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論語衛靈公》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衆所周知,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論語衛靈公》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衛靈公》讀後感

  《論語衛靈公》讀後感1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爲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於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徵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後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爲了爭霸,是講究實力,着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爲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爲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爲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徵。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爲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爲“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爲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爲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爲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爲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爲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爲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論語衛靈公》讀後感2

認真讀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這一章又有了新的收穫,精神上和心靈上又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禮,特別看到是第207頁裏,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的解讀時講到袁崇煥,頓時眼前一亮,立馬瞪大眼睛,這不是我剛好前幾天去看的瓊劇《浴血英雄》裏講到的袁崇煥的劇情嗎?當晚由於時間關係,十點多了孩子們吵着要睡覺了,就匆匆忙忙地回家沒看完結局,也知道是個悲劇,但是這個劇結合很多西洋樂器組成的樂團,效果非常好,只能含着遺憾歸去。第二天問仍留下來老師,他們說看到晚上十一點多,劇組還會去北京演出呢。今天看了解讀本章主旨是:善惡難辨。袁崇煥被這樣處死真是慘無人睹,看到了心裏一直很難受,久久不能舒緩,自己再上網細看經過。臨上邢場時,袁崇煥說到: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真是令人感動萬分!真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爲了大明不惜捨生取義,忍辱負重,含冤而死,偉大的無我忘我的境界,受盡侮辱,千刀萬剮的體膚之痛,還要親眼目睹萬人對他的唾罵,爭相搶購他的肉啖之以爲榮……讀到這裏真是內心悲痛之極!袁崇煥實在是令得佩服得五體投地!試問世上還有誰能做到這樣?這不使我們每個人想到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覺得冤,也沒有他這個冤吧,覺得自己那個苦也沒有這個苦吧?覺得自己那個痛,也不會真的有他這種千刀萬剮的切膚之痛和精神心靈上的摧殘之痛吧?他能夠一個人如此地忍受、默默承受!何等壯烈地犧牲!對照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強大的力量在激勵着我們。

任何人沒有自暴自棄或被人遺棄的理由,因爲是你,所以精彩,因爲是我,所以精彩,善待自己,這個世界方精彩。

當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順時,記得”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恕。恕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命狀態,原諒別人就可以解放自己,生活在嫉妒中受害最深的不是被嫉妒者,而恰恰是自己。因爲放下,所以灑脫,因爲放棄,所以自由。以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老師,老師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學生。“君子衿而不爭,羣而不黨。”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奪,團結而不結黨營私。大人的世界是這樣,對於教育引導孩子的事情也是如此。最近我們班上有兩三個孩子總是會管不住嘴巴,同學之間總是互相比較,詆譭,告狀等,看到這兩句覺得如沐春風,我收穫了分享給孩子,一人看書,一班孩子受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