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

本文已影響 1.25W人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高爾基《母親》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1

這幾日,讀了高爾基的《母親》,感受頗深。讀書之前,一直以爲這是一本完全讚美母親的書,可讀過之後才發現這裏除了讚美母親這一主題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從思想上傳遞着一種力量。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於工人解放事業的光明大道。

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廠裏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羣衆對他滿懷敬慕。在革命鬥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羣衆,教育羣衆,和羣衆一起成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羣衆進行的鬥爭,巴維爾在羣衆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極領導這場鬥爭。但因當時羣衆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鬥爭的經驗,鬥爭失敗了,巴維爾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鍊,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漸掌握了鬥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後他重視做發動羣衆的工作。爲了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鬥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鬥爭,五一集會時,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羣衆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樣”。

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羣衆時,巴維爾堅定勇敢,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爾因領導五一集會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爲戰場,同敵人展開鬥爭。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爲有 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人。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的啓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 事件以後,母親爲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集會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 。

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裏,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着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鬥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着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羣衆。在被捕時,她莊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母親》正是從一個柔弱、溫順、憂鬱的傳統工人區婦女變成了一個有着深刻見地、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的殘酷毒打向羣衆宣傳革命真理;她和青年們一起帶頭叫囂集會,高高舉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幟,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兒子被捕、骨肉離別的.痛苦,在一個個革命者接連入獄後仍堅持着實現自己的宿願……

這部小說讀過之後使人熱血沸騰,特別是母親這個人物的思想轉變,由膽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熱愛生活、傳播真理的革命先驅。書中沒有正面描寫母親的形象,也沒有渲染母親的愛,甚至一“愛”字都未提到,但它卻無處不洋溢着母親對巴維爾的愛。從母親對巴維爾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後的提心吊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爲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年邁而執著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爲真理而奮鬥的無產革命者的愛,這裏的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一種無以言表的愛。

一個平凡的母親,她不必很有才華,不必很有財富,不必長得很美,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母親的懷抱裏快樂的成長,最美麗的風景就是母親的微笑,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媽媽的臂。

讀了這本書,也使我們更加相信真理是不會倒下的,各個國家在不同時期都不乏爲追求真理人,爲他們祖國獻身的人。他們不會被國人忘記,他們不會被歷史忘記……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2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寒假期間,媽媽又給我買了很多書,有勵志故事、人物傳記、歷史名著等。今天我讀了一本高爾基的《母親》,看完後非常喜歡,並深有感觸。

《母親》這本書描寫的是封建時代,人們被繁重的勞動壓迫,被權力所利用。年輕人渾渾噩噩,在烏煙瘴氣的酒吧,灌着烈酒唱着放肆的小曲,打架鬥毆,這是多麼頹廢啊!剛失去父親的巴維爾非常氣憤,他要讓真理和自由回到大家身邊,他不想讓人們這樣墮落下去!巴維爾的革命爆發了,一個個革命朋友在他的號召下向巴維爾靠攏,巴維爾的母親也被革命氣息所感染,滿滿覺醒,站到了革命鬥爭的最前列,她和兒子一起並肩作戰,併爲了巴維爾革命成功,她可以舉起那被斬斷的黨旗,母親的偉大光輝使她不顧一切的唱着革命葬禮進行曲……

書以《母親》爲題,正是讚美了母親的偉大,在巴維爾入獄後,是她接着革命,用她堅定而又弱小的聲音說:“相信真理吧,勞動人民萬歲!”真本書沒有直接歌頌母愛,但是通過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的支持,到最後自己也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愛已經上升到了對無產階級革命者、對真理的愛,獻出了自己全部的愛!

這本書的結局是悲慘的,革命沒有結果,母親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結果一定是母親的聲音、人民的吶喊;一定是巴維爾與革命者的胸膛;是全世界追求真理與自由的革命者高唱革命葬禮進行曲。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一個深刻的領悟:如果人生沒有自由,那就失去了飛翔的權力,人生如果沒有對真理的追求,就失去了飛翔的動力。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3

這是生活在郊外的工人區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也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偉大的“革命者”。

“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撲滅的!”“復活了的心是不會凍死的!”“用血是沖洗不掉理性的!”“這種生活每天折磨你們的心,吸乾你們的心靈。”這些是她在人間的最後幾句話,這些話蘊涵了多少的辛酸苦辣與憤怒啊!着氣勢是無法可阻擋的,連血海的澎湃洶涌都不能把它撲滅,可見着的的確確是真理,是不可磨滅的真理。

“不幸的人們……”這是她的最後一句話,然而“回答她的是悲動的哭聲――不知是誰發出來。”

誰發出來的?是有良心的人發出來的;是復活了的心發出來的;是着“革命真理”啓發人們的心靈所產生的共同語言、效應;是對光明的渴求者所發出來的;是……說到底是對愛的一種傾訴、發泄與宣揚。

作者運用簡短的幾句話就把作品的高潮與結局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想作者高爾基是經過嚴密地考慮的,不過,我想這也是必然的,這完全符合高爾基的寫作風格。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行動勝於九打宣言。這位母親由她的行動--死,來證明她的真理——革命是正確的。

在生活中,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要矢志不逾地堅信信念。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4

作品簡介:長篇小說《母親》,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作品。於1906年在美國寫成的。小說取材於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遊行。遊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處衆生流放。高爾基在遊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遊行以後,他和繼續兒子事業的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母親》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蹟爲基礎寫成。

《母親》標誌着作家思想和藝術上的成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開闢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讀高爾基《母親》有感5

巴威爾·符拉索夫是工人區中鉗工的兒子。他偷偷地學習——因爲這是工人所不能擁有的權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讀書、討論問題、辦報、散發傳單,幹起革命事業。母親起先擔憂自己的兒子,慢慢的,她喜歡並欽佩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們,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參加了革命工作。隨着革命事業的不斷壯大,沙皇反動政府開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爾爲首的組織卻冒着生命危險宣傳革命思想。工農運動越來越浩大,羣衆的反響越來越強烈,母親的思想覺悟也越來越高,她將整個心靈獻給了屬於人民自己的革命事業。

《母親》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爲自身利益而奮鬥。小說中,巴威爾這一羣青年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壯麗的革命事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爲無數平民的利益到處奔走,演說、散發傳單,用宣傳去喚醒人民,使人民從以沙皇反動政府爲主的壓迫大衆的機構中解脫出來。他們追求真理、熱愛和平,所以他們要奮鬥,要用行動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去捍衛羣衆的利益,去創造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實現無產階級的和平夢想。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真誠的呼籲使無知的工農階級覺醒,他們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了身邊的人。母親正是從一個柔弱、溫順、憂鬱的傳統工人區婦女變成了一個有着深刻見地、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的殘酷毒打向羣衆宣傳革命真理;她和青年們一起帶頭*威遊行,高高舉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幟,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兒子被捕、骨肉離別的痛苦,在一個個革命者接連入獄後仍堅持着實現自己的宿願……當法庭審理這些革命者時,年輕人振奮人心的微笑顯示着革命事業的光榮與革命工作者的頑強,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說宣示着堅定的信念:“……你們使人們無法生活,毀滅他們;社會主義卻要把遭到你們摧殘的世界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偉大整體,而且這一點——一定要實現!”他們的眼睛裏閃爍着正義的光輝。

這部小說使人熱血沸騰,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們的勇敢不屈、正氣凜然,由衷地讚歎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欽佩他們對偉大事業的獻身精神。特別是母親這個人物的思想轉變,由膽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熱愛生活、傳播真理的革命先驅。這壯麗、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諦。

從文學技巧的角度看,《母親》以一個母親的改變爲脈絡描寫振奮人心的革命。這使得小說更貼近讀者,使讀者感受更真實,更深刻。這一做法有着相當大的效果,它使小說情節更緊湊、引人入勝,並使革命顯得更人性化。

記得小說的最後一幕。母親在人羣中呼喊着散發傳單,向人們演說。憲兵撲上去毒打母親。不屈的母親高呼:

“復活的靈魂——是殺不死的!”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輕輕地放下手中的書本,一種意猶未盡的滋味涌上心頭。是啊,每一位母親都有一則動人的故事。雖然,她們愛孩子的方式各異,但她們與孩子血脈相連的慈母之心卻是相同的。她們對子女的關懷,爲子女做出的無私奉獻都是紙筆難以寫盡的,也是文字所無法表達的。

想到這些,我眼前不禁又浮現出女主人公的身影:“她長得很高,黑色的雙眼,帶着哀愁不安的神情,在濃密的黑髮裏已經有了一綹綹的白髮。她整個人都顯得悲哀和柔順……”這位母親既是作品中的人物,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平常人的真實寫照。作者質樸、深摯而簡潔的文筆,向廣大讀者敘述了母親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從安於現狀、支持兒子加入革命,最後自己也參加革命鬥爭的一段不平凡的經歷,並且通過一些關鍵細節的描寫,向人們展現了母親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徵。

“母親”是可憐的。當父親深夜喝醉酒回家摔碟打碗,並用粗魯的方式等待她時,她只能在驚恐之中稍稍壯着膽問一問:“你想把錢都拿出去喝酒嗎?”沒想到卻遭到丈夫的毆打。母親的身體被長年累月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得快要垮掉了。活動時沒有一點聲響,走起路來微微側着身子,好象總擔心撞着什麼東西似的。母親已經十分疲勞了,作爲子女,我們應該爲她做一點事情,使母親能夠快樂一點。但是我們這些做子女的一次又一次令她心灰意冷,還要她來爲我們煩心。我們實在太無情了,太不孝了,我們應該好好孝敬父母呀!

讀完這本書,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我想到母親的一切。同學們,世上每一個母親都知道子女的生日,可又有多少子女知道母親的生日呢?記得我問過母親:“媽媽,什麼時候是您的生日?”她笑了笑告訴我說:“我自己也忘記了。”我由此更深深地感覺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

《母親》寫出了母親在平凡的生活中,蘊藏着母親的寬厚仁慈、深明大義等高貴品質,極有力地塑造出母親的平凡和偉大。

在高爾基、在你、在我的眼中母親都是如此,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永遠是這樣!

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