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望嶽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72W人 

望嶽讀後感範文

望嶽讀後感範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望嶽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望嶽讀後感1

去年十月,我去市東方音樂舞蹈學校報名參加了薩克斯培訓班,直到今天爲止,我都覺得這玩意兒不怎麼難,挺容易上手,可最近,老師教了我一個極有難度的曲子——《野蜂飛舞》,據老師說,這本是大學生吹的,看我學得挺快,提前把這外曲子教給了我,讓在家裏好好練習,準備參加“六·一”學校的聯歡會。

我就想,既然老師對我抱有這麼大的希望,我就不能令他失望,一定要好好地練習,在“六·一”聯歡會上爲爭光,爲自己爭光。我本以爲這曲子挺簡單,打開曲譜一看,我差點沒暈過去,我的媽呀,這曲子整整兩頁密密麻麻的音符,其中很多半音,而且節奏非常快,要求每分鐘吹168拍,與我以前吹的幾首曲子比可真是天壤之別,前面吹的曲子不僅曲子短,而且節奏慢,光是這個,就已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我還在暗暗地爲自己打氣,加油,有壓力纔有動力嘛。話雖這麼說,可已被這首曲子當差一棒打得有些氣餒了。

我在家裏試着吹,卻是吹得一塌糊塗,可以說是沒有那一句不是噪音的。我不是指法跟不上來,就是在“超吹”(即把音吹走了調),連我自己都覺得難聽。我現在的狀態就好比是一把剛鍛造出來的寶劍,氣焰萬丈,勢不可擋,卻突然被另一柄大鐵錘,“咣”地那麼一下子砸成了兩截,變得黯淡無光了。我想,儘管只剩下半柄斷劍,一樣能斬敵殺將呀。我不斷叮囑自己,不要太心急,要記住欲速則不達!我開始一小節一小節地慢慢吹,一句句地攻克,掌握了之後,再開始逐漸加快節奏。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我這樣練了幾天後,指法熟練了,節奏也上去了,一曲吹湊下來,如釋重負,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輕鬆感。

幸喜之餘,我想起杜甫《望嶽》詩中的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頓時,心裏油然升起了一股豪氣,一種站在頂峯,眺望四周此起彼伏的小山巒,那種不可一視的傲氣!是啊,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不能被這些困難攔住,我們要不怕困難向最高處攀登,要像杜甫一樣,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藐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把學習中的困難打敗!們要有勇氣面對困難,去挑戰困難,去征服困難,把困難踩在腳下,向自己的理想去勇敢地拼搏。

  望嶽讀後感2

杜甫,這位名垂千古的詩人,鑄就了一首首千古絕唱。《望嶽》乃他的佳作之一。年少輕狂的他,心中的豪情壯志如潮涌般澎湃,他將自己的雄心氣魄與詩血脈相連,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此舉運用設問,意思是:東嶽泰山怎麼樣啊?它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青未了”表現了山色不盡,實指盛唐時期山色秀麗、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豪情與壯闊。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意思爲: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生動形象地在一次強調了泰山的高大,國力之鼎盛。“割”字形象貼切,神奇地勾畫出兩片天地的晨昏之別,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用字之精妙,巧妙地寫出了盛唐的繁榮光輝湮滅了其他國都的亮點,唐朝成了國中之珍。表達了詩人無比的自豪。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此句運用了誇張與對偶的修辭手法。意思是這樣的.:望見山上層雲疊起,宛如有云氣滌盪我的心胸,使我的心胸激盪,精神振奮,極目而望又把飛鳥歸林的情景盡收眼底。“決眥”寫出了詩人對國家的無比熱愛,這秀麗的景色使他欣喜。表現了詩人登上泰山後心情澎湃無比。

最後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此句就是流傳千古的絕句,意曰:“(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峯,看一看衆山(相形之下)是多麼地渺小”最後一次強調了唐國與其它小國相比起來,真是強大了好幾倍啊!那些小國是如此地微不足道。

本詩通過寫詩人望泰山的所見所想,表達了由望嶽而生登嶽的意願,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雄心氣魄。本詩由望嶽而想登嶽,渴望之情如在眼前,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着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爲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杜甫,不愧是“詩聖”啊!如此絕妙的詩,才配得上他這樣的人呀!

  望嶽讀後感3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裏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爲黃昏與白晝。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着詩人杜甫的心靈,他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望嶽》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嶽》,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爲壓卷,屹然作鎮。”本文由教育城收集整理

而現在我早已解甲歸田來到了島城青島,在青島就經常爬嶗山。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每次爬山,我都會想到杜甫的這句名詩。我想。但凡是登山,不能光在半山腰轉悠,一定要登上頂峯,才能登高遠眺,“一覽衆山小”,要不說無限風光在險峯嘛。當我每次站在了山峯,便有一種山高人爲峯的自豪與豪邁,無限風光踩在腳下的英雄氣概由然而生。

唐代大詩人杜甫三歲時母親便去世了,寄養在洛陽的二姑母家裏。二姑母的和姑夫認真嚴格地教杜甫讀書,使他剛七歲就能做一篇《鳳凰》詩。十四五歲時,二姑父把他介紹給在洛陽很有文名的崔尚和魏啓心,他們經常互相來信談詩論文。當時文壇領袖李邕是著名詩人,有一次他到洛陽,讀了杜甫的詩賦,以爲他是一位已有成就的老詩人。後來李邕與他見了面,看他竟是一個大孩子,不禁大大誇獎了他,鼓勵他努力寫作,精益求精。杜甫並不自滿,繼續刻苦學習,他知道,只有“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他也決心像前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那樣,行萬里路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藝術修養。從二十歲起,他便在現今浙江、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漫遊。

泰山別名岱,是五嶽之首,所以尊稱爲岱宗。膾炙人口的《望嶽》這首詩便是杜甫在山東遊覽泰山時留下的佳作。當年杜甫剛到山下就被泰山雄偉壯闊、神奇秀麗的景色深深吸引,激情萬丈中他寫下了這首生氣勃勃的遙望東嶽泰山《望嶽》詩。詩篇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並表達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表現的是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泰山到底有着怎樣的氣象呢?它橫跨齊魯,青翠的山戀連綿不斷。大自然給予它無限的神奇和靈秀,高聳入雲的山峯使山的南北明暗不同,就像劃分成早晨和黃昏那樣分明。山谷裏涌出層層雲氣滌盪着人的心胸,凝神遠望目送歸林回巢的飛鳥。一定要竭盡全力攀登上最高的頂峯,居高再看,周圍的羣山就都顯得低矮渺小了。既然如此,杜甫於是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登上泰山絕頂。實際上,這也正坦然表示出他的雄心壯志,即敢於意氣風發去攀登詩壇絕頂。

後來,這首詩被後人豁然刻在碑石上立在泰山山麓,它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不斷勇攀心目中的高峯。今後,我們還要不斷攀登人生的高峯,讓我們以杜甫的這首詩自勉,齊魯到今青未了,奮勇登高望遠領略風光無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