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3.84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目送讀後感1

一直與龍應臺的《目送》神交已久,只是無緣窺其真目,昨日有幸得到一本,細細捧讀,感受如淋浴秋雨一般——絲絲涼意,透徹心扉。

我從不憚以最美的文字來描繪所見所感,但《目送》帶給我的觸動,使我沒有勇氣對樸拙風情鋪以華麗詞藻,生怕污濁了龍應檯筆下的原始世界。龍應臺用她的誠心之筆、慧俱之眼現出生活中的原態,出於淡俗又超然生活。這樣的作品於我是一種震撼,是一份財富。

內心的平靜是很難保持的,尤其對於我而言,見過的事,觸過的物,會過的人都還處於人生的始髮狀態,一碰到新鮮東西難免內心泛起一陣漣漪,可《目送》激起的波紋久久不能散去。是我曾經見過,還是感受過?不,都不是,而是每時每刻都與《目送》擦肩而過,才使得而今憶中的幕幕勾起綿綿悵惘。

於親情,“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在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親情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天贈予我們的。

但他們總是以看最後一眼的心情來對待,哪怕跫音已逝,也要保持視線在孩兒背影消失的拐角,很久才明白過來?

於愛情,“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爲親情纔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爲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水中的冰塊;唯美浪漫、純情而帶着毀滅性的愛情,纔是最高境界的愛情。”愛情是所有情感中最撲朔迷離的一種,她五味雜陳,是讓人明知恐懼卻仍要靠近的深淵。這種情愫一旦植入人體,便會左右思維與行動,但我們不會也不能對此望而卻步。要知道,既然自然創造了愛情,這個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就有你情感的歸宿。缺乏愛情的人生,恰似一杯加了過量糖的咖啡,原本的青澀苦味雖未消失但被完全掩蓋,咽入喉嚨的濃情之液何異於淡水?

既然龍應臺已給最美的愛情下了定義,我想,作爲未曾拔出傷心之劍的我,只能跪在愛情的世界裏,乞求這場秋雨快點停。

於生活,“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或許有時模糊視線能讓我們看得更遠,辨識的更清。伴隨時光輪轉,生活中的我們漸漸化爲一個影子,悻悻然而來,飄飄然而去,連風都不曾發覺。僅帶走微微一米灑陽,也只留下一習光明中的蔭鬱。有時臥牀假寐,盯着牆上映射進來的竹影,被晚風吹散凌亂着,竊笑,此時月兒會不會責怪晚風的搗亂?

“螢火蟲在夜裏發光從來就不是爲了保持光”,是啊,即使我們不在行駛的列車上,退後此刻永不再見的風景並未停止過逝去,與其憂過往,慮得失,還不如清水洗素顏,輕裝開始征途。

從你我開始,時間見證,千里人生,始於足下!

  目送讀後感2

我是一個愛好文學的小女生,曾經沉迷於沈石溪的動物世界,曾經徜徉於楊紅櫻的校園生活,也曾爲了何馬的《藏地密碼》手不釋卷,但總的來說,我涉獵的圖書實在算不上廣泛。有一天,我突然覺得如果要實現自己當作家的理想,應該讓自己閱讀的書籍內容更豐富些、種類更多一些。於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我決定去書店買幾本文學大家的書。

經過幾次篩選,我挑選出了龍應臺的《目送》。選擇此書的原因,一是龍應臺被譽爲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二是這本書佔據了各大銷售排行榜的重要位置,我想深入學習文學大家是如何形成的。

翻開這本書,扉頁上一行小小的文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一股親情就這樣瀰漫在空氣中,讓人感覺暖暖的。全書共由74篇散文組成,都是一些情感性、親情類的文章,書中,龍應臺寫出對父親的憐惜和體恤,寫出與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出與兒子的離別之情、對朋友的牽掛……最讓我記憶深刻、感觸良深的就是那篇《目送》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看着這篇文字,我眼前就浮現出這樣一些畫面,爺爺送我上學校的時候,媽媽會站在陽臺上,一直和我招手,直到爺爺揹我的車轉過拐角,她看不到爲止;有時媽媽送我上學的時候,我揹着書包下車,她仍然是目送我進校門,直到拐進樓梯口;晚上睡覺的時候,媽媽也總是在我額頭親一下,道聲“晚安”才離開我的房間……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離不開媽媽關愛的目光。我上課時,認真聽講,開一次小差耳邊就會響起媽媽的叮囑;做題時,我不畏難題,因爲媽媽說過難題就是紙老虎,會者不難;跑步時,我擡頭挺胸,媽媽說過女孩重要的是氣質……可是,當我時時處處在媽媽的關愛中成長的時候,我卻嫌媽媽嘮叨,嫌她的嗓門大,嫌她管的事多,可以說我當時看《目送》有多感動,我當時就有多後悔,後悔我的少不更事,後悔我的任性妄爲,後悔我對媽媽的愛遠沒有她對我的愛多……我要大聲把對媽媽的愛說出來,更要用實際行動做出來!媽媽,我們之間不會漸行漸遠,因爲——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目送》,深邃、憂傷、美麗的文字會讓你體會到親情的偉大、人性的真善美,值得靜心品味!

  目送讀後感3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這句詩並不是整本書的中心,出現的次數也沒有超過三次。但是我卻認爲,這句詩才是最符合龍應臺的。在我的想象中,她應該是一個豐潤的女子,無論身處哪裏,她內心的境色應該是一片海邊鬆散的椰林,沉青與明黃交融的水天一色,疏離與溫柔共存的意味深長。她就像那句詩,既像是孤寂的天涯人,又可以是有着世俗心但仍然可愛的婦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每一個女人一生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女兒,姐妹,母親,最後又回到女兒。在呀呀學語,天真爛漫的童年,她們是父母的女兒,她們生活的中心是父母;在五光十色,熱鬧非凡的青少年,她們是朋友的姐妹,她們生活的中心是朋友;在沉重冗長,默默無言的中年,她們是孩子的母親,她們生活的中心是孩子;在心平氣和,散散漫漫的老年,面對着年邁體危,時日不長的父母,她們顫抖着,又變回了女兒。但是當她們回到“女兒”的時候,卻又驚訝而又失望地發現,爲什麼爸爸媽媽已經這麼老了?爲什麼甚至有時我變成了母親她們變成了孩子?爲什麼……所有的爲什麼都應爲這一次的回頭和上一次的對視已經時隔太久了。

龍應臺和她的父母也是這樣。在她例行公事的電話問候中爸爸的言語越來越少,直到最後永遠的失去音訊。在她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媽媽也從那個愛美的婦人變成了脆弱如孩童般的遲暮老嫗。因爲爸爸的離去,媽媽衰老得更快,終於有一天,媽媽不認得字了,甚至忘記了她的孩子。媽媽沉浸在屬於她的過去時光裏。“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不願聽爸媽的嘮叨,到我們想要願意去聽的時候,他們可能無法再嘮叨。“這一次的回頭和上一次的對視已經時隔太久了。”甚至有一次你回頭時發現,本該與你對視的人,已經混雜在身邊紙錢的青煙中,煙消雲散了。

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我們不願意只能衰弱地目送着年輕力壯的孩子爲工作奔波的背影;我們更不願意只能後悔地目送着被時間帶走活力的父母的佝僂背影。目送是無奈,是無力,是深深的後悔。時間總是人性地流逝,它讓渴望長大的孩子度日如年;它讓希望留在過去的老人穿梭時光來到未來;它讓我們只能站在原地,目送着一個又一個人因爲一個又一個的原因離開。

“是的,是因爲這樣,因此我對兩本存摺的態度是多麼的不同啊。我在‘金錢’上越來越慷慨,在‘時間’上越來越吝嗇。”爲了挽回錯失良機的回頭,我們學會了對時間的“吝嗇”。我們也該學會,在這太陽東昇西落的大地上,用自然的心,感受那水天相接的廣闊無邊。當然,也爲了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

  目送讀後感4

花一個下午,在午後溫潤的清風和陽光裏,靜靜地淺讀了《目送》,一個個看似沒有多少交集的故事中,串出了幾代人內心涌動的脈脈溫情,輕輕撩動了我的心絃。

不太愛讀散文的我,也被這溫柔細膩的文字而觸動了,像是母親俯在孩子耳邊的輕語,又像是一個過來人在敘述自己的曾經,深藏的感情在不經意間流露,涌進讀者的心中。文章輕柔的筆觸讓我感到放鬆,漸漸生出興趣想要去探尋,想要看看作爲一個母親,同時又作爲一個孩子的作者,她的內心世界會是怎樣一副光景呢?

我潛進書頁中探尋,“我”的孩子正當壯年,而“我”的母親卻已日益老去了,父親也已經離去,“我”還有兄弟和朋友的陪伴。身邊或親近或疏遠的人,不經意間結下的深厚羈絆,讓人在複雜的感情中糾葛,卻只是在淡淡的筆觸中淺淺敘述。

有時是與陌生人擦肩而過,有時是面對親友的離去,有時是與孩子的摩擦,一篇文章最後總會給我帶來思考,結尾總是戛然而止得剛剛好,又讓人忍不住想要繼續聯想。讀罷一篇文章,像是有一股熱流在心房間悄悄涌動,長久不曾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行文字一下擊中了我,我們還在接受着父母長輩的目送的年紀,他們在不斷的長久的目送中,也許只等我們的一次回眸。看過《目送》的母親告訴我,我還太小,讀不懂書中的深沉。但我想,也許在我還稍顯稚嫩的心中,也能略微地窺探到那大愛的一角。

像是春風輕輕拂過一般溫潤,是屋檐下一巢新燕的生機,《目送》中的文字總給我帶來這樣溫馨的感觸。作者筆下的母親,雖然已經到了記不清事物的年紀,卻像是回到了無暇的純真年代的少女般,總是安靜地露出笑容,“我”與母親之間的氛圍總是那麼和諧安定,母女間相處的時光也變得漫長,彷彿定格在了最美好的一瞬。這也是書中最觸動我的部分,每每讀到像那孩子一樣的母親,總是會有一種道不明的感情,讓人想要會心一笑,卻又感到一股淡淡的酸楚。

書中的描寫也讓我觸動,像是一根柔軟綢帶,輕輕誘出心底最溫柔的感動。而文章中又總是爲我的內心帶來小小的震動,雖然不至於讓我恍然大悟什麼深刻的大道理,卻會在不經意間開啓我一扇心門,也許感悟就是這麼簡單,因爲我需要去了解的還有太多。好書就是如此,在閱讀的過程中讓精神世界變得充實,給自己帶來滿足感。

讀過這麼多篇文章後,我合上書,去回味那些溫馨的、失落的、平淡無奇的、引人深思的事物,也許人生就是如此,在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中,光陰歲月就在指尖輕悄地流逝而去。

  目送讀後感5

走過親情或是友情的歲月長河裏,眼裏是否都曾有過目送,望着別離遠去的背影,是否留下朦朧的淚水,漸行漸遠的身軀,是否還能看見成長的足印。或許就像書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字行裏間都勾勒出了成長就是一場匆匆別離,作者與父母、兄弟、子女的感情,在時光的流轉中慢慢沉澱爲文字,那麼清晰、那麼細膩、氤氳着淡淡的悲傷。

兒子長大、父親逝去、母親漸衰、兄弟姊妹漸行漸遠的過程。是啊,在人生斑駁泥濘的小路上母親望着孩子的背影,慢慢消失在人羣中在喧鬧中,而一個個的分離就是他們想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每個人都要經歷的。

小時候的鄉村,呆了五、六年的地方,那裏有我的啓蒙老師,我的小夥伴們,還有讀了幾年的小學校園——駐紮在茫茫的綠色田野中。放學的路上,當我沉浸在和夥伴們的歡笑聲中準備別離時,站在校門口旁的母親,在望着那片綠色的田野許久,而隨風飄蕩的田野搭配着一望無垠的藍天,就像一副永遠不會褪色的長長畫卷。

但我看見,母親——眉頭夾雜着些許失落,眼裏似乎閃爍着堅定的眼神,牽着我的手走在回家的小路上,跟我說,明天我們要去一個“發達”的城市發展、打拼,在新的城市,你一定要習慣在那讀書和生活。

雖意味深長,但再怎麼年少任性,調皮搗蛋的我,也不敢向着遠方望去,我害怕,或許越是匆匆着目送,就越是難以別離與不捨。長大後,在這座新城市深圳發展了多年,在珠海讀書的我,也許獨立意識太強了,每一次母親想送我在公交站前,我都拒絕了母親的要求,畢竟行李也不多,也不想麻煩到忙着生意的母親。

更重要的是害怕,害怕這邊的我在公交裏頭,耳邊迴旋的餘音是剛剛母親的道道切心之語,那邊是母親遠去的身影。就像兒時離開故鄉那一刻一樣難以別離的眼神,定格在我的心頭,隱隱作痛。

《目送》全書沒有什麼慷慨激昂、沒有什麼大胸懷,簡簡單單的父母、子女、兄弟的日常生活,我們總能在其中找到相似的共鳴,於是就這麼反思着、感慨着讀完了,親切、溫暖,念念不忘。

與我,也只是希望在我們目送別人、被別人目送的成長裏少那麼些遺憾……讀後我才覺知,從現在開始明白,愛是銘記,開始思考,陪伴是我們能爲他們做的最好的事情,不論如何,去接受這一場人生所有匆匆的別離,坦然面對,纔是最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如果你看過《安妮日記》,你就會學會堅強;如果你看過《老人與海》,你就會學會堅持;如果你看過《夏洛的網》,你就會學會真誠;如果你看過《目送》,你就會學會關愛和孝順。

是的,關愛和孝順,這本書裏無疑體現出了作者對兒子的慈愛,對母親的孝順。從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愛到作者的愛對他兒子的愛。讓我們從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誼。龍應臺的母親因爲得了老年癡呆症,所以見過的人、見過的事、聽說過的,全部都記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兒,也就是作者,並未記住,見過就忘。我能理解龍應臺的心情,無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撫養大的最親的摯愛,居然記不住他,雖說在記憶中有雨兒這麼個人,卻不知道龍應臺就是他女兒。如果你的媽媽有一天和你說我不認識你,你是誰?當你在夜晚默默幫他蓋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後說我不認識你不要碰我的話後,你就會體會到這種感覺,那麼的難過。作者儘可能的抽出時間看母親,只爲了想讓她記起自己而已,這本是每個母親都會、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說的事兒,可在作者看來,讓母親記住自己已經是天方夜譚罷了。

對於兒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對於作者來說,看到兒子發的母親節禮物,心裏有些開心,因爲安德烈貌似意識到了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所以發了這個網站。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對媽媽的依賴性不大了,什麼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時候即使有一些小問題也不會想到媽媽這兩個字了。

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希望那些已經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年少時生病送你去醫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視他們在你的野蠻耍賴下帶你去他們可能覺得浪費或者沒有錢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視他們從幫你換尿布到送你出國。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們是你的父母,養了你十幾年甚至更久的人,最親最愛的人。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幾個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兒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儘管你很忙,儘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記住,一定要去看他們。他們是孩子,還需要父母的愛。他們不是父母溺愛的,萬千寵愛集齊一身的孩子。他們需要關愛。你或許會說他們有叔叔阿姨老師陪着,不會寂寞的,但是你想過麼,這些親人再親,也親不過你們,因爲你們是生他養他的人。謝謝龍應臺的這本書,讓我體會到親人的可貴。

父母,親人無疑是你最親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讀後感7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爲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着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着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爲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爲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目送讀後感8

牀頭櫃上靜靜的躺着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每天閒暇之餘,都會翻上幾頁,輕輕的讀出聲來,細細咀嚼,慢慢體會,“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到《目送》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那時候的我,因爲年齡和閱歷的關係,還不能對這篇文章有深刻的瞭解,慢慢的'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當我重讀這本書時,我似乎恍然間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種對父母、對子女、對朋友以及對人生和生死的豁達以及懷念的濃情。

書中的第一個故事講到了,逐漸長大的兒子,一次又一次的離別,留給作者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背影。字裏行間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對孩子離開的不捨之情,可同時她又是一豁達開朗的母親,她知道,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自己,她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書中說的那樣“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雖然父親讀書不多,但對我的學習卻很重視,回想起讀書上學的那些年,一直有父親的陪伴與鼓勵。記憶中,每次結束假期即將返校的前幾天,父親都會再三地囑咐我,“到學校裏,要記得吃飽穿暖,喜歡的東西就自己買,錢不夠就打電話給我,給你寄錢,一個人在外面讀書,要好好照顧自己。”坐上前往學校的大巴車,揮揮手與父親告別,我暗自慶幸不會再聽到父親嘮叨的話語。然而,現在想起來,父親那時候懷着怎樣的心情送別我離開家,離開他的身邊,當時目送我離開的父親,一定也充滿了對孩子的擔憂和牽掛。當看着父親的鬢角一點點變白,皺紋爬上額頭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個曾經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變老……

世上有多少婉轉的歌聲,卻唱不出父親的溫暖,世上有多少華麗的辭藻,卻描繪不出父親的愛。都說,父愛是深沉而偉大的,他的愛沒有隆重的形式,沒有華麗的包裝,卻一直默默的伴着我們成長。歲月匆匆,時間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常回家看看,陪父親吃吃飯、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愛陪伴他的喜怒哀樂,用事業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目送讀後感9

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爲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後感10

推薦的書是龍應臺先生的《目送》,其中《目送》那一篇讓我最是“耿耿於懷”,作爲一個80後,我已經在不同的年齡段經歷過親人離世的痛楚,從幼年的懵懂到成人後不已的悲傷,都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我永遠失去了他/她們,此生再也不能見。

回想到,外婆是在她五十幾歲的時候患病離世,那年是冬天,還下了很大的雪,奔喪的路上我在大人的懷裏都能感覺到風雪吹在臉上的疼痛感,可能太疼了所以記憶很深。現在依稀能記得外婆的樣子,是放在家裏遺像上的模樣,在外婆靈堂裏我能記得自己有問“媽媽,外婆怎麼不起來”,悲傷不已的媽媽聽完哭得更傷心了。那年我已經七歲,媽媽29歲。

奶奶是在我稍大一點的的時候走的,雖然大一點,可也只有13歲,現在能有的回憶只有奶奶追逐在我們四個孫輩後面喊着“慢一點~慢一點~別跑了”,和給我們還是幼年姐弟四人排隊洗澡澡的嬉鬧畫面。奶奶在村裏很口碑很好,村裏的長輩們和我說過“你奶奶一輩子沒和別人家爭過嘴(吵架),就是福氣不好,家裏的日子見好了,沒來得及享福就走了”。奶奶當年得的是癌症,姑姑和姑父都在醫院工作,只要聽到哪個醫院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案和藥品都會想盡辦法弄來,爲的只是減輕奶奶的病痛,治療了很久,最終也沒留住。走的時候除了在當兵的小叔,其他子女下人都在身邊,可是她最惦念的就是她那小兒子,因爲太久沒見着,所以眼都沒合上……

爺爺離世是最突然的,雖然當時臥牀兩年,可精神狀態一直不錯,接到二叔電話時,整個人都是懵的,因爲就在前兩天還準備去看世博會,回來後的週末就準備回家去看他,我計劃的好好的,真的計劃的好好的,可他沒等我回去……那天不曉得爲什麼淚流滿面卻哭不出來,痛,是真痛!是很痛!可能也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因爲弟弟妹妹們都在之前從各地回去看過他,唯獨我是自年後回城上班後直到他“走”,這中間都沒回去過……也因爲這,我開始非常討厭自己做計劃,因爲計劃的變化太沉重了。

經由此些,所以看《目送》讓我心情很是沉重,它不管我願意與否?都讓我把封存的記憶一段一段的摳出來,再面對一次。

最讓人印象深刻和畫面感就是書中那段“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11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目送》

《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並不只是爲書裏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夠自己掌控,方是有尊嚴有幸福,否則,即使是老來有靠,有龍應臺這樣的孩子照拂,也還是不夠的,無知無識地度過歲月,歲月其實沒有意義。

人生,在行到中途,所謂人到中年,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無比蒼涼。上有老,下有小,靈魂想要突圍,而肉身重重拘鎖。龍應臺的筆觸很淡,幾乎是純白描的手法,但是其中自有深情,讀來讓人悲愴。一代一代,繼往開來,新陳代謝,生命有其韌性,也非常柔弱,在走向終點的路上,老人漸如嬰兒,但卻得不到嬰兒般的關照,失憶、癡呆、不能自理、離世,這個歷程中的一些際遇,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但是畢竟,很多人是如此,而且,即使是健康,又有多少人能夠不受孤獨侵襲、內心始終平靜?

我在今天有這樣的自信,是因爲,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因此我心存敬畏,不敢輕忽。我看到老人時,我也會心存敬意,不敢怠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知道他們曾經幼小,曾經年輕,曾經走過曲折漫長的路,不應該因老弱無力而被輕視。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叫你起牀。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的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再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堆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目送》

一個人開始面對生活,不再有依賴,好難,但必須堅強。學會了一個人承擔,學會了一個人面對,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累的時候,委屈的時候,特別渴望幸福。書裏說:黑沉沉的海上,滿綴着燈火的船緩緩行駛,燈火的倒影隨着水光盪漾。十五歲的少年正在長高,臉龐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問你世界從哪裏開始。兩個老人坐在水池邊依偎着看金魚,手牽着手。春天的木棉開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紅花,清晨四點小鳥忍不住開始喧鬧,一隻鵝在薄冰上滑倒,拙態可掬,冬天的陽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臉上。幸福,還有多遠呢?

我想,現在的我,太低落,也許過一段時間,走過了這個坎,會慢慢好起來,再讀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希望,一切好起來。目送的,也是這段人生路。

人生的課,直至死亡,沒有休止,所以,不斷學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