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轉山》有感

本文已影響 1.4W人 

對於一部改編自口碑較佳的紀實文學的低成本小衆電影,我們對於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的無論從視覺還是心靈的享受的期望值並不高,但毋容置疑的是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雖然它在很多方面還有着明顯的不足,也遠遠不及好萊塢所謂的低成本文藝電影。終究還是made in china,成本與電影主創的非絕對專業已經完全限制了此部電影,以至於難以突破,但就是在這各種不足的重重壓力下它仍然超水準的發揮,達到了它應有的性價比,對於國產電影來說,這就足夠了。

讀《轉山》有感

影片講述了一個因爲失哥哥而失意的臺灣年輕人看到哥哥的騎行日誌中想要騎車拉薩的夢想,而不顧一切阻撓想要完成哥哥未完成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的故事。就影片本身而言,導演仍然是延續了20世紀初發明的剪輯風格連續性剪輯講了一個完整且有序的故事。在整體影片的敘事結構上,它與其他國產電影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依然是平鋪直敘。但在細節把握上還是要突出大部分國產影片,尤其是對於主人公的心裏矛盾的描寫,如電影中配角的臺詞“你沒有必要承擔什麼”“年輕人,別玩命”,這些臺詞都非常有針對性,我們也可以從導演的手法中看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

關於這部電影的攝影,大概是由於資金問題,使我一度懷疑拿兩個長焦距攝影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影片拍攝,這樣說是有些誇張,但我們不得不說影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完全是手提攝影完成的,並且大量的採用了自然光,這點可能也有一些資金的因素。但導演卻非常恰當的用這些難以彌補的自身缺陷轉化爲美學優勢,給人帶來更真實的視聽體驗,這是不同於僞紀錄片的攝影風格,因爲這兩者想要給觀衆帶來的感受的目的性不同,我個人很讚賞導演的這種做法。

話說回來,《轉山》的敘事算得上是非常中規中矩,儼然沒有一絲新意,嚴重缺乏創新意識。我以前常講某部影片太通俗,不過後來不怎麼進行這樣直白的評價了,因爲我發現以我目前的水平來說對於絕大數影片我還不能夠修改使其成爲一部脫俗之作。但對於《轉山》來說,我們完全可以增加一條新的敘事線索來對整部影片進行闡述,或者故事從川哥入手講起,然後慢慢將主人公的身份推至書豪。這樣完全提升了作品的品質,也可以避免國產片大多都在九十分鐘時長的尷尬。這樣的創新思路也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諾蘭拍他的第一部長篇《追隨》的時候把他的父母都請來了,僅僅是一部16毫米的攝影機,就拍出了這樣一部好的作品,一部16毫米的攝影機都可以成就這樣一位年輕的藝術大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創新。

電影和書是不一樣的,不僅是在藝術表達的形式上不同,有時在想要表達的情感色彩也是不同的。就像是此部電影,我大略的看了下原著的背景,雖然整部電影的情節大致相同,但兩部藝術作品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原著是的背景是作者謝旺霖在相信與懷疑中擺盪而萌生的一種流浪行爲,其本身價值取向是面對這個迷茫的世界想要探索一條人生道路,本質或許可以看作是一個人對於自由的追尋。而在影片中由於完全顛覆了作者的創作背景,加入了一條家庭背景,使得那個追尋自由的精神完全變了味兒,成了主人公揹負着哥哥的夢想而上路了。單看這些文字我們都能感受到兩者的區別,作爲觀衆我們無法親身感受到書豪的那種失落惆悵,或許只有完成哥哥的這個夢想才能徹底走出失親人這片烏雲吧!於是電影將原著關於人整個的精神世界濃縮到了一種個人情感上。其實我個人不太贊成這種做法,所謂改編雖然有個改字,但作爲一個將來想要從事這方面的學生來說,我希望電影能夠保持原作品的精髓。因爲我個人認爲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它的最大意義在於將原作給觀衆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當然撇來原著不說,《轉山》還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

關於影片的人物,主要有兩個人物,但在故事的後半部分只剩主人公一人了,個人覺得書豪與川哥的相遇有些牽強,人物的聯繫性欠佳,如果再增加一些細節或許可以彌補這一點。如果我們單看影片的後半部分的獨角戲,不難可以解讀出一種堅持不解的精神,這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但如果我們聯繫全片的話或許能夠看出些友情或者親情的情感流露,我很慶幸影片在親情上沒有大幅描寫,作爲小衆國產片,很難想象那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在友情與親情這兩條情感上體現出來混亂吧,以至於電影大打折扣。

像《轉山》這樣,讓我們能夠體會到友情與後半部分堅持不懈的精神就足夠了。但我個人更喜歡後者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它讓我懂得:

一個人也要清醒決絕的走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