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未來簡史》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3.18W人 

讀《未來簡史》有感1

竟然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把赫拉利《未來簡史》讀完。不是因爲這本書晦澀難懂、部頭巨大,而是因爲自己內心浮躁、私慾膨脹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作爲一個文科生,科學素養實在欠缺。然而,讀這本書竟然深深被吸引,被作者犀利的思想、淵博的知識、海量的信息、辯證的思維所折服。

讀《未來簡史》有感

顧名思義,《未來簡史》是一本關於未來的書。依據近三百年來人類社會地覆天翻一日千里的變化,對未來的人類和人類社會做了諸多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推測和想象,儘管這些推測和想象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但是,這本書並不是關於未來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或其他什麼制度的安排,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由此推演出可能的未來社會。而且,赫拉利一再強調,這種結果只是一種可能性,進而啓發我們思考怎樣達到這種可能性或避免這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下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是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文版扉頁上的親筆書寫:當我們面對這個混亂的世界的終極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中國讀者貢獻智慧。

活在當下,我們是幸福的。當大約6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邁向世界各地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多少磨難呀!6萬年,對於地球42億的年齡,實在算不上什麼。然而,就是在這6萬年裏,人類征服了地球,成爲地球的最高統治者,萬物惟我獨尊!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萬物互聯,人類創造了巨大的財富。這財富,有物質,滿足我們的物慾;有精神,滿足我們的神性;有制度,無論是專制的還是民主的,都使得我們人類強大有力量。這一切都奠定了我們人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1990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即將飛出太陽系的時候,在距離地球60億公里的地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頭再看一眼,拍攝了60張照片,其中一張上,正好包括了地球——圖中那個亮點。天體物理學家、著名科學作家卡爾·薩根就上面照片說了這段著名的話—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每個你認識的人、每個你曾經聽過的人,以及每個曾經存在的人,都在那裏過完一生。這裏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數千個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學說,每個獵人和搜尋者、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每個國王與農夫、每對相戀中的年輕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發明家和探險家,每個教授道德的老師、每個貪污政客、每個超級巨星、每個至高無上的領袖、每個人類歷史上的聖人與罪人,都住在這裏——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應該說,今天的我們擁有了人類以來最舒適的生活了。大快朵頤的美食,安全便利快捷的交通,寬大漂亮的房子,舒適開心的工作,開放平安的社會,民主自由的政治,核威懾下的和平,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用了6萬年的時間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當下。

活在當下,我們是痛苦的。也許真的如赫拉利所說,人類一下子成爲地球的主宰就如同暴發戶沒有心理、文化的準備一樣,我們給這個地球帶來的災難也是前無歷史的。物種的滅絕,氣候的變暖,人口的爆炸,山洪、地震、瘟疫、戰爭等等,一直以來困擾着人類。人類在無窮盡的追求物質享受的進程中也把自身置於危險的境地。

赫拉利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石器時代的體驗:第一天,在原始深林徒步旅行10小時,在河邊開闊的空地搭營過夜;第二天,獨木舟順流而下10小時,在小河旁露營;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在湖裏釣魚、在附近的樹林裏採蘑菇。

現代無產階級體驗:第一天,在受到污染的紡織廠工作10小時,在擁擠的公寓大樓過夜;第二天,在當地百貨公司收銀員10小時,回到同一棟公寓大樓睡覺;第三天,向當地人學習如何開立銀行賬戶、填寫貸款表格。

你會選擇哪一個?答案顯而易見。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人類到底怎麼了?人性,物性,亦或是神性?

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是我的斷言,也是我的堅信。儘管赫拉利說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儘管他把未來的宗教歸結爲數據主義而不是人文主義。數據主義可能是未來的宗教,人們可以把一切都歸於數據,但是,人,人類,一定會在這個新宗教裏起到決定作用。離開了人的宗教,無論這個宗教信仰的是上帝,人自身,還是無處不在的數據,都將是毫無意義且沒有價值。數據的力量再強大,如同無所不能的上帝,那都是人賦予他們的。人類追求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不是把自己埋葬。人類因爲是人類,所以不斷在犯錯。但是人類一直在修正錯誤,不斷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編者後記:以色列的赫拉利簡直是一位“奇人”,1976年出生的他,年紀輕輕就寫下了讓全球學術界矚目的世界史書,這位“曠世罕見的天才歷史學家”一下子結合那麼多的“硬科學”,寫出了一本完整的“人類未來史”,他的非同尋常的想象力有些匪夷所思。正如我們知道“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樣,不親身體會,怎會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這篇讀後感的作者是一位哲學系文科生,與工作百忙之中抽點滴碎片時間看完赫拉利的鉅作,實屬不易,也貴有持之以恆之心,在當今網絡電子橫行時代肯花時間看書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也可稱爲“奇人”了,“奇人”看“奇人”,碰撞出幾多共性火花,又產生出幾多逆向思維,但共同點都是一樣的:我們人類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雖然之前有衆多的“世界末日論”,人類只有把握好擁有的科技,正確運用科技,遵循自然法則,讓人成爲或者接近更智慧的神,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讓我們這個“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上的人類在謝幕之前,珍惜在一起的時間,過好共同存在的每一天。

讀《未來簡史》有感2

序言

有次微信上聊天,我問大雄對未來一百年的世界發展大勢有什麼看法,因爲我們這代人就大致生活在這段時間裏。他十分推薦我看《未來簡史》這本書。

看了之後確實挺有啓發,作者所想的很多問題,也是我十多年來一直在想的問題,但是作者的思考更加成體系,表達更清楚。在讀書之餘,我另外產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像赫拉利這樣的人,實際上就是"專業思考者".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中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雜事,或懶惰,或無方向,而赫拉利這樣的專業思考者,正好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互補。

作者提到一個詞組,華爾街上的尼安德特獵人,用它描述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真是非常恰當的。如今的我們,對於周遭的世界,已經越來越難以獲得充分的理解。技術變得無比複雜,搞清楚背後的原理逐漸變得不可能,組織結構、流程也繁瑣得難以把握,要釐清各種大小事件之間的聯繫,更是難上加難。最後很可能就乾脆放棄,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一樣過日子。

但作者沒有放棄,雖然微觀的社會現象已經複雜到無法把握,他尋找到了一種宏觀上的框架,來對現實世界進行解讀,《未來簡史》就是他對現在的觀察和對未來的預測,提供了非常宏大的視角,幫助讀者來理解世界的運作。

這本書內容很豐富,有四點對我來說很有啓發,印象很深,下面簡單介紹。

(一)意義之網

作者提出了"意義之網"這個概念,人類幾千年有記錄的歷史,就是這個意義之網在發生變化。

社會的組織和運作,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來傳播一個設定好的故事,這個故事會決定所有人的人生意義,好壞、美醜、對錯都將在這個意義之網中被判斷。

從最早的各類宗教,到社會主義,到人文主義,不同的時代講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同一個故事的人,就在同一個網中互動。

有了這種理解,我們對於許多常見的社會概念,將會獲得一個稍微不同的看法。

(二)敘事自我

作者將自我分爲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

當下的感受即是體驗自我,可以感受愉悅和痛苦。

而生活中的長期決定,則依賴於敘事自我。每個人爲自己編織一個故事,按照這個故事來過自己的人生。我們在編寫自己的故事時,會參考我們周圍人的故事,還有專家、成功人士們的故事,於是我們加入意義之網。

當我們說起"我"時,實際上指的是這個故事中的我。

(三)知識公式

作者總結了三個時代的知識公式:

1.中世紀:知識=經義X邏輯

2.現在:知識=實證數據X數學

3.新人文主義(未來):知識=體驗X敏感性

這是一個很有顛覆性的說法,讓我們看到,()知識本身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目前在我們的社會中,以經驗觀察和數學統計爲基礎的知識仍然占主導地位。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個人體驗的重要性在逐漸增強。

在諸如各類設計、藝術創作等活動中,體驗和敏感性越來越具有特殊的價值,實際上也可以將它們看作一種知識。

(四)數據和算法

市場,政府,甚至人本身,都是處理數據的方式。

作者說現在科學界在逐漸形成一種共識,生物只是一種算法,它對各類數據進行處理。製造出超越人類的算法,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人存儲、處理數據的能力遠遠不不上大型計算機。

我們其實已經身處算法的世界,而且社會算法正在不斷進化。今年我們國家開始在很多大學開設"數據分析與大數據技術"的專業。

在未來所有人可能面臨的威脅:少數人經過升級後變成超人類,他們超越了算法,擁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創造力,所以能夠作出世界上最重要的決定,算法系統無法瞭解也無法管控這些人。但大多數人並不會升級,於是也就成了低等動物,同時受到算法和超人類的控制主導。

小結

生物技術和智能技術在未來可能會逐漸結合,發展出超越現在人類的"新人類",也許會實現永生,實際上有些人已經在做相關的研究。《未來簡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小結,我們人最本質的慾望,比如永葆青春,長生不死,千萬年來並沒有變化,以往我們只能在宗教儀式中幻想一下,但科技的發展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也讓人類看到了新的希望。

讀《未來簡史》有感3

今天早上讀了隆興發羣裏的一篇情感文章,說林徽因,樑思成,金嶽霖的情感,當時他們3個坐下來談誰更愛林徽因,結果是樑思成,林與樑便選擇結婚,可笑的後來林徽因死了,樑思成馬上再娶,而金嶽霖爲了林徽因終生不娶。 誰更愛。看了我其實覺得有點可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因此發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態度,也許每個人都認爲金嶽霖是爲了林徽因終身不娶,子非魚又焉知魚。或許金嶽霖就與我們現在大多數的剩男剩女一樣,當時錯過了一份感情,後面左突右擊,就再難得尋找到那個互相喜歡的人了呢?而並非不娶就是爲了林徽因。

這就印證了我們羣裏一起發起讀書會要讀的書裏的話,這本書就是《未來簡史》,它裏面寫到“意義的網”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人覺得現實只有兩類: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殊不知還有一種情況:互爲主體。我們給很多東西賦予了一種意義,其實都是虛構的,人類會爲一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確認,會讓意義這張網收的越近。所以很多並非存在的東西,大家都認爲是這樣的,那麼它就是這樣的。很多東西並不存在,但是我們都認爲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樑金三者之間的關係,看所有的文章都認爲金嶽霖是爲了林徽因終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誰知道結果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呢。這只是一個例子,或許你認爲他們的感情與我無關,我只要過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夠了,但是那只是一個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準。所以在評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總認爲自己有那麼的正確,不要對自己一貫以來的思想那麼深信不疑。

讀《未來簡史》,讀書會要分享,對於這種類型的看法我想我暫時表達還有點困難,我比較擅長把它寫下來。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爲自己是個無宗教信仰之人。因爲我確實不信教啊,我也認爲沒有上帝,也許大部分人都與我一樣。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認爲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宗教主義信仰者。爲什麼呢?因爲我總是相信destiny,在美劇大片中,總是在結尾的時候會讓你相信這是destiny。平時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總覺得是冥冥之中發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運,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爲什麼我總是不能找到合適的人結婚,我就認爲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總會安排那麼一個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來簡史》之後,我不免有點絕望了,因爲這本書裏面根本沒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連意識感覺都是算法,可以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虛無的,哪裏還會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歡說隨緣,按《未來簡史》說的意思,是沒有緣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識中的虛幻,哪有緣可以隨,不過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劉滔,我們認識也好多年了,從高中開始的朋友,他之前沒結婚的時候要我介紹女友,我與他說“這麼急幹什麼,隨緣吧”,他當時是這麼回答我的:“如果聽你的隨緣,這輩子我估計就娶不到老婆”,現在他已經結婚很久了。有點搞笑,確實有時候真的不要太過於相信隨緣,或許這生活中根本就沒有緣。

其次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還是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好,因爲未來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數據化時代,什麼都是算法,你的思維,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覺得那是一個冷冰冰的時代,因爲連情感與體驗都是可以花錢買到,就像買一支雪糕一樣。每個人都不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買藝術家的才華,科學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買。都可以像芯片一樣存儲於你的身體,你可以變成萬能,升級爲神。那麼我想我還是不願當神,我還是願意活在這個世界當一個普通的人,體驗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讀讀紅樓夢,張愛玲,世界名著,中國名著這類型的文學作品,託羣裏一大咖的福,讓我接觸到了很多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東西。看了一些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看的書,比如《三體》《世界通史》《未來簡史》《道德經》等等,這些書放以前或許從來不會進入我的世界,現在我卻會爲之入迷,讀書對我的生活或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它不能幫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讓我過上不一樣的生活。但是它確實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的思想從只關注自身的一點小情小愛突然開闊起來。我會明白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連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時候不必那麼糾結自己的一點鬱鬱寡歡。儘管最終我還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來,寫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緒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站在人類的高度在奮鬥的人。

最後再送大家一首詩:

  《 惑 》

我難道是真的`在愛着你嗎

難道 難道不是

在愛着那不復返的青春

那一朵

還沒開過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樣倉促的一個夏季

那一張

還沒着色就廢棄了的畫

和那樣不經心的一次別離

我難道是真的在愛着你嗎

不然 不然怎麼會

愛上

那樣不堪的青春

讀《未來簡史》有感4

前段時間的培訓,剛經過了關於互聯網的“原住民”、“移民”和“難民”配對感悟,赫拉利《未來簡史》再次引發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對未來,我將會怎樣,我還能怎樣?

作者真是個奇人,打破了我的慣性思維,嫁接了歷史與未來。全書近400頁,以人類告別疾病和戰爭之後的未來時代爲時間線,提出了人類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標社會,通過重溫智人進化的歷史,並與其他動物比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以及人文主義是如何成爲這個世界的宗教。書中爲我們描述了一個比馬克思表述的共產主義社會更爲具體清晰的未來社會:克服饑荒、瘟疫和戰爭,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與和平,並獲得永生、幸福快樂和化身爲神。

在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爲,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爲,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的數據,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我們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我們正常的積澱和積累已經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們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來簡史》告訴我們,我們這代人有可能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生命力。可是,合上書本,發現還真的沒有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40歲生日那天,寫了篇隨感發表在《今日浦江》,給自己80歲的人生做了個定性,發現已經過了半輩子。轉眼,步入50年齡層,或許還有半輩子要過,那接下去就不是準備退休的年齡了——這還真有點如何應對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所面對的職業,面對的生活,何以應付和轉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爲“神”,或許不只是一種期許,生理的適應缺無法面對心理的適應,成爲一個未來時代或社會的“難民”,即使有幸逃難到那個時代,只是成爲一個讓智能設備擺佈的無用階層,人生的命運無法由自己主宰,這或許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際遇。

面對一個如此美好和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我們一條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於,怎麼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並沒有表述,其實這也不是簡史所該解讀的,這正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我們渴望未來,但我們必須立足現在,完善好自我,離這個社會不要太遠,不要讓社會拋棄我們。或許我們渴望的那個未來我們不能等到,無法進化成爲神,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充實與快樂。50歲,或許真的又只是一個人生的開頭

讀《未來簡史》有感5

雖然很難以啓齒,但我也要誠實的說,斷斷續續,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草草讀了一遍《未來簡史》,而且是跳躍的讀,應該說並沒有以一而貫之的通讀,更不用說讀懂、讀通了。在培訓期間所有推薦書目中,我最先看的是這本書,是"史"字吸引了我,應該說我是一個表象主義者、形象思維者,喜歡歷史性的傳記、歷史性題材的故事,不太喜歡學術性太強的書籍、大部頭,那些精深的理論、想破頭也難以知其所以然的模型、公式和輾轉騰挪的論證令我頭疼不已,只能止步不前、望洋興嘆。

從中學開始,我就喜歡讀譯著,是因爲喜歡翻譯過來文章的這種文風,語句常有倒樁、排比長句常見,比喻、擬人等幽默的氣息都吸引我,有一種雜文的感覺。但《未來簡史》讀下來,我錯了。因爲《未來簡史》不僅是"史"更是"推演未來"的"史"; 它是史學,還是哲學和科學、未來學。這部譯著我讀起來感覺有點難,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國外的史書,引證的事例大部分是世界的,並不是我熟知的;二是未來的技術、信息和概念,由於孤陋寡聞,也難以共鳴,往往還要查一些資料來學習,比如說信息和生物技術、人文主義特徵、宗教和歷史事件等等,有些梗過不去,就要反覆幾遍的讀;三是不同於我們熟悉的紀傳體、編年體和斷代史等體例,這個"史"以人爲核心,包括科學、技術、意識,又有預測,採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分類、分塊闡述和記敘,是基於過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指向未來。四是近幾年抱着手機看短評、聊八卦,沒有靜心讀大部頭、學術性著作的心境、毅力和習慣了。

但不得不說《未來簡史》既震撼人心,又趣味盎然,既告知了我們熟知不熟知、經歷未經歷的過去,也以各種殘酷無情或者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或修正、或顛覆我們對現在的思考、思索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將歷史呈現給我們的同時,讓我們試圖感覺、看到、認識未來,以及人類終將走向何方。所以說,博大精深的《未來簡史》,截止寫這個體會,我還未窺其一斑,未能登堂入室。

基本判斷是:人類基本解決了幾千年來長期困擾併爲之不斷改革、創新和鬥爭的"饑荒、瘟疫和戰爭"等三大問題。爲什麼說是基本解決,是因爲這三個問題局部小範圍內還依然存在,並有時時發生的概率。但是我們有能力控制其蔓延,也就是風險可控的意思。不久的將來,甚至是今天,永不滿足的人類面臨三大命題:長生不老、幸福快樂和化身爲神。這篇體會只能就"長生不老"來提出幾個疑惑和思考,看看小夥伴們有沒有同感,也算是從數據主義的角度收集點信息吧…

我們渴望延長自己生命的長度,是想延伸我們生存價值的廣度和深度,是想要不斷的追求和更加完美。物質不滅,那作爲同爲物質體的人類本身也是有多個部件、零件(專業叫法是器官、組織和神經)組成的,往微觀了說也是由原子、分子等組成,也將永生、永存。關鍵是尋找到一種技術,避免這個物質被腐蝕,避免一切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近年來生物基因技術的重大發展使我們掌握了對抗死亡有力武器,解讀生命密碼、掌握長生不死之術,我們將不再慨嘆去日苦多,也無需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將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我們的興趣與愛好、專研於我們的工作及事業,將一切做到極致,那是怎樣的愜意和快樂。

但"長生不老"給了我們希望,也讓我們恐懼;給了我們篤定,也讓我們失落。生命的樂趣和意義在於成就感和有事可爲,如果生命長到無所事事、生無可戀死亦無所懼的地步,是不是人類下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尋找怎樣幸福、快速又不違反道德的終結生命的方法了。

《未來簡史》說: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爲,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爲,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隨着醫學、生物學的發展我們也許會實現超長的生命力。這是幸事,但也很殘酷無情,以前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生存。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我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裏?

不推陳哪能出新,沒有前浪死在沙灘上,哪能後浪一浪又一浪。我們如何應對繁衍和傳承?原來的認知是死亡是自然規律,沒有死亡就沒有新生。今天我們爲避免人滿爲患、失業率50%甚至更高導致新一輪的"饑荒、瘟疫和戰爭",爲了永生要掐斷新生嗎?這個問題我想不出來,作者好像也沒有告訴我們確切的答案,歡迎小夥伴們告訴我。

《未來簡史》是作者的預言,樂觀與悲觀各參半。但整體目的是爲了引發思考。對此,我等屌絲也不過是害怕不能適應未來,難於駕馭未來,被未來所拋棄而聊發一感,美其名曰讀書體會,實爲完成鄒羣主愛護、關心我們所下發的閱讀任務…不怕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無論樂觀還是悲觀,未來終將到來,趁還有時間和機會,多思考一下各種可能性、瞭解些未來的趨勢、多學些新知識、讓自己多掌握些技能,成爲一個兼具各種能力的多面手,總沒壞處。

最後來一句警句名言煲個湯:活到老,學到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