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明詩》的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15W人 

《明詩》是《文心雕龍》第六篇,內涵豐富,大致可以分爲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詩的定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簡單的梳理了從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展狀況,第三部分在總結詩歌發展情況下還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最後還簡單論述了其他類型的詩歌起源,如三言詩、六言詩、雜言詩等。

《明詩》的讀後感

閱讀《明詩》篇,讓我對劉勰更加欽佩。我覺得《明詩》篇可以看做是詩歌的一部簡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論述從先秦到詩歌的發展狀況時,對每個朝代的代表作品、詩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過有一點略微有些奇怪,劉勰在論述五言詩時,論述其實很全面,例舉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卻隻字未提陶淵明的作品。現代學者對於這一現象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爲當時陶詩沒有編定出來,所以劉勰沒有收錄其詩,二是認爲陶淵明的詩歌是“田家語”,在劉勰那個時代還沒有真正的受到重視。但其實從劉勰和陶淵明的生活年代來看,劉勰應該是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詩歌,陶淵明大致生活在晉宋之際而劉勰大致生活在宋樑之際。而且陶淵明作爲魏晉古樸詩歌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他的詩歌注重寫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詩風自然渾融,幾乎代表了魏晉以來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劉勰看過陶淵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劉勰在《明詩》篇中,反覆提及詩歌的本質源於自然,即“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淵明的詩歌應該符合他的這一要求,但是劉勰未提及陶詩確實讓人疑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對於詩歌的定義與傳統儒家詩學對詩歌的論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詩學中對詩歌的經典論述不少,有些明顯反映出儒家的詩教觀,比如“美刺”“匡諫”;也有一些字面上並不那麼明顯的說法,比如“言志”。劉勰在引用時,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說,認爲詩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樣的論證顯然更加註重詩歌的本質,比較理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