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漸後有感

本文已影響 3.13W人 

讀《漸》,常感到作者好像在和讀者促膝談心,他的態度謙和,語言娓娓動聽,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漸讀後感。這種經過深思熟慮而從容地吐露出真情實感的文風,人們在形式上常稱之爲“隨筆”。《漸》正是子愷《緣緣堂隨筆》中的一篇至情至性之作。雖然於他當時入世並不深,但他通過佛學信仰上的沉思,徹悟到人生的無常,不免發出第一聲悲嘆。他對人世歹相:天真爛漫的孩子,變成貪得無厭的*成*人*;如花似玉的少女,變成坐在火爐旁邊的老婆子;血氣方剛的青年,變成頑固衰頹的老頭子,都歸結爲“造物主”對人的玩弄。而玩弄的方法則是“漸”。他說:“‘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爲恆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而人卻被矇在鼓裏,—點也不察覺,因而堪受這樣的折磨。只有少數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他們能識破“漸”的祕密,不受造物主的欺騙,他們能“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那纔是“大人格”“大人生”。從意義上看來,這篇散文的思想無疑是很消極的。他這裏所說的“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實際上即是佛經上所經常宣揚的“人生如夢”,因而勸人”看破紅塵”。所以後來子愷先生自己也曾向朋友承認那篇文章“很消極”。但是從散文寫作的藝術來講,這篇文章確是作者當時至性至情的流露,讀後感《漸讀後感》。郁達夫曾盛讚子他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遠超出他的畫筆之上”,《漸》正是這樣的作品。你看它娓娓而談,訴述着作者對人生的感嘆,他把人世比作旅客乘車,有的寧犧牲自己暫時的安樂而讓座於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有的見衆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邊,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他要求世人都要像這些不搶先的讓座乘客那樣,在人世做“明達之人”。他的文字是這樣樸實無華,感情又是這樣坦露無遺,讀着這樣的作品,真像春夜在燈下傾聽談心,夏日在溪邊看流水細語。子愷的散文隨着他的經歷,有發展,有變化。《漸》是他的散文的起步,有一定的代表性。從藝術上來看,它可以說是現代散文中“隨筆”形式的一種典型之作。從思想上來談,它是子愷在二十年代出世思想的代表作。

讀漸後有感

他認爲"漸"的本質是"時間"。他覺得時間比空間更爲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爲神祕。因爲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爲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舉例說明人類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坐位於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衆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象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的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爭鬥,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爲"漸"所迷,不爲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英國詩人(Blake)也說:"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