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三篇讀《小窗幽記》有感

本文已影響 2.58W人 

篇一:小窗幽記 讀書心得

三篇讀《小窗幽記》有感

《小窗幽記》,又名《醉古堂劍掃》,是明代陳繼儒所著,分爲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集,書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其內容主要闡明涵養心性及處世之首,表現了隱逸文人淡泊名利,樂處山林的陶然超脫之情,文字清雅,格調超拔,論事析理,獨中肯綮,爲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被稱爲中國最傳統、最具影響力的爲人處世的經典之一,與《圍爐夜話》《菜根譚》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其實處世之道,就是爲人之道,今天我們要立足於社會,就得先從如何做人開始。在如何立身處世方面,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歸納出的“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四法,建議人們保持達觀的心境,平和地爲人處世。陳繼儒還在集中寫道:“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爲欲根”。這便是對於某些塵世中人的當頭棒喝吧!

很多聲名卓著的文人雅士稱譽《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是能夠悟透生死關、看破名利場的智者,這並不爲過。書中有句話,“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譚;深雪堂中,戲與騷人白戰”,其中閒適而安逸的生活態度打動了我,不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不用“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眉公懂得如何從生活中尋找最簡

單的快樂。正如村上春樹在《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寫到的,他自己選購內衣,把洗滌過的潔淨內衣一件件卷摺好,然後整齊地放在抽屜中,看到它們安靜舒適地排列着,就可以感覺到一種微笑而真確的幸福。林清玄也在《籤紙禪心》中提到自己在一個早春到日本的日光山去看紅葉,夜裏在山上的小徑散步時,找到一家賣面的小屋,吃麪時打開筷子的紙袋,掉下一張紙條“今天天氣真好!”,之後他這樣寫:“我吟哦這句話,俯瞰夜色中泛着淺藍色的山谷,谷中月光下的楓紅點點,忽然覺得不知今天天氣真好,人生也是非常幸福的!”不禁想起我曾經偶然看見的一句禪語:“你且坐在雪峯,看最後一朵雪蓮開放”,這種平淡而意味深長的情調誰不向往呢?活着,不就是爲了遇見美好嗎?

書中也有作者對於讀書的見解——“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過於此也”,青衫淡茶,幾卷在手,書中的芳草們,漫步湖岸,如同佳人拖曳長裙,步步生蓮,紙頁裏含着水滴,光透過,遼闊的海會更加遼闊……眉公卻要我們永葆那一廂單純,一如未曾讀過書一般便好。我無法理解其中的真意,但細細想來,這是一種讀書的境界啊! 黃永玉曾經問沈從文:“三月間杏花開了,下點毛毛雨,白天晚上,遠近都是杜鵑叫,哪兒都不想去了……我總想邀一些好朋友遠遠地來看杏花,聽杜鵑叫。有點小題大做……”沈先生閉着眼睛,半躺在竹椅上悠悠地說:“懂得的就值得!”就是這樣,懂得就值得!懂得《小窗幽記》中的那份不一樣的達觀,也就值得去體味了。

最喜歡的是陳眉公輯錄在《小窗幽記》中的“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典雅華麗,看似淡然卻深奧,一讀起來便會蔓延一種心緒和情懷。人生山長水長,需要一種空靈的東西來給自己以心理暗示,方能笑看流光飛舞,不覺人生苦寒。“閒看庭前”四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漫隨天外”又顯示了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境界高邈,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副對聯,短短二十四個字,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如此,才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方能達觀取捨,笑看人生。正如當代大德趙樸初先生在了悟生死之後,去世前寫的幾行字:“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掛牽。”

掩卷遐思,在這幽緲的氣息裏,彷彿看見一個智者的模糊輪廓,顫動在歷史長河的粼粼波光中。書卷裏除了高蹈超脫的哲性,還存有某種雋永、慎密的理性思維。它猶如一隻遙遠年代裏斑駁的青銅器,泛着詩意的蒼綠; 又如同一個瀟逸之士,着一襲禪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輝,嘯吟,且徐行,在歲月深處吟唱着烏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

篇二:小窗幽記讀後感

小窗幽記是明代陳繼儒的作品,由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集構成,以簡短的句子告訴我們爲人處世的哲理。 “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聽到別人做了好事則懷疑他的動機,聽到別人做了壞事則馬上相信,這是心裏有恨意的人。當中國首善陳光標不遺餘力地致力於慈善事業的同時受到了來自社會的質疑。暫且不說“作秀”、“暴力慈善”是否屬實,從公衆的角度來說,對善事的懷疑本身就是公衆善念日益滑坡的表現。一個人心中沒有善念,便不會相信他人的善事,對公衆任務公益事業的懷疑,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爲欲根。” 過去犯下的錯誤不可再留下一點,否則,會使已改的錯誤行爲再度萌生,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連累了。今日認爲正確而喜愛的生活、事物,不可太執着,太執着就是尚未得到理趣的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轉變成慾望的根苗。這段話告訴我們要善於改正以往所犯下的錯誤,並且不要執迷於當今所擁有的事物,《弟子規》中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論語》中也提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倘若我們掩飾自己所犯的錯,就會是錯誤越積越多,同時我們也不能要求自己不犯錯,如果這樣就容易掩飾自己的過錯以達到自己的要求。“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爲欲根。”一旦執着於自己所追求或已擁有的,原來的淡雅的知趣就會變成沉重的慾望,不管是金錢、地位、還是閒情、知趣,都不能執迷其中。“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鑑賞是雅事,稍一貪癡,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稍一曲人,則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稍一爲俗子所擾,則亦苦海。”即使是修身養性的事情,一旦過分的執着,就會偏離原來的目的。 一本《閒情偶寄》,以言簡意賅的句子警醒着我們,喧囂的城市裏,我們需要時刻警醒自己,使內心保持平和。

篇三:讀《小窗幽記》有感

《小窗幽記》是我在廣州購書中心邂逅而得,千里相會,甚爲欣喜。感謝書中精美、綺麗、哲理豐富的句子,伴我的旅途。展讀書卷,彷彿看到作者在皓月當空,蛩鳴窗外,燭影映簾之夜,臨軒伏案疾書的身影。

《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靡公,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其工詩善文,精鑑賞,擅書畫,其藝術造詣登當時之冠。

《小窗幽記》是作者讀史論經之餘,摘句節段編成的一本格言小品集。作者按“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字結卷原則,將所收集的各家妙言巧句分編爲十二卷,藉以突出他的人生十二字處世原則。 書中內容涉及立德、修身、讀書、爲學、立業、處世、養生等人生話題,論述精闢爽直,見解獨特睿智。泄天地之祕笈,擷經史之菁華。語帶煙霞、韻諧金石、短小精粹、言近旨遠、詞藻優美、駢散各具、微言大意、雅俗共賞,寓深刻的哲理於淺顯的事物之中,含蓄蘊藉,回味悠長。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對寵幸侮辱不驚訝,悠閒地看着庭院裏的花開花落;走或留都無目的,漫隨着天外的雲捲雲舒。

語句表現了恬淡寧靜的心態,灑脫舒朗的心境,飄逸超靈的自然之趣,爲我最愛。

“存心有意無意之妙,微雲淡河漢;應世不即不離之法,疏雨滴梧桐。”心存有意無意的巧妙,輕雲遮淡了銀河;處世不近不離的方法,稀疏的雨滴落在梧桐上。 國人崇尚“中庸”之道,有意與無意,不即與不離,均爲人事妙方。真正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距離把持適度,確實頗有學問。能爲者甚少,能識者甚稀。 “胸中無三萬卷書,眼中無天下奇山川,未必能文。縱能,亦無豪傑語耳。”胸中沒有三萬卷書,眼中沒有天下的奇山異水,未必能寫文章。就是能,也沒有豪傑的語言。

這話讓我心存敬畏。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知萬般苦,怎麼會有過人的言語呢?既然如此,又怎敢輕薄爲文?

“讀書倦時須看劍,英發之氣不磨。作文之苦際可歌詩,鬱結之懷隨暢。”讀書疲倦時須要看劍,英發之氣因此不磨滅。作文苦楚時可以吟詩,鬱悶之情隨之而暢快。

詩言志,詩是歌唱生活的語言藝術,是靈魂的一種寄託和棲息方式,是人類精神的家園。

“以看世人清白眼轉而看書,則聖賢之真見識。以議論人雌黃之口轉而論史,則左狐之真是非。”把看世人的白眼轉而來看書,就是聖賢一樣的真見識。把議論別人的信口雌黃的精神轉而研究歷史,就是左丘明和黃狐一樣的真是非。 歷史上,弄虛作假、阿諛奉承而升官發財的不乏其人,說真話卻需要勇氣,甚至要捱打,丟腦袋。左丘明和黃狐是彪炳史冊的榜樣。左丘明是春秋時史學家,著有《左傳》和《國語》。孔子在《論語》中曾提到他,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而丘亦恥之。”。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一副討好人的臉色,表現出過分的恭敬。對這種人,左丘明認爲是可恥的,我也認爲是可恥的。把怨恨藏在心裏,表面上裝出和人友好,這種人左丘明認爲是可恥的,我也認爲是可恥的。”可見,孔子與左丘明見解相通。

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人。秉性耿直,剛直不阿,以講真話而著名。晉靈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據《左傳》記載,晉國大臣趙盾的族弟趙穿將昏庸殘暴的晉靈公弒於桃園。董狐在史籍上寫道:“趙盾弒其君。”並把這條記載拿到朝廷上公佈。盾曰:“不然”對曰:“子爲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趙盾申辯說:“不是這樣。”太史董狐回答說:“您是正卿,逃亡沒有越過國境,回來後又不聲討叛賊,弒君的不是您又是誰?”孔子評論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孔子認爲,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據法直書不隱諱。後世將秉筆直書者皆喻爲“董狐筆”。

“封疆縮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猶喧;戰血枯其人,而滿座之貂蟬自若。我輩書生,既無誅亂討賊之柄,而一片報國之忱,惟於寸楮尺字間見之,使天下之鬚眉而婦人者,亦聳然有起色。”邊疆上減少了土地,而中庭裏的歌舞還在喧鬧;戰鬥的血腥使人枯萎憔悴,而滿座的貂蟬們還神態自若。我們這些書生,既然沒有平息叛亂討伐賊寇的權力,而一片報國的熱忱,只有在寸紙尺字之間來表現了。要使長着鬍子的“婦女”們,也聳然有了要振作的意思。

陳繼儒處在明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的晚明時期,國土逐漸淪喪,明政府統治危機四伏,官場混濁,財政緊張,社會動盪,世風日下。作者嚴厲指斥誤國害民的昏庸官吏不配作血性男兒。可見,作者並不是潛心於閒雲野鶴之人,匹夫責任在胸,一腔志士的激情與正義躍然紙上。

陳繼儒頗有佛家萬事看淡的思想及老莊的無爲之風。去除糟粕,提取精華,可習得爲人處世之積極態度,挖掘其豐富內涵。這是《小窗幽記》行世數百年,不脛而走,影響經久不衰的原因。

書中智慧的哲思,穿越時空的界限,溫潤我的心靈。我的眼前彷彿打開了一扇窗戶,縷縷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窗外,是無限的未知和暢想。憑闌望,思路開闊,情思悠遠;當窗立,神清氣爽,氣息通透;臨窗眺,海闊天空,心慢慢變得沉靜而淡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