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孤獨之旅》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1

《孤獨之旅》的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雖然,我們所處的環境不足以相提並論,但初三一樣都是對前途感到恐懼和迷茫。可杜小康卻是勇敢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那麼,我沒有理由要退縮,人要戰勝自我才能使自己不斷的成熟和堅強起來。這一刻,久久壓在心頭上的石頭不見了,我亦釋然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之旅,總有許多的不如意,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對待。坦然地面對風雨,是我們該有的態度,如果我連努力都沒有就選擇放棄,又怎能實現夢想呢?

以往回家之時,天都是灰濛濛的,今天,天色雖黯淡下來,可暮色很有層次地在天邊顯露出來。金色的薄紗與火紅的綢緞交織成那遙不可及、轉瞬即逝的絕美景緻。夕陽揮儘自己一抹妖嬈,淋漓盡致。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2

曹文軒在《孤獨之旅》中寫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與杜小康相比,我們的學習條件、家庭條件都比他好,起碼,我們不至於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我們也不例外,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笑着面對一切。鮮花與荊棘相伴,陽光與風雨同在,希望與失望並存,我們不能否認。但我們能只看到“鮮花、陽光、希望”,而不看到“荊棘、風雨、失望”呢?能,我們一定能——只要我們有杜小康那樣堅忍不拔的意念。《爲什麼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于勒沒有回自己的家鄉呢?答案可以從船長口裏得知:“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意回到他們的身邊,因爲他欠了他們的錢……”這樣說來,于勒已經從以前的“流氓”變成現在知道錢來之不易歷盡滄桑的“賣牡蠣的老人”了,他最起碼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克拉麗絲卻看他現在沒錢,怕他回來吃他們的。這說明了“我的母親”是見錢眼開的市井婦人。而“我的父親”菲利普也和母親一樣“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麗絲,我也會和弟弟相認,因爲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若能改邪歸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原諒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窮,再流氓也好,我也會和他相認的,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3

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孤獨之旅這篇課文,文中的杜小康因爲家庭變故不得不中途輟學跟隨父親去放鴨,在經歷孤獨之旅之後他忽然發下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與杜小康相比,我們的學習條件、家庭條件真的是太好了,我想:如果杜小康能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那麼他一定會痛哭流涕,感慨萬分嘆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像我們一樣生活在這樣好的環境中。倘若他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他一定會十分熱愛生活,努力學習,綻放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我們既然又這樣有這樣優越的條件,爲什麼不努力去奮鬥去拼搏那?如今我們正處在初三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一定要咬緊牙關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虛度光陰,把握住我們的金色年華,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當然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但是遇到失敗與挫折,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地困難像。你會發現陽光就在風雨後。不被困苦所嚇倒,以堅忍不拔的心態高掛前進的風帆,你必將——像杜小康一樣到達成功的彼岸。

朋友,請以堅忍不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吧!做一個堅強的“杜小康”,揚起你的笑臉來,我相信,生活也會對你微笑,幸福就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4

最近,我讀了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感慨萬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小說講述了一個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的突然中落,無奈之下,只要輟學回家,跟隨父親去放鴨。開始走上了他的孤獨之旅。在杜小康的這次旅途中,他遭受了恐懼、害怕、經歷了一場暴風雨,但最後,杜小康變得成熟了,他也感到自己真正的長大了。

讀完這篇小說,我感觸最深的主人公在經歷了風雨後的堅強與成熟。人,只有在不斷地戰勝孤獨、挫折、困難後,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

杜小康的經歷,也有着人的普遍性,人,才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困難、曲折、更有暴風雨。人生的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生活中不會總是晴天,也會有雨天和雪天的時候。

小說中的杜小康,當他面對暴風雨的時候,他沒有退卻,沒有畏懼,而是迎難而上,最終戰勝了暴風雨,也戰勝了自己內心的怯懦。

是啊!我們在生命的長河中,誰都不能預測暴風雨會何時來臨,誰都不能保證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但那些風雨又怕什麼呢?只要我們堅定自己內心的信念,即使暴風雨突然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也要勇敢地去面對,我們總會有突破、戰勝它的時候,收穫的則是更多的堅強和成功的經驗。暴風雨過後,孤獨再也傷害不了我們,它成了我們成長中一貼良藥,一劑催化劑。杜小康就是我們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哪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沒有坎坷呢?不會遇到雨雪天氣呢?

霍金,一個四肢殘疾的人,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下地走路,他只能坐在輪椅上,甚至特開口說話也都很困難,但他沒有被命運地不幸所擊倒,他依然堅毅地面對人生的挑戰,不是戰勝了病魔?有了《時間簡拾》的輝煌?

就像我自己,雖然我沒有像杜小康那樣輟學去放鴨子,沒有像他遭遇生活的重擔,但有時也會遇上或大或小的挫折和困難,今年的暑假期間,我去學游泳,爲了對付明年的中考,我從未學過游泳,對水性更是一點也不熟悉,我也沒想過游泳是件難事,不就是跳進水中,蹬兩下腳,劃幾下手,不就可以了?可是當我真正地跳入水中,我就怕得要命,一連好幾天下來,連基本的姿勢也學不了,面對教練、面對同學,我曾幾次想放棄不學了,但我轉而一想,天下哪有一學就會的事,不行,一定要堅持,堅持再堅持,心裏一直閃着一個念頭,終於,半個月下來,我竟學會了,而且遊得很快了。

人生就是這樣,總是免不了有坑坑窪窪,勇敢地踏過去了,也就踏過去了,如果畏畏縮縮,那麼什麼事也成功不了。其實,人生要戰勝不是高山、深淵,而是你最大的自己,就像杜小康內心的孤獨,戰勝了自己,就是戰勝了困難。

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雨後有彩虹。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5

說實話,很長時間都沒有和爸爸媽媽讀過書了。有一天,我拿着姐姐初中的語文書去和爸爸讀親子共讀。

翻閱着語文書,感覺好枯燥。對爸爸說:“真是的,初中語文書,怎麼這麼無聊,連一張彩色圖片也沒有,而且文字還這麼多,可想而知,初中生生活這麼乏味。”正當我要關上書的時候,一個題目吸引了我,這個題目的名字就是《孤獨之旅》。

一個疑問充斥在我的心中。“爲什麼旅途是孤獨的,是什麼樣的人經歷了這樣的旅途?”正當我在想的時候,媽媽說:“是要讓你接觸這種文章,看看主人公有怎樣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這樣才能更懂事。”伴隨着柔和的燈光,我仔細地閱讀着,我的情感也時起時伏,雖然有些字不認識,問了媽媽以後繼續讀。

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文中主人公杜小康以趕鴨子維生,歷經了生死磨難。這位少年在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孤獨中錘鍊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的長大了,堅強了而感動。”

經過我和爸爸媽媽討論一番後,得出了一份這樣的結論:“現在的我比起杜小康很幸福、很快樂,我比他擁有了更多的甜蜜,更多的朋友,更多的親人,我不會像他那樣孤獨,但我承認,我沒有像他那樣遇到困難的時的堅強,這一點我要向他學習他那份樂觀堅強的心態,他的旅途是孤獨的,我的旅途是開心的,所以我更應該好好把握,好好學習。”

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曾被自己所感動,所以平常遇到困難,更應該以堅強的心態去面對它,得到那一份堅強被自己的行爲所感動,那樣我相信,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愈挫愈勇。作文

  《孤獨之旅》的讀後感6

《孤獨之旅》是曹文軒先生的作品《草房子》中的'選段。文中所述,正是杜小康家道中落,他失學被迫助父養鴨之時。杜小康與其父杜雍和踏上“旅程”,爲生計而奔波。他們客居在外,與荒野、星空爲伴。杜小康在逆境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痛苦,但他也因此成長。後來當風雨來襲,鴨羣四散之時,其剛毅、冷靜令人稱道,讀者已然知曉,他在孤獨之淵中得到了歷練。他回鄉後便借錢辦起雜貨攤,想來也可謂“潛龍出淵”。

但這只是杜小康的孤獨的開始。人生,便是孤獨的旅程,人類,也是一個孤獨的種族。

杜小康家道中落,也與人性的某些弱點有着莫大關係,這就涉及到了另一種孤獨。出生開始,人便嘗試與外界交流,不可否認,人存在着社交需求。但在當下這個社會,想要時刻不孤獨恐怕只是奢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與隔閡是難免的,但後者較之前者顯然更爲可怖,後者便代表着虛假與孤獨,這也正是這個社會中充斥着的,它使人的生活變成了一個不斷將面具戴上和摘下的過程。這就引發了另一種孤獨,“孤獨”這種感受簡單地說,是所謂“被拋棄”,那麼,這便是社會對個人的拋棄,是因人性的弱點引發的悲劇,這些弱點,或是自我爲中心,亦或因情感而產生的軟弱或偏執,有些亦是深藏於潛意識中的。

而杜小康此後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反而一跌再跌,這倒是違反了中國文化的一個不成文的傳統,而在我看來,這也正是曹文軒先生的明智之處,正是現實的寫照,與同樣是POV視角寫作的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與其說是奇幻,倒不如說是虛構的歷史)倒是類似,藉助“悲”這種情緒來昇華文章的主題,富於藝術性的真實,使讀者不自覺地去思考更深層次的事物。然而這近似“悲劇”的結局在國內亦非獨有,霍達先生的《穆斯林的葬禮》之中,結局亦是悽美,文末,韓新月的生母樑冰玉來到她的墓地尋找她的墳墓,追念闊別二十餘年的女兒,而新月的老師即戀人楚雁潮也正靜靜地彈着《梁祝》,兩人互不相識,沉浸在各自的孤獨之中,思念着同一個人——一個孤獨地走向虛無的花季少女。亦如姜戎的《狼圖騰》,孤獨的小狼孤獨地逝去,孤獨的文化孤獨地泯滅。而以上幾部書中的這些“悲劇”,無一不是與人性有着莫大的關係,悲劇發生的過程中,人物或多或少都墜入了“孤獨”之深淵。

但我並不認爲人生的孤獨就是完全的負面,社會的墮落與人性的弱點或泯滅引起的孤獨僅僅是一個側面。孤獨,使靈魂洗淨鉛華,迎接未知,從這一點來看,人生來純真,也生來孤獨,孩童融入不了所謂“簡單而複雜”的社會,因而也更親近自然,縱然是在成人之中也不乏此類人,他們享受孤獨,嚮往孤獨。而死亡?或許是孤獨的結束,也許也是孤獨的開始。而海子的孤獨,在我簡單的認識中亦大體是如此,他生於孤獨,死於孤獨,也享受孤獨。

另一方面,文中杜小康的孤獨,大部分並非源於社會,而是源於自然。一開始,他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造成了他與自然的隔閡,孤獨感油然而生,他與父親交流,藉此驅逐“孤獨”,而後,當日子一天天過去,父子之間已沒有必要的交流,盤亙不散的沉默帶來了更深刻、無處不在的孤獨之感。此時,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和社交需求無法滿足,使杜小康感受到了孤獨,而他也在這孤獨中成長,對自我價值有了些許思考。

這也說明了“孤獨”作爲一種看似“負面”的表象,實際上具有深刻而偉大的正面力量。

人在一生中不免會有“被拋棄”的感覺,這樣的時刻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本我”與“超我”的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刻,而“自我”作爲協調者,其協調能力在遠離社會的“孤獨”之中顯然會稍顯遜色。此刻,人的情感、思想將掀起滔天巨浪,這便成爲了人審視自身,淬鍊新生的契機。

“孤獨”所引發的“悲劇”導致了人格的戰爭,促進了人的思考,個人的思考導致了個人的改變,或沉淪,或大悟,當個人的明悟交織在一起,便促進了羣體的發展,因而孤獨之“悲劇”往往並未是真正悲劇。“孤獨”是人類在進化中加於自身的,不無緣由,它並不是痛苦,是應當享受的,是應當爲之欣喜的。往往在孤獨時,我們會思索自我的價值,思索存在的意義。學術最早的發展,正是源於未知包圍之下的人在孤獨中的覺醒。學術上如康德研究形而上學,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托馬斯·楊反對牛頓的光的微粒說……這是孤獨的一人與一個世界的戰爭,是偉大而壯美的。而當下社會中因人性的弱點而釀成的孤獨,是社會的悲哀,但也正因意識到這一種“悲哀”纔有反抗,纔有新的未來。

所以,人類正是生於孤獨,因孤獨而深刻,因深刻而孤獨。

在茫茫寰宇中我們尚未發現地球之外的生物,因而就當下而言,人類作爲一個種羣,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作爲社會中渺小的個人,亦是孤獨的。孤獨之感常常包圍着我們。當下,人類不免要走向死亡,死亡是孤獨的,畢竟是走向未知,只是一個人的旅程,他人無法感受,因而孤獨可謂人生的必然。但正如前文所述,人生於孤獨,孤獨中所蘊含的,想必定然不止我所感受到的,我尚且無法理解,因爲我還有自己未盡的孤獨之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