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命若琴絃》的優秀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篇一:命若琴絃讀後感

《命若琴絃》的優秀讀後感

活着也需要一個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後,生活也便有了意義,有了生氣。

在讀了史鐵生先生的小說《命若琴絃》後,我終於明白,那個理由是什麼了。

故事講的是: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着美好的願望,說書爲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愛情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絃,拿着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乾淨。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絃,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瞎子渴望獲得光明,爲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絃,就可取出藥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瞎子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生命就像琴絃,繃緊了才能拉出好聽的曲子。那一根根斷絃支撐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希望,支撐着他們的夢想,正因爲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興致勃勃的翻山、越嶺、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這又讓我想起餘華的《活着》。餘華說:“活着就是爲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卻並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希望。是琴匣裏的那張白紙。它是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原動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張白紙。人生原本就是虛無的,所謂的人生目的說穿了其實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當人們有一天驀然頓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是一張白紙時,他又該爲了什麼而生存呢?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拉不緊就彈不響。”要說欺騙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師傅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所以,無論無論你的終點是否還清晰如初,無論你自己是否還是當初的模樣,你都要拉緊那根弦,想想你白紙上的“藥方”。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

爲活着找個理由,只爲更好的活着。

【篇二:《命若琴絃》讀後感】

“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爲生”。

這是史鐵生作品《命若琴絃》的開篇,看了該書讓人有了一個思考,什麼是命?命——或是說命定,只因爲當年沒有選擇其他,所以就有了命定,而所謂的命定,卻又是當年充滿了期待爲自己設計的人生目標,亦如《命若琴絃》中,那懷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爲師傅留下的那張藏在琴槽裏的藥方,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把藥方封在琴槽裏,說彈斷了一千根琴絃,才能去抓那付藥方,吃了藥就能看到東西了,老瞎子爲了能看一眼這個人世,堅忍地漂泊了一生,在彈斷了一千根琴絃,卻發現那張藥方只是一張無字的白紙時,終於懂了什麼是命——“咱的命就在這琴絃上。小瞎子鍾情的蘭秀兒嫁人了,爲“情”所傷命懸一線時,問老瞎子“爲什麼咱是瞎子?”老瞎子告訴小瞎子:“你想睜開眼看一看嗎?我把藥方給你封在琴槽裏,你要一根一根地彈弦,要彈斷一千二百根弦,你就能去抓這能睜眼的藥方了”“目標雖然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可,不然琴怎麼拉緊,拉不緊怎麼彈的響?這就是史鐵生在他的〈命若琴絃〉中寫的,如洪鐘般的人生感悟,讓人扼腕嘆息

昨天,在同學創辦的郵箱裏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位同學向大家講述了四十年前的一個不爲人知的故事,該同學隱去了真名敘述時人物都用了代號,說是四十年前畢業前夕,一位D男同學和一位X女同學相愛,然而X女同學是高幹的子女,當時該身份是大大優越於一般同學的,她在早一年就穿上軍裝,當上了人人羨慕的海軍女戰士了,而他卻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毫無選擇地要下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於是在第二年的春天D同學打起揹包坐火車奔赴黑龍江插隊,令人詫異的一幕出現了,在北方中途的一個小站上,漂亮的海軍女戰士與D男生相會了,這不是巧合,因爲X同學的目標十分明確,當她的期待,她的目標在那個不知名的小站時,她便用心打聽,堅忍地等待,爲的只是看一眼她愛的人,所以在當時通訊不發達,列車不準時,人山人海的下鄉同學中X同學能準確地找到D同學應該說是緣份所致,雖說後來,因爲種種原因,最終有情人沒成眷屬,但是我覺得X女同學不愧是個情種,情,讓無數飛蛾撲火,傷了、痛了、殘了、死了,卻前有僕者,後有繼者,這不是誰能學明白、想明白的事,所以聽說最後她還是爲情所困,不能自拔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愛的目標,她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沒有愛,毋寧死,這就是她的命,心裏的希望毀滅了,琴絃也就斷了。

人的生活必須要有目標,即使是在毫無希望特別時期,想當年知青剛到農村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地接受再教育,城裏的孩子忽然天天要臉對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地幹自身不能承受的重活,身體的傷痛心中思念和孤寂無法訴說,於是“回到城市去”成了千千萬萬知青的生活目標與精神支柱,即使那個目標在當時看來是多麼遙遠,多麼難以實現,人們還是去積極生活,賣命地勞動爭取好的表現,無論多麼辛苦只有一個信念:希望有朝一日離開農村。

人生,真是一幕大戲,曲曲流傳,唱的不過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鬥,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誰比誰更執着?誰比誰更不開悟?不過是有些人勇於承擔,有些人善於逃避。承擔,總有承擔的原因,逃避,總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樣,人總需要給自己希望和期待,因爲活着,所以活着,既然活着,那就一定要活着!

【篇三:《命若琴絃》讀後感作文】

《命若琴絃》,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是一種悽慘絕倫的感覺,琴絃該是多麼的脆弱,命在一線間,是怎樣的驚心動魄呢!

讀完《命若琴絃》全書,知道這個命其實是一種希望。講的是兩個瞎子討生活,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自己只要彈斷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師傅放在琴盒裏的藥方拿出來,吃了藥,自己就可以看見這個世界了。憑着這樣的一種信念,老瞎子認真的彈每一次琴,終於達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裏的藥方去抓藥,可是人們卻告訴他,這是一張白紙,老瞎子頓時懵了,如果不是有個徒弟在身邊,他一定沒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爲某個姑娘,沒有生的慾望,結果老瞎子告訴他,自己記錯了,其實師傅說的是1200根,我是沒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彈斷1200根弦,一定是認認真真彈的,就可以拿着藥方去抓藥,你就可以親眼看看這個世界了。故事情節很簡單,讀來卻很震撼。想想每個擁有明亮雙眼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何嘗沒有瞎了的那隻眼呢,生活很迷茫,沒有方向。

小時候,我們的那個藥方就是好成績,只要考試考好了,什麼都有了。拼命努力學習,就是要跳出農門,不再和那黃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點起牀,僅僅是揀一些別人割剩的麥子,不用這兒放假,那兒就到田裏點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風吹,夏天被玉米葉子割傷稚嫩的小臉蛋,那個小小的我,長得和玉米差不多高,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將頭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過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癢。那時心中只有一個目標,不停的做題目,不停的背書。

晚上11點,全家人都在睡夢中,我依然是站在門前,看看遠處的莊稼,回過頭又繼續學習。終於拿到那個藥方了,才發現,那個藥方上面還有許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於是,我們繼續努力,繼續前行,等我們終於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發現,那不過是一張白紙,而我們也走過了整個人生。

我們都是那彈琴的人,我們期待着早日彈斷那一根根琴絃,其實絃斷了,我們的心也就斷了,最好的生活,大概還是享受彈琴的過程吧!

【篇四:命若琴絃讀後感】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說清命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條河,比作一首歌或一臺戲,而作家史鐵生卻用一個看似荒誕卻充滿哲思的故事告訴我們:命若琴絃。

故事的開端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

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爲生。”這裏的老少兩個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師傅,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自己的師傅的叮囑:只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以把琴槽打開,取出裏面治眼瞎的藥方,然後重見光明。爲了這個平生夙願,老瞎子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說不定彈斷一千根琴絃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爲徒弟的小瞎子就沒有師傅那耐性了,他一會兒追野兔,一會兒聽電匣子裏的廣播,特別是到了野羊坳後還被小姑娘蘭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說書彈琴上。終於隨着最後一聲琴響,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絃斷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藥方去抓藥,卻被告知所謂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裏找到了因蘭秀兒出嫁而傷心欲絕的小瞎子,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藥,是自己記錯了。於是故事又回到開始。

這是史鐵生的小說中爲數不多的含義比較淺白的一篇,或許是因爲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們早已明白,並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標是無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標,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動力,又振作的勇氣。對於瞎子來說,重見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懷着重見光明的理想,纔會心無外物地彈到最後。即使當他發現藥方是一張白紙時,憑着一個做師傅的對徒弟的無盡的愛護與責任,他也能鼓起勇氣,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讓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標前行。

這個故事沒有拮据,激昂的琴聲會永遠載着一個接一個的目標響下去。瞎子們不一定能重見光明,當最要緊的是必須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因此只須“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篇五:《命若琴絃》讀後感】

一個作家,首先他是人,一個完整的人,哪怕有身體的缺陷。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閱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於作品的人。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聖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蹟。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爲它爲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爲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爲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爲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爲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爲身殘,他……所有這些,爲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我更加知道爲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爲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爲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爲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爲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慾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慾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麼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爲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誌。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爲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爲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爲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麼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爲我活着,我纔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這又讓我想起餘華的《活着》。餘華說:“活着就是爲了活着。”這不是一種行屍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餘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爲什麼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衆,也許爲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餘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爲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餘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

因爲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於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麼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爲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遊,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鍊。

在爲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史鐵生在爲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麼把人徹底擊垮,要麼使人歸於寧靜。史鐵生屬於後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爲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篇六:《命若琴絃》讀後感】

讀史鐵生的《命若琴絃》,眼睜睜地看着一代帶老瞎子引領着一代代小瞎子走向虛空,總有一種沉重的悲傷鬱結心間。絕望的存在不在於生命的短暫與不再性,而在於希望的存在。

老瞎子在行走的過程中是滿懷着希望的。他的希望是“最後能看一眼世界”。這個希望支撐老瞎子行走了七十年。當他意識到“無論如何沒幾年活頭了,失去的已經永遠失去了”仍然認爲“七十年來所受的全部辛苦就爲最後能看一眼世界”,值!這最初的也是最後的希望因其唯一性與持久性註定了絕望到來時候的毀滅性力量。“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然而傳道者並未告訴老瞎子這一點。當他彈斷一千根琴絃最終卻只換得一紙空白的時候,他才發現了虛空。

當他於絕望中回首過去的日子時,他領悟到重要的是從繃緊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然而這個領悟並不能消解他的絕望。他試着振作起來卻總是擺脫不掉那張無字的白紙。史鐵生相信“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而你若永遠走向它,你便隨時都在它的光照之中。”老瞎子發現天堂根本就是一個虛設,他還有沒有能力假想它的光照呢?

到老瞎子想到小瞎子還在等他回去的時候,他認識到:目的雖空,必須設置。“如果不是在絕望的同時力圖消除絕望感,在痛苦的同時祈求抹去痛苦的創痕,生命就沒有出路。”所以老瞎子把師傅給自己提出的彈斷一千根琴絃的要求爲徒弟增加到一千二百根,既給他一個目的也延長他到達目的(也即發現虛空)的時間。這樣,徒弟便能在走向“天堂”的途中感受到它的光照。

再說小瞎子,小瞎子一直以來並沒有體會到瞎子的苦惱。而一旦因蘭秀兒的出嫁而重新審視自己的缺陷時,他便產生了強烈的看看這個世界的渴望。無疑,他自此開始重複老瞎子的命運。

其實,老瞎子一生都生活在被欺騙狀態。當他醒悟到自己被騙後,陷入絕望,又於絕望中體察到騙者(師傅)的良苦用心,繼而把自己變成一個騙子,去欺騙自己的徒弟。這是一個循環,可以想見,無數代瞎子都生活在這個循環當中。

命若琴絃,琴絃若路,是路就有指向,即使指向虛無,也是指向。要知道這指向是虛無,必得走一遭才知道。等到知道的時候就會陷入絕望。可絕望就絕望吧,反正已經走過來了。且在此過程中,你是被希望支撐着的。即使癱倒在最後的覺醒中,你的生命也差不多該盡了。一代代瞎子在路上(也即在被欺騙的狀態中)可能都是“盲目樂觀”的。人生的苦難太多,若要一生生活在絕望之中,還不如“盲目樂觀”一點好。這是老瞎子的觀點。

這也是史鐵生的觀點。“目的皆是虛空,人生只有一個實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惟有實現精神的步步昇華,纔是意義之所在。”“目的雖空但必須設置,否則過程將通向何方呢?”所以他創造了老瞎子用來拯救小瞎子,創造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用來拯救我們。即通過一代代老瞎子給一代代小瞎子設置目的,告訴讀者你得有一個目的。

我始終在想這種賦予他人以虛妄的希望到底應不應該。就好象你吃了李子後發現它很酸,你是隱瞞它的酸,讓別人通過親自嘗試而自己得出酸的結論,還是開始就告訴他說李子是酸的,又因爲他不得不去吃它而使他親自體驗它的酸以前就準備承受它的酸呢?魯迅說:“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可能魯迅和老瞎子都認爲後來者沒有足夠的勇氣與力量來承擔虛無,所以魯迅就想到不要驚醒他們,而老瞎子就給小瞎子一個希望。其實魯迅也充當過老瞎子的角色。魯迅的許多文字裏都充滿了絕望與虛無感,然而他仍然在夏瑜的墳上憑空添上個花環,也不說單四嫂子根本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而故鄉的深藍的天空裏仍然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

他們無不在自己絕望的時候賦予他人以希望,即使知道這希望其實是無用且無望的,就像諸神賦予西西弗斯的那樣。不同的是,前者是爲了拯救,後者是爲了懲罰。

小瞎子覺悟到希望是虛妄的時候,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所以絕望也將隨之而逝。但是西西弗斯不同,第一次把石頭推到山頂,看到它滾落山下時候的西西弗斯是最絕望的,因爲他明白了自己的命運然而又未走到生命的盡頭,於是他不得不重來一次、兩次……N次,直至死亡。所以他比小瞎子痛苦,因爲明知是無用而無望的勞動卻不得不爲之。

然而加謬說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其實西西弗斯可能有兩種結局:要麼因絕望和痛苦過於強大,把石頭推上山頂後就站在它下面,被滾落下來的它砸死;要麼就對此習以爲常,且終於把它化作是自己的生命全部,屢屢推它上山,看它滾下,就是自己在渡過生命。而後一種情況又有兩種可能:一是變得麻木,一是以此爲樂。加謬所謂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就是後一種情況:攀登山頂的奮鬥本身足以充實一顆心。這句話也適應於一代代覺悟了的老瞎子的心境,所以他們無有不擔當了絕望,反抗着絕望。

作爲讀者,我們不是文中的當事人,而是觀衆。當小瞎子處於被欺騙狀態時,我們是清醒的。所以作家其實是把讀者變成了第一次看到石頭從山頂上落下而不得不第二次把它推上去且明知道它會再落下來的西西弗斯。至於做麻木的西西弗斯,還是做快樂的西西弗斯,則由我們自己選擇。而當我們作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就得爲此承擔責任。

【篇七:命若琴絃讀後感】

總是開着25瓦的小檯燈,在深沉的夜幕中完成作業。早上醒來,雖是短髮卻依然纏繞成死結,從夢境中爬出來的身體如同走出泳池,在一瞬間感覺到史無前例的地心引力,身體沉重。每一天穿過同樣的馬路,眼前交錯着掛滿晾乾的曬洗衣服,橢圓小巧的報刊亭,公交車頂着不同的數字,他們的軌跡在城市交錯出繁複的劃痕。

這是我生活的世界,忙忙碌碌,卻不知道爲誰而活着。直到某一天,我翻開史鐵生散文集,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那一篇小說《命若琴絃》,曾經讀了很多遍,這次卻獲得了新的感受,突然感覺到爲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說:“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兩個一老一少的瞎子,每人拿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說書爲生。老瞎子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彈斷一千根琴絃,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好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這美好的世界。而小瞎子則希望能與自己心愛的姑娘在一起。

二人抱着美好的夢想,揣着美好的嚮往,直到老瞎子彈斷了那一千根弦。可那所謂的藥方只是一張白紙!瞬間,一切都破滅了,一切美好的嚮往都消失不見了。而小瞎子也因爲心愛的姑娘遠嫁他方而心疼不已。爲了讓渴望光明的小瞎子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氣。老瞎子把師傅的空白的藥方封進了小瞎子琴的琴槽裏,就如當年師傅告訴老瞎子一樣,老瞎子讓小瞎子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再取出藥方治好自己的眼睛。這善意的謊言,這虛假的目標,這渴望光明的動力,給予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生活的勇氣。

800-1000-1200根斷絃支撐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希望,支撐着他們的夢想,正因爲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史鐵生爲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爲實現,等於破滅。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爲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現在的我們,更需要這樣一張白紙,更需要這樣一種追求,需要這些來給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努力去拼搏,拉直自己心中的那根弦,才能更穩健地奔向遠方。

現在我才知道了自己要爲誰而活着。因爲父母,我必須活下去;因爲朋友,我能夠活下去;因爲那些未曾謀面的芸芸衆生,證明我活下去;因爲自己,我要以堅強的姿態活下去。

一根琴絃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掩卷沉思,這樣一句話已銘記在心:“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篇八:《命若琴絃》讀後感】

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裏來,也無所謂到哪裏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爲生。

那懷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爲師傅留下的那張在琴裏的藥方,爲了能夠看一眼這個明亮的世界,他堅忍地漂泊了一生,雖然中間有過迷茫,琴聲煩躁不安,像是年年曠野裏的風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歸的腳步聲。但是,他仍然堅持着彈斷了一千根琴絃,但是,最後,他發現,這張藥方是張白紙的時候,終於懂了什麼是命,爲什麼師傅說“咱們的命就在這琴絃上”。老瞎子的心絃斷了,他不想再動彈,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乾淨,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弦,再難彈出賞心悅目的曲子。他的心絃斷了,身體裏的一切都在熄滅。

而小瞎子,心愛的姑娘嫁人,愛情的火焰也瞬間熄滅。他的心裏也痛不欲生,爲情所傷,問老瞎子:“幹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爲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於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不能改變,也沒法改變,身理上的缺陷爲他們帶來多少不便,甚至愛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樣。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標,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動力。當全世界都誤會你的時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對這個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臉,對自己說聲,堅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豐富多彩,一定要強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給自己一個可以一直堅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個人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這樣的人活着有何意義?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絃繃緊,因爲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把他那五十年來繃得緊緊的心絃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着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沒有意義的。當他穿梭於大山爲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裏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噹噹纔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爲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麼,得到了什麼,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知道你們能爲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麼,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彈好了就夠了”……

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麼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它,怎麼使你的不幸在心絃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裏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着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聽過這樣一句話,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麼,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

小說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爲生。”和小說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後照應,使小說瀰漫着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接受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裏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人生,真是一幕大戲,曲曲流傳,唱的不過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鬥,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誰比誰更執着?誰比誰更不開悟?不過是有些人勇於承擔,有些人善於逃避。承擔,總有承擔的原因,逃避,總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樣,人總要給自己目標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也就夠了……

【篇九:命若琴絃讀後感】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要做的又是什麼。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意義,是荒誕離奇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賦予生命意義。

如《命若琴絃》中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隻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絃,滿是他對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曬,因爲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絃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瞎子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瞎子爲之生爲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後的發現,才讓老瞎子絕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瞎子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瞎子說,是他記錯了,只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纔可以去抓藥,那時,纔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應該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對愛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爲什麼我們是瞎子,因爲我們是瞎子。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瞎子一般,爲我的生命賦予一個意義。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理想中的樣子。一把三絃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着聯繫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助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爲生命賦予的意義吧。

但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應該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應該恐懼或害怕,但是我們應該讓死亡有意義,老瞎子於悲痛中傳遞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纔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意義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老瞎子的價值在於那彈斷的琴絃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着自己,你彈斷了多少琴絃,何時纔夠一千根。

命若琴絃,易斷,但是卻有韌性。

願生如春花直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篇十:《命若琴絃》讀後感】

讀了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絃》,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着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說書賣唱,三絃琴上的琴絃斷了一個又一根。原來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說過:只有彈過的琴絃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信念,彈親賣藝爲生,不知不覺終於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可是誰都說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來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爲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爲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爲什麼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說:“要想復明,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琴絃,然後用藥纔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一定好好彈下去。”於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

作家對於讀者,呈現於文字背後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於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對於身殘的史鐵生,開始並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爲它爲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爲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爲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爲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爲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爲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命若琴絃》讓人更加知道爲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麼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着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絃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後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絃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託在脆弱的琴絃上,這不是一個玩笑!琴絃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

作者爲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爲實現,等於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麼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爲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爲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爲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着生存的意義。”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爲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他說“只是因爲我活着,我纔不得不寫作。”

因爲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爲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後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說史鐵生在爲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後,又在爲別人尋找活着的理由。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並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爲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麼辦?作文

【篇十一:《命若琴絃》讀後感】

寒假看了看史鐵生的書,感覺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拙筆之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思考。

“文學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體現”史鐵生如是說。他賜予了文字宗教的神聖。“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是史鐵生對自己的評價,年輕小夥正是生龍活虎的二十出頭卻雙腿癱瘓,他經歷了多少生與死的掙扎,受過多少命運不公的折磨,扛過多少從惡夢中入睡從美夢中驚醒的夜晚?他的文學讓人感覺不到身爲殘疾人的頹廢和萎靡,相反,他對宿命和理想的思考對生死的深思,以及帶有北京口語貼切的語言幫我撥開眼前的烏雲,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命若琴絃》講述的是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帶着三絃琴,說書爲生。小瞎子年輕好奇,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愛情都充滿了憧憬。但他是個瞎子,註定和正常的男子不一樣。師父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裏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當小瞎子聽出師父的心緒好時,就問:“什麼事綠色的長乙(椅)?”“那曲折的油狼(遊廊)呢?”“你就愛瞎聽那些玩意兒,聽那些玩意兒有什麼用?天底下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麼關係?”(注:小瞎子有個收音機,那些東西都是從收音機裏聽到的)老瞎子往小瞎子頭上澆涼水。老瞎子天天想的就是彈三絃琴,因爲他的師父小瞎子的師爺曾經告訴他:我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絃上,我給你留有一張藥方,你得彈斷一千根琴絃才能去抓那副藥,吃了藥你就能看見東西了。老瞎子當然相信師父的話,能看到東西是多誘人的一個目標,於是老瞎子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啊。捱了多少回曬,捱了多少回凍,心裏受了多少委屈。這一切的過程就是爲了達到心中的那個目標,看一看這個世界!一老一小到野羊坳說書,小瞎子巴不得早來這裏,因爲這裏有個小妮子名叫蘭秀兒,兩人正值情竇初開,在一起聽電匣子(收音機),談天說地,都想成爲唯一的彼此。但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聽我一句話,保準對你沒壞處。離那妮子遠點兒。”“蘭秀兒不壞”“我知道她不壞,可你離她遠點兒好。早年你師爺這麼跟我說,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預言家,只是他經歷過,最後的分離和心痛讓他生出保護小瞎子的心。終於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帶上藥方啓程拿藥了。可是那張載有老瞎子一生夢想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黑字,老瞎子蹣蹣跚跚來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蘭秀兒嫁到山外頭去的那天。

難道這就是命運的輪迴?當小瞎子問老瞎子爲啥沒拿到藥,老瞎子說:“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我沒彈夠,記成了一千。”說到這,估計老瞎子明白師爺對他師父的話:“記住,得彈一千根,我沒彈夠,記成了八百。”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故事就是這樣的,瞎子的命記在琴絃上,奔波一輩子,雖沒得到夢想中的藥方,雖辛辛苦苦說了一輩子書只是驗證了一個謊言,但倘若沒有這個謊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東刀西槍、關羽張飛那些動人心絃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嗎?能充實的度過每個物質缺乏的白天黑夜嗎?能身體強健勁頭十足的四處奔走嗎?恐怕失去了拉緊的琴絃,他的生命將不堪一擊。也許每天只是抱怨哀嘆自己是個瞎子,還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沒有意義。雖是個謊言,但瞎子過出了不是謊言的人生。夢想對於自己來說,成真了就是夢想,否則就是個謊言,是個神話。但從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們在夢想的征途上得相信夢想絕不會是謊言,只要拉緊琴絃,不停的彈奏下去,最後即使夢想未成真,他的過程也是值得掌聲的讚美,呼聲的襯托的。

人生在世,黃髮垂髫,都得經歷坎坎坷坷的歲月,都得完成心中的生命意義,都得拉緊命運的琴絃。眼前或許是彈斷一千根琴絃,或許是閱覽一千本名著,或許是建造一千座大樓,或許是醫治一千位病人……就在彈斷琴絃、翻閱紙張、添磚弄瓦、聽診問切當中,日子過去了,歲月捎帶着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給予我們千姿百態的人生閱歷……

我們不必把命綁在琴絃上,但我們得把命記在目標的弦上。

工程班每個人都彈響一曲生命的讚歌,將會交融成最雄壯最秀麗的交響曲!

【篇十二:《命若琴絃》讀後感】

意志倒下的時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將《命若琴絃》閱讀完後,不知爲什麼腦海中浮光掠影出這樣一句話,細細斟酌品味後才發現,即使生命不在屹立,但心中那份對目標的追求,對夢想的渴望,對生活的希望,在腥風血雨中,在烈日嚴寒下勇往直前,像太陽永紅的光芒灑向蒼茫大地。

“無所謂從哪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個人帶一把三絃琴,說書爲生”

我從哪裏來?要到哪兒去?我沒有三絃琴,我不會說書,只是個孤獨的小丑,帶着命運的枷鎖遊蕩在荒野,看夕陽西垂,待眼淚復甦。陽光明媚,暗夜未央,當我在另一處醒來時,會不會不是在別人的故事裏流着自己的眼淚,會不會是一個擁有三絃琴,說書爲生的夢想者?

“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着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那個我們勾畫着的神祕烏托邦,一直誘惑着我們填充空白未來,或形形色色,或黑白交錯,或漆黑一片…小瞎子的世界是那麼的乾淨,那麼的亮麗,那麼的單純,那麼的簡單,讓我心馳神往,在他的世界流連忘返,在每人不同世界的相同世界裏一切都變得不同,天空不再蔚藍,大地不再綻緑,甚至在花兒也不在芬芳,是人心變冷了,感情變假了,甚至連生活也變虛了。我忘了,烏托邦是虛設的,但因爲這虛無縹緲的存在才讓我們爲之奮鬥,去演繹那樣一個和諧而又溫暖的幸福國度。我只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又斷了一根,又斷了一根,還剩下幾根,只剩下最後幾根了。一輩子的願望。

老瞎子盼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五十年中翻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里路,受了多少病痛糾纏,忍了多少黑暗的折磨…最終老瞎子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絕望,讓我深深的嵌入命運的轉輪中,看老瞎子一輩子的願望在一瞬間支離破碎,灰飛煙滅。崩潰的邊緣,他依然堅強起來,撐起小瞎子的希望,小瞎子的未來…而我能否把五十年當成四百天使用?我沒有失明,沒有病害,也沒有殘疾,我相信四百天後的轉折,在孜孜不倦的教誨中,在學無止境的生活中,但或許,是一場在劫難逃的洗禮,有遺憾,有絕望,又有重生,再豎希望的燈火,照亮我的未來,我的世界,我前行的路。我想我可以把生命的手電筒一點一點的縮小,然後將願望慢慢慢慢的放大。

瞎子說: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輩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沒都是值得的。

這讓我想起自背起沉重書包瞬間註定的命運,幼兒園2年,小學5年,初中4年,高中3年,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多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威威,只爲高考那三天,七十二個小時,2592分鐘,93312秒,然後或飛黃騰達或窮困潦倒,值得嗎?值得,爲了目標而不懈追求,值得,爲了夢想而怎樣都是值得的,每一個人所做的,都是值得的…

看窗外碧空如洗,一望無際,太陽重到西邊,折射出遠處高樓單薄的剪影,也折射出我難以拾起的散落心情。小瞎子說:幹嗎咱們是瞎子。老瞎子說:就因爲我們是瞎子!突然,潸然淚下。城市頹敗的霓虹燈映在我灰色的瞳仁裏,變得更加模糊。原來生命從來就只是線段,長短不一,差參不齊;生命從來就是一樹花朵,高下不一,千姿百態;生命從來就只是月亮,有晴有陰,或盈或缺。爲什麼,爲什麼小瞎子看不見?爲什麼要有殘缺?爲什麼要有永遠無法逆轉的命運?爲什麼要將那些用盡生命去爭取一份小小幸福的人扼殺?或許,正因爲殘缺纔有了生命的完美與悲壯!

我動搖了,我堅信的目標,我信仰的夢想,倘若沒有實現,我要那些鏗鏘有力的過程做什麼?僅僅品嚐那份經歷的歡樂與充實?僅僅體及那份艱辛的痛苦與快樂?我動搖的不知所措,但我又紋絲不動的堅定!那小小的遺憾怎急漫漫長夜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而我想,老瞎子最終實現了他的願望,因爲他看到了現實,殘酷的現實,他們的命在琴絃上,永遠不是對光明的奢望。

心絃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這中間緊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體及人生真諦,彈奏我的心絃,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