刻在我借你的橡皮…

書本里的夢想,未來根愛情,還躺在未甦醒的夢裏,那時候 我們熱愛做夢,卻不說話,沒心沒肺的歡笑悲傷那麼純粹又孤芳自賞,那時候,一切都是柔和和鏡頭下的光影美好且充滿希望,可惜時光太瘦,指縫太寬(這句I like)在後來我們加快了腳步,只因路途綿長,少年的猖狂,變成柔軟。我們不在快樂,卻更愛笑了!我們不再親密,卻擁抱得更緊。我們說着明天見,卻匆匆轉身提起自己的行理箱 以下是我讀後的感想:(這本書裏寫着每個人被現實成長,年少的選擇總在不經意間發生,用來承擔的卻是很多年的漫長歲月…

什麼是現實,什麼是社會,還滿腔熱血的扎堆在書海里的單純稚嫩的我們,被學校大門和鑲滿玻璃碎片圍牆保護的我們,心高氣傲,覺的沒有什麼辦不到的天真的我們,懷揣着夢想,以爲讀好書,就有前程似錦的我們。靠着家裏有錢的闊少爺們,滿不在乎的揮霍着錢財和青春的他們。卻不知社會和校園的差別,現實和夢想的距離,其實出了家和學校,面對職場的我們只能在有錢人面前裝孫子被現實磨去初時的棱角和任性。跳進社會這個大染缸裏後誰又能真正倖免,能直起腰桿過得順風順水的年青姑娘,如果不是有個有前的老爹,就是有個有錢的“乾爹”社會和現實是冷血和薄情的,因爲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懷物每挪動一步都會碾碎許多東西, 有時是夢想、友情、愛情、尊嚴、自由這些空泛的美好,有時也會是房子、車子、名牌包香水些這這實實在在的東西。當一個稚嫩的少年剛從學校出來時。駐立在繁華的街頭,滿腔熱血的仰望着朝霞,接受着社會的洗禮,他開始爲夢想奮鬥時,在他被現時一次次打壓後,開始懷疑夢想時,在酒精、同是天涯淪落人、少時戀人重逢之簡遇到了朋友,兄弟,戀人,便以爲有他們便不會倒下堅定的往前走。

讀《青春》有感6

時光似流水般,日日夜夜不停息的流走了,當你快步向前走,是否曾經回頭看過;當你聽音樂時,是否用心傾聽過流水聲;當你抱怨現實殘酷時,是否會用良好的心態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從小學到初中我接觸過不少《小學生之友》、《初中生之友》,裏面的故事生動有趣,把枯燥無味的人生哲理用童話故事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

看的多了感觸也不少,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自信的青春最美麗》。當你看到題目時也會不禁地想起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做到自信這一點了嗎?

這篇文章以第一人稱講訴了主人公“我”,文章中的“我”是一個孤僻的人不願與任何人心平氣和的相處。直到“我”初三那年遇到姚佳,她的出現改變了我,因爲她的一封信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並讓“我”相信唯有自信的青春纔會分外美麗!

當我讀到“一切如往昔,但敏感的我還是察覺到了媽媽笑容背後的酸楚和爸爸堅毅目光裏的那抹無奈,我想哭,但我強忍住了,也用明媚的笑臉迴應他們”這句話時,我被感動了,他們的父母已失去工作兩個月了還連連碰壁卻從不跟孩子們提起,也不讓孩子知道。寫到這兒,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母親們。他們整天忙碌沒日沒夜地掙錢一切都是爲了我,爲了這個家。而往往收到的回報卻只是我們的冷眼相待,忽然覺得父母真的很不容易,作爲他們的子女,我們不僅要感到幸福還應當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爲父母分擔,多陪陪父母。

當我讀完的時候,我認爲姚佳說的很對。出身由不得我們選擇,但生活的方式、生命的狀態卻是我們自己把握的。青春不需要卑微的自信,這種自信只是因爲太過自卑,用一種僞裝的面目,一種極端的自傲方式表現出來……沒有朋友煩人生命旅程是孤單的,即使再完美,它也是一種殘缺。的確,青春不需要卑微的自信,青春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只有自信的青春,纔會更加完美,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讀《青春》有感7

青春,我們都不陌生,在它的身上我們寄託了太多的夢幻與想象。從《青春奏鳴曲》這本書中,母女兩個人都去證實過自己的夢想,母親姚欣曾經胸懷大志的奔赴蘭州,幾年後失望而歸。如今女兒米蘭也重新踏上母親所走過的路壯志雄心地去了深圳。這一路走來,在作者生動地描寫下,米蘭長大了,從一個不懂事地高中生經歷了高考的失敗,又重新復讀的過程她明白了許多,也理解了許多。從吵吵鬧鬧到和和氣氣,這些戲劇化的變化就如同電影一樣在腦中放映,文章中上一代的生命,事業與情感,讓我看到了父母所經歷的挫折,艱辛,奉獻的人生,下一代的成長,學業,情感,讓我捕捉到自己的影子,促使我成長起來。

在書中我覺得特理解米蘭,我也不算一個乖孩子,對於母親的嘮叨,我也曾意氣用事和媽媽頂撞,就像在早上起來整理牀鋪,我總是在吃完早飯後疊,媽媽說我懶。明知道媽媽的嘮叨市愛,但有時就是壓不住心裏的氣。常常吵起來,覺得正像文中所說,父母不理解我們,可我們又何嘗理解他們,這也應算是自私的一種吧。青春是衝動的,正像我自己反思地一樣;總是在傷害已經造成後才知道,就像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可是已經晚了,留下的只是永久的痛苦,而現在我開始換位思考,因爲愛才嘮叨,因爲嘮叨才明白愛,我像成長的米蘭一樣,學會包容,聆聽這一切,開始悄悄的珍惜,品味瑣碎的語言。

在書中對於兩代人的愛與恨,親與情的生活悲喜劇中,讓我漸漸體驗到青春所帶來不同的激情與幻想,它讓每一個人都爲它燃燒。對於我一箇中學生來說也許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也許會因爲某一科的跌落而失落,像上回的數學成績大步的下滑,讓我感到意外和傷心。回到家後就一頭沮喪,看着爸爸媽媽依然爲我辛苦做飯的樣子,讓我感到了害怕,我怕因爲我而破壞這平靜的幸福,我便悄悄將考試成績放到了桌子上,回到房間。而在房間的每一刻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煎熬。不知過了多久,爸爸推開了我的門,只是輕輕說了“該吃飯了。”的確讓我心中一驚。在飯桌上爸爸爲我夾菜,還爲了逗我笑,提起自己過去的學習,這些都溫暖了我,讓我感覺到人生的這幢高樓,有着太多太多,失去某一樣並不意味着失去了全部。真正的人生是豐富多彩的,因爲有着親情這根頂樑柱,還有友情這色彩斑斕的顏料,都會給於我們與衆不同的快樂,的確,他們把愛給了我們,把世界給了我們。書中常用歌曲來表達心情,讓我們在溫暖中成長,在幸福中歌唱吧!

青春是一首響亮的奏鳴曲,書中米蘭最後選擇放棄大學;而靠自己去創造自己的未來。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抉擇與理想,但是親情友情永遠都是我們剪不斷割不斷的牽掛,曾經的米蘭爲了讓關心她的父母與朋友不再失望,毅然決定復讀並進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考上了復旦,米蘭用行動回報了別人對她的愛,我們也應當用行動作出響應,讓我們珍惜身邊的愛,將愛進行到底。

讀《青春》有感8

今天雖然寒風呼嘯,但聽了老師講了吳子尤的一些事蹟後,我熱血沸騰。回家後,我搜索了一些關於他的一些資料,讓總是愛哭的我又淚水滿眶。但他又讓我振作起來,他讓我學會笑迎生活,笑迎困難。

80後的吳xx,算是個天才,年紀輕輕就出版了一本名叫《誰的青春有我狂》,在我和他同齡時,我還看動畫片,比起別人,我有點鄙視自己。

吳子尤喜歡笑,在上帝送他一個金燦燦的腫瘤,他仍然堅強地生活下去。他非常樂觀,沒有被病魔壓得氣喘不過來,而且堅強地面對。雖然他沒有戰勝病魔,但他已經超越了一切!最後,肺炎奪走了他的生命,結束了他的一生。唉!天妒天才。

吳子尤堅強、樂觀,比起我,曾被病痛徹底“打垮”。小時候體弱多病,一發燒就是一個星期。醫生打針時,因爲疼痛而哭;喝藥時,卻因爲藥苦而哭;發燒難受時,更因爲這樣兒大哭。

吳子尤雖死猶存,他一直鼓勵我,在人生道路上要學會堅強、樂觀。如果生活有一百個理由讓你哭泣,那麼你就要有一千個理由笑迎生活。

讀《青春》有感9

時間在一擡頭一低頭的縫隙裏消逝。窗外鉛灰色的天空,飄零的雲朵,流逝的時間,還有沉沉的黑夜都已沉澱成或幽雅或淒涼的歷史。

當我們還是一羣稚嫩的孩童時,這些年的時間,爲實現這樣飽滿的人生,斷斷續續地做着一些代價高昂的夢,斷斷續續地寫些不是文字的故事,斷斷續續的被生活的遺憾所打岔,跌入低谷,並拒絕任何搭救,自己漫漫摸索着爬起來繼續走。

當我們慢慢地長大,我們就會懂得這些,以前是不顧一切地去顧及一切,現在是決定了不顧一切地去顧及一切。

未曾想到,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的出生年代,成爲了一個字正腔圓的集體烙印,被用作追捧和詬病的代名詞,無論我們有着多麼迥然不同的生存姿態。

如今試想,當我們白髮蒼蒼時,給自己的家人講起“自傳”時,應如何講起。想必,都不願回想起那些不愉快的吧!只當我們戀戀不捨的回首,一邊沾沾自喜地前瞻時,就惟獨冷漠地面對今日,這是怎樣的可悲!只許如今活在當下。雖然某些人今天以晦澀的口吻把“自傳”展示到紙上的時候,記錄早已變得蒼白無力。那些花朵一樣搖曳的過去,像時光一樣沒有辦法庫存。如今,只得珍惜!

讀《青春》有感10

隨着韓寒與方舟子論戰的落幕,我開始關注了韓寒的博客並買了他的新書《青春》。當初,我本只想買本《小窗幽記》,但是還是買了《青春》。

說實話,我一直都比較喜歡畢淑敏畢阿姨的書。對於韓寒的書,我也只是偶爾看一看。大家都說,他是80後的精神領袖。我不知道他是不是80後的精神領袖。但是最近我每天睡前都要翻一會這本《青春》,現在看了1/2。我不得不說,他的語言的確犀利,敢言敢怒。我從中也看到了“憤青”的影子。當然,我不是反感“憤青青年”。相反,我很佩服他。我是學理工科的,向來比較理性,也沒怎麼幹過文藝的事情,只是喜歡寫點東西發發牢騷。

至於韓大哥的此類文章,我也看過一些。但是我認爲人只有在滿足自己的物質條件後纔能有能力憤青。記得本科時,我們班很多憤青青年,當然這也包括我。但是我們對一切的不滿都只是用嘴發泄出來。或許我們大學同學從學校的一些不合理的改革等等就已經被轉型了,由“憤青青年”變成“社會青年”了。雖然我還沒踏入社會,還在學校讀研,但是從讀研期間導師、研究生、學校等等也感受到了一些社會現實。我不確定現在的我是“憤青青年”還是“社會青年”。我有不滿依舊採用“牢騷”方式發泄,如果有哪位網友看到了這篇博文,我就是在發牢騷了。

倘若韓大哥是憤青青年,那我應該算是躲在實驗室裏埋怨“外面的花花世界雖好,但是壞人那麼多”,但最後還是到外面花花世界的小龍女型憤青吧!因爲頂多和未來的“楊過”說,世間怎麼如此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