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茶館》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茶館》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館》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茶館》讀後感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讀後感2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裏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爲《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幹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儘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闆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鬆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爲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皮膚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瞭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佈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爲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爲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爲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茶館》讀後感3

“那一天落山風吹過海洋,那嗚咽聲彷彿少年淚光。有多少人會打開窗,有多少人癡癡地望。那麼藍的月亮,那遙遠的月亮!”一聽到這一首歌,我就不由得想起那灑滿了真誠的友情的一本書《月亮茶館裏的童年》。

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也是幼稚無邪的,但是童年的時光是最令人難忘的!《月亮茶館裏的童年》裏的小主人公天米和麥穗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在與老師、同學和鄰居的相處中,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她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真正的友誼。雖然,她們兩人最後還是各奔東西,但她們堅持通信長達3年,仍然是一對好姐妹,好朋友。

合上書,掩卷長思,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友誼的含義。正在上六年級的我,每每想到要與朝夕相處六年的好同學、好朋友分別,心裏便惆悵的很,萬分不捨!想想我的同學,我們在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雖然我們也時常鬧鬧矛盾,但是我們的同學情,我們的友誼卻在一天天,暑去寒來中變的更加深厚了!在我生病的時候,是同學們給我打電話問候我,是同學們到我家給我送作業,幫我補習;在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還是同學們幫助我、安慰我、鼓勵我,給我戰勝困難的力量和信心!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經過這幾年的相處,我們雖有磕磕絆絆,但是我們已經融入了一個集體,成爲要好的朋友。想到我們小學的六年學習生涯即將結束,我們會奔向不同的學校,但是我們的友誼仍不會改變!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裏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記,不要長大了留下遺憾,那就讓我們珍惜現在的所有吧!

  《茶館》讀後感4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裏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裏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正因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個性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着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帶給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超多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爲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但是此刻,隨着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明白那些爲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茶館》讀後感5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話劇史上的經典。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爲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着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身亡。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着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鬆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一段屈辱鬥爭的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茶館》讀後感6

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爲真正的藝術品。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爲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爲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裏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爲全劇的高峯,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着襯着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爲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茶館》讀後感7

舊社會的黑暗往往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可怕許多,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茶館》這本書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這中間的天壤地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的淋漓盡致,把當時舊社會的黑暗一一揭露出來,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這本書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在當地有名的裕泰茶館,他經歷了好幾代掌櫃,早已將社會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給看透了,每天來這裏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旗人,偶爾來幾個到這裏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有一天,茶館的生意正興隆,王掌櫃正忙着招呼兩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來了一對母女,她們穿的衣衫襤褸,可見她們過的苦不堪言,掌櫃本來想好好招待他們,但是因爲今天生意正忙,達官貴人又多,不得不讓小二將他們請出去,但那婦人就像受了驚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聲喊道:“誰能讓我女兒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賣給誰!”天吶,可憐的母親爲了能讓女兒過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這個母親是有多愛和多捨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們對比一下,我們豈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們在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們在嫌棄飯不好吃,他們受冷受凍時,我們還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生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想想他們的日子,再看看我們的日子,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社會,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後有一位好心人讓那對母女吃上了飯。舊社會的黑暗,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務必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茶館》讀後感8

我們經常會說“坐茶館兒”,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彙已經具有不同的含義,例如現在的茶館兒幾乎成爲了打牌和賭博的代名詞,但是在老舍生活過的時代,茶館是正規意義上的消遣和喝茶的地方,當然了這樣的場所不論在什麼時代,似乎都是極其複雜的,因此在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衆生相,通過這些人物來揭示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物命運。

這部話劇中講述的人物很多,大多數都是裕泰茶館的顧客,其中有吃皇糧的旗人,開辦實業的資本家,有太監、教士、農民、警察、流氓等等,衆多人物和不同職業的人都常常在這個茶館裏聚集。話劇描寫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割據、解放前夕三個時期斤50年的社會風雲,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腐敗滋生的種種罪惡和光怪陸離的衆生相,讀之感慨不已!

茶館老闆王利發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對茶館的慘淡經營,可以說用盡了心力,但因爲受到壓榨和剝削,始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人生始終被有權勢的人左右,做不了自己的主,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罪惡和混亂的中國的現狀。

在話劇中,老舍寫道“現在想起來,大清國不見得好,可到了民國,我捱了餓。”這句話反應出了內心的無奈,在大清朝的時候遭受剝削和欺壓,本以爲經歷了革命之後,推到了5000年的封建帝國,日子會過的好一些,能夠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福祉,卻沒想到生活更加艱難了。

作者用人物的人生歷程和衆生相來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毒害,而軍閥割據的時代,最悲慘的依然是底層老百姓,只有明主社會的到來,人民纔會看到希望,才能享受到平等!

  《茶館》讀後感9

這幾天,我花了一些功夫在一本書上,書名叫——月亮茶館裏的童年。它的作者是殷健靈。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故事裏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我不禁讚歎作者寫的真是妙筆生花啊!

故事寫的是一個農村小孩子——天米從小到大經歷過的事情。天米是一個非常漂亮,文靜,的小女孩。實際上,她比誰都熱情,朋友非常多。她上小學時交了一個朋友叫麥穗,兩人非常要好,形影不離;漸漸,學校轉來一個小女孩叫廖廖,她又多了一個好朋友,三人在一起有說有笑,後來廖廖知道自己不是自己的媽媽親生的,而是自己媽媽的妹妹的親生女兒時,她考慮再三,回到了自己親生媽媽的身邊,居住地——大山裏;從此,她們再也沒有見面,後來她又見到了一個古怪的老太太——眉娘,漸漸產生了感情,可是眉孃的了肺癌,忍受不了寂寞和病魔的折磨,自己服用了大量安眠藥,自殺了;她還遇到了自己班主任的女兒——南南。這充滿童真的南南患有心臟病,不幸去世了……可是,不管天米在這期間遇到哪每一件事,她都用一顆善良的童心去看待每一件事。

讀完這本書後,我一直在想:天米的那一顆美好的童心是用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呀,現在的人,小孩子,都失去了那一顆美好的童心。我們被每天的作業,工作中的壓力沖淡了那顆童心的味道,我們現在都懷着一顆顆充滿壓抑的心。所以,我提醒大家:童心是多麼重要啊!他家都知道忙這個字怎麼寫吧。對,就是一個豎心旁加一個亡字,意思是:你如果太忙了,心也就死了。現在去珍惜你那顆珍貴的童心吧!

  《茶館》讀後感10

人藝的劇院門口永遠有着讓人心馳神往的燈光。那五十年代的老式建築發黃的外牆毛時代的字體組成的“首都劇場”四個字招牌,由於燈光的襯托顯得格外熠熠生輝。夜幕降臨了,周圍的建築,車流,行人,都沒有它的光輝。王府井教堂在遠處若明若暗。這是一個做夢的去處。走進大門,《龍鬚溝》的節目單整齊地碼放在簡陋木頭桌子上,一人一份,免費自取。人藝是現在爲數不多的節目單還能免費的劇場之一。二樓的皮沙發寬大得有點空曠,在沙發圍成的天井中,老式的水晶頂燈光直射下來;劇場裏面也是一樣。

劇場永遠是厚厚的紅色帷幕。在當時看來很龐大的劇場,現在甚至比不上一個大學的講堂。一層,二層,一層與二層之間的側座,還有二層最後幾排的學生票。但是,依然可以看見演員的臉龐,聽清演員抑揚頓挫的臺詞。《龍鬚溝》首演的日子,是在56年前。正如導演顧威所說的一樣,56年,半個多世紀了,那條溝早成了金魚池。小妞子要是活着,今年也該是七十高齡的妞子奶奶了。光看這齣劇的名字,就讓人覺得眼眶發紅。帷幕拉開,仍然是這個50多年前的小雜院兒,才華橫溢的程瘋子唱着辛酸的單絃,三嫂還是那麼潑辣,趙大爺和現在北京街頭的任何一個老大爺一樣有範兒……50年前的話劇今年首演的日子,正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日子。看到一二幕之間兩個黨派軍隊交接的過場戲,雪花洋洋灑灑地落下,突然覺得這些年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那些人,那條溝,重回眼前,一如當年。

老舍的話劇經典之處在於生活化,可是現在的話劇連生活化都做不到。那些從網上扒了兩個段子就想把觀衆逗樂的話劇都應該來好好學學,真正的話劇應該怎麼寫。56年的時光輕飄飄地過去了;灰燼在我們眼前反射着它的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