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莫言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2.14W人 

莫言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莫言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莫言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莫言書籍讀後感1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爲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地,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着衆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着衆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裏。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

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當然,我沒有資格強迫你們讀我的書。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對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裏,更是如此。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

上世紀60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裏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爲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着大眼看着我們,眼睛裏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爲。爲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

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衆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爲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爲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爲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爲此深感內疚。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

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爲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衆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

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捲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衆人便將他擡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莫言書籍讀後感2

花了老長時間看完了寂寞“蛙”。又花了N時間寫。這本書值得一閱。

和許多人一樣接觸莫言的作品是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是諾貝爾的巨大光環將我的目光匯聚到了莫言身上。那時的我對諾獎懷着一份神祕對莫言懷着一份好奇。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僞文學愛好者,對文學方面的新聞關注的太少。莫言的《蛙》很早就獲得了茅盾文學獎,而這些卻是我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知道的。

諾獎評委對莫言作品的評價是帶有濃重的魔幻色彩。我懷着這份對魔幻色彩的好奇對莫言的好奇同時也是對神祕的高密東北鄉的好奇讀完《蛙》。這是一本凝聚莫言十幾年心血的作品。小說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姑姑的原型。許多讀者讀完後都說姑姑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疼恨年輕時候姑姑的冷漠固執,爲了自己負責範圍內的計劃生育零超生記錄硬生生拉着懷孕七個月的婦女去引產。他們說姑姑那時已經到了一種病態的心理沒有一絲的同情心。他們也爲晚年時的姑姑感到同情,一個風燭殘年精神已經不正常的老人,滿頭銀髮,艱難的挪動着臃腫的身軀爲自己前半生犯下的罪孽去贖罪的老女人。作爲一個女人她一生沒有孩子,她恐懼着。粘在手上的血,是不是永遠也洗不淨?被罪感糾纏的靈魂,是不是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我跟許多讀者一樣也對莫言刻畫的姑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在合上《蛙》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裏浮現的不僅僅是姑姑爲計劃生育走街串巷,無數的蛙將她包圍和她顫顫抖抖擺放泥人的情景。我腦子裏浮現更多是陳鼻。這是一個悲慘的人物。

陳鼻是萬小跑的小學同學也是神祕的高密東北鄉人,由於母親是外國人陳鼻身上也有幾分外國血統。他鼻子高大所以起名就叫陳鼻。年輕的時候陳鼻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可以一人獨闖廣州販手錶回老家賣那時候手邊是奢侈品的只有那些追求時髦的年輕人戴手錶,就想今天那些追求非主流的年輕人在臉上來個紋身一樣。他可以一人獨闖哈爾濱批發香菸回老家賣。當時的陳鼻是村中少有的萬元戶。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叫王膽身高不到一米讓人覺得是侏儒症患者。

妻子主管銷售他批發回來的香菸,在當時賣香菸不是今天隨便在街頭小店就可以,那時王膽在脖子上掛着一個自制的小木頭箱子可以上下合上裏面用鐵絲一層層的夾着香菸那形象就是我們在《上海灘》中看到的街頭賣煙者,當時陳鼻有了自己的女兒,可在那個“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爲大”思想嚴重糜爛心靈的年代,陳鼻也是一樣每天都想着要有個兒子。但是不巧的是他長在的計劃生育的嚴打時期。姑姑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在她負責的範圍內還沒有一例違反計劃生育的案列。陳鼻想盡辦法做夢都在想着自己抱上兒子的日子。不久王膽就偷偷的懷孕了,這件事沒有瞞過姑姑,也觸怒了這位計劃生育負責人。可那時萬小跑的妻子由於想兒子,在生了一個女兒後也偷偷懷上孩子。萬小跑是姑姑的侄子,姑姑怕讓人家在背後戳脊梁骨將所有的心思放到了萬小跑身上。在處理了自己侄媳婦的事情的時候王膽已經懷孕七個多月了。他們知道到了姑姑處理他們的時候了就想法讓王膽藏了起來想躲到孩子出生。那時全村上下都在搜捕王膽。

到了東北鄉水蜜桃成熟的時候,那年東北鄉水蜜桃大豐收。連天的雨澆在農民心頭卻怎麼也喜悅不起來。連天大雨河水暴漲沒有批發商,即使有收購的車也開不進村。面對散發着股股腐爛味的水蜜桃,每一個農民心頭都是在不斷的絞痛着。這一筐筐的蜜桃都是農民的心血縣政府人員想盡辦法不能讓最不想見到的事發生,他們聯繫了批發商來批發村裏的水蜜桃,不過所有村民要將桃子運輸到河對岸的村莊價格也是去年的一半。就是這樣的一個消息對於那時的村民無疑就是雪中送炭。瞬時間河面上熱鬧了起來,有自家的船,有竹筏,有臨時用充滿氣的輪胎自制成的運輸工具。叫聲,喊聲壓過了雨聲。河道里瀰漫着桃香和暗暗血腥。陳鼻就是利用這個時間想將自己的妻子王膽運出村,他們將王膽裝在了盛桃子的框子中。拼了命的撐着竹筏,可再精靈的耗子也躲不過貓。姑姑帶着計劃生育的隊伍從後面緊追了上來。其間開始了激烈的爭鬥。

王膽懷孕快八個月了在這種環境下不知是碰撞還是驚嚇,姑姑看到了從她腿腳上留下的血。經歷了侄媳婦引產大出血的死亡後姑姑害怕了,作爲一個婦產科醫生他知道王膽要早產了。她踏上了陳鼻的筏子去給王膽接生,雨依舊下着,好似更大了。陳鼻筏子邊的水被血染紅了。一陣陣血腥味肆意開來,在雨點捶打的河面上濺起串串血珠,孩子生下來了是個女孩王膽沒有活下來。陳鼻心中對兒子的期望撕裂了,臉上的肉緊繃着,眼神裏帶着遺憾。王膽死了也讓他的神經開始不正常。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個多月裏,陳鼻沒有關心過這個王膽用生命換來的女兒。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是姑姑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照顧着這個孩子。陳鼻開始酗酒,不停地到計劃生育辦公室鬧事。當時的陳鼻沉浸在傷痛和失望之中,我開始有點同情他,同情他生活的年代。我希望傷痛過後他能振作起來,我想陳鼻最後應該會振作起來再找一個老婆,而且用自己的頭腦成爲一個大老闆過着幸福的生活。懷着對陳鼻結果的期待繼續讀着。可是下面的事最終將陳鼻推上了崩潰,也擊碎了我對陳鼻對那時社會的美好的想法。

十七八年後陳鼻的兩個女兒長大了,由於陳鼻的外國血統兩個女兒很漂亮,成了人見人誇的對象。陳鼻慢慢好了起來。姐妹一起去了南方的.一家服裝廠打工,陳鼻沒有再找老婆,在他心裏兩個女兒撐起了他對生活的那份熱情,他會以他的兩個女兒爲榮,兩個女兒是他最後的精神支柱。

就是在那一年陳鼻沒有躲過一場劫難,從此在沒有振作起來。兩個漂亮的女兒工作的那家服裝廠起了大火燒死五人,傷了兩人。陳鼻的大女兒燒死了,小女兒搶救過來了卻再也不是那個花季少女嚴重的毀容。莫言沒有寫接下來幾年陳鼻是怎麼度過的我能想象一個本來神經就有點不太正常的父親在聽到這噩耗時會是什麼場景,他會哭,會慘叫,會酗酒,會崩潰,會有流不盡的眼淚。

等到陳鼻再一次在小說中出現的時候是萬小跑去一家飯館吃飯的時候那家飯館叫“唐吉可德”飯館。現在的他頭頂光禿,腦後長髮披散,幾乎是塞萬提斯的髮型。他臉型乾瘦,兩腮乾癟,那個鼻子更加突出的大。他衣着古怪,非袍非褂脖子下圍着一圈白色的泡泡紗之類的織物,佩戴者一把生了鏽的長劍,旁邊有一條又瘦又髒的狗。他在“唐吉可德”飯館裏扮演唐吉可德?他已經沒有了生活的激情,對眼前的這一切已經麻木,心中已經空了不在有年輕時的豪情壯志。這讓我想起了《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這個有理想追求的青年奮鬥半生最後看到他的時候他會在別人葬禮上給人家抗紙人撒紙錢。顴骨突出,雙眼凹陷,弱不禁風。他們都是時代社會的見證嗎?

陳鼻出了車禍,目擊者稱他是自己向疾馳而來的警車衝上去的。他瘋了嗎?他真的吧自己當成了唐吉可德了嗎?他在爲正義驅打面前的怪物——警車嗎?在後來的醫院搶救中陳鼻對來看他的同學萬小跑,李手說了句“你們爲什麼要救我,否則現在我已經死了”。他沒有瘋他失望了,他對這個原來充滿激情的社會失去了信心,他不在抱有一絲的懷念和眷戀,他忘記了自己的小女兒還活在世上。或許死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解脫。在他眼裏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是血的顏色,周圍一切都陰森森的。他時刻都聽到王膽在下面叫他的聲音。

陳鼻殘廢了,陳鼻瘋了。集市頭上那不足一平米的地方成了他生活的場所。每天他都會放在面前一隻碗在那乞討,蓬頭垢面,身邊有一隻斑點流浪狗,他已經成了一個十足的乞丐,成了被人漠視被社會遺忘的人。看到這我心中有種奇妙的酸楚在撥動着那根親情感情的弦。看到感人的場面我很容易感動的落下淚水。你可以想到原本幸福的一個家庭最後死的死,毀容的毀容,瘋的瘋,沒有一個完好的在這個社會上。我在腦海中想像出陳鼻最後的生活場景,我真的很爲他同情,我想現實中我見到他我會低頭向他的碗中放上錢。後來萬小跑見到陳鼻將身上唯一的一百元放到了陳鼻碗中,就在萬小跑走出一段距離回頭看看陳鼻時卻看到一個孩子將碗中那一百元搶走了手法很熟練撒腿跑了。看得出來這孩子經常這樣從陳鼻碗中搶他乞討來的可憐錢。萬小跑恨這孩子,咬牙切齒。我看完後也恨他,我恨不得立刻給他兩個耳光。無盡憤怒的同時是對陳鼻無盡的同情。

陳鼻這個年輕的時候英俊瀟灑有着美好家庭和美好未來憧憬的人,我腦子裏不止一次的出現他的一生,他的小女兒還活着,在這個社會上活着,每天臉上都纏着黑紗活着。他還活着,一年四季穿着那件紅色棉襖活着。

讀完《蛙》我沒有收穫跟那些書評人說的結果,也許是自己的欣賞水平膚淺的原因我只能看到表面上的故事。我更不敢對那時的社會進行自己的評價,我也沒有資格進行評價。讓我記憶深刻的是莫言的故事,我記住了姑姑,我記住了那爲愛癡狂的秦河跟王肝,我更記住了賺足了我同情的陳鼻一家。

  莫言書籍讀後感3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這個題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只是一個題目就已經足夠吸引讀者,贏過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讀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並不是一開始我認爲的只是爲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樣一說,會顯示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小說中描寫了做了50多年婦產科工作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新中國60年間農村生育率的起伏,並描述了中國控制人口急劇增長和實現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艱苦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本小說的意圖是讚揚還是批評,還是在醞釀更深刻的東西。在這裏,我只是想談談看完小說後的感受。

我過去認爲計劃生育是一項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國人口衆多,造成了資源匱乏、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我是獨生子女,我的親戚朋友也是獨生子女,偶爾也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裏觀念落後。

我一直認爲計劃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實現的事情。我怎麼能想到執行這項政策會如此困難呢?在小說中,在落後中國的一個落後鄉村,“姑姑”爲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親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兒,間接地摧毀了許多婦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我不殺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書籍讀後感4

偶然讀到莫言的《蛙》,無意間從一處看到它,忽然驚起,這算是一本殘酷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吧,現實的幾近魔幻主義,讀罷積鬱的滿是沉重。就像莫言曾經說過的那樣:“偉大的長篇小說,沒有必要像寵物一樣遍地打滾贏得那些準貴族的歡心,也沒有必要像鬃狗一樣歡羣吠叫。它應該是鯨魚,孤獨地遨遊着,響亮而沉重地呼吸”。

書名的《蛙》,起的很有意思,蛙、娃、媧,音近而字不同,一語三關,將本文的主旨闡釋殆盡。首先,蛙是本文故事的主線,以牛蛙生意爲外在幌子,而實則做起了代生的買賣,而文中讓“我”姑姑覺醒的,也是雨後田野中讓她感到猙獰的蛙聲。娃,是指孩子,這是本文的核心,一切的緣起與結束都是孩子,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初期的幾年間,百姓對其存在嚴重的抗拒心理,狹義傳統觀念上的傳宗接代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有着根本的衝突,人們爲了躲避姑姑的落實政策而用盡各種方式,甚至爲此付出了生命。同時,孩子也是一些道德淪喪、金錢至上人們的賺錢工具,讓陷入其中的人們從倫理上以及其他方面都受到煎熬。另外,媧是指文中的這些具有母性的,或者表面上母性過剩的女性形象。母性本是人類的,動物的天性,可是偏偏有的人,脫離了本來的淳樸的本質,異化出了非人性的特質。

本文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就是姑姑。這個有着高尚理想的女性,對她來說,國家和事業高於自己的生活,於是,她拋開一切非議,不顧自己個人的得失,而將自己全身心的力量都奉獻在工作上,起初是接生,抗擊封建社會遺留的接生婆給產婦造成的傷害,迎接每個生命的到來,而後是計劃生育,迫使生命夭折。這兩個事業看似相互矛盾有所轉變,其實殊途同歸。姑姑都不是生命的決定者,而是強有力的執行者,她心中的意識不是生命的意識,而是完成工作的態度。她時常在人們談話時炫耀幾乎所有人都是他接生的,誰誰誰又不響應號召而超生了,最終遭到了不測。她對這些不測沒有任何的同情,反而是罪有應得的態度,這就超出了人性所能接受的範圍。直到晚年,她終於不再耀武揚威,而和泥塑大師一起生活,通過泥塑送子而救贖曾經的激進,對生命本身進行細緻的品味,仰視生命的高度,體味生命的價值。這是人對生命理解的昇華和迴歸,偏離本真的航路終於又走上軌跡。

另外一組人物是“我”的妻子。前妻是王仁美,後來是小獅子,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王仁美出於傳統觀念,想給丈夫留下子嗣,而偷偷摸摸的想再要一個男孩,卻還是爲了丈夫的事業和輿論而放棄了,當她答應放棄孩子的時候,卻不幸死於這個選擇。命運是無法分清孰對孰錯的,對的選擇也可以導致錯的結果,沒有再多解釋和挽回的可能性。而小獅子這個強勢的女人,爲了要一個孩子,而使他人代生,被表面上做牛蛙生意的商人所蠱惑,而同意使他人代生,自己裝作全然不知,導演着一出悲劇。她搶奪他人的孩子是她母性的迸發麼,其實不是,是爲了滿足自己私慾。在第五部的那個劇本里又一個情節又很張力,在朝堂之上,由官員斷案,判斷孩子是誰的。一直以來,故事的發展本該是在搶奪孩子過程中,放開孩子的是孩子的親生母親,而繼續爭搶讓孩子大哭的不是,在這裏劇情大反轉,生母不得不竭盡全力去搶自己的孩子,因爲機會僅此一次,失而不復得。而不是親生母親的卻可以洋洋得意的配合官員將這齣戲演完,心安理得的帶走本不屬於她的孩子。

還有一個極具悲劇性色彩的女性是陳眉,這個潔身自好的女人慘遭毀容的厄運,走投無路做起了代生媽媽,這一定脫離她先前的價值取向,是她曾經所不齒的勾當。並且,她所不知道的是,自己代生的孩子是她父親的朋友的,或許她不知道纔是所幸發生的事情。這個女人經歷了懷孕的過程以後對孩子依依不捨,不拋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權利,然而她卻既不能得到代生應得的錢財,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若不是因爲這個在道德倫理邊緣的現象存在的話,她豈會受到命運這般的折磨。

最後的最後,莫言讓他創造的這隻鯨魚,隔絕人心靈地遨遊以後,響亮地打了一個噴嚏,撼動了所有知曉他存在的人。因爲陳眉只有在他創造的第五部劇本中,纔得到了她自己的孩子。

  莫言書籍讀後感5

莫言的小說,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一陣熱鬧歡樂氣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個村莊的集市,你遊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沒有人與你搭話,你也不寂寞。看小說《蛙》,就像在逛着這樣一個熱鬧的集市,一段段情節像一個個攤位,你在人羣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彷彿都不夠用了,因爲那嘈雜聲、那琳琅滿目的貨品,密集地直朝你襲來。我本身是不太喜好這樣的文字的,因爲我很可能在這文字環境的感染下漸漸地就生出滿心的浮躁,最後只好把它棄之不顧了;也可能在精彩熱鬧了一番過後,卻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中意的玩意兒都沒買到,剛纔全是興奮着別人的興奮。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爲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麼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說的本意是爲了讚揚還是批判,或是醞釀着什麼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說之後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麼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後。我一直以爲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裏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麼艱難?在小說中,在落後的中國裏落後的小村莊,“姑姑”爲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00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爲了忠誠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門外對內喊話,勸說我懷孕七個月的妻子不要心存僥倖,乖乖的流產。勸說不成,姑姑便推倒鄰居家的樹、鄰居家的牆,用這種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這舉動是多麼的野蠻。中國人向來推崇火與劍,要秋風掃落葉般地對待自己的“敵人”,倒把個禮義廉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全部拋到腦後。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很多政府拆遷,對於不願意搬走的人家,就斷水斷電,更有甚者直接用機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種種行爲,只要是打着國家的名義、打着爲了人民利益的旗號,便都是合情合法、正義之舉了。凡是與之對抗的,便都是歷史的敵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頑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說計劃生育政策是正確的,但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手段是否正確,恐怕要大大的打一個問號。操之過急,往往會事與願違。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們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融入我們國人的血液裏的,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可嘆,一場急躁的、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行動帶着火山爆發的宏大氣勢,吞沒了整個中國,分不清這火山的岩漿裏,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國家庭的血與淚。

  莫言書籍讀後感6

我很喜歡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歡,說他的小說沒有美感,難以卒讀。

的確,莫言的小說“看上去很醜”,裏面的形象都不怎麼光鮮,甚至文學傳統裏一向光明的母親形象,在他的筆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歡樂》裏的母親,說話漏風,形容邋遢,甚至滿身蝨子,連老鼠都肆無忌憚地爬過她的身體。而他的鄉親,在他的筆下,都是滿嘴“豬屎牙”,長相難看,言辭鄙俗。他甚至詛咒他周遭的綠色,說它是最骯髒的顏色。

可是,他的小說在暴露這些真實的外在的“醜陋”之後,所留下的些微的內在的美,不是更真實和可貴嗎?比如言情小說網《歡樂》裏的母親,雖然形象委瑣,怕媳婦而且迷信,但是爲了送她的小兒子上覆讀班,去向人乞討;而且乞討時講述真實的情況,而不是撒謊來欺騙他人的同情;當她的兒子說她“丟人”時,憤怒地打了他。這不是美嗎?在那一刻,這個母親的形象,不比那個所謂的“風流倜儻”,綽號“大學生”的小兒子“永樂”美多了嗎?甚至在“他”看來可惡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壓下,仍讓他再復讀一年(已經是第五年了),這不是人性的美嗎?讓他感到少有的溫暖,讓他欣賞自己的乳房,對所有人,包括他的母親和藹可親的魚翠翠,不美嗎?在都市小說的末尾,附上的中學生習作,正是通常所謂的“在生活中提煉出的美”。可是在這些文字裏,哪裏有她母親真實的形象,哪裏有她滿腹的艱辛?這樣的美,是“隔”了一層的美,比正文裏的“衆多卑微,醜陋掩蓋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不禁想起《莊子》裏提到的很多身體殘缺,外形醜陋的高人。在這種“殘”“醜”映照下的“高尚”和“美”不是更有說服力嗎?

以前,我認爲莫言的“大雜燴”總裁小說文字還需要錘鍊,那個時候我想到的還只是文字的“精練,美化”;現在看來,這個問題更具有挑戰性,那就是不應該美化,而是“真實化”。“大雜燴”在某種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現出了部分的真實,但應該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以賽亞柏林說“真善美”其實並不是統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層次上,還是應該有所統一的。因爲“假”的美,最終還是不美的。要美,還是離不開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