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愛是教育的源泉》有感1300字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今日摘抄筆記時,偶爾“遇見”了北京教育學院院長顧明遠,感覺他對教育的理解不同凡響,進而上網搜其著作,以便於有更深的瞭解,得此短作,但感慨頗多,大家都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怎樣纔算真正的愛?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學習,認爲這是對孩子的愛,使他將來能考上好的大學,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過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現在生活的幸福。有的老師給學生布置很多的作業,說是“爲你好,將來能考上好的學校”。有的老師因爲學生沒有完成作業就動手打學生,受到批評還覺得很委屈,認爲“我是爲學生好”。可是學生不領這個情,反而對學習沒有興趣了,厭學了。就算學生在父母、老師強迫下學習進步了,成績上去了,但身體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氣怪僻了,將來能有幸福嗎?恐怕未必。

讀《愛是教育的源泉》有感1300字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要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他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健全的人格、開朗的性格,這樣纔能有幸福的人生。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愛?首先要相信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霍懋徵老師曾經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是愛的信念。有人說,這句話不全面,我們教的學生也有不成才的。當然一個人成才還有許多條件和機遇。但作爲一名教師,就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並且努力幫助他成才。如果你早就認爲他不能成才,那爲什麼要教育他。所以,教好每個學生是教師的信念。同時只有相信學生,學生才能相信你。師生關係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教育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怎麼才能做到相互信任?這就要求老師善於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瞭解學生的需要。一個人有多種需要。社會學家馬斯洛分析研究了人的需要,認爲每個人都有五種層次需要:最基本是生理上的需要,要吃要喝;其次是安全的需要,避免傷害;第三是社會需要,即與人交往、交朋友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人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最高層次是自我表現的需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學生也有這五種需要。家長和老師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往往只關注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學習的需要,不關心別的需要。有的老師體罰或用語言傷害孩子,就是不重視孩子尊重的需要,這是最傷害學生的。我曾經問過學生:“你們最不喜歡的是什麼樣的老師?”他們回答說:“最不喜歡說話損人的老師。”所謂損人,就是不尊重人。十多年前,浙江金華有一名學生把自己的母親殺了,社會爲之驚動。後來有人到監獄去採訪他,他對殺害自己的母親很漠然,他認爲自己的什麼需要都得不到滿足,母親只逼着他念書,生活沒有樂趣。採訪者哀嘆,實際上她的母親己經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殺了。可見,我們愛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給予滿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導,特別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樣才能理解孩子?就要善於與孩子溝通。要與孩子溝通,就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常常有家長問,爲什麼孩子到五六年級的時候就不大願意和父母講話了。我就問這位家長,你是不是能傾聽你的孩子的講話,能不能把孩子的話聽完,然後與孩子交流?有許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講完,就嘮嘮叨叨地說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是。長此以往,當然孩子就不願意與你交流了。老師對待學生也是這樣,要善於傾學生的聲音,平等地與學生交流。爲什麼學生喜歡與同伴交流、與網友交流?因爲與同伴、網友是平等的。而對父母、對老師,覺得你們是大人、是權威,你們總是對的,你們總是會教訓人。因此,父母也好,老師也好,要想與孩子溝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對待孩子,不要擺出大人的權威,要與孩子交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如果孩子能把心裏話講給你聽,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最後顧教授鄭重的要大家要牢記: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