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無聲告白》有感

本文已影響 1.8W人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以死爲始,一片無聲的壓抑蔓延開來。

讀《無聲告白》有感

作者耐心地層層剝開死亡的袈裟,細膩地切割讀者的心。

莉迪亞,父母的寵兒,在父母的眼中,只有這一個孩子,因爲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不幸的父親是中國人。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詹姆斯的一生,極力避免與衆不同,渴望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卻始終邁不過種族的門檻。瑪莉琳呢,她的醫生夢在遇到詹姆斯時就悄然破滅了。詹姆斯作爲一個優秀的哈佛男人,無形中也應了瑪莉琳母親的要求。也許相夫教子的生活也是瑪莉琳的母親對她的期望。我母親一輩子都想把我變成她那種類型的人。

內斯和漢娜,擁有父親的血統,應該說是幸運吧,因此逃過一劫。莉迪亞作爲家庭的焦點,不得不用她稚嫩的肩膀承載父母親的殷切期待。這期待,一遍遍拍打着莉迪亞幼小的心靈,她像一根纖細的琴絃,父親和母親都想在她身上彈奏屬於自己的華美篇章,無奈,繃緊的弦終於在某一刻,斷裂。這是無聲的迴響,沉默的告白,這訴說,應該鞭撻我們每一個自私的靈魂。

父母親喜歡把自己的期待當成禮物送給莉迪亞。

父親會送她《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我覺得你可能需要它。他說,它能呃,幫你贏得朋友,變得受歡迎。父親的目光像利劍,一點點絞碎莉迪亞的心。破天荒的,有一次父親終於送她想要的禮物,項鍊,但打開掛墜時,呆住了,裏面有父親的和她參加舞會時的相片。項鍊是銀的,我本來想買金的,但可靠人士告訴我,今年大家都戴銀的。詹姆斯永遠都在關心大家都在做什麼,而忽略了女兒真正想要什麼,多麼可悲。

母親熱心輔導莉迪亞,會把鉛筆削好,把作業放在粥碗的旁邊。母親會在她生日時送她《醫學簡史》、《羅莎琳徳富蘭克林與DNA》、《人體解剖學色彩圖集》、《科學界的女先驅》、《你的身體是如何工作的》、《兒童化學實驗》和《醫學的故事》等等諸如此類的書籍。這些書,對莉迪亞來說,是一座座高山,光是看着就很有壓迫力,無奈的是它們一直壓在心頭。也許在下一刻,她就會窒息而死。

這些還不夠。母親曾經離家出走,爲了母親能夠回來,莉迪亞暗下決心,母親說什麼,她就做什麼。她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意願。這是悲劇的一個徵兆。從此,母親將傾盡餘生指引莉迪亞,庇護她,像培育觀賞玫瑰一樣。

終於,在某個夜晚,莉迪亞想到了當初的那個碼頭,這是開始還是結束?她最後還是踏入了湖裏,在父母的眼光匯聚而成的海洋裏沉沒。

紀伯倫有首詩很精闢,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廕庇他們的靈魂。

每個生命個體都渴望活出自己的本色,而不是成爲一個模具。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很多人的一生,都在爲博取別人的認同而努力,我不能說這有什麼錯,但是人生有無數種可能性,你就不想爲自己活出,哪怕只有一絲絲與衆不同的光彩?那光彩,是海浪拍打海岸時不斷漂移的漣漪;絲絲縷縷,像空氣縈繞在我們身旁的無形場域,蛻變於一聲聲無言的呼喚,它來自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要做的,是傾聽,拋開一切紛擾的傾聽,然後起航。你會知道夢的那邊是夢還是現實的。

即使是一支羽毛,也有自己的色彩,不是嗎?

我驚異於人類的可笑,不停地變換着角色,自然地遺忘自己過去曾揹負的傷痛,奴性十足,反過來又鞭打着另一批無辜者,銜接得如流水般順暢。

莉迪亞死了,但我們還活着,我們應該爲她的死點開另一個逗號,這是無數鏈條的一環,不會結束。我們不該前仆後繼,而是找到自己的那一個分岔路口,從此,天高海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